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如何度过大学四年?钱理群:在现实生活中拓展生命的精神空间

如何度过大学四年?钱理群:在现实生活中拓展生命的精神空间

公众号新闻

对于大学生来讲,由于疫情的反复,许多高校不得不转入网课模式、延迟开学,原本想象中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因疫情而被迫改变。与此同时,人与人的疏离隔阂在另一个层面影响了学生们的状态,调查发现,“焦虑”和“压力”是大学生描述自我心态时的常用词,“图书馆”和“操场”成为校内颇受青睐之地。

在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中,当代大学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而且需要自己决策。如何不虚度真正属于自己的四年时间,是摆在每一个大学生面前的问题。83岁高龄的钱理群教授经常讲,我们对大环境无能为力,但仍可以自己创造小环境,在现实生活中拓展生命的精神空间。人总是希望不断往上走的,所以他建议学生们应该有现实目标和理想目标这样两个层面的理想,永远活出生命的诗意与尊严。

钱理群教授十分关注教育,他在《漫说大学之大》演讲中,讲述自己的求学历程、学术志向、学习经验等,并对大学生如何获得具体的意义这一问题给出了详实的建议。最重要的问题,是钱教授当年思考的,仍是今天青年需要思考的问题。

漫说大学之大

作者:钱理群

本文原刊《情系教育:教师与青年篇》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

钱理群,一九三九年生。当代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研究。对二十世纪中国经验和中国道路的总结和反思,受到海内外的高度重视。主要著作有《周作人传》《心灵的探索》《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我的精神自传》《岁月沧桑》《丰富的痛苦》《大小舞台之间》《1948:天地玄黄》《与鲁迅相遇》《鲁迅与当代中国》等。

今天看到同学们,很自然地想起了四十八年前的我,那年我只有十七岁,考取了北京大学中文系,也是非常的兴奋,同时也有点惶惑。我想,这和诸位上大学的心情是一样的。上大学对人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情,有许多问题需要认真思考。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我当年思考的,我想也是今天在座的诸位同学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度过大学四年——这人生最宝贵的时光”。我想就自己的经验,和同学们作一个交流,主要谈四个问题。


一、要沉潜下来

我有一个对我的北大研究生的讲话,后来整理成一篇文章,题目就叫《沉潜十年》。“沉”就是沉静下来,“潜”就是潜入进去,潜到最深处,潜入生命的最深处,历史的最深处,学术的最深处。要沉潜,而且要十年,就是说要从长远的发展着眼,不要被一时一地的东西诱惑。我觉得很多大学生,包括北大的学生都面临很多诱惑。北大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诱惑太多,因为有北大的优势要赚钱非常容易。我想烟台(江西)诱惑少一点,这是你们的优势。还有就是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很多北大学生刚入学的时候非常兴奋,充满种种幻想。一年级的时候混混沌沌的,到了二三年级就觉得自己失去目标了,没意思了。看看周围同学不断有人去经商,去赚钱,羡慕得不得了。再看到有人玩得非常痛快,也羡慕得不得了,所以受环境的影响变得越来越懒惰。现在大学生的致命弱点就是懒惰——北大有所谓“九三学社”的说法:早上九点起床,下午三点起床,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一门心思想赚钱,一门心思想这样那样。有的人非常热心地做社会工作,我不反对做社会工作,但有的人目的性极强,过早地把精力分散了,就无法沉下来,缺少长远的眼光,追求一时一地的成功。同学们要记住,你现在是人生的准备阶段,还不是参与现实,还不是赚钱的时候。当然你做勤工俭学是必要的,也是应该提倡的,但是你不能在大学期间只忙于赚钱,要不然以后你会后悔的。因为你一生之中只有这四年是独立自由的,只有权利而没有义务的,钱以后有的是时间赚,从政以后有的是时间搞。这四年你不抓紧时间,不好好读书,受种种诱惑,图一时之利,放弃了长远的追求,底子打不好,以后是要吃大亏的,会悔之莫及。

