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大厂人退居四线城市,是什么让我如此坚定地“躺平”?
从年初离职开始算起,我已经躺平快一年了。
近几年,网上随便一搜就能搜到各种“不想卷了”“回老家”的文章或者视频。
在那些文章和视频中,离开了一线城市的生活意味着璀璨的人间烟火,仿佛诗和远方因一纸“离职申请”而近在咫尺。
但当新鲜过去,“躺废”了的我们开始思考人生的追求与意义,想象中的人间烟火化作柴米油盐的时候,我们还能够这样坚定地躺平吗?
我用亲身经历证实:依然可以,不过有两个前提,一个是物质上保证较低限度的相对自给自足,另一个前提则是思维上的。
这一年之中我经历了什么?精神内耗真的是可以被逃离所治愈的吗?为什么目前我依然不想要马上“找一个班上”?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给你答案。
四线城市的“躺平生活”
从“卷”到“躺”,这种生活节奏的转换对我而言并不是什么问题。
很简单,“由俭入奢易”。
回到家里,最心水且明显的变化是“住”。之前在一线城市的房租动辄数千,如今我一个人住在50多平米的单间,小城市的每月成本非常可控。
从前总被闹钟烦躁地吵醒的我,如今每天都是自然醒,所有的精力都完全可以放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上,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和之前完全不同。
在吃上面,我实现了暌违已久的水果自由。
在回家之前,我在心里列了一个有点小布尔乔亚矫情的清单,上面是这些年来一直想要做却无奈诸事缠身一直没有机会做的事情。
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一种充盈全身的力量感、希望感与获得感。
其中我最为满意的“杰作”便是由我自己搭建的摄影棚。
令我感动的是,对于我的“躺平”决定,我的父母还是相对支持的,他们不仅仅没有在这些事情上给我很大的压力,相反还为了我的摄影棚搭建给予了很大支持。
从选址、采购灯具、背景纸、做隔音以及装修,全部由我自己在他们偶尔的帮助下完成。
影棚搭成的那天,我给他们两个人拍了一组肖像照,看着他们在镜头前很明显的笨拙与尴尬,我突然觉得有些感慨:离开家的这些年我好像很久没有参与到他们的生活中了。
从前顿顿点外卖的我,如今常常回家吃饭,能够看出他们发自内心地高兴。
当然,这张清单上的事情我至今未完成四分之一,这在强调效率和“工作量饱和”的互联网公司是无法可想的事情。
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现在最不缺的就是时间。
当然,同辈压力也依然存在的,看着昔日的同窗在朋友圈晒着自己那精彩缤纷的生活时,自己也难免会对于自己这种“青灯古佛”一般的生活产生质疑。
但只要一想到前公司那凌晨也亮着的灯光我随即释然,他的生活绝对不是晒出的那样轻松。
而且目前,我虽然进账有限,更多的时候是在啃着之前积蓄的老底,但好在小城市物价低廉,生活成本负担不大,加上离父母很近,互相照应,倒也怡然自得。
严格意义上来说并没有在“啃老”,而且我时常给他们买些之前节俭的他们总是千般借口实则是舍不得买的东西,因此我几乎没有什么心理压力。
“优秀的原罪”与“摆烂的勇气”
和上一辈人相反,对于现在的年轻人而言,“离职”从来不是什么羞于示人的事情。
比如当周围的人听说了我离职的时候,第一反应都是表达祝贺。
再听到了我每天的生活和时间表之后,他们的反应皆是羡慕。
但他们没有一个人真的愿意也像我一样躺平过这样的生活,而那些艳羡也更多的是口是心非。
所以我从不真正把那些夸赞当真。
他们的想法不难猜测:一个读书、工作都一直在一线城市,一路“优秀着过来”的“学霸”,选择在一个小城市里蹉跎,这是一种原罪,一种original sin。
很多人,尤其是那些优秀的“985、211”毕业们一直以来都存在着这样一个认知偏差:
那就是“努力读书能够带给我们自由”。
