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顶一万句》里的3个人生真相,越早知道越好
2011年,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获得茅盾文学奖,引起不小的轰动。
十多年过去了,在中国当代小说热卖榜上,它依然在列。
这部小说,用两个核心人物的故事,真实再现了中国人内心的孤独:
彷徨无助的杨百顺,在历经重重磨难后,最终选择走出延津;
他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在遭逢种种打击后,为了摆脱孤独,毅然选择走向延津。
一走一回,延宕百年。
他们有着相同的目的,为了一个说得着的人,为了一句说得着的话。
因为,跟说得着的人说话,一句顶一万句。
这句话,不华丽,不深奥,却让人醍醐灌顶,瞬间释然。
有人说,“好的文学作品,是教人成长的。”
刘震云酝酿创作三年,完成的这部“众声喧哗又怀抱巨大沉默”的小说,被誉为中国版《百年孤独》。
它道尽了芸芸众生心灵的疲惫和生活的苦难,也给我们以启迪:
有些残酷的人生道理,越早知道越好。
“世上的人遍地都是,
说得着的人千里难寻”
在书的上半段,杨百顺过得并不如意。
他不被父母疼爱,一时气急,独自离家讨生活。
卖豆腐、杀猪、给染坊挑水、破竹子、在县衙种菜,颠沛流离的他换了很多工作,见了很多人,依然找不到一个说得着的人。
应了书中的那句话,“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说得着的人千里难寻”。
无论一个人的出身如何,都有知己难寻的困扰。
杨百顺也深以为然。
兜兜转转,他娶了媳妇,俩人却说不着。
唯一让他感到欣慰的是,他跟5岁的继女巧玲能说到一块去。
即便婚后受尽冷遇,他有巧玲相伴,也没觉得日子有多么难熬。
未曾想,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乱了原先平稳的生活。
他的媳妇卷了所有细软,跟旁人跑路,留下巧玲和他相依为命。
于他而言,本不想去找媳妇,可因了世俗难违,他只能带着巧玲一起出门,假意寻找。
厄运专挑苦命人。
不幸的是,在途中,他把巧玲丢了。
遍寻未果后,他对从小长大的延津再无留恋,随即走出延津。
杨百顺的生活充满了波折,他想跟说得着的人说话,无非就是为了倾诉。
万般生活,各人自有苦与乐,若有人倾诉,苦减半分,乐增数倍。
不仅是他,置身在繁重生活中的我们,也面临着种种的压力:
工作太累了,被客户恶意投诉了,和家人闹矛盾了……
这时,我们都希望有一个“说得着”的人。
这个人,可以互诉烦恼,可以互道心声。
毕竟,没有谁能独自走完人生所有的路。
作家马德曾对“知己”二字作了说明:
这是你人生的一个出口,未必是最重要的出口,却一定是最后的出口。 在这个出口处,你得到的,不是胜利,而是释放。
其实,“说得着的人”的意义也在于此。
人人都是生而孤独,这是宿命。
无尽的孤独感,会贯穿在每个人的生命轨迹中。
但有人懂得,有人陪伴,心灵有寄托,灵魂有安慰,再晦暗的日子也会有希望。
所以,若是遇上“说得着”的人,请勇敢地敞开心扉。
决定命运的事,千万别指望他人
巧玲被拐至一户曹姓人家,改名为曹青娥,长大出嫁后,生了儿子牛爱国。
牛爱国和他的养姥爷杨百顺一样,不爱说话,也不受父母待见。
上学、当兵、复员、回乡,他一直被命运推着往前走。
好不容易结了婚,他和媳妇无话可说。时日一长,妻子有了外遇。
牛爱国一时没了主意,便坐了两天两夜的车,去找当兵时说得着的战友杜青海,想请对方帮自己把事情捋清楚,再出个靠谱的点子。
杜青海的建议是不离婚,反而对媳妇百般讨好。
那么怎么做呢?