我跟我的学生谈得非常坦率,我说:我们讲功利的话,不讲大道理。在我们中国这个社会有三种人混得好。第一种人,家里有背景,他可以不好好读书。但他也有危险,当背景出了问题,就不行了。最后一切还得靠自己。第二种人,就是没有道德原则的人,为达到目的,无论红道、黑道还是黄道,他都干。但对于受过教育的人,毫无道德原则地什么事都干,应该是于心不甘的吧。第三种能站住的人就是有真本领的人,社会需要,公司需要,学校也需要。所以既没好爸爸,又有良心有自己道德底线的人,只有一条路——就是有真本事。真本事不是靠一时一地地混一混,而是要把自己的基础打扎实。今后的社会是一个竞争极其激烈的社会,是一个发展极其迅速的社会。在这种发展迅速、变化极快、知识更新极快的社会,你要不断地变动自己的工作,这就靠你们的真本事。大家要从自己一生长远的发展考虑,就是讲功利也要讲长远的功利,不能从短时的功利考虑。我们不必回避功利,人活着自然会有功利的问题。大家应该抓好自己的这四年时间,把自己的底子打好。这样,你才会适应这个迅疾万变的社会。“沉潜十年”就是这个意思。现在不要急着去表现自己,急忙去参与各种事。沉下来,十年后你再听我说话,这才是好汉!因此,你必须有定力,不管周围怎么样,不管同寝室的人怎么样,人各有志,不管别人怎么做生意,不管别人在干什么,你自己心里有数——我就是要扎扎实实地把底子打好。要着眼于自己的长远发展,着眼于自己的、也是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扎扎实实,不为周围环境所动,埋头读书,思考人生、中国以及世界的根本问题,就这样沉潜十年。从整个国家来说,也需要这样一代人。我把希望寄托在十年后发表自己意见的那一批人身上,我关注他们,或许他们才真正决定中国的未来。中国的希望在这一批人身上,而不在现在表演得很起劲的一些人,那是昙花一现!沉潜十年,这是我对大家最大、最诚恳的希望。

1989年春节,陈平原、钱理群在王瑶先生家书桌前。

在沉潜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要注意。读书特别是读经典著作的时候,会面临两个难关:第一,面对经典你进不进得去。你读《庄子》、《论语》、《楚辞》、《诗经》,甚至读鲁迅,都有这个问题。所谓进不进得去是讲两个障碍,第一就是文字关。现在中文系许多学生古文都读不通了,标点都不会点了,那你还谈什么进去,这就是文字关。还有更难的,中国的文化是讲感悟、讲缘分的。你读得滚瓜烂熟却不一定悟得到,找不到它的底蕴,体会不到它的神韵,也就无缘。有的人就是把《论语》、《孟子》都背下来了,但你听他讲起来还是“隔”的,所以很难进去。进去以后更难的就是出来的问题,因为东西方传统文化都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博大精深。在你没读懂的时候你可以对它指指点点,你读得越懂就越佩服它,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样,你就被它俘虏了,跳不出来了;这样,你就失去了自我,还不如不进去的好。

《钱理群讲鲁迅》

我现在就面临这个问题。有人问我:“钱先生,您和鲁迅是什么关系?”我说了三句话:第一,我敢说我进去了。进去很不简单啊,这是很高的自我评价;第二,我部分地跳出来了;第三,没有根本地跳出来。所以有人说“钱理群走在鲁迅的阴影下”。不是我不想跳,我当然想能跳出来超越鲁迅,能成为鲁迅的对手——那是什么境界啊!所有的学者都向往这样一个境界。在这个问题上,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学力量,没有足够的思想力量,没有足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跳不出来的。在某种意义上,你失去了自我,所以这是更难的一点。记得当年闻一多先生去世的时候郭沫若对他的一个评价:“闻先生终于进去了!但是闻先生刚刚出来的时候就被国民党杀害了。这是‘千古文章未尽才’。”

