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承资本常斌:聚焦刚需•打造壁垒•穿越周期
以下是演讲实录,经36氪编辑整理:
大家好,我是启承资本的常斌,非常开心参加这次36氪WISE新消费峰会。今年峰会的主题是“适者生存”,启承作为专业的消费投资人,我想从“周期”视角,来梳理过去几年消费行业创业和投资的变化,分享我们启承过去几年差异化的投资策略,和我们投资的优秀公司,以及如何和他们一起穿越周期。
首先介绍一下启承资本,2017年创立之初我就想做一家专业的消费基金,重点关注成长期,来挖掘中国新一代的品牌、零售公司,助力它们成为中国新一代“消费冠军”。
目前,我们已经累计投资了40多亿人民币在20多家的优秀公司。其中一些品牌已经为大家熟悉,比如十月稻田大米、源氏木语家具、植护、Lola Rose等,从线上起家但正在走向全渠道的新一代品牌。在线下零售领域,启承投资了钱大妈、锅圈食汇这样的全国食品连锁;我们投了两家零食连锁——薛记炒货和零食很忙;在购物中心里投出了像M Stand咖啡,海马体照相馆这样的全国连锁。我们非常荣幸能跟这样一批优秀的公司共同成长。
在最近经常有人来问我,专业基金如何看待很有挑战的消费市场,未来会发生什么变化。今天分享一些我们的思考总结。
我们有不少长期来看待和判断市场的工具,“周期”是其中之一。最近启承团队又一起重温了霍华德•马克思那本非常经典的《周期》,这本书让我们在有挑战的环境里仍保持信心,通俗点还是那句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增长一直在那里,但它伴随着周期。既有公司层面的基本面的周期,又有信贷市场、资本市场的市场周期,也有作为创业者、投资人的心理周期。这些周期叠加在一起,就是今天跌宕起伏的市场。
“周期”有一些显著特点。长期趋势是直线,但从来不按这条线发展,而是走了一条弯弯曲曲的线;且很少走中间,经常出现极端。所以身在周期里,会不断地经历很贪婪或很恐惧的感觉。巴菲特很早就告诉过我们: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但是人们往往发现,虽然读了很多书,但在每一次历史周期里还是难以抉择。因为周期每次很相似,但它绝对不同。
作为周期中人,无论创业者和投资人都要学会与周期共舞:最重要的是“判断当下”,这能让我们更好地做准备。首先考虑清楚大趋势:是在上升周期,还是在下降过程中;第二,理解市场的情绪后,来调整和管理自己的情绪;第三,在周期里,要做出灵活而坚定的策略调整;最终,我们在多个周期里积累的感觉会让我们变成有经验的“老法师”,有机会在更长期的时间里与周期共舞。
回看一下,过去几年消费行业经历了怎样的周期的变化?其实大家都有体感,市场从冷到热又转冷。而我们都在想:什么时候能再热起来?
市场从2020年一直到2021年的上半年先经历了一个繁荣的周期;2020年初疫情短期的冲击后,变成了一个有利的因素,大大推动了线上化的发展;很多的超级平台推出了短视频、直播等线上创新;也有社区团购等线下创新。在创新浪潮里,消费者很积极地参与:尝鲜买很多新的产品,培养去直播间购物的习惯,享受到了非常多的补贴;资本市场也给予很大的回应:消费者买得越多,这些增长的故事也得到了资本市场的奖励。在二级市场,像海底捞的市值一度接近3000亿。当二级市场有好的标杆效应,一级市场也表现得非常活跃,有几百个上千个公司拿到了融资。
但繁荣在2021年下半年开始出现逆转。疫情已经显著地影响到了公司的基本面。这时很多人发现,生意增长没有原来那么强劲了,投入产出比没那么高了。超级平台在监管以及自身的战略调整下也开始收缩和控制投入。消费者变得谨慎,储蓄率是显著上升的,对刚需的品类也许还好,但是对可选消费品的支出开始缩减。资本市场对以亏损去推动增长的公司已经变得谨慎。过去一年多,一些大的消费公司市值有的腰斩甚至跌得更多,传导到一级市场,我们也感受到了挑战、压力和调整。
往前看,站在2022年的年底,我们认为2023年消费市场有机会走出很好的反弹趋势。走出反弹有几个条件,第一是随着疫情政策逐步退出,企业的经营回到常态。在这个阶段,消费者会更加地谨慎,升级会更多出现在刚需品类,会更看重性价比。而资本市场需要给一点时间,相信当一些既有高增长也有很好盈利的公司,成为资本市场新标杆的时候,会逐步唤回投资人新的关注点。这时候,我们才有机会从现在的估值低点,走出一波触底反弹。
接下来跟大家回顾,在上个周期里市场创业和投资的热点领域。这里我用一个2X2的模型,一个维度是必选消费品和可选消费品。必选消费品更多的是像食物、个人护理等每天都要用的消费品牌;可选消费品是可以按需求来调整的品类,比如家居家装、化妆品、电器等品类;另一维度是品质升级和性价比的创新,前者偏向于给消费者带来升级体感,后者在帮大家省钱。我们把市场过往的创新和投资放在这样2X2的维度里,可以发现市场热点集中在以下三个领域:
