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志愿者说,这些家庭并不比我们富有,爱心却不比我们少!
去年年底,在微信上看到了关于美国领养家庭的故事,为之感动,进而参与了一点点心愿单活动。而这个参与过程,让我再三惊讶,并再三刷新我对这些领养家庭的认知。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实习的医院儿科有一个孩子,因为生下来时有颅内血肿,被父母弃养在医院。虽然后来孩子很健康,但父母依然不愿再接回去,理由是:谁知道以后会不会有后遗症。从婴儿到近两岁,她都是住在儿科,由医护人员轮流照料。奶粉,尿布,衣服,都是科里的医护自掏腰包置办的。大家叫她二子。小婴儿好说,活动范围可以在那张小小的婴儿床里。可到了会站学走的年纪,她需要更大的活动空间,医护不可能有专人看管她。二子何去何从就成了急需讨论的问题,最后听说是被一个美国家庭领养。听到这个结果,大家都松了一口气,觉得这是二子最好的归宿。这是我对美国家庭领养中国儿童的最初印象。
后来来到美国,给病人看病,问到家族史时,有些人的回答是“我从小被领养,家族史不详。” 遇到这些人,我总会心生一些怜悯,尽管他们本人已坦然自若,说到领养二字,云淡风轻。在我看来,被领养之人,不是孤儿,便是弃儿,从小没有父母,很可怜。能被收养,也算不幸中的大幸。可以说,在参与心愿单活动之前,我对领养与被领养的理解,仅仅局限于此。
在读了这些领养家庭的故事后,我的惊讶便接连不断。先是被他们的领养对象和数量惊讶到了。这些家庭大多领养的是残障儿童:唐氏综合征,意味着智力低下;脑瘫,意味着行动不良,发育迟缓;先天心脏病,意味着需要大的心脏手术,甚至心脏移植;盲聋,意味着他们的交流有障碍,生活学习有困难……各种各样的疾病,令这些孩子在身体上,智力上,精神心理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陷。他们需要特殊的生活及医疗照顾,有的照顾要持续终生。而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些家庭领养这样的孩子,不是一个,而是数个,甚至多达十几个。这在我看来,非常难理解:即使孩子的医疗和生活,有政府的福利,仍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耐心。而他们也都是工薪阶层,靠上班挣钱。而且很多已有自己亲生的孩子。他们为什么还要去领养?只是因为他们心怀大爱吗?反问我自己,即使我有爱心,我也很难做到这些,甚至连念头都不曾有过。
我在翻译群里发出上述感慨与疑问,没想到引来了与那些家庭的隔空对话。当我的问题被这些领养家庭看到后,他们回答了很多。而从这些回答中,我再次被惊讶,惊讶于这些家庭遇到的困难,及他们克服困难的动力。几乎所有的家庭都说,他们并没有得到,或者只得到了极少的政府资助。孩子看病的医疗保险,大多都是他们自己购买的私人医保。有的保险比较好,而有的保险在得知孩子的病情后拒保。有的则因为孩子病情特殊,需要频繁地去外地就医,一些医疗花费,本州的保险也不覆盖。在网上查了一下,对于收养的异国儿童,美国联邦政府是不给资助的,各个州是否提供资助,提供多少,都因州不同。这些家庭的开销都很大,都是靠工资或者收养人的退休金,或者原有的一些积蓄维持。为此,有的人到了退休年龄也不敢退休,要一直工作挣钱,维持生计;有的人已经花光了积蓄;有的人因为家庭支柱病倒,而收入减少。这些收养家庭遇到的困难,不止经济方面,他们还要面临家人朋友的不理解,孩子精神心理创伤造成的各种不合作甚至伤害。
有人写道:每逢节假日,举家欢庆时,却是我们最孤独的时刻。因为我的家人因为我领养了一个艾滋病孩童,和我断绝了关系。而我自己的亲生女儿, 也无法理解我,不和我来往,也拒绝我去见我的外孙女们。我们感到孤立无援。还有人写道:我六十多了,领养了一个孩童。随之而来的是,找不到朋友的孤独。有这么大孩子的父母,已经比我晚一辈甚至两辈,而我的同龄人,孩子都已经长大成家。我找不到有共同语言的朋友。而Mandi 写的一段话道出了领养家庭更多的现实:“ 人们看我们这些领养家庭,总觉得我们的生活如童话般美好……而他们看不到关起门后的真实生活:愤怒; 因为儿时经历带来的精神创伤; 多次手术后的疼痛哭号; 被追问为何被弃养等难以回答的身世问题; 孩子极大的不安全感; 因为在学校拿不出婴儿时的照片的各种沮丧难堪……”
