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生存狂:我们不只关心丧尸、战争和世界末日
4月25日傍晚,家住海淀区的老韩接到社区电话,他被大数据追踪为一位新冠感染者的密接,需要集中隔离,救护车已经在路上。隔离至少三周,隔离点条件未知,从接到通知到出发不过半小时,老韩果断背上自己最大的应急包,里面有换洗衣物、食物和应急药品,还有他最新添置的眼罩和耳塞,仓促中,他甚至没来得及取出包里的户外工具——指南针、打火棒和炉子。
老韩是一位末日生存狂,也叫末日准备者,这一群体真正出现是在二战之后,一些人认为核战一触即发,开始在荒郊野林里深挖洞、广积粮,大量存储武器弹药、生活物资,随时准备迎接核爆后的末日世界。
现代生活不再给生存狂们挖洞积粮的条件,于是,其中一派转向应急避险,日常囤物,锻炼身体,以期在灾难发生时可以安全避难,实现自救。老韩就是这样,平时早已备好的应急包让他在各种突发状况出现时手里有“粮”,心中不慌。
我们见到老韩时是个大风天,他提前20分钟到了约好的餐厅,并选了一个“最安全”的位置——远离一切门口、角落和窗户,这样可以避免被角落悬挂的画掉下来砸到,避免被大风吹碎的玻璃划伤。老韩说,这是属于生存狂潜意识里警醒的危机意识。
以下是老韩的讲述:
···············
成为一个“生存狂”
我接触到这个圈子挺偶然的。最开始,我只是对军用背包感兴趣,在网上买到一款有很多小口袋的,可以放打火棒、钳子、手电、水壶,很实用,我旅游、出差都背着。2008年,我到北京工作,一个认识的网店店主正好在北京有线下店,他邀请我去看看,我一下打开了新世界。
店里的墙上挂满各种包,货架里摆满大大小小的多功能钳、折刀,做工都很精细,每一把功能上有些许差别,质感、手感不同,玩法也就不同。工具买回来,我在网上搜索用法,发现了“生存狂”活跃的论坛,这才开始从包、工具,转到了解这个群体。
刚入圈时,我觉得这群人挺神神叨叨。论坛里随便点开一个帖子,经常出现一个情景:
如果我的宿舍楼突然爆发丧尸危机,宿舍里只有一个锤子、两包泡面,我如何固守、又该利用什么工具突出重围?或是末世预言到来,外星碰撞,爆炸一触即发,如何逃生?逃亡荒野山林之间,随身只有一台损坏的收音机,如何改造,与外界取得联系?
网友聊得极其热烈,仿佛这是一件即将真实发生的事。但实际上,现实里并没有那么多危机。
论坛里有很多翻译的国外资料。“生存狂” 这个概念是从国外传过来的,在二战后,一些人为可能的核战做准备,在家里挖地道、防空洞,囤一些物资。后来丧尸相关的剧集和游戏流行,生存狂还出了一本丧尸应急手册。
很多生存狂在论坛里分享自己的装备和技能经验。早期主要是讨论如何在野外生存,准备的工具很简糙,买一个国产军用水壶、底部套一个饭盒,饭盒外面再套一层支架,扣过来就是一个小火炉,一旦灾难发生,背着包、斜跨这个壶就可以逃生。到后来,各种精制工具出现,种类也越来越繁多。
看得多了,我也被那个圈子影响,唤起了一些特别中二的想法,童年时,我最爱看杂志《飞碟探索》,男生好像都有一个英雄梦,我做好准备,或许就可以在灾难里拯救世界,拯救地球,再不济能拯救自己家小区也行。
老韩
星球相撞、世界末日这种情况当然比较虚无缥缈,可纵观人类历史,混乱和战争是常态,我们只不过幸运地赶上了这么一段和平时期。此外,现实中的一些极端天气,干旱、洪灾、火灾、地震等都在提醒我们,有备无患,就能多一重保险。我老家在河北,小时候担心地震,家人就在平房里摆上防震床,上层的铁架子离房顶很近,一旦发生地震,天花板塌落,铁架可以起一个缓冲作用。在这些情况下,生存狂的意义就显现出来了。
要想成为一个生存狂,首先要锻炼好身体,体能上去了,才能在灾难中逃生成功。为了提高体能,我跑了两三年的半程马拉松,后来又转战健身房,最后我和媳妇一起爱上了跳舞,跳尊巴。
还要学一些野外生存技能:做简易的钓鱼、捕猎工具;如何快速引火;遇到洪水如何使用救生马甲;如何用救援钩快速割断绳子、汽车的安全带,又不至于划伤自己。像美剧《行尸走肉》中那样,要想多一分活下去的可能,过硬的生存技能必不可少。
当然,同样重要的还有各种物资的储备。
❷
囤物指南
刚入圈时,我买了各种功能的包和工具,一度有些“上头”。媳妇看到家里一堆撬棍、多功能钳和手电,问我,这个钳子和另一个长得差不多,咋又买一个?我给她解释,因为它带了一个大的锯齿,比较好用。过不久又问,为什么又买了个钳子?我说因为这个质感、手感好,黑夜里用手摸,两边还不一样,可以盲开工具。说得她晕乎乎的,她也不反对,当作我买的玩具,整理归置好就行。
除了工具,还要囤物资,这也是很有讲究的。很多人最开始容易乱买,比如在冰箱里塞满冻肉、速冻食品,其实一旦遇上断电,冰箱也不可靠,并且买得太多也是浪费。