第一,必选消费品中的生鲜品类一度被认为是“天王山之战”,觉得这是最坏一个超级大品类的线上化机会:高线城市出现了前置仓,低线城市出现了社区团购的商业模式,投资人在生鲜领域投入了上百亿美金的资金。整体增长确实是非常快的,但是增长一直有隐忧——这些创新模式的经济模型会长期倒挂,出现规模越大,亏损越多的情况。过去已经看到了阶段性的结果,创业公司逐步从该热点退出,大平台还在维持投入。
第二,VC在过往消费投资聚焦在一个主题:新人群,新需求,新品牌,关注Z世代人群的新需求,用短视频、主播等新媒介推动。市场聚焦在很多非刚需的可选品类创新,但经过了一些时间,这类产品会遇到很高的营销费用,但是它们的长期复购还没有那么好。曾经一些比较热闹的品牌,最近遇到调整、挑战,因为它们比较难去做差异化,规模也很难再上一个台阶。
第三,市场对食品饮料品类真的是情有独钟。希望在这样一个好品类里有通过对用户更好的理解,比如用互联网思维,来重做品类;比如汽泡水、麦片、咖啡等升级的品类。经过了一些时间,大家能看到这确实是更好的产品,但是在人群的适配度上,更多是对高线城市的人群,会在成长阶段遇到人群需求的天花板;但是这跟当时对它们的高预期和付出的高估值比,会面临阶段性的压力。这些公司现在也在回归到基本功的修炼,希望重新面对大众市场来去做出更高的增长。
过往的繁荣周期里,启承跟市场的关注点不完全一样;我们更多地关注必选刚需品类和有壁垒的消费模式创新。我们的偏好一直是刚需品类里的模式创新,希望成长出中国新一代的“消费冠军”。
启承重仓了生鲜食品品类: 当市场普遍重注线上模式的时候,我们重点投资的是线下的实体连锁模式,我们把它称为“线下万店连锁”。在高线城市有钱大妈卖生鲜,“不卖隔夜肉”日清模式驱动的新鲜和便利,也有锅圈食汇把火锅和冷冻食品带到广大的下沉市场,提供丰富和便利,开了接近一万家店;在零食品类里,我们不仅投了在高线城市做更好的瓜子、栗子把基础品升级的薛记炒货,也有像强调丰富和效率,在长沙及周边城市开到上千家店的零食很忙。
在新品牌领域,我们更关注有超级供应链作为基础和壁垒的公司。我们投资的做更好品质大米的十月稻田。它的大米来自于东北五常产区,一开始通过京东、天猫等线上渠道售卖,然后逐步走到线下渠道,在中高价格带里已经有非常高的市占率,在大米品类里变成中国新一代的国民品牌。我们还投了源氏木语。家具是可选消费品类,但他们在过往几年一直保持了连续几年50%的成长。它的产品定位在实木、环保的品质升级,但在线上的渠道销售,反而以很低的加价率让消费者感觉到了很强的性价比的价值,同时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去服务用户,促成了持续高增长。
截止到今年,十月稻田和源氏木语都用了3-4年的时间,从10亿左右的收入变成近50亿的收入;在接下去的2-3年,它们有机会变成自身品类里百亿级别的“消费冠军”。
在线下的购物中心里,我们也关注到一些体验升级的新服务连锁:M Stand咖啡是一个定位比星巴克更年轻时尚的咖啡连锁,有着“一店一设计”的创新能力,带给消费者更时尚的第三空间和更富有创意的咖啡产品;海马体照相馆把之前很重的写真产品,变成了轻快简的摄影体验,给用户呈现的是令人心动的美好。
作为专业消费投资人,我们不光挖掘到了很多高成长潜力的公司,同时我们与企业家一起韧性成长,共同穿越周期。
我们都做了什么呢?在挑战期遇到压力的时候,我们跟企业家一起聚焦“三张表”。首先是现金流量表,我们和创始人一起“关停并转”低效的业务,严格控制费用和现金流;然后关注损益表,调整单位经济模型;当单位经济模型对了,整个损益结构才能调优;很重要的是一起去优化定价、提高毛利;最后是资产负债表,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能有长期盈利能力的资产建设里。
经过我们和公司的共同调整,启承所投的公司在过去的几年里一直保持了40%的收入复合增长。即使在今年这么挑战的环境里,我们被投企业的整体收入还保持了30%以上增长,而且80%以上的公司保持盈利状态。
明年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反弹期,启承和创始人一起为先机来去做布局。首先,一起明确未来公司的旗舰的产品是什么,围绕它去夯实基本功。其次,找到那些要进入的高潜力的市场,聚焦在三大必赢之战。同时,跟创始人一起升级 “战略屋”的工具,以此为核心打造公司的组织体系。
总之,经过上面的工作,我们和这些优秀的消费公司及企业家一起,夯实自己的能力,为接下来的反弹做好准备。
以上,我们用周期的视角回顾了过往几年消费市场里创业和投资的趋势。经历了一段火热的岁月后,过去一年多无论创业者投资人也经历了非常大的挑战和调整。
此刻展望未来,所有人都期待一个反弹以及新的繁荣的周期。再借用前面提到的周期理论,凝练成一句话: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这就是周期告诉我们的真谛。启承资本作为专业的消费投资人,期待和大家一起保持韧性、穿越周期、适者生存。谢谢大家!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