权力与情趣:仕春秋(32-36章)
第三十二章 重大决定
省委常委会晚上九点开始。
会前,程文岘专门向邵勤褚交底,介绍了古城行署专员段剑云儿子等高干子弟违法案件,并交换了意见。
邵勤褚非常震惊,但案子摆在那里,他也不好说什么,只是询问案子是否涉及段剑云夫妇。当得知段剑云老婆尹芭琳介入案子时,神情顿时严肃起来。他表态说,谁也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违法必究,他本人支持开展严打。
省委第一书记程文岘主持了省委常委会,第二书记、省长邵勤褚,书记孟立达、主管经济的张书记和书记兼中州市市委书记秦云路,以及常务副省长、政法委书记兼公安厅长严达、纪委书记、组织部长、宣传部长、统战部长,还有兼任省委常委的省军区政委、省委常委兼秘书长芈书章参加了会议。
这些都是江夏省的权势人物,他们每个人跺跺脚,中江就要摇三摇。
因为涉及郧泽地区,省委通知古城地委书记向阳列席了会议。
程文岘目光扫向在座各位,开口道:“今天只有一个议题,就是讨论如何整顿社会治安问题。”
他指着每人面前摆放的材料:“这里有几份材料,都是发生在古城的案子,触目惊心.。然后眼光看向严达:”请严达同志给大家介绍情况,大家边听边看。”
严达把几件案子简明扼要讲述一遍,然后谈到伊桑地区的治安和刑事案件。伊桑地区及市一些干部子弟伙同社会上的混混组成了一个“菜刀帮”,横行宜城,为非作歹。“菜刀帮”成员都背着军绿色挎包,包里通常都藏着一把菜刀,到处招摇过市,调戏妇女,欺行霸市,吃霸王餐,一言不合拔刀就砍,成为当地恶势力。
其中地区副书记霍之峦的儿子霍海,部队复员回来,分配到公安系统,也不上班,到处吃喝玩乐,带领“菜刀帮”打架斗殴,称王称霸,百姓对他们也是敢怒不敢言。最令人发指的一次,他曾想要逃票看电影,正巧遇到检票员的问询,谁知还没等对方开口,拿起菜刀连砍两下。
更严重的是,在“菜刀帮”影响下,伊桑下面一些县城也学着组成“菜刀队”,或者“棍棒队”,欺凌那些手无寸铁的无辜百姓,成为一股相当邪恶的社会势力,为非作歹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严达介绍完,程文岘就说:“大家议一议,怎么办?”
会场上七嘴八舌议论开来,从神情和言语上,可以察觉到常委们都感到震惊。
常委们一个个表态,要求彻底整顿社会治安,严厉打击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主管经济的张书记说了一件事。上个月,他去岘汀地区考察农业生产情况,路过一个小镇时被一群人拦住,要求交过路费,当地引路的警察从车上下来驱赶,结果被十几名手挥棍棒的歹徒围攻,当场被打伤两人,警车被砸毁。直到岘汀地区刑警队赶到现场,这伙寻衅肇事者才散去,临了撂下一句话:“今天给地区刑警队一个面子,否则天王老子不交钱也不能过去。”
接下来,中州市市委书记秦云路讲述了中江市的“军帽事件”和治安形势。
这些无异于又投下一枚枚重磅炸弹,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孟立达开口了:“发生在古城、伊桑、蚬汀和中州市的几个案件只是冰山一角。现在一些地区打砸盗抢的流氓和黑恶势力团伙野蛮生长起来。他们气焰猖獗,疯狂破坏社会治安,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危险。