一定先囤最要紧的必需品,食物、药品、卫生纸、卫生巾。就食物来说,米面粮油之外,新鲜蔬菜囤够几天的量就好,可以准备一些储存时间长的干菜、脱水蔬菜,比较轻也省地儿。奶粉、巧克力、能量棒、压缩干粮、罐头种类太多了,新口味的罐头我都会买一些尝尝味道,最近还囤了番茄罐头和鸡蛋液罐头,放一起就是一道西红柿炒鸡蛋。再备上一些维生素片、泡腾片,就不怕到时候缺乏维生素。
调味料这些小物品必须要囤一些,如果遇到物资短缺情况,这些看似没那么重要的东西反而可能难以买到。特殊情况下大家可以拿烟酒、可乐当硬通货,也可以适量囤一些。
对于现代生活来说,我觉得最影响生存的是断水危机。受限于楼房承重,除了净水器,我会在家里常备一定量的水,最大15升,还有5升,小的两三百毫升,每个房间都会放,包括卫生间。如果发生地震,需要躲去像卫生间这样空间小、管道多、支撑好的地方,维持等救援队到来。除了水,我还存着饮料、酒和水果罐头,也可以补充一点水分。
我家是一套三室一厅,每间屋都放了水、棍子、食物和急救药品。从玄关到客厅、书房、卧室,靠墙摆了9个货架,最后连电视柜也扔了,换成了一个不锈钢货架,中间空一层隔板,不影响壁挂电视,其余地方都摆上储物盒。
客厅一角
媳妇最初挺反对的,毕竟之前房子装修布置还算疏密有致,挺有格调,如今墙上的照片都取下来,家里成了仓库钢架风格,多丑啊,就是我自己以前也不一定能接受。我告诉她,绑一些假花、装饰物弄好看就好了,慢慢她看习惯了,也觉得很实用,就没再提了。加上疫情之后这两年,家里几乎没再来过什么客人,心理压力会小一些。
急救药品都摆在显眼位置,特别是厨房、工具间这些最有可能出现切菜、玩工具受伤场景的地方,可以迅速单手拿到止血带、碘伏、创可贴和棉签。之前家人会唠叨,摆这么显眼,显得家里很乱,后来她们用上了,也觉得方便。
我有两个大的应急包,每个包三十多斤重。包里核心的东西差不多,食物、水和急救药品,至少保证72小时以上的吃喝和应急处理,还有户外生存工具,如太阳能充电宝、指南针、打火棒等。我演练过无数次灾难场景,火灾发生时套一个隔热头套,地震时戴一个头盔,临时保护一下,背上包就能走。临时准备东西的话,很难周全,可能慌乱中丢三落四。
囤物资并非多多益善,每个人、每个家庭对于灾难、风险的预判不同,心理承受能力也不同,考虑的时间周期就不同。大部分人准备一两个月的物资即可,也有人需要准备三个月甚至一年才能安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计划就好。你很难为更长的时间做准备,一年以上的物资准备,就更适宜做一些种植、养殖。
论坛里还有些女狂友,大概不到三成,她们更重视装备的实用性远大于乐趣,钳子和防狼警报器这些工具更有用,囤物资也比较细致,更擅长表格化管理家里的储备物资,井井有条。
❸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论坛里开始讨论应该如何自救。假如在你生活的地区发生八级大地震的几率极低,防震床就没那么必需,但食物、急救药品这类准备成本很低,能备都备着。
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泄漏。我跟风买过一套连体防护服,厚重的胶皮,带一个猪嘴式防毒面罩,一根长长的管子接在侧面。据说核战一旦爆发,从警报开始,大概有十几分钟时间,可以穿上防护服跑到地下室、地库。我艰难地穿好这一身行头后,还没怎么动,就已经闷热得不行,更别说逃生了。一脱下来,身上沾满刺鼻的滑石粉——为避免时间久了胶皮粘连,防护服表面涂上了滑石粉保持干燥。
后来我改买了轻薄的防护服,和现在大白穿的差不多,还有一次性的雨衣、鞋套,更轻便、舒适,也有一定防护作用,更利于我节省体力跑到最近的避难所。
2012年,世界末日的传言愈演愈烈,听说一些生存狂大佬去新西兰买末日堡垒,有人买了玻璃钢罐子,稍微改装一下,埋在地底下,就是一个临时避难和储物的空间。
国内的生存狂多会在一些农家院,挖一个防空洞,或者买一个偏远地区的废弃工厂,加固厂子地下室,囤积东西,再不济可以找个山洞,囤放一些物资,到时候往山里跑。
这一下提醒了我,我在郊区爬山时曾留意到一个山洞,隐蔽在丛林里,离家二十多分钟车程,这可以成为我的“末日堡垒”。
我启动了“末日堡垒”建设的秘密计划。每个周末,我和媳妇带着工具爬山,当作锻炼。洞里黑黢黢的,一开始我们不敢进,投放了几次熏蟑螂、害虫的东西。进去后空荡荡,空间还算大。我买了四五百斤米、麦子和一些必要的生活物资,自己一点点背上去,盖上防水布。这样搬了四五个月,我们都累坏了,原本还计划好好“装修”一下山洞,也暂时中止。