这些家庭因为领养,遇到的种种困难,在我看来,都会成为我不愿领养儿童的理由。但他们在被问及是否后悔时,却如出一辙地回答,如果时光倒流,我们依然会这么做,甚至可能会更早一些去做这些事。那么,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坚定地在领养这条路上走着?在他们的回答中,我已找到答案。这个答案,或许已经成了敏感词,此前多篇文章也因此被无情封杀。但这个敏感词,是这整件事的关键词,无法避绕,他们称之为“ faith”。正是因为有了它,他们才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持,无怨无悔地在领养之路上走到黑。也正是因为有了它,在他们所遇到的困难面前,没有心生畏惧与沮丧,而是坚信这些困难终会被克服,笃定他们正在做的事是正确的。为孩子的点滴进步欣喜骄傲。当他们原本只想领养一个孩子,但此后却因各种原因一而再,再而三地领养时,我说在中国,或许这被称作缘份。而他们回答,缘份的背后,实际是超自然的,茫然不可知与不可控的力量。而他们的faith, 则是有明确的指引,明确的告知。
看看他们的领养故事,确实只有大爱是不够的,如果没有一个让他们信服的精神指引,他们很难将这件外人看去不可思议的事,那么坚定坚持地做下去。而关于那个在12月25日的节日,那个互送礼物的节日,真实的意义也被他们多次提及:“不是收取,而是给予”。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会在这一天,有互送礼物的传统了,不是自己拿到礼物时的快乐,而是给予礼物的快乐。“要想自己强大,就必须先去帮助弱小;要想得到,就必须先去付出。”这也是他们的faith, 这句话听来熟悉,因为我们从小也是这么被教育的。但他们坚定不移,不遗余力地去遵守实施,而我们能做多少,则是建立在我们自己的良善,和“量力而行”的基础上。当需要做的事,与自己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如果没有强大的令人信服的精神指引,很难让人突破人性的自我,如此义无反顾地付出。
在他们眼中,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是有意义的,都会对这个世界有贡献。包括这些残障儿童,即使这个孩子智力低下,生活不能自理,他们的笑容与友善,也会感染他人。相传朱熹写有一篇《不自弃文》,开篇写道:“夫天下之物,皆物也。而物有一节之可取,且不为世之所弃。可谓人而不如物乎?!”, 东西但凡有一点可用的,都不会被世间丢弃。难道人,反而不如东西吗?这段话虽然是勉励人不要自暴自弃,努力实现自身价值,但今天我想借用于领养这个话题。天生万物皆有用,残障之人,也有他自身的价值,只是他们的价值需要用更多的爱心去发现,用更多的援助之手去帮他们实现。当这些领养的孩子,克服生理心理的障碍,能够上学,工作,独立生活,回馈社会;能够报以善意的微笑;能将爱传递给他人······不都是他们的价值所在吗?这些领养家庭,就是帮这些孩子实现自身价值,不被世间所弃的使者。
心愿单活动,在发起人和一群志愿者的努力下,进行得很圆满。这些家庭源源不断地收到了来自海内外华人的礼物。我们被他们的故事感动,而他们也被华人感动。一封封感谢信写来,又让我惊讶了一回。这次是他们及被领养的孩子对中国的情感,让我意想不到。这些美国家庭,称中国给予孩子帮助的人是英雄,甚至称孩子的亲生父母也是英雄。他们感谢,感恩,感恩他们被允许成为这些孩子的父母,感恩孩子的父母当初对孩子的放弃,让孩子有了更好生活的转机。感恩全世界的华人热情慷慨的礼物,让他们能满足孩子们的心愿,改善他们的生活,并让他们能腾出手和钱来帮助更多像他们那样的家庭。