点击图片,直接购买
《钱理群讲鲁迅》,作者:钱理群,版本:活字文化|当代世界出版社 2022年1月

我们讲“沉潜”也面临这个问题:你怎么“进去”又怎么“出来”。这是非常困难的,大家对这样的前景要有充分的认识,不要把它简单化。否则你沉了一年又进不去,觉得很苦就退出来了。更不能“三分钟热度”,受到某种刺激,比如说今天听了我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兴奋了,明天就进图书馆了,进了几天,或者几个星期,或者遇到了“拦路虎”,啃不下去了,或者看到别人都玩得很痛快,觉得自己这么苦读,有点划不来,就不干了。这样不行,不能知难而退,要知难而进,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到底,“沉潜”就要有一种韧性精神。鲁迅曾经谈到天津的“青皮”,也就是一些小无赖,给人搬行李,他要两块钱,你对他说这行李小,他还说要两块,对他说道路近,他还是咬死说要两块,你说不要搬了,他也仍然要两块。鲁迅说:“青皮固然是不足为法的,而那韧性却大可以佩服。”就是你认准一个目标,比如说我要沉下来读书,那就死咬住不放,无论出现什么情况,无论遇到多少挫折、失败,都不动摇,不达目的绝不罢休。这叫认死理,拼死劲。听说山东汉子(江西老表)就有这样的传统,你们的父老乡亲中就有这样的人,在我看来,要干成一件事,要干出个模样,就得有这样的精神,有这股劲头。这看起来有点傻,但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傻劲,而现在的人都太聪明了。但不要忘了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叫作“聪明反被聪明误”,我看到某些聪明人,特别是年轻的聪明人,常常会有这样的杞人之忧。当然,我也没有意思要将沉下来读书、思考这样的选择绝对化、神圣化,好像非得如此不可。我希望大家沉潜十年,不是说不沉潜十年这个学生就不行了,人各有志,是不必也不能强求的。但你如果有志于此,那我就希望你沉潜十年,你实在沉潜不了,那也就罢了,但是你得找到适合你自己的事去做,找到适合你自己的生存方式。


二、读书之乐


话又说回来,读书是不是就只是苦呢?如果只是一件非常苦的事情,那我在这里号召大家吃苦我就不道德了。世上真正的学术,特别是具有创造性的学术研究是非常愉快的。现在我讲学术的另外一个方面。这话要从我读中学时说起。我读中学的时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生,很受老师宠爱,品学兼优。我高中毕业的时候,语文老师劝我学文学,数学老师劝我学数学,当然后来我学了文学。高考时用今天的话说“非常牛”,所以我报考了录取分最高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我高中毕业的时候学校让我向全校的学生介绍学习经验,讲一讲为什么学习成绩这么好。我是南京师大附中的学生,我的经验现在在南京师大附中还很有影响,我们学校的同学老师到现在还记得我的经验。我也向大家介绍一下,我说:“学习好的关键原因是要有兴趣,要把每一课当作精神享受,当作精神探险。我每次上课之前都怀着很大期待感、好奇心:这一堂课老师会带着我们去发现一个什么样的新大陆?我上课之前都做预习,比如今天讲语文我会先看一遍,然后带着问题去听课,怀着一种好奇心去学习。”这一点其实说到了学习的本质。学习的动力就是一种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当时只是一个中学生朦胧的直感,后来才体会到这背后有很深的哲理。作为人的我和周围的世界是一种认知的关系。世界是无限丰富的,我已经掌握的知识是有限的,还有无数的未知世界在等着我去了解。而我自己认识世界的能力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基于这样一种生命个体和你周围世界的认知关系,就产生了对未知世界的期待和好奇,只有这种期待和好奇才能产生学习的热忱和冲动。这种好奇心是一切创造性的学习研究的原动力。带着好奇心去读书去探索未知世界,你就会有自己的发现。读一本书、一篇小说,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发现。同样一篇小说十年前读,我有发现,到十年后读我仍然会有发现,这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为什么你能有这样的发现,别人做不了?显然是你内心所有的东西被激发了以后你才能有所发现。因此你在发现对象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这是一种双重发现——既是对未知世界的发现,更是一种对自我的发现。我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当你读一篇好的小说的时候,你自己内在的美和作品的美都一起被发掘出来了,于是,你发现自己变得更加美好了,这就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因为这样,对外在世界和对你内在世界的不断发现便给你带来难以言说的愉悦感、满足感和充实感,所以就形成一个概念:“学习和研究是一种快乐的劳动。”说通俗点,读书研究是为了“好玩”,从本质上说,学习和研究是游戏,一种特殊游戏。它所带来的快乐是无穷无尽的。