特别是古城地区几个高干子弟,拉帮结伙,为非作歹,甚至公然强奸纺织女工,决不能姑息,应该依法严惩。
严达、芈书章相继表态,同意孟立达的意见,提议展开一次严打,彻底整治中江省的社会治安,还民众一个安定祥和的朗朗晴天。
众常委纷纷表态同意。这是大是大非的问题,又涉及社会治安和刑事犯罪,谁敢不支持。大是大非面前站好队,这就是政治正确。
省长邵勤褚开口了,会场安静下来。他慢条斯理地说道:“大家说的都对,我都同意,也赞成来一次严打,这也符合中央精神,京城、沪市也相继开展了严打行动。对于古城发生的强奸案,我感到震惊,赞成严惩,绝不姑息。”
稍作停顿,继续道:”但是,办案一是要重证据,要证据确凿,二是不要株连,要把子女犯罪跟父母区别开来。”
后面这句话才是重点,邵勤褚的心思在座各位心知肚明,就是要保古城行署专员段剑云。
这时,省委办公厅秘书处要严达出去接听电话。一会儿,严达回来,低头对程文岘说了晚上审讯的情况。
程文岘看看火候到了,说道:“大家意见一致,可以做出严打决定。(一)由省委办公厅起草一份《关于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整顿中江省社会治安的决定》,省政法委统一部署,省公安厅具体实施。
(二)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召开全省严打动员大会,会议由省委省政府办公厅、政法委和公安厅具体组织,各地市县党政一把手、政法委书记和公安局长参加,我、勤褚和各位常委都参加。
强调三点:第一,从一些案件反映的事情来看,犯罪分子背后有‘保护伞’存在,导致有相当一大批犯罪分子没有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严打包括查出并打击‘保护伞’。当然,我也赞成,重证据,绝不搞株连。
第二,目前社会治安不好的根源之一,在于大量知识青年返城带来比例较大的失业、待业群体,大量无业青年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因素。建议省委经济工作部牵头,政府计划委员会、经济委员会、财经委员会参加,拟出个方案,如何花力气抓经济,抓就业,从根本上缓解社会矛盾。
第三,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管好自己的后院,严格要求子女遵纪守法。请各位回去后警示自己的子女收敛自己的行为,严打期间千万不要触霉头。否则,法不容情!”
随着省委常委会做出决定,中江省将掀起了一场针对扰乱社会治安、特别是刑事犯罪的严打风暴。.
第三十三章 发泄郁闷
覃塞一夜未眠。小儿子覃军一夜未归,虽说过去是常有的事情,但昨晚从尹兰、冯鎏嘴里说出那事情后,心里就打上九九了,七上八下,忐忑不安。
天还没亮,覃塞顾不得是否打扰别人休息,动用一切关系,找到平时与覃军来往密切的关系人,询问覃军下落,都是一无所知,却获知与覃军来往最密切的段剑云之子段雷人、马卜清之子马建国也是一夜未归,下落不明,第一感觉就是出了问题,至于是哪方面的问题,还不清楚。
思来想去,联系到段雷人、覃军几个平日里所作所为,再联想到地区公安局副局长马卜清和治安科副科长郑士槐被叫到省公安厅,也是音信全无,直觉告诉他出大问题了,而且跟省公安厅有关。
覃达成也想不到究竟发生了什么?段雷人、覃军几个做了什么违法乱纪的事情,而且跟马卜清、郑士槐挂上勾?
