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各种职业探索折腾之后,最后一场空?
最近,有朋友在「老梁和他的朋友们年」年度圈子中,向社长老梁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避免在多种探索中最后一场空?
今天,我就在这里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各位同学好,大家好,我是社长老梁。
本期的话题来源于我们【个人探索突破】社群的同学提问。
她说这两年,一直在进行各种探索。公众号火的时候,学习写公众号,做了两个月没有太多的阅读量和粉丝量,也就放弃了;同时,看到闺蜜在学尤库里里,她自己也报名了 一对一私教,倒是学会了弹唱一两首歌曲,但到了后面也不了了之了;同时还在学习塔罗牌,有几个周末还组织了单身者的派对,享受即兴舞蹈的乐趣。总之是很忙,也忙得不亦乐乎。但半年下来,突然发现,自己虽然虽然很忙,但到头来好像什么都没有留下,好像一个梦一样。
她问我有什么建议?
这个问题还是蛮普遍的,这也是很多同学的困扰:自己想探索的事情挺多,干着这个还想着干那个,总有一颗骚动的心,到头来很可能都是一场空,没有任何突破。
针对这个问题,我来聊聊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对大家有启发。
大多数同学之所以会出现多种探索后无功而返,很可能掉入了以下两个陷阱。
陷阱一:蛮干的陷阱。
在这样的陷阱中,你会不停地做事,但忘了探索的目的和意义。也就是行动中只有“how”,还忽略了背后的“why"。在探索中,有人为了验证自己的能力,有人为了寻找自己的优势,有了为了打发时间,有人为了增加社交,不管什么目的,在探索之前要清楚自己行动的出发点,并时刻提醒自己,这样不至于跑偏太多。
陷阱二:扩张的陷阱。
如果说探索是让自己看到更多的能力、资源、志趣、机会,是一种自我扩张。盲目蛮干往往会带来无效扩张。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能力是有边界的,无效扩张往往带来的就是干啥都会那么一点,但不擅长,所以很难在某一方面取得突破。
在我看来,探索是自我扩张,让我们发现更多可能;突破是战略收缩,让我们成为有作品或结果的人。
本期就跟大家重点探讨,在探索中,如何进行有效“战略收缩”,实现行动聚焦?
具体来讲,有三种行动策略,要学会“事项限制”“事项区隔”和“时间期限”。
策略一:“事项限制”。
在同一个时期内,并不是探索事情做多越好,一定要有“事项限制”。虽然说探索的目的是让我们至少两条腿走路,以此来抵抗未知的不确定性以及找到生活的意义。但太多条腿走路,也会拖慢整体的进展,就像螃蟹一样。那么,并行的事项,以多少为宜?我的建议是:最少两个,最多不要超过四个。
专注和聚焦,删除多余的选项,避免多余因素的干扰,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基础。
但对于不少人来说,做加法容易,做减法难。
为什么呢?
做减法,正好戳中了我们的损失厌恶心理。
损失厌恶是什么意思呢?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损失更加令我们难以忍受。比如同样是得到和丢失10块钱,丢失10块钱让人更心痛。
所以,比起收益,我们对损失更敏感。我们总会担心自己错过了更好的选择,也就是
fear of better choice,简写为“FOBO”。
我们总是想要穷尽所有选择,然后不停地而去研究所以可能选项,导致最后无法做出决定。这个时候焦虑、纠结就来了。这不仅带来了认知上负担,还带来了情绪负担。
显然,没有选择和过多的选择,都会给人带来烦恼。所以这个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人不敢做选择,也不想做选择,因为选择思考的时候夹杂着他人的评价、自己的好恶、观念的是非等等,想得越多越复杂,多个因素的斗争会形成“内耗”。
如何让自己减少选项的纠结过程?
答案是:相信简单的力量。
如何让万物简单?最简单的方法,往往最直接:打分
第一步,写出你做这个事项,最在乎的点。
第二步,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点在我心目中可以值几分
第三步,给这些分数一个排序。
这个方法形式和逻辑都很简单,但对于一部分同学来说,是太难了。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自己所做的事情,最在乎的哪个点,好像什么都在乎。
实际上,什么都在乎,反而是什么都不在乎。
这个时候,谁也帮助不了他。当搞不清为啥要做这件事的时候,但内心又特别想做,那就干起来再说,一般在行动的过程中,自然就有了答案。
策略二,“事项隔离”。
在“事项限制”的基础上,还需要做“事项区隔”,赋予不同事项不同的意义和价值,与之相应的给予不同的精力、情绪、情感、时间、金钱投入安排。
那么,如何区隔呢?我倡导的一个原则是“一主多元”。一主就是在一个阶段内要有主要的事情要做,同时要做更多方面事情的。主导事项和多元事项所投入的精力、时间7:3或者8:2更适合。
当这种处于主导地位的事情缺少时,一个人很容易被生活中的杂事、琐事所缠绕,无聊感、空心感、自卑感会逐渐上来。就像一个裸辞的人,突然从繁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同时白天又没什么事情安排,也没社交,那种孤独的感觉长时间谁能承受得住。所以,还是要有工作要做,而且是找到该阶段的核心工作。
策略三,我们来说一说,“时间限制”。
时间限制就是说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要给自己一个时间底线,如果超过这个时间了,但是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收益或者进度,那么你就要考虑一下是否要调整策略,比如放弃,或者减小投入或者换种方式等等。
在这条原则上,我有血的教训。
第一份工作离职后,我加入了一家创业公司,我当时是第二号员工,见证了公司从0到1的发展。
在我加入这份工作之前,我的一位老同事,也是我的前辈,问了我一个问题:去创业公司,你给了自己几年的时间?我当时很纳闷,干嘛要给自己具体的时间。所以,我记得当时这样回答的:走一步看一步呗。
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一年都会有不少朋友来问,在创业公司咋样,还要坚持多久。
大概在进入第三个年头的时候,我突然理解了之前那位前辈老同事的意思,也开始反思我什么时候应该离开。
这个事情之后,我懂得了每一个选择背后的时间沉没成本的问题。我们选择做每一件事,意味着要投入相应的时间、精力,理想的状态是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给自己带来快成长的事情上,这种成长既可以是能力、认知、技能、知识等,也可以是职位、财富上的。
特别是在探索性的事项上,因为没有过往的经历,所以很多人在时间投入上,很容易陷入两个极。第一个极端是用力不够就轻言放弃,第二个极端是盲目投入不懂得放弃。那么如何避免两个极端,掌握合理的时间限制呢?这里有几个建议。
1、请教过来人,成功的和失败的都可以,从他们的故事中,你可能会找到自己的答案。
2、当所做的事情能给你带来的成长速度,远远低于你自己想要的速度,那么这是个明显的信号。比如有些创业公司业务发展缓慢,但工作1-5年的年轻人来说,正好是快速成长黄金时期,从成长速度角度讲,可以考虑离开这家公司。
3、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能不能继续,想不想继续,自己内心最清楚。自己的感受不要去否认,而应该去觉察和接纳。更关键的时候,要做好改变的准备,减小对你发展的损失。
4、一定要结合现实,不要盲目投入,量力而行。比如有些人已经很穷了,经济上已经有很多负债了,但还是在坚持做低收入感兴趣的事情,明明自己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任何职业规划,都应该基于现实,而不是理想化的自嗨。
探索是自我扩张,让我们发现更多可能;突破是战略收缩,让我们成为有作品或结果的人。这是一个从扩张到收缩,再到聚焦,持续可以练习的过程。缺少任何一环,都会有好结果。
总之一定要记住:探索突破,目的是让自己成为有作品或者结果的人。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