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这位文坛巨匠诞辰130周年|缅怀郭沫若
今天(11月16日)
是郭沫若先生诞辰130周年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信公众号
郭沫若先生是
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
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和社会活动家
是我国当代思想文化界的一面旗帜
同时
他也是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
诗歌创作、抗日救国、
考古研究、教书育人……
这么多的名词都与他密切相关
郭老的一生可谓丰富而精彩
曲折又传奇……
将文人的笔化作护国的刀
1914年,郭沫若受兄长资助,赴日留学。先后在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冈山第六高等学校、九州帝国大学学习。
但在日本留学的他,却十分“不安分”。
比如,为反对日本对华“二十一条”,曾与同学愤而归国。
比如,为反对“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参加留日学生罢课斗争。
比如,与留日同学组织成立爱国社团“夏社”,“为救国之计”,倡导“抵制日货”。
《星空》
他不但写作能出版成书,学外语也能达到出译作的标准,他的译作《少年维特之烦恼》、《鲁拜集》也相继出版。
1924年,他开始翻译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了系统了解,声称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徒”。
之后几年先后出版译作:《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新时代》《约翰沁孤的戏曲集》《雪莱诗选》《异端》《争斗》,小说《塔》《落叶》等。
1926年3月,他赴广州应邀就任国立广东大学文科学长,同时结识了时任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的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5月加入国民党。
1926年任国立广东大学文科学长时
此时的郭沫若已经著作等身,名满全国,要是走文坛之路可谓一片光明。
但他却在同年7月毅然穿上军装,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任总司令部政治部宣传科长,后任副主任,中将军衔。
1927年3月,郭沫若再一次选择了困难却正确的那条路。
本已是国民党高官、文坛巨星的他,仕途可谓蒸蒸日上,蒋介石甚至不惜以“总司令行营政治部主任”的高官对他进行拉拢。
但察觉蒋介石思想状况的他,却无惧生死地公开发表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一文,对蒋介石背叛国家、背叛民众、背叛革命的现状进行揭批。随即被蒋介石通缉。
同年4月,“四一二事变”后。大批共产党员被蒋介石屠杀,白色恐怖弥漫,郭沫若却不畏生死选择参加南昌起义。被选举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委员、主席团成员、起义部队总政治部主任。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郭沫若本可以留在日本,继续他阖家团聚、和平优越的生活,但是国难当头,他选择忍痛离开家人,只身秘密归国,在上海创办了《救亡日报》开始了他的抗战文化工作。
1938年1月,郭沫若就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被授予中将军衔。
1941年到1943年,他先后创作了《棠棣之花》《屈原》《高渐离》(《筑》)《虎符》《孔雀胆》《南冠草》六部历史剧。继《女神》之后,达到了他创作生涯的又一次辉煌。这些历史剧作,既强烈地表达出时代的愤怒、民族的呼声,也显示出鲜明的创作风格和艺术魅力。
走出国门的和平使者
坚持创作的文学大师
1949年4月23日,在布拉格举行的世界拥护和平大会上,会场上一片欢腾,率中国代表团参会的郭沫若与大家互相拥抱,出现这样激动人心的场面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消息传来,各国朋友纷纷向中国代表团祝贺。
此后的郭沫若一直为国际和平运动到处奔走,先后率团到华沙、柏林等地参加保卫世界和平会议,并于1951年获颁苏联列宁和平奖。
“抛儿别女,一心以国事为重”的蔡文姬与郭沫若1937年回国时别妇抛雏的感情是那样的相通。
对郭沫若来说,蔡文姬这个人物与自己有着深刻的共鸣,他在她身上倾注了自己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把自己的体验融化在剧作中。
从《蔡文姬》到《武则天》再到《屈原赋今译》、《管子集校》等一系列作品集,建国后的郭沫若在繁忙的政务之余,从不曾忘记文学创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
1958年,为了给“两弹一星”事业培养尖端科技人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成立。它的诞生被誉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成立第二年就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
“我们的学校如果可以说像一张白纸,就请把它办成最新最美的学校吧!”郭沫若先生亲自创办中国科大并担任校长,亲历1970年学校南迁合肥,直至1978年逝世。20年中,他在这张洁净的白纸上倾注了巨大的心血,画出了一幅幅最新最美的画卷。
作为著名文学家,郭沫若深知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在创校初期,他多次倡导“科学与文艺相结合”,鼓励同学们在钻研科学技术的同时学些文学,以更好地实现科学发明、发现。
在1958年首届学生开学典礼上,他表示:“我们搞尖端科学技术的人尤其应该懂些文学艺术和各种体育活动。在红透专深的保障之下,同学们不妨同时成为诗人、画家、音乐家、戏剧演员、运动员或者其他。”
在1961年全校人员大会上,他再次倡议:“在搞尖端之外,心要是有余力,学习一下文艺还是有好处的;搞尖端之外,调剂一下生活和精神,以及培养人格上是有很大帮助的,也可增加文艺修养和提高对文艺欣赏的能力。”
建校早期,学校的文学艺术教育和文娱活动,是在郭沫若亲自指导下进行的。为实践这一理念,他还用稿费为学校修建游泳池、买放映机和影片,把自己创作剧本的首演票送给师生,亲自为学生修改文学作品。
他是历史潮头上的人物。
五四有他,《女神》惊艳亮相,创造社引领创作精神;
南昌起义,他第一时间赶赴南昌,在白色恐怖中与大家一同战斗;
卢沟桥事变后,他别妇抛雏、毁家纾难,只身回国参加抗战;
他不惧国民党暗杀,与李公朴一起经历“校场口惨案”;
新中国成立时,他是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为建设新中国而不断奋战……
精于创作、以文卫国的郭老
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更多精彩资讯,请点击阅读原文,下载中国教育报APP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