一夜未眠的覃塞在事情没有搞清楚之前,也不想告诉老婆,以免无端引发家庭风暴。他老婆性情乖张,脾气暴躁,在家说一不二,动不动就指着鼻子骂覃塞,霸道无比。覃塞在家就像个龟儿子,所以很享受外面世界里的人五人六,这也是他迷上尹兰的重要因素。只有在尹兰那里才能找到自信、安慰和性趣。
天刚蒙蒙亮,心情烦闷的覃塞出了门,沿着海子河向西走去,不知怎么的就走到了尹兰家。
尹兰睡眼朦胧地被敲门声吵醒,开门就看见满眼血丝的覃塞,就知道他为儿子的事情烦心没睡好觉,心疼地一把拉进门,柔软的身子就靠在了覃塞怀里。
覃塞心头一暖,情绪似乎好了很多,抱着尹兰就向里屋走去。他太需要发泄了,似乎只有在这个浪女身上才能够发泄郁闷,得到满足。尹兰也知道覃塞的需要,刚起床的她也需要被滋润一番,才能够神清气爽。
两个相互需要的男女就如此这般的又纠缠在一起……好一顿发泄,覃塞才横躺在床上,闭着眼一身不响。尹兰知道覃塞此时需要关爱,就静静依偎在他怀里,轻抚着他的身子。
覃塞出门不久,段剑云接到省委办公厅值班室电话通知,要他当天上午赶到省里,省委书记孟立达要找他谈话,谈话后还要在省里开会,提醒他准备两三天换洗衣服。
段剑云也不知道什么事情,只知道事情紧急,起身梳洗后,打电话给秘书郑南成,让他通知行署值班室准备车子,跟他一起马上去省里。
然后,打电话到覃塞家,回话告知覃塞出门去了。于是就把电话打到行署主管机关事务的刘副专员,说他上午赶去省委开会,也让他告诉覃塞。
电话刚打完,车子就到门口了,郑南成从副驾驶位上出来,拉开后座车门,手搭凉棚式护着段剑云上车。
很快,全省各地区、各地级市、各县都接到省委、省政府联合通知,当天到省委洞湖宾馆报到,星期一召开全省政法会议。
于是,各地纷纷行动,赶往省城江夏市。
且说覃塞在尹兰那里彻底放松了,心情也静下来了,就起身穿戴好,整理好仪容,去了行署。
看着覃塞离开的身影,尹兰心情纠结,也不知道今天会发生什么事情,即使发生了,她也不能为力,只是心中祷告:保佑覃塞平安无事。
覃塞不仅是她心怡的情人,更是她最大的靠山,倒不得。
覃塞来到办公室,因为是星期天,除了值班人员,办公楼没多少人。坐下过后就拨通了段剑云家里电话,他想清楚了,一定要把事情告诉段剑云,一来他是段雷人的父亲,儿子出了问题,做父亲的当然得知道;二来段剑云是行署专员,省里人脉广,渠道多,肯定有办法把事情搞清楚。
电话是尹芭琳接的,官腔十足地问:“哪里?什么事?”
覃塞知道尹芭琳这婆娘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不想跟她啰嗦。但仍然很恭敬地问道:“段专员在吗?我找段专员有事。”
尹芭琳不满地回道:“你早上哪里去了?段专员给你打电话,你家里说你出门去了。”
“哦……”覃塞一惊,停顿了一下,就说:“到外面散步去了,现在回到行署办公室。”
尹芭琳还是不满的口气:“段专员接到省里通知去省委开会去了,走了差不多两小时了。
你有什么事情,可以告诉我。”覃塞在电话就感受到了尹芭琳的霸道,她把自己当成了段专员了。
覃塞当然不想告诉这个婆娘,但也不知道该怎么回应,正犹豫间,行署主管机关事务的刘副专员推门进来,说道:“正好有事找你。”
覃塞犹如抓住了救命稻草,赶紧对尹芭琳说:“对不起,刘副专员找我有事,回头有事再跟你说。”就挂了电话,起身招呼:“刘副专员早,怎么星期天也不休息?”