点击图片,直接购买

《钱理群新编鲁迅作品选读》,作者:钱理群 编著,版本:活字文化|当代世界出版社 2022年1月

读书是常读常新的。我读鲁迅的书有无数次了,但是每一次阅读,每一次研究都有新的发现。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这就有一个问题,你如何始终如一地保持这种学习、探索、发现的状态,从而获得永恒的快乐?很多同学是一个时期读书读得很快乐,有发现,但读得多了就没有新鲜感了,好像就这么回事。你得永远保持新鲜感和好奇心才能保持永远的快乐——这是会读书与不会读书,真读书与假读书的一个考验。这里的关键,就是我的老师林庚先生说的,“要像婴儿一样,睁大好奇的眼睛来看世界,发现世界新的美”。所谓婴儿的眼光就是第一次看世界的眼光和心态,这样才能不断产生新奇感。你读鲁迅的作品,打开《狂人日记》,不管你研究多少回了,都要用第一次读《狂人日记》的心态,以婴儿的好奇心去看,这样才能看出新意。我想起美国作家梭罗在他的《瓦尔登湖》里提出的一个很深刻的概念:“黎明的感觉”。每天一觉醒来,一切都成为过去,然后有一个新的开始,用黎明的感觉来重新感觉这个世界,重看周围的世界都是新的。黎明的感觉,就是我们中国古代所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一天都是新的,这时你就会不断地有新的发现、新的感觉,有新的生命诞生的感觉。我想向同学们提一个建议:你们每天早晨,从宿舍到教室看够了学校的一切。明天早晨起来,你试试用第一次看周围世界的眼光,骑自行车走过学校的林荫大道,再看看周围的人、周围的树,你就会有新的发现。重新观察一切,重新感受一切,重新发现一切,使你自己进入生命的新生状态,一种婴儿状态,长期保持下去,就有一颗赤子之心。人类一切具有创造性的大科学家,其实都是赤子。

今天讲大学之大,大在哪里?就在于它有一批大学者。大学者大在哪里?就在于他们有一颗赤子之心,因而具有无穷的创造力。这就是沈从文说的:“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他们有星斗般的文章,又有赤子之心。

说到真性情,我想稍微做一点点发挥,一个真正的学者、知识分子,他都有真性情,古往今来皆如此。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孔子、庄子、屈原、陶渊明、苏轼,哪一个不是有真性情的人,鲁迅也有真性情。而今天保留真性情的人越来越少了。我们必须面对这个现实。鲁迅说过:中国是一个文字的游戏国,中国多是些做戏的虚无党。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今天的中国年轻一代,也可能包括大学生,连我自己在内都在做游戏,游戏人生。而且这戏必须做下去,如果谁破坏了游戏规则就会受到谴责,为社会所不容。所以我经常感觉到,现在我们面临全民族的大表演。我进而想起鲁迅的一句格言:“世上如果还有真要活下去的人们,就先该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敢”其实是和“真”联系在一起,在“敢”之外还应真说,真笑,真哭,真怒,真骂,真打。可怕的是“假说”、“假笑”、“假哭”,甚至“骂”和“打”也是“假骂”、“假打”,仅仅是一种骗人喝彩的表演。我们现在缺少的是真实的深刻的痛苦,真实的深刻的欢乐。所有这些归根到底还是怎么做个真性情的人的问题。大学之所以大,就在于它聚集了一些真性情的人。本来年轻的时候就是真性情的时代,人到老了,总要世故的。最真实的时候就是青年时代,就是在座的各位,如果这时你还没有真性情,那就完了。我现在发现,年轻人比我世故得多,我成了“老天真”了。人家经常说:“钱老师,你真天真!”这是季节的颠倒!你们才是该天真,我应该世故!