疫情暴发之后,“生存狂”们囤的物资派上了用场。2020年,大家有一段时间买不到口罩,但我们基本不太缺口罩——为了应对核辐射和PM2.5空气污染,我常年备着一百多个口罩,还有一些防护镜和防护服,有人直接戴上了防毒面罩。当时国家发布了一份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建议清单,基础版跟扩展版加起来几十项内容,对于生存狂来说,这些只是最基本的,我们囤得更多、更丰富,一下就有了安全感。
去年河南洪灾,很多人关注到断电断网的影响。关于断电,我早就准备了太阳能发电设备和防灾型的收音机、手电,洪灾后加了一个轻巧的太阳能板,收起来只有一张A4纸大小,展开之后,可以给手机、蓝牙设备充电。
断网的情况给我们提了个醒,我会在家里备一些现金,有零有整,以防用不了手机支付。以前生存狂会准备黄金,买金片、小金链子,遇到乱世这些是硬通货。现代生活很难遇到这样严峻的危机,如果整个社会秩序都乱了,带金子出门也不安全。
疫情之后,我在家里玄关处放了一个消毒盒,进门后踩上去就能给鞋子消毒,一周换一次消毒液即可。最近看新闻里提到方舱里灯比较亮,彻夜不息,人多不免有噪音,我就在应急包里加了一个遮光眼罩和隔音耳塞。
做一个有准备的人
生存狂本身是一个逐渐成长、理性、成熟的群体,有许多所谓的流派,比如跑路党、在家固守党。学生党和刚毕业工作的生存狂一般是跑路党,他们大多处于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状态,倾向于准备一些野外生存的工具,有事发生,背上背包就往外跑。
等到我们结了婚,有了家庭,开始踏实过日子,一遇到灾难就跑路肯定不再是第一选择了,特别是家里如果有老人小孩,在家固守这种方案更好。
我就属于比较生活流的生存狂,以实用为主。每一次灾难发生,我都会查漏补缺,补一些新的物资,防灾演习一年也会做两次左右。
疫情当下,每个家庭似乎都有了些“生存狂”倾向,很多人开始囤食物、囤口罩,“生存狂”论坛、贴吧里新涌进来一大批人,我在2020年建了一个微信群,如今已经扩展到三个,群里将近1500人。
新加入的不少是家庭主妇,她们不一定真的就成为了 “生存狂”,只是说大家开始有了居安思危的意识。我们在群里会讨论家里的余粮,如何安排一家老小的生活,该选择、存储些什么,新鲜食物不够的情况下,还有其他什么食物可以补充维生素。
刚入圈时,我不太好意思跟别人说自己是生存狂,怕别人觉得我是个奇怪的人,但现在我坦然多了。我在公司放了急救包和工具,同事有需要都可以拿。他们说我像哆啦A梦,大家需要什么小物件,我好像都有准备。需要找几年前的旧文件,我在手机上翻一翻,很快就能找出来。很多人也不知道什么叫“生存狂”,但他们会说,我是个有准备的人。
我想,这应该就是“生存狂”最重要的特质,做一个有准备的人。
在论坛里,以前我们聊得最多的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那些科幻片里末日场景的想象,自己也未必真的相信。但当下,疫情却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出差、工作被打乱,收入可能受影响,逢年过节不能回老家团聚,朋友之间也没有了聚会。
大家都在期盼回归正常生活。
今年一天夜里,我们小区临时通知做核酸,大家担心小区是不是有了阳性病例,万一小区临时要封,是不是需要直接去隔离。我和媳妇戴上面罩,套上一件冲锋衣,背着应急包就下楼了。那天晚上风很大,很冷,队伍里有人冻得哆嗦,幸好我们做了保暖。最后是虚惊一场,做完核酸,我们就回了家。
突发状况之下,这些可控的准备会让我更有安全感。4月25日,我刚下班到家就接到社区通知,作为新冠感染者的时空交集密切接触者,我需要集中隔离,当时也不知道是去方舱还是酒店隔离。我马上收拾东西就走,背了更轻巧的大应急包下楼。到了酒店,才发现仓促之下,指南针、打火棒、炉子也都带来了。
隔离这几日,我将应急包里的工具也用上了,搭了一个小帐篷,还拆了换鞋凳的木条、和衣筐组合为健身器,保持一些运动量,临走时我再给安装好。
老韩改造的简易健身器材
看完末日生存狂的故事
你有什么想说的
在留言区和我们分享吧
在公众号后台回复彩蛋,送你一个彩蛋
采访、撰文:肖薇薇
编辑:王婧祎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视觉、运营编辑:王大喵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