刘副专员大大咧咧地道:“哪里能够休息,段专员要我转告你,他到省里开会去了。地区也接到通知,书记、专员、政法委书记、公安局长,以及各县书记、县长、主管政法的书记和公安局长,今天都要赶到省里报到,参加全省政法大会。
你现在打电话给地区局和各县,催促一下。”
覃塞接收了跟他现在心情完全不同的信息,一下子转不过弯来,但也不能表现出来,只能满口应承,开始拨打电话。
他首先打电话给地区公安局薄巩局长,然后依次给所属六个县打电话,获知都接到通知,参加会议的都已经出发去省城了。
一通电话下来,才静下来想事情。一琢磨,感到这个会议似乎跟他儿子的事情有什么联系,心顿时沉了下来,感到了紧张与焦虑。但他已经没有谁可以商量此事,只能听天由命了。
覃塞也不想回家,就给尹兰打了个电话,要她准备点酒菜,说中午来吃饭,在她那里休息。
接到电话的尹兰,自然满心欢喜,巴不得他来了不走才好。
第三十四章 青龙镇
今天正好星期天,约好早上六点出发去柏山,姜子阳很早就起床,看到父亲姜丰禾拿着钓竿、竹篓来到前院,知道是要和钓友去钓鱼。
跟父亲道声“早上好”,就去井边梳洗。虽然已经有了自来水,姜子阳还是喜欢井水,尤其那种清凉,很适合夏天洗脸、冲凉,让人浑身精神。
姜子阳穿上一身运动服出了门,门口停着两辆北京212型军用吉普,被称为军马。每辆吉普上配有两名战士,显然有了前车之鉴,卫玺尧不敢大意了。
旁边站着姜父、卫父和吴大伯,卫父对着院子催促:“思清,你们快点。”
很快,四个女孩跑出来,一色的运动装,个个精神抖擞。思清和乐怡各背一台相机。
卫父嘱咐姜子阳和思清几句,又跟随车战士交代后,就和姜父和吴大伯离开了。
这里却有了小小争执。四个女孩都想跟姜子阳同车,但每辆吉普最多只能坐五人,最后达成妥协,姜子阳和四个女孩一辆车,姜子阳开车,四名战士坐一辆车,跟在后面。
他们在附近吃了早点,豆浆油条、米酒面窝之类,思清和乐嘉都要了一碗肥肠面,馋馋的,吃得精光。
柏山距离古镇并不算远,公路距离十七八20公里,但西出府河,没有桥,过汽车轮渡需要40分钟。乐嘉、乐怡看到轮渡汽车过河倒是感到新鲜,一会这边看看,一会那边瞧瞧,一会私下议论着什么。
过了府河,弯弯曲曲的道路,沙子路面,坑坑洼洼,车速只能开到四十公里。就这样颠簸着开了四十多分钟到柏山下的青龙镇。
青龙古镇依偎在柏山脚下,青龙河从东南绕镇而过,河东南是一望无垠的平原。青龙镇就在山川与河流的交汇之地。过去这里是水运交通码头,集市旺得很。
柏山坐西北,朝东南,山势西南高,东北低,三面环抱,犹如一座太师椅,典型的青龙位低于白虎位,环山抱水,真正一块风水宝地。
姜子昊在镇口迎接,带着他们走进古镇。
进入这个三面环山的水乡小镇,但见群山环抱,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布局极有特色。
奇特的是,青龙河分叉多个溪流,流入小镇,溪河上有拱桥、栈亭,古码头的模样依稀可见。河东镇子外,大片田园菜地,给人一种安静、祥和的气氛。
青龙镇古老的建筑保存完好。城墙绕镇一圈,以红色条石砌成外墙,烧制的大青砖砌成内墙。内城四边各400米,方方正正,分东南西北四门,城门上建有城楼。
青龙老街依山临河而建,也是西南-东北走向,西南高东北低,街道呈三个梯面梯进,南北对开,中为街道,宽四至五米,三条石的红褐色路面,两边为黑白相间的鹅卵石,街道两边是商住两用建筑。跟古城一样,这里也是清一色的清代徽派建筑,不同的是色彩:红石青砖,黑瓦粉墙,马头花墙高挑如飞,木窗花椽,雕梁如画。
