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中国茶”,申遗成功了!

“中国茶”,申遗成功了!

公众号新闻

11月29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UNESCO)


China's traditional tea-making was added on Tuesday to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 of 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The item "Traditional tea processing techniques and associated social practices in China" passed the examination at the 17th session of the UNESCO Intergovernmental Committee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ngoing in the Moroccan capital.


中国传统制茶工艺被纳入UNESC 图源:新华社


至此,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China now has 43 items o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 continuing to be the most enlisted country in the world.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指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


The traditional tea processing techniques and associated social practices in China consist of knowledge, skills, and practices concerning the management of tea plantations, picking of tea leaves, manual processing, drinking, and sharing of tea.



炒茶工艺 图源:视觉中国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开始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制茶师根据当地风土,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种茶品,供人饮用与分享。



Since ancient times, Chinese people have been planting, picking, making and drinking tea. Based on natural conditions and local customs, Chinese tea producers have developed six categories of tea - green, yellow, dark, white, oolong and black - and there are other varieties like flower-scented teas, and more than 2,000 tea products.

图源:视觉中国

传统制茶技艺主要集中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江南、江北、西南和华南四大茶区,相关习俗在全国各地广泛流布,为多民族所共享。

The traditional tea making techniques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four tea regions in China. Associated social practices, however, are spread throughout the country and shared by multiple ethnic groups.

饮茶和品茶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人们采取泡、煮等方式,在家庭、工作场所、茶馆、餐厅、寺院等场所饮用茶与分享茶。在交友、婚礼、拜师、祭祀等活动中,饮茶都是重要的沟通媒介。

Tea is ubiquitous in Chinese people's daily life, as steeped or boiled tea is served in families, workplaces, tea houses, restaurants and temples, to name a few.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socialization and ceremonies such as weddings and sacrifices.


在婚礼上敬献“白族三道茶” 图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等,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相知相交、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财富。

茶马古道雕塑 图源:视觉中国

本次入选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堪称我国历次人类非遗申报项目中的体量之最,共涉及15个省(区、市)的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哪些中国茶艺入选



下面,双语君带你一起来认识几个省份中代表性茶艺。

浙江

浙江是中国绿茶生产重点省份,此次有6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分别为:西湖龙井(West Lake Longjing)、婺州举岩、紫笋茶和安吉白茶制作技艺,以及庙会(赶茶场)、径山茶宴两项民俗活动。

西湖龙井 图源:视觉中国

福建 

福建有6个项目在其中,分别为:武夷岩茶(大红袍)(Wuyi Mountain Rock Tea)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福鼎白茶制作技艺、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

武夷大红袍 图源:视觉中国

目前,福建省与茶相关的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9个,先后认定48名传统制茶技艺类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江苏 

江苏有3个项目在其中,分别为:南京的“雨花茶制作技艺”、苏州的“碧螺春制作技艺”和扬州的“富春茶点制作技艺”。
 

富春茶点 图源:江苏省文旅

值得一提的是,富春茶点制作技艺中的“魁龙珠”,源于扬州富春茶社,始于1921年,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这款茶是由安徽的魁针、浙江的龙井、富春自家种的珠兰兑配窨制而成,取魁针、龙井、珠兰的前三字合为“魁龙珠”,因三种茶分别来自皖、浙、苏,故有“一壶水煮三省茶”之说。

湖南 

湖南有3个项目在其中,分别为:黑茶制作技艺中的千两茶制作技艺、茯砖茶制作技艺,黄茶制作技艺中的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

湖南承德黑茶 图源:视觉中国

安徽 

安徽有3个项目在其中,分别为:黄山市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制作技艺。

黄山毛峰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焦洁
实习生:周红
来源:环球时报 中国日报 中国政府网 人民网 新华社 
China Daily精读计划来了!
每天20分钟,
带你学英语,看世界!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

推 荐 阅 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中国挺俄才能救世界!英国租客偷卖出租房,差点成功了!?惊天骗局细思极恐...“死”了321次后,他成功了!世宗大王站C位、浑天仪被“申遗”,韩国人的SLG《文明》夹带私货?申遗成功!看,这就是中国茶全电推平台首飞!亚太6E卫星发射成功了!韩国对烟花申遗,中国网友竟然“举双手赞成”,这是怎么了?《时代周刊》也盛誉的中国茶,我们找来了越喝越香的震惊!中国茶叶装毒品!澳洲犯罪团伙竟用它伪装,走私毒品!警方查获两吨!印度宣布:成功了!一片叶子烧出天价瓷器,失传700年,在他手中复烧成功了!“中国茶”申遗成功,喝懂茶从哪一步开始中国茶文化——这样喝茶很伤身,你可知道?美国终于成功了!中美大竞争开始我的诗与远方中国茶文化——中国顶级茶叶排行榜大全架子鼓小美女祝大家节日快乐没有大景点,也没有22个申遗点,我所讲述的都只是泉州一些小小的细节|泉州老李 一席第943位讲者前所未见的细节!“中国天眼”立功了“中国茶”,申遗成功!曾被英国偷走的中国茶,终于申遗成功了!康奈尔大学如何塑造美国精英的思想和性格众筹|一片叶子烧出天价瓷器,失传700年,在他手中复烧成功了!法棍面包,申遗成功小李子要睡“甜茶”?偷偷约会被骂翻!幸亏“甜茶”26岁...灼识咨询:2022中国茶饮行业蓝皮书中国茶文化——茶叶大数据颠覆你的认知 喝不喝茶的都看看中国茶的天花板,这本书认为还没到?中国茶文化——12种最刮油的茶 减肥排毒全靠它法棍申遗成功,饺子麻花油条煎饼……不服我们在讨论禁放烟花的时候,韩国已经开始申遗了95岁老奶奶获格莱美提名!小时候被父亲打碎音乐梦想,80年后,她成功了!李世民只是一个成功了的赌徒,看看李建成的势力有多大中国茶文化——关于“醉茶”,你不得不知的二三事哈德森河边的一群中国老人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