三、两层理想

要保持赤子之心很难,怎么能够一辈子保持赤子之心?这是人生最大的难题。在这方面我想谈谈我个人的经验,因为在座的还有一些将要毕业的同学,我想讲点当年我大学毕业后的遭遇以及我是如何面对的,这可能对在座的即将毕业的同学有点意义。大家一步入社会就会发现社会比学校复杂千百万倍,大学期间是一个做梦的季节,而社会非常现实。人生道路绝对是坎坷的,会遇到很多外在的黑暗,更可怕的是这些外在的黑暗都会转化为内在的黑暗、内心的黑暗。外在压力大了以后,你就会觉得绝望,觉得人生无意义,这就是内在的黑暗。所以你要不断面对并战胜这两方面的黑暗,就必须唤醒你内心的光明。我为什么前面强调打好底子?如果你在大学期间没有打好光明的底子,当你遇到外在黑暗和内在黑暗的时候,你心里的光明唤不出来,那你就会被黑暗压垮,或者和它同流合污,很多人都走这个路子。你要做到不被压垮,不同流合污,在大学里就要打好光明的底子,无论是知识底子还是精神底子,内心要有一个光明的底子。我自己每当遇到外在压力的时候,总是为自己设计一些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在这一过程中抵御外在和内在的黑暗。压力越大,书读得越多,东西写得越多,我每一次的精神危机都是这样度过的。

我经常讲,我们对大环境无能为力,但我们是可以自己创造小环境的。我一直相信梭罗的话:“人类无疑是有力量来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生命的质量的,人是可以使自己生活得诗意而又神圣的。”这句话可能听着比较抽象,我讲具体一点。我大学毕业以后由于家庭出身,由于我一贯自觉地走“白专”道路,所以尽管我毕业成绩非常好,但是就不准许我读研究生。他们说:“钱理群,你书读得还不够吗?正是因为书读得多,你越来越愚蠢。再读书,你要变修正主义了。你的任务是到底层去工作。”所以大学毕业以后我被分到贵州安顺,现在看是旅游胜地了,当时是很荒凉的。你想我是在北京、南京这种大城市长大的,我一下子到了一个很边远的底层,又正遇上饥饿的时代,饭都吃不饱。