漫步在街巷,仿佛置身于江南小镇,民居宅院沿溪河而建,参差错落。镇内石板道纵横交错,街巷溪水贯通,九曲十弯,石、木、砖数座溪桥搭架;更有两涧清流、柳碣飞琼、双桥叠锁、焦泉浸月、道院钟鸣、仙桥毓秀等奇景点缀其中,构筑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卷。
街道虽然老旧,却整齐干净。一般住户两进两厅,建有重椽天井,堂屋走廊。几家大户人家,三进三厅、四进四厅,墙高两三米,临街对称而立的骑马花墙,高挑欲飞,塑成兽形和鸟形的墙头,镶嵌有深刻流线花纹的墙椽,饰有鸟兽花卉的墙面,衬以雕花门窗屋椽,古色古香,别具情趣。
一些院落里堆着稻秸、草梗、柴火,屋檐下挂着红辣椒、黄苞米,浓浓的农家味道。街道上都是当地居民,散步的,挑水的,扫地的,摆摊的,蹲在屋檐下的。
姜子昊带着一众走进镇子西边尽头的花园老宅,这里靠近西门,可眺望柏山。姜子昊介绍说,这就是乡政府。
进得院子,别有洞天。里面占地很大,前排为十一间正屋,坐北朝南,东西各五间,中间为进出大门,门洞空敞,两边各一排长凳供人休息,有人进进出出。大门顶建有阁楼,前后有滴水屋椽,非常考究。大门前左立有三仗旗杆,中设玻璃灯,右立一丈多长方石柱,用以拴马栓牛。
走进大门,有一大天井,深30米,宽40米,正中央有一20见方长形水池,拱桥将池水一分为二,水中有荷花、金鱼,寓意钱财长进有余,人品高贵儒雅。
走过天井,是一座高台,全用红色条石砌成,分成九级台阶。台上建有九间房屋的两层楼房,屋后有一排修竹,两边各四五棵古银杏,树下有古井。
过了高台楼房是一个长方形小天井,作甬道,亦作排水用。
这时有人喊了声姜书记,姜子昊跟着那人进了一间办公室。大家遂自由溜达。但见花园之中,南有六间两层楼房,为接待之用,房内挂有山水书画。楼房背后是一排古银杏树,把小楼围绕遮蔽;房前两头各六棵四季桂,花香满园,馨香扑鼻。树下有石桌石凳。
花园北面有两座花坛,一个种满牡丹,一个种满芍药,红黄白粉很是鲜艳,寓意富贵平安。几十株楠竹、天竹围绕着花坛,方楠青翠,天竹火红,均为稀罕之物,整个花园充满书香花香。
姜子昊办完事过来,介绍说这里原来是王姓员外私家花园,前面房屋为镇政府所用,花园内房屋主要是接待之用。
出了王家花园,进了对面的王家祠堂。这祠堂建造也很有气派,占地上千平米,各种房屋数十间,均为方形青砖砌成,方形青砖正面印文“王氏宗祠“,反面印文”咸丰二年“。
宗祠正厅坐西朝东,前层中间大门洞,两三米高的高椽花墙,上建五米阁楼,门象非常壮观。大门上方立一对石鼓,分别雕刻“松鹤延年“、“鹿鹤同春”图案,精细逼真,寓意王氏家族福泽绵长、繁荣昌盛。
祠堂两层递进,每层五间,两边各七间厢房,中间一天井,长30米、宽20米,中有石砌走道,将天井一分为二。四面照壁,高两丈,形似山峦,飞墙高挑。四周屋椽下为一圈一米五宽的走廊,大柱立椽,一间一柱,柱脚石墩雕刻花莲图案。廊柱之间用雕花模板相连,分别雕刻“二十四孝”、“十八罗汉”、“天官赐福”、“观音拂柳”图案,人物形象生动逼真。
后厅五间大屋全部贯穿为一个大大的厅堂,重椽结构,中空每间立一红色大木柱,厅堂全部装饰雕花木门,古色古香,精湛之极,令人叹为观止。据说原先这里正中供奉祖先牌位,现在五间大屋用作教室,摆满了桌椅板凳。因为是暑假,看不到学生。
姜子昊介绍说,这里现在用作乡中心小学,供400多个学生就读。
第三十五章 小小插曲
姜子昊正说着,进来一群人,吵吵嚷嚷的。为首的是个中年人,看到姜子昊喊了一声“姜书记”。姜山问道:“王春华,什么事?”
