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科学,更爱皇权!“科学狂”康熙,为啥没把中国带向现代化?公众号新闻2022-12-17 02:121662年,年仅8岁的爱新觉罗·玄烨,登上大清帝位,年号康熙。他是中国历史上在线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开启了“康乾盛世”的局面,后人称其为“千古一帝”。同时,他还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另一个记录,他是帝王中间最热衷于西方科学的一位,堪称“科学家皇帝”。那么,康熙的个人科学水平如何呢?为什么他没有带领中国走向科技强国之路呢?这一切,得从一场争论说起。历法之争清代顺治年间,一位叫做汤若望的传教士,将《崇祯历书》改编为《西洋新法历书》,进呈皇帝,得到了顺治的重用。从此,以《时宪历》为名的西方历法被中国官方正式使用。新历法引起了保守人士的不满,他们多次指控汤若望颠覆纲常名教,最终,顺治并没有理会这些。然而,顺治帝去世后,情况发生逆转。1664年,康熙即位后三年,钦天监的一个小官杨光先,上书皇帝说,宁可让中国没有好的历法,也不能任用西洋人的历法。这时,鳌拜也借题发挥,把汤若望和另一位在钦天监工作的南怀仁投入大牢,判处他们凌迟之刑。判决刚一发布,京城的天空中就出现了异象,一道彗星扫过,引发了沙尘暴和地震,宫中又发生了火灾。孝庄太后认为这是上天在警告,于是下令释放了汤若望和南怀仁。但是新历依然被废止,朝廷恢复使用了旧历。那个对历法只知皮毛的杨光先,也被任命为了钦天监监正。汤若望去世以后,心里憋着一口气的南怀仁,写了一个起诉状,要求为汤若望案平反,新旧历法又起争执。难题摆在了康熙面前,而此时,旧历在实行了几年后,也逐渐显现出了弊端,误差越来越大。康熙七年(1668),竟然出现了一年之内两次闰月。接到这个案子后,康熙让大学士图海带着南怀仁一批人,和钦天监的官员一起去观象台。两边人用各自的方法,进行日影观测,同时观测了水星、金星的位置。结果,南怀仁计算的准确无误,杨光先的人却没有算出来,西方历法更加准确,汤若望案当场被打脸。通过这件事情,康熙不仅巧妙的解决了新旧历法之争,还发现了南怀仁的才华。他毅然决定,免去杨光先的职务,任用南怀仁为钦天监副,全权掌管天文历法。一场历法之争的闹剧,让当时不懂天文的康熙意识到,如果没有科学知识,就会任由别人的想法摆布。多年后,康熙也向儿子坦言,这次经历让他刻骨铭心,是促使他信任西方科学的直接原因。由此,年轻帝王的内心,种下了一颗科学的种子。那一年,康熙14岁。求知若渴康熙开始拜南怀仁为师,学习天文、地理、数学和测量术。南怀仁还为康熙编译了《穷理学》,里面的内容有西方哲学、逻辑学等等。康熙是一个很有计划性的人,他在宫里专设了南书房作为学习场所,亲自制定了学习科目表,要求老师们撰写授课教材,有翻译官员协助备稿。南怀仁在《欧洲天文学》里回忆到:每天他们上课时,学习时间不少于两个小时,皇帝听的非常认真,总是亲自做笔记,不懂就问。康熙尤其喜爱数学,常常沉浸于推理的过程,还反复练习使用仪器。通过半年多的学习,他基本上掌握了数学工具,开始尝试推算天象,从史书中找出一些天文方面的错误。有一次康熙下江南的时候,问负责天象的官员:“有句俗话说,见到老人星,天下就太平,你们怎么看?”官员立刻指着天上,拍马屁道:“老人星就在天上呢,说明您是明君,天下太平。”康熙一听脸色就变了:“你们江宁每天都能看到老人星,要是到了福建、广州,连南极星也一样能看到。老人星天天都在天上,如果说它出现才天下太平,这完全解释不通。”在场的人没想到皇帝懂得这么多,吓得不敢再出一声。和数学有密切关系的音乐,也成了康熙的兴趣所在,为此,他委托南怀仁把葡萄牙神父徐日升请来,教他西洋乐器。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天资聪慧的康熙就可以独立演奏曲目了。康熙对科学的兴趣,引起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关注。1688年,在南怀仁去世后,一批法国传教士被派到中国来,还带来了大量的科学仪器,康熙开始在他们的指导下学习。其中,白晋和张诚为皇帝讲授几何学和算术,向他解释天文和数学仪器的使用方法。后来,康熙命人把他们的讲稿,整理成了满文版的《几何原本》,由康熙亲自作序。康熙对课程的安排是:每日清晨,都有专人备马负责接送老师,晚上将其送回寓所。上午讲两个小时,晚上讲两个小时。如果遇上外出,也要带上传教士,以便不耽误学业。为了康熙的学习需要,人们还特制了一张数学专用桌,上面画着很多数学表格,放置着一些立体几何模型。1693年,白晋受康熙的委托,从法国招募来了更多的传教士。而每当康熙出巡见到传教士时,也要向他们了解外国的情况。1697年,白晋回到法国,在撰写的《康熙帝传》中,极力夸赞了这个好学生。他说:康熙思想敏捷,记忆力强,有着惊人的自制力,学习专注而细心,有不懂的地方就直接提出来。尽管老师们每天早早的就来到宫中,康熙还是在他们到达之前,就已经准备好了。《几何原本》,他至少读了20遍。老师讲完后,康熙还意犹未尽,有时候会叫来几个皇子,给他们上课。在众多儿子中间,学习最认真、最系统的,就是三皇子胤祉。后来,胤祉负责了律历的编纂,参与了一些天文和地理的测算工作。在传教士老师们的影响下,康熙的科学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他原创了学术论文《御制三角形推算法》和《积求勾股法》,现在数学上所说的“根、元、次”这些词,都是他创造的中文版术语。康熙不仅注重理论研究,还乐于进行实践。他经常让人将一些天文仪器搬进御花园,用它们来观测天象。每次出巡、征战,康熙也会命人背上沉重的仪器,考察地形,勘察河流,研究农作物,并且详细记录下来。除了西方进献的科学仪器,他还组织人制作其他仪器。如今北京古天象台的6件仪器,就是他那时候制作的。另外,康熙还指导了气象研究工作,在京城设立了很多个气象站,安排专人逐日逐月作记录,留下了珍贵的数据。在康熙撰写的《康熙几暇格物编》一书中,《瀚海螺蚌甲》一文,就是他根据自己的亲身观察,推断出了沙漠里的“螺蚌甲”之地,曾经是水乡菏泽。还有“雷声不远百里”这一条,是康熙利用声速对距离进行测量,最后得出的结论。这在皇帝中间实属罕见,俨然学霸