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口罩的故事:当你收获爱心,可曾想到让爱心发酵?|hi南周
全文共1270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如何对待善行、对待爱心,是坦然接受、漠然处之,还是在深受感动的同时自觉如击鼓传花般传递,温暖感动更多的人,答案虽然不难回答,但落实到行动上却千差万别。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张天良
责任编辑|温翠玲
周一早上,就是一个字:忙。匆匆起床、匆匆洗漱、匆匆下楼,又匆匆赶往就近公交车站。可是猛然醒悟,忘记戴口罩了。我又赶紧从路边搜索,想看看哪家超市或医疗服务网点开门,准备买包口罩。可是搜索半天也没有发现目标。
正当我失望之际,一家婴幼儿用品商店映入眼帘,联想到疫情期间一些商家也相继开设了卖口罩业务,我急忙推开玻璃门进去:“谁在呢,有口罩吗?”
“有,等一下,我给你拿。”我赶紧打开手机准备扫码付款。
等老板娘递给我一个口罩时,我一愣,一般都是以整包10只卖的呀!只好问了一句:“多少钱呀?”老板娘却说:“不要钱。大家出门都有忘记的时候,救一下急而已。上次我们出门忘记戴口罩别人送给我们也不要钱。从那时起我们就在店里存了几包口罩,谁忘记戴了,就送给谁一只,共同防疫嘛!”
简简单单几句话,让我感慨不已。他送给我,我送给你,赠送陌生人口罩好像只是一件小事。但从此事的发酵、传播以及带给人们内心的触动和产生的情感共鸣,呈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逐次叠加等蝴蝶效应来看,就不是一件小事了。爱心、善行如此传递,必然会以加速度发酵、传播,感动、温暖、激励更多的人自觉自愿地加入其中,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正能量洪流。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在现实生活中,“正能量”带来的正效应确实不少,但冷漠以对,却容易让人窒息。如何对待善行、对待爱心,是坦然接受、漠然处之,还是在深受感动的同时自觉如击鼓传花般传递,温暖感动更多的人,答案虽然不难回答,但落实到行动上却千差万别。既然“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那何不用彰显爱心、弘扬善行的实际行动来弥补这种遗憾呢?
随着时代的发展,雷锋精神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雷锋精神,已经不只是乘车让座、敬老爱幼、接济别人及替别人洗衣服、义务理发、爱护公共卫生了,而应该还有一种“发酵”精神,奉献爱心、传递温暖也是一种雷锋精神。自觉传递爱心不仅是担当、是奉献,也意味着收获。帮助他人,快乐自己。
“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当下,很多国人为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贴上“正能量”标签。自觉传递感动、传递爱心的行为也应该成为一种“正能量”的符号,与我们的情感相系,表达我们的渴望和期待。
一个人做点好事真的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把这种善行传递出去、把这种爱表达出来。社会生活需要爱,善行无价,不分大小。让我们一起传递爱心,一起为正能量的传播、发酵不断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哪怕只是一点点。
(作者为河北省石家庄市市民)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期待您的来稿。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