“族里乡亲碰在一起,商议要收回王氏祠堂。找到我说这事。”王春华回道。
“嗯?怎么会冒出这种事情来?”姜子昊疑惑道。
“嗯,……我也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他们就突然闹出这事儿来。”王春华闪烁其词。
姜子昊知道他心里的小九九。这个王春华大名好听,春华秋实,源自《虾䱉篇》中的“春华诚可悦,秋实无乃阑。”可他的小名叫狗剩,是个贱名,为的是好养。
他是土生土长的乡村干部,没什么文化,却精明得很。土改那会儿的积极分子,后来在公社当个副主任,撤社并乡时安排在乡政府农业股负责,一直不安心工作,念念不忘当公社干部时的威风劲。热衷于搞些事情出来,揽在手中。现在闹出这事恐怕跟他有关。
姜子昊把他叫到一边,很严肃地说:“这事你不要掺和,一定要坚持党性原则,维护农村改革大局。”
又说:“涉及这么大的事情,必须坚持原则,必须经过乡党委集体讨论,还要上报县委县政府批准。更何况,还有个财产归属问题。”
那边一群人瞅着姜子昊这边,有人喊叫起来:“找姜书记去。”就朝这边过来。
姜子阳看到这情景,有些不放心,嘱咐思清他们在这里等着,就过来看这边什么状况。从众人嚷嚷中知道个大概,就想看看姜子昊是怎么处理这事。
但见姜子昊对这群人说:“你们七嘴八舌的,这个这样说,那个那样说,没个准头。这样,你们谁说得清楚,出来说个子丑寅卯。”
这群人就都看向王春华,看得他心里发毛,冲他们喊道:“咋都盯着我,你们有啥说啥嘛。”
有人就说了:“春华,我们的要求你都知道,你就代我们说吧。你说得清楚。”
王春华站不住了,说道:“你们闹的事,我怎么代你们说。”边说边想溜走。
大家还是盯着他,有人愤愤地:“春华,你咋这么说?这事是你提出来的,说了一箩筐,我们才觉得是这么回事。你不说,谁说得清楚。”
姜子昊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冷峻的目光死死盯着王春华。王春华心中一凛,心想坏事了。心虚地说:“别乱说。这个,这个……这个以后再说吧。”又想走。
姜子昊觉得这事必须就这个时候在这里解决,严肃起来:“王春华,你也不用走,也不用推脱什么。是什么事情,直说吧。”
王春华一看走不脱了,也不能全身而退,支支吾吾就把收回王家祠堂的事情说了出来,但他委婉地使用了“恢复”二字,而没有使用“收回”。
姜子昊搞清楚了,就对着大家说道:“你们都是王家族人,这不错,但有三件事必须明确:第一,王氏宗祠建立于清咸丰二年,已经一百三十多年了。据我所知,王家直系一脉早就没有了,在场的和不在场的,青龙镇王家一族中没有一个属于王家直系一脉的,旁系都算不上。所以,你们应该清楚有没有资格提出这个要求。
第二,王氏祠堂属于无主资产,早在解放时就收归国有,这谁都知道。别说你们没资格,我们这个乡政府也没有权力处置王氏宗祠。
第三,如果你们要恢复祠堂,这是另外一码事,跟这个王氏祠堂无关,就是说,即使你们要恢复祠堂,也不能使用王氏祠堂,甚至不能使用‘王氏祠堂’名称,可以用‘王家祠堂’名称,跟这个王氏祠堂相区别。而且恢复祠堂也是大事,涉及国家政策,也需要报请上级批准。
此外,你们都知道,现在王氏祠堂用作乡中心小学,你们的儿女也都在这里读书。所以你们不要再打这里的主意,否则会引起各族的联合反对。
就说到这里,你们想想吧。”
姜子昊言简意赅,有根有据,说清楚了问题的本质,点到了问题的要害。这群原本来搞事的人听了这番话,面面相觑,一时神情萎靡。旁边的王春华也没有了精神头,脸色发白。