他们的心愿单上,除了孩子们日常必需品,还有庆祝春节的饰品,春联,红包,一个晚期癌症的妈妈,将家里贴满红彤彤的对联和福字,桌上摆着若干红包,红色的小老虎,还有筷子。她急切地盼望养女下班回来,给她一个惊喜。她说,也许她贴春联的方式不对,也许贴反了,贴歪了,但她尽力了,如果这些歪的反的春联能让她开颜一笑,也值了。而一个经常问“为什么我的父母不要我?”的孩子,在收到华人寄去的礼物时,开心地说:“瞧!他们还是记着我的!只是他们不知到哪里去找我而已!”他的养父母为此深深感谢华人,让孩子有了“被找到”的释然与欣喜。没有怨,没有恨,没有自私冷漠。言行间,爱被付出,传递,收获,这种正能量比空喊口号要温暖巨大很多。
领养故事与心愿单,只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世间冷暖的一角,也照亮我们自己的心灵角落。希望这满满的爱意能继续传递。“爱的奉献”,我们是听着唱着这首歌长大的,而今日,我对爱的奉献,又有了更具体,更深层次的了解。
——by 翻译志愿者:眼睁睁
昨天把关于Lisa Murphy ( 丽萨.默菲)的故事翻译完了,她写的不多,所以翻译得很快,但是我感觉到她不像前面的格蕾丝那么细致入微那么情深,Lisa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个CEO,表达简约,理智克制,即使是最不好的事情,她都会婉约地透露一点意思但不会明说,事实上她也是自己创立公益机构的CEO, 她自己也说这是最适合她的工作,果然写文章也是这样的风格,在她们家的故事里,其实有很多波澜,但在CEO妈妈的笔下看起来好像一切都搞定了,安置妥当了,一切都会好的。
我理解的是他们夫妻俩一开始就是决定以领养国外的孩子来组建自己的家的,他们没有自己生的孩子,我们当然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但是很多人心里都会问,我认识的另一家朋友,DJ一家,他是从小被当时做社工的,现在的妈妈看见,看到这孩子饱受虐待而决定收养他的,DJ的父亲也提过不是他们夫妻没有生育能力或念头,而是领养了DJ以后全身心地投入下去,自己都不会再考虑是不是自己也要生一个了。我知道很多美国人没有传宗接代的心理负担,但是那些一开始到最后都很明确地以领养孤儿弃儿为目标,还是特殊需要的孩子们,这样的父母没有信仰的力量是做不到的。
Lisa他们一共领养了五位孩子,都来自于中国,其中后来的几位都有残障,尤其是两岁的Daniel,生下来就具有四种严重的心脏病,到了美国后不得不接受心脏大手术,却没有从手术后康复而不幸过世,年仅二岁半。这深深地影响到了Lisa自己的人生,她写了本回忆录(如下图),我看到在亚马逊的书评是清一色的五星,我知道她的付出和深情,肯定得到了那些同样的收养经历以及其他的教会家庭的一致爱戴。这可怜的Daniel,(她写出原来孩子的中文名字,我只能根据音译为"洪伟奋"),尽管和他们生活了半年,但是深深地影响了这一家,后来他们继续领养的三名子女都是残障孩子。
Lisa还建立了一个公益基金会,名字叫"Open Hearts for Orphans ",我去看了看她们的网站,Lisa说她们批了75份的赞助申请,帮助了来自16个国家的残障孤儿或弃儿,她说其实来的最多的还是中国的孩子。不要以为他们是有钱人,在她很克制的描述中,提及他先生做的是房地产经纪,生意随着市场的波动不定,这些基金的来源应该都是从普通家庭中募捐得到的,点点滴滴,汇聚成流,却可以改变一个个生而不幸的残障孤儿弃儿的命运。如果您有意,请访问她们的网站:
https://openheartsfororphans.org/
现在我才看到了Daniel的照片,希望这可怜的孩子在天堂里露出微笑,正因为他,他的母亲Lisa正在做更大的事情,更多的“Daniel”可以改变命运,这一切来自于祂。
——by 翻译志愿者:冯斌
排版编辑:Amber
最后的最后:寻找翻译志愿者
前文导读
一个负重前行的家庭,虽然刚遭遇火灾,失去一切,但他们充满信心,勇敢向前!
领养了4名盲童的妈妈说:“ 我的每一个女儿,我第一次见到的时候都喜极而泣 ”
他们家5个孩子,全部领养自中国,其中一个孩子正在与白血病搏斗。。。
身患乳腺癌,历经19次治疗的她,把一个个生命的奇迹带到人间!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