但在我看来,答案恰恰相反。
你越优秀,你身上肩负的东西就越多,你反而越不自由。
这种枷锁不仅仅在于周围的期待,更是一种自我束缚。
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挣脱这种束缚。
在今年国庆节的时候,我见到了我一个曾经在互联网大厂工作的发小,他辞职了两个多月,在上海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躺平”。
虽然他在离职前攒下了一笔能够支撑他躺很久的收入,但很显然他这种“躺平”并非可持续的状态。他也从未想过就这样“享受享受生活”,他给自己定了一个期限,等存款花光了就去找个班上。
谈及彼此的现状,他也真心地和我聊着在老家的各种可能性,但发现真的赚不到什么钱之后,他悻悻作罢。
回上海前他对我说:“感觉我们现在的状态都是有点尬住了。”
我点了点头。
他遭遇了职场上关于意义探寻的瓶颈,因而当场离职。
而我离职前也度过了一段非常压抑的时光,每天如履薄冰地想着要9:30之前准时打卡,想着要有不错的产出,想着再加加班满足那个一脸挑剔夜郎自大的主管的不切实际的要求。
有一天我零点下班,因为太晚,连正门都没办法走只能走大厦背后的小门。那一刻我醍醐灌顶: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只有一次,每个人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赛道,我们为什么要用职业和一些别的外加的东西去定义自己?
为什么要用一辈子去疲于奔命地满足别人理所当然对我们的期待?
我不要这样。
下定决心开摆之后我反而有了一种“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豪情。
尽管那个把我招进来的HR小姐姐一直说:“这个圈子比较小,可能日后总会相见。”
但我不玩了,那些所谓的“要脸”“优秀”“上进”“好聚好散”就再也不是我的枷锁。
于是我在离职之后,马上就把两个主管的微信删除了。
那一瞬间,我感觉到了一种从心底里喷薄而出的狂喜。
都说冲动是魔鬼,但当我真的为了自己“冲动”一次之后,我发现我真的后悔了——后悔删晚了。
这个世界从来不会因为你具有某种品格而“奖励”你拥有美好的人生。
小城生活等于“乌托邦”吗?
意识到自己的努力与挣扎在时代的洪流中是微不足道的是一种幸运。
我把这种对于自己劳动成果的敝帚自珍看做“小确幸”。
小城市的生活与大城市的区别很大,也很有趣。
那种在大城市中被视为“高素质”代表的人和人之间的“边界感”被小城中人和人之间的那种“腻乎着生活在一起”的状态打破。
印象很深的一次经历是我在情人节那天突然想吃小时候很经常吃的一家价廉味美的红烧牛肉面,于是说走就走开车四五公里去到了那家店。
我选了一张桌子边缘坐下,桌子对面是一对大爷大妈夫妇。
我落座后点好餐等待时,他突然冲我搭话:“小伙子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怎么自己来吃饭啊?”
那种听来像是调侃的话语没有任何恶意,是我很少见过的对周围人那么容易卸下防御的场面,我笑了笑,他们也笑了。
那时,外面临近夜晚,东北的冬天街上常见积雪,被充满雾气的玻璃隔绝的是外面的寒冷和屋内被灯光照亮的温暖。
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种温暖。
我的人生焦点便再也不放在那一方蜗居和几两碎银之上,我仿佛找到了那个童年时曾经有过的但被我丢掉了很久的心灵乌托邦。
不过我也知道,这种“躺平”的状态并不会永远持续,但正如那句谚语所说的那样,人生总要有着“Smell the roses”的时刻。
所以我无比珍视如今这种为了自己活着的时间,就像《心灵奇旅》中那个欣喜地感受一切并通过这样找到了人生火苗的灵魂。
“一个人仅仅拥有此生是不够的,他还应当拥有诗意的世界。”
与诸位共勉。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