姜子昊盯了一眼王春华,就对王家人挥挥手:“大家都散了吧,不要再听信谁的鼓捣了。”
姜子阳看到姜子昊如此简明就把一场看似来者不善的风波给平息了,心中很是赞赏。知道他的哥哥在基层摸爬滚打,不仅了解当地民情和历史文化,而且对国家政策也十分清楚。看来姜子昊真的沉下来,在基层干得有声有色。
第三十六章 上柏山寺
穿过青龙镇,一行人来到柏山脚下,但看山峰耸立,白云挂在峰峦之上,山峦叠翠,除了松柏,就是满山银杏。由银杏作为行道树的山路千回百转,甘泉四溢,鸟语花香,远处山崖一行泉水飞流直下,撞击到山脚岩石上,水花四溅。
这就是当地有名的柏山瀑布,瀑布下形成一个见方100来平米的水潭,青绿色的池水,照得见人影。这水潭迳流不息,流向青龙河,因此当地人称之“青龙潭”
途中,在海拔一百来米处形成一个椭圆形湖泊,与青龙河相通。像镜子一般的湖面,阳光下波光粼粼,恬静温柔,被称为“镜湖”,也被称为青龙湖。
众人都是赞叹“美”,几个女子更是惊奇地叫“真美”。
站在湖边眺望,一座古村寨连接着古寺庙凸入眼球,它建在崖壁之上,好似一幅层次分明的壁挂,悬挂在几百米落差的山壁上,黛瓦翘角,云雾萦绕,犹如自天坠落的瀑布。
它的两侧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画中是攀上云霄的山林,山林外,梯田自峡谷攀顶,层层青绿,水墨滴黄,两相呼应,竞相媲美,真正就是梦幻里的山村童话,令人叹为观止!
绕过镜湖,溪水上一座石拱桥凸入眼球,这是进入古村寨的标志性建筑。
这座石拱桥名叫青龙桥,完完全全用青石筑成。所用青石块,均为宽一尺五、长三尺的条状石块。溪水从桥下流过,流水潺潺,鸭子戏水,老牛在河边吃草,四周蝶飞鸟鸣。河边有一凉亭,名曰:车盖亭。郧泽县志记载:“考青龙潭有石可亭,盖取魏文帝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似为尽之。”
不远处,古老村寨里,炊烟袅袅飘渺在竹林之间,江南独特的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竟然在此徐徐展开,一步一景,步步秀丽,乡村味道浓烈起来。
几百年间,日晒雨淋,洪水冲刷,除基脚略有损坏外,整座桥依然完好挺立。走上这座石拱桥,心中生出无限感慨:如此古老的石拱桥,承载着青龙镇的悠久历史,见证了当地村民的勤劳与智慧。
古村寨从湖泊西南向上蜿蜒,通向主峰的山间。
这座古村寨是青龙镇的一部分,据传始建于南宋开元年,清咸丰三年为防太平军加修炮楼,成为一座可用于军事防御的古寨。
古寨入口有堵黄褐色夯土墙,是古人用黄(红)土、砂(细石)、石灰等材料掺合红糖浆、糯米浆、明矾制成的三合土夯实而成。墙内还毛竹筋,作为墙骨,保持夯土墙的坚固和整体性。
过了这堵夯土墙,进入古寨。这山地村落,房屋结构开式特别,户户民宅的一楼大门差不多都临街,大门后是厅堂;二楼开后门即是更高处的另一街巷,二楼前门拦腰上下砌墙,与屋外搭建的水平木头架连成一体,用以晾晒农副产品。这样一种布局,黑色屋顶之间重重叠叠,黛瓦马头墙鳞次栉比,看上去这座建在岩壁上的古建筑像极一幅精品挂件,美不胜收!
黑白相间的两色成为这里的基本色调,绘就了这里的水墨山水画卷。
沿着青石板路拾级而上,古村落犹如一幅灵动的“清明上河图”。鳞次栉比的屋檐下满是晒夏人家,层层的簸箕中红辣椒、绿豆、黄豆、玉米……色彩斑斓,形成一道景中奇观,是为一绝!