既然夫妻二人是因为说不着而产生了隔阂,那就没话找话,还尽说好话。
牛爱国信以为真,便完全照做。
他不仅忍着媳妇离心的事,还主动对媳妇献殷勤。
即便找话难,找好话更难,他依然耐心地坚持着。
让他没想到的是,好话说多了,他的媳妇直呼“恶心”。
他这才恍然,杜青海出的主意,一点儿也不靠谱。
几年下来,牛爱国说虚伪之言,行虚伪之事,既没实现与媳妇“说得着”的目的,还让他觉得心累。
回过神来,他明白了,决定命运的事情,本不该找旁人。
早些年,他的养姥爷杨百顺四处碰壁时,也被人劝告过:
“遇到小事,可以指望别人;遇到大事,千万不能把自个儿的命运,拴到别人身上。”
只是,这个道理,牛爱国刚开始并不懂。
不懂这个理的不止是牛爱国,生活中,我们很多人也有过类似的困惑:
读哪所大学、选择考公还是考研、选择什么样的伴侣等等,在面临这些影响一生的抉择时,很多人会去向一些看上去有远见的人求教。
事实上,他们不一定会设身处地地为我们着想。
杨绛先生有言:
凡事最好不要太指望别人,大家都各自有难处,实在要指望也不能指望太多,指望太多就容易失望。
人生路上,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真正能帮助到你的,永远只有你自己。
说到底,没有人是你永远的靠山。
过于依赖别人、指望别人来指点自己的人生,到头来,栽跟头的还是自己。
所以,想要走出困境,必须依靠自己。
“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
在本书中,最让我触动的是这样一句话:
“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
而且,这句话是从两个饱经世事的女人口中说出来的。
自从妻子和旁人私奔后,牛爱国的生活也乱了套。
历经婚姻的欺骗和生活的磋磨,他伤透了心,打算离开故乡。
在离开前,他回家看望母亲曹青娥和女儿。
曹青娥知道儿子的遭遇,心疼儿子,却无可奈何,只说了句宽慰的话:
“我还看穿一件事,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
年幼时不被父母喜欢,和爱人没有共同语言、跟身边的人合不来,他们母子俩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
所以,这话是她说给她自己听的,也是说给儿子听的。
巧合的是,同样的话,牛爱国在多年后又听到一次。
在辗转找媳妇的过程中,他想到母亲想和养父杨百顺的后代联系的心愿,便踏上了寻根之路。
杨百顺出走陕西咸阳后,在当地娶妻生子。
牛爱国辗转赶到咸阳时,马不停蹄地赶到杨百顺的孙子家。
通过杨百顺的孙媳妇何玉芬讲述,他才知道,杨百顺二十年前已经去世,何玉芬的丈夫八年前也因胃癌离世,独留她带着两个孩子艰难度日。
两人说得来,牛爱国也道出了自己的烦心事。
临走前,何玉芬告诉他:“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我要想不清楚这一点,也活不到今天。”
虽然是安慰之词,但听来,字字句句间,都掩藏着无尽的辛酸。
若不是经历过万千悲苦,怎会说出如此镂心刻骨的话来?
人生实苦,每个人都生而不易。
没有一种生活不是委屈的,挺过去是唯一的解救之道。
疫情之下,不少人丢了工作、没了事业、丧失了立身之本。
更要命的是,它也磨灭了很多人的斗志和热情。
作为平凡、普通的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往前看、往前走。
作家木心说,“人从悲哀中落落大方走出来,就是艺术家。”
走不出过去,也过不好现在。因为,执着于过去,人很难获得新生。
而过度抱怨,或无限纠结,也是对生命的一种内耗。
与其如此,倒不如放下执念,勇敢地走出命运的牢笼,走出人生的低谷。
只要活着,往前看,才会有希望,也才能真正地从苦难中解脱。
在节目《文学大家说》中,刘震云说过一句经典名言:
“读书,读好书,有见识的话,一句顶一万句。”
他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像是一幅风俗画,画中的很多人都在孤独地活着。
书里各人有各人的想法,但是有些人无话可说,有些话无人可说。
慢慢地,这些想法被压在心底,成为心事,变为最深的孤独。
或许,我们也曾为杨百顺和牛爱国的人生悲剧和精神悲剧感到同情,但我们中的很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他们曲折迂回的故事的价值,也在于引导我们思考。
想起巴尔扎克的一句话:“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对我们来说,读的是别人的故事,悟的是自己的人生。
而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场修行。
无论是曾经历尽坎坷,或是前路迷雾重重,愿我们都能练就一颗强大的内心,从容应对生活的无常。
与朋友们共勉。
作者 | 卜一,漫游云水间,闲记红尘事。
主播 | 沙漠之狐,微博@狐狸爱CUC,公众号:笙夜时间。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