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不,我们不一样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我们常好奇,妈妈们的口头禅是怎么做到全国统一的。
当你探究自己从哪儿来的,答案通常是“捡来的”(难怪日常怀疑自己不是“亲生”的)。
不管你想吃什么,她都会把你变成什么。“妈,我想吃雪糕。”“我看你像雪糕。”
诸如此类的还有:
“我都是为了你好,我是你妈,我能害你吗?”
“你现在听我的准没错,以后你就知道了。”
“也不知道你随谁?”
……
妈妈们的经典语录不仅画面感和共鸣感拉满,还被调侃成了段子。但我们在看到她们共性的同时,却忽略了她们的多样性。
今天是母亲节(5月8日),大家保险集团联合中国新闻周刊有意思报告、“北京大妈有话说”发布《保护妈妈多样性微报告》(以下简称“微报告”)。
10000名妈妈围绕家庭、教育、金钱、养老表达了真实态度,她们的“真面目”终于暴露了。
01
催婚有周期,60岁是分水岭
“什么样的年纪,就该做什么样的事情”,这话是不是听着耳熟,妈妈催婚语录里必有这么一句。
但就像她们苦口婆心劝你“年龄到了该结婚了”,她们也到了操心子女婚育状况的阶段。
微报告调查结果发现,妈妈催婚有明显的周期性。以60岁为分水岭,56~60岁的妈妈催婚率高达68%。
在这个年龄段的妈妈们看来,子女到了谈婚论嫁的最佳年纪,她们也就更热衷于催促。而百度搜索大数据也佐证了这一特点,60后妈妈在搜索孩子相关问题排行中,“怎么催孩子结婚”排在首位。
不过60岁以后,妈妈的催婚率开始渐渐下降。究其原因,随着子女一辈生活方式和婚恋观念的改变,结婚年龄“延迟”成大势所趋。60岁以后的妈妈们,要么是已经催婚成功了,要么已经催不动了。
02
养儿防老?大型“双标”现场
催婚的下一步顺理成章——催生。不过大部分妈妈并非是因为内卷,羡慕“别人家的孙子”,而是催子女为将来做打算。
微报告数据显示,有55%的妈妈担心儿女老无所依。另有27%的妈妈是想搭把手,为子女分担带娃压力。想炫孙子的仅占到18%。
正如《触龙说赵太后》里提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妈妈们把“深远之计”放在了儿女将来的养老问题上。
但有趣的是,她们一边催你生娃,希望有人给你养老,一边却告诉你,“我养老不用麻烦你”。
在参与调查问卷的妈妈中,有78%的人认为“养老有没有儿女没差”。所以,论双标,可能没人比得过妈妈。
03
妈妈的“小金库”,真不靠儿女
养老不靠儿女,这届妈妈凭啥这么硬气?除了拥有一笔可观的退休金,妈妈们的风险意识也更强。
微报告数据显示,在妈妈们的养老资金来源中,养老商业保险和理财产品分别占到了28%和21%,甚至有11.23%的妈妈在退休后还有副业收入。
“儿女定期给的生活费”仅排在第三位。但对于儿女给的钱,她们通常第一选择是“存起来”。
而受风险意识影响,妈妈们在消费支出上也要理性得多。83%的妈妈会积极储蓄,为养老做储备。同时,她们也希望儿女能保持良好的消费习惯,不做超前消费者。
不过让人意外的是,妈妈竟也有“月光”的一面,有17%的妈妈会把每月的养老金花得一干二净。妈妈们,你们也去剁手了吗?
04
妈妈很忙,距离产生美
妈妈的兴趣社交只有广场舞?其实她们的“第二人生”过得比你丰富。
当你在两点一线的工作、生活中来回切换的时候,妈妈们在学摄影、练唱歌、玩乐器、练书法……很忙的~
可以看出,这届妈妈才是真的“人间清醒”。她们知道,不想和子女脱节的最好方式是经营好自己。
所以,不只子女需要独立空间,妈妈们也需要。微报告数据显示,78%的妈妈表示不想跟儿女生活在一起,36%的妈妈想跟儿女保持“一碗汤的距离”。
但保持距离的同时,她们又希望能和儿女常联系,83%的妈妈渴望每周和儿女沟通,可实际上,每周能与儿女见面的妈妈仅占到了28%,甚至有40%的妈妈一年才能和儿女见几次。
05
“鸡娃妈妈”变“佛系奶(外)奶(婆)”
妈妈的“鸡娃式”教育一度引发热议。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她们一向愿意并舍得为儿女的教育投资,仅有15%的妈妈会因为超出支出而反对。
不过妈妈们只是对自己的孩子要求严、管得宽,隔代教育就表现得很佛系。微报告数据显示,78%的妈妈和子女教育冲突时更坚持己见,但如果是孙辈,比例则一下降到了35%。
从“鸡娃妈妈”变“佛系奶(外)奶(婆)”,妈妈们在学会放手,也或许是隔代亲在“作祟”。
通过这份微报告,我们发现,原来妈妈“千人一面”竟是错觉, 她们分明还有鲜少被儿女关注的“很多面”。所以,很难用几个标准化、统一化的标签,去定义“妈妈”这一角色。
当我们在和同龄人去“吐槽”妈妈的审美,“抱怨”她们对“人生大事”的催促,甚至羡慕“别人家的妈妈”时,是否应该多花些时间,去了解自己的妈妈,理解她们行为背后的深意?
此外,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份微报告,可以让“妈妈”的形象更加立体,让更多年轻一辈意识到,每个妈妈都不一样,正如她们眼中的你也是独特的。
尊重和保护妈妈的多样性,让爱近在咫尺。
作者:刘蕾
值班编辑:礼物
这一天,我们不要赞美妈妈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