出了寨子就是柏山寺,通往寺庙的是499级青石砌成的台阶。
柏山寺坐落在海拔300至500米半山间,其独特之处在于佛道两教共处。据说,宗教活动始于隋唐、盛于明清,香客游人络绎不绝,是千年香火圣地。
从南天门进入,过二天门、回光殿、斗姥宫、朝天门、帝王宫、报恩殿、三清殿、娘娘殿、玉皇阁、文昌阁,再上就到了金顶。
姜子昊领着一行来到帝王宫,据说帝王宫里藏有冯道的《权经》和《荣枯鉴》,外传这里抽签卜命运很灵,尤其是测官运准得很。
作者冯道,是官场上的不倒翁。他生逢五代乱世,一生侍奉五朝八姓十一帝,前后三十一年,一直位列宰辅。如果他说自己是排在最成功官榜老二,那么绝对没人敢称老大,他的为官记录,堪称人类古代史之最。
冯道的《权经》作为中国古代唯一的“权力”专著,其权威性和深刻性无人能比。他不仅是权力的“理论大师”,更是权力的“行动大师”,他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写了“求权”、“争权”、“用权”、“固权”、“分权”、“夺权”、“拒权”、“让权”八卷,系统而全面的囊括了权力的方方面面、各个要点,可以说是无一遗漏。
而《荣枯鉴》又称《小人经》,转述怎样做人、做事。曾国藩说:“一部《荣枯鉴》,道尽小人之秘技,人生之荣枯。他使小人汗颜,君子惊悚,实乃二千年不二之异书也。”
到了报恩殿时,姜子昊对大家说这里茶很香,建议大家稍作休息,品品茶。
柏山寺属于青龙镇管辖范围,姜子昊自然很熟,就找到同光大师说明来意。同光大师一脸慈祥,带大家到客堂,招呼小和尚取茶具和茶叶,亲自为大家泡茶。
同光大师边洗茶边介绍,这是寺里自己栽种、制作的茶叶,是当年雨前茶。洗好茶,开始冲泡,盖上20秒,揭开茶盖,一股香气飘散。他让小和尚一一斟茶,在座各位品上一口,都说好清香,带着甘甜。
同光大师接过话:“柏山寺海拔300至500米,云雾雨露滋润,适合茶叶生长。再用这里的山泉水冲泡,更是清香甘甜,也润喉。同样的茶,你拿回去泡,就没有这么清香。”
“嗯,为什么?”乐嘉脱口而出。
“水的关系,寺庙泡茶要用寺庙背后的山泉水冲泡,才有这个效果。你家里有清甜的山泉水吗?”同光大师解释道。
“哦……”大家释然。
茶毕,姜子昊向同光大师道谢,继续领着大家前行,一路解说,就到了文昌阁。文昌阁是柏山寺的特色,一般寺庙是不设文昌阁的。
古时,古城是莘莘学子跃龙门之地,文化氛围浓厚,故而在城关东南城墙上建有文昌阁,供藏书之用,阁中不仅藏佛经,也供奉道教尊奉的文昌帝君,主持文运功名。后来毁于战乱。
于是,柏山寺佛门慧思主持和道教紫霄宫云龙道长联袂提议在寺内建文昌阁,佛道两家都认为契合本寺佛道共处传统,遂共建了文昌阁。
文昌阁坐落在金顶之下,这是一座九角三层的宝塔形建筑。南北两侧有配殿,前有连结配殿的斋房,在平面上构成一个四合院布局。
进入这座建筑,却见阁楼前矗立一座诗仙雕像,南侧配殿横匾上金子刻着“诗仙殿”。这才是柏山寺文昌阁的最大特色。
说来也奇,这文昌阁自建立以来,居然香火旺盛,求学的和他们的家长纷纷前来求签、卜测,络绎不绝,尤其是中考、高考之前。更奇的是,这里“有求必应”,而且十分应验。
出文昌阁,很快就到了金顶,再往上几百米就是山顶。
姜子阳就对姜子昊说道:“你带她们上山,我在帝王宫等你们。”
姜子昊知道姜子阳要做什么,满口应承,对一行解释:“姜子昊跟慧思主持有缘,到了这里,该去拜访一下,是个礼节。”
话说到这个份上,几个女孩子不表示理解也不行,都点头同意。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