我被分到贵州安顺的一个卫生学校教语文。我印象很深,一进课堂就看到讲台前面放了一个大骷髅头标本。卫生学校的学生对语文课程根本不重视,我讲课没人听。对我来说,这是遇到了生活的困境,是一个挫折、一个坎坷。话说回来,这对当地人来说不是坎坷,他们也那样活下去了,但从我的角度来说,是一个坎坷。我当时想考研究生,想跳出来,人家不让我考。这个时候怎么办?我面临一个如何坚持自己理想的考验。我就想起了中国古代的一个成语:狡兔三窟。我给自己先设了两窟,我把自己的理想分成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现实的理想,就是现实条件已经具备,只要我努力就能实现的目标。当时我分析,自己到这里教书虽然对我来说是一个坎坷,但是毕竟还让我教书,没有禁止我教书,所以我当时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我要成为这个学校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而且进一步,我还希望成为这个地区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我把这个作为自己的现实目标,因为让我上课,就给了我努力的余地。于是我走到学生中去,搬到学生的宿舍里,和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和学生一起踢足球,爬山,读书,一起写东西。这个过程中,我从我的学生身上发现了内心的美。我全身心投入给学生上课,课上得非常好,我就得到一种满足。人总要有一种成功感,如果没有成功感,就很难坚持。我当时一心一意想考研究生,但是不让考,所以我从现实当中,从学生那里得到了回报,我觉得我生命很有价值,很有意义,也很有诗意。我还写了无数的诗,红色的本子写红色的诗,绿色的本子写绿色的诗。我去发现贵州大自然的美,一大早我就跑到学校对面的山上去,去迎接黎明的曙光,一边吟诗,一边画画。为了体验山区月夜的美,我半夜里跑到水库来画。下雨了,我就跑到雨地里,打开画纸,让雨滴下,颜料流泻,我画的画完全像儿童画,是儿童感觉。我坚持用婴儿的眼睛去看贵州大自然,所以还是保持赤子之心,能够发现人类的美、孩子的美、学生的美、自然的美。虽然是非常艰难的,饭也吃不饱,但是有这个东西,我渡过了难关,我仍然生活得诗意而神圣。也许旁人看见我感觉并不神圣,但是我感觉神圣就行了,在这最困难的时期,饥饿的年代,“文革”的年代,我活得诗意而神圣。我后来果然成为这个学校最好的老师,慢慢地在地区也很有名,我的周围团结了一大批年轻人,一直到今天,我还和他们保持联系,那里成了我的一个精神基地。

《十三邀》画面,钱理群回到贵州,和当年的学生在一起

但另一方面,仅有这一目标,人很容易满足,还得有一个理想的目标。理想目标就是现实条件还不具备,需要长期的等待和努力准备才能实现的目标。我当时下定决心:我要考研究生,要研究鲁迅,要走到北大的讲台上去向年轻人讲我的鲁迅观。有这样一个努力目标,就使我一边和孩子们在一起,一边用大量的业余时间来读书,鲁迅的著作不知读了多少遍,写了很多很多研究鲁迅的笔记、论文。“文革”结束以后,我拿了几十万字的文章去报考北大,今天我之所以在鲁迅研究方面有一点成就,跟我在贵州安顺打基础很有关系。但是这个等待是漫长的,我整整等了十八年!我1960年到贵州,二十一岁,一直到1978年恢复高考,三十九岁,才获得考研究生的机会。那一次机会对我来说是最后一次,是最后一班车,而且当我知道可以报考的时候,只剩下一个月的准备时间,准备的时候,连起码的书都没有。当时我并不知道北大中文系只招六个研究生,却有八百人报考;如果知道了,我就不敢考了。在中国,一个人的成功不完全靠努力,更要靠机会,机会是稍纵即逝,能否抓住完全靠你,靠你原来准备得怎样。虽然说我只有一个月的准备时间,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我准备了十八年,我凭着十八年的准备,在几乎不具备任何条件的情况下,仓促上阵。我考了,而且可以告诉大家,我考了第一名。我终于实现了我的理想,到北大讲我的鲁迅。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我当初没有抓住机会,没有考取北大的研究生,我可能还在贵州安顺或者贵阳教语文,但我仍不会后悔。如果在中学或是大学教语文的话,我可能没有今天这样的发展,我有些方面得不到发挥,但是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我还是能在教学工作中,就像几十年前一样获得我的乐趣,获得我的价值。

我觉得我的经验可能对在座朋友有一点启示,就是你必须给自己设置两个目标,一个是现实目标,没有现实目标,只是空想,你不可能坚持下来。只有在现实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你不断有成功感,觉得你的生活有价值,然后你才能坚持下去;反过来讲,你只有现实目标,没有理想目标,你很可能就会满足现状,等机会来的时候,你就抓不住这个机会。人总是希望不断往上走的,所以我觉得人应该有现实目标和理想目标这样两个目标,而且必须有坚持的精神。你想对于我,十八年是一个什么概念,是我二十一岁到三十九岁这十八年。所以一个人的选择是重要的,更可贵的是有坚持下来的恒心,有定力。这十八年有多少诱惑,多少压力,不管怎样,认定了就要这么做。你可以想见“文化大革命”那种干扰多大呀,不管这些干扰,你要认定要这么做,认定了,坚持下来,你总会有一个机会。即使没有机会实现理想目标,你还有一个可以实现的现实目标。大家可以体会到,在中国的现实下,人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很小,但并不是毫无作为的,人是可以掌握自己命运的,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在小环境里掌握自己的命运,也就是我刚才所说的,人是可以使自己在任何条件下都生活得诗意而神圣的。

我就是把这样的经验带到我进入北大之后的几十年生命历程之中。在这后几十年中,我的生活仍然有高峰,有低谷,有时候是难以想象的压力,身心交瘁,内外交困,但是我始终给自己设置大大小小的目标。一个人的生命、生活必须有目标感,只有大目标、大理想是不行的,要善于把自己的大理想、大目标、大抱负转化为具体的、小的、可以操作的、可以实现的目标。我把读一本书、写一篇文章、编一本书、策划一次旅游或者到这来演讲这样的一件一件事情作为具体的目标,每一次都带着一种期待、一种想象,怀着一种激情、冲动,全身心地投入其中、陶醉其中,用婴儿的眼光重新发现,把这看作是生命新的开端、新的创造,从中获得诗的感觉。我每一次上课都非常紧张——包括这一次上课。因为我要面对新的对象,虽然我讲的内容有讲稿,但是诸位是陌生的对象,我就很紧张。我这一套东西年轻人能不能接受?烟台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的学生能不能接受?我是你们的爷爷辈,爷爷和孙子之间能对话吗?而且还是我所不熟悉的,一个远方城市的孙子辈,能够听懂我的话吗?我在北京就开始准备,昨天晚上还在准备,一直到今天,我看了好几遍讲稿,反复琢磨,有一种新鲜感、一种期待感。现在从现场反应来看大家接受了我,我就有一种满足感。有些内容可能是重复的,但是在我讲来却充满激情,因为我有新鲜感,有一种创造感。尽管这是一次普通的演讲,但它是一次新的创造,是一种新的发现,包括对诸位的发现,也是对我自己内心的发现。而且我追求生命的强度,要全身心地投入。大家看我的演讲的风格就是全身心地投入。我曾经给北大的学生有一个题词:“要读书就玩命地读,要玩就拼命地玩。”无论是玩还是读书都要全身心地投入,把整个生命投入进去。这样才使你的生命达到酣畅淋漓的状态,这是我所向往的。 


四、大学之大,在开创一个大生命境界

在我结束演讲的时候,送给大家八个字:沉潜、创造、酣畅、自由。这也是我对演讲的主题——“大学之大”的理解。我觉得“大学之为大”,就在于首先它有一个广阔的生存空间。顺便说一下,我今天参观了贵校,我看你们的校园很大,宿舍很大,教学楼很大,这基本上就有了一个大的生存空间。然后更主要是提供大的精神空间。所以刚才强调读书要广、要博就是要有一个大的精神空间。所谓大学就是在这样一个大的生存空间和精神空间里面,活跃着这样一批沉潜的生命,创造的生命,酣畅的生命和自由的生命。以这样的生命状态作为底,在将来就可能为自己创造一个大生命,这样的人多了,就有可能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以至为整个世界,开创出一个大的生命境界:这就是“大学之为大”。谢谢大家!

2004年11月整理,2008年3月12日再整理,有删节

(整理自2004年9月26日在烟台大学讲,2006年6月10日在江西师范大学讲)

相关推荐

点击图片 即可购买

钱理群 著

活字文化 策划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22-1

当代著名学者钱理群,在晚年重新回到鲁迅研究,采用讲演的方式向大众再谈鲁迅。
这是一幅鲁迅的简笔画像。

作者从三个角度勾勒鲁迅的面貌和他的作品。第一部分是鲁迅和当代的关系,追问当下的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为什么还要阅读一个140年前的作家的文章,这个问题最为迫切也最需要先行解决;第二部分对鲁迅的小说、散文、杂文等不同题材的代表作品进行文本阅读和分析,令人切实感受到鲁迅作品的魅力;最后一部分,则是回到鲁迅的年代,还原他的真实生活、工作场景,让读者从另外一个具象的层面获得对鲁迅其人的生动感受。

《钱理群讲鲁迅》


点击图片 即可购买

钱理群 著

活字文化 策划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22-1

2020年全球性的灾难和危机,使人类陷入了困惑和焦虑。这时候,人们迫切希望有一个可以坦诚交换意见、自由讨论的“真朋友”,钱理群想起了鲁迅——他就是这样的“真朋友”。
鲁迅是一个“真”的人,他不仅敢于公开说出别人不敢说、不愿说、不能说的一切真实,更从不向他人隐瞒自己内心的矛盾、痛苦、迷惘、缺陷、不足和失误;他敢于面对自身的局限,更无情地解剖自己;他从不以真理的化身自居,更拒绝充当“导师”。
钱理群结合自己的困惑和毕生对鲁迅研究的积累,精心挑选23篇鲁迅的经典杂文名作,逐一与它们对话交流。全书分成七部分,以“怎样——”作为引导,鲁迅原文+钱理群导读,从怎样看、想、说、写,到怎样读书、做人、做事,全景展示鲁迅的思想光芒和精神气质,让鲁迅走进当代生活,与青年读者对话。

在鲁迅140诞辰之际,这样一本鲜活的小书,是当代青年亲近鲁迅的不二选择。

《钱理群新编鲁迅作品选读》


「钱理群讲鲁迅」视频课程

后疫情时代
钱理群教授关于鲁迅的最新读解

活字文化制作出品,哔哩哔哩视频网站播出

购买课程:长按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

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下单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钱理群|疫情放开后,路该怎么走?我们怎么办?林语堂:不够圆滑的人,如何度过这一生?昨天儿子喊我去吃厚牛排反复感染,吃药自己扛,国外放开后,普通人是如何度过疫情的?2023年,我们要如何度过?王兴:如何度过寒冬时间?中小企业如何度过财务危机?如何度过疫情“开放”后的第一个春运大潮?一路向北:开篇以及奥勒松 ——2022北极旅行纪实之一11月,我们要如何度过这个冬天钱理群|鲁迅最好的小说,为当代青年提供了一种看中国、看世界的新方式TED演讲|20岁到30岁这十年,我们该如何度过?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装完成,天宫空间站未来会拓展吗?大学四年,为保研我卷了三年聊聊如何度过寒冬(公司篇)数字社区,从丰富精神生活到改变现实生活留学 │ 在国外留学,他们如何度过春节?在美国244.为何突然怪事多多?聊聊如何度过寒冬(个人篇)办学四年,西湖大学首招本科生亲人因新冠去世后,我们该如何度过?老去的农村如何度过疫情寒冬?钱理群:​一个人能否成功,最主要的是看他的精神境界钱理群:​人才是熏陶出来的,不是故意培养出来的看看球星们都如何度过圣诞节出国留学读研究生,大学四年怎么规划?在南非做医生,放开半年全家三口如何度过感染期大胖狗冷到失去灵魂,眼神空洞瘫在沙发上…一脸的狗生迷茫!难得一见的历史老照片15张王兴:如何度过寒冬?如何度过职业生涯最脆弱的前两年?|心理咨询师培养计划在美国打官司 (续)钱理群谈枕边书|我推荐鲁迅做青年人的朋友如何度过至暗时刻刘永行:我如何度过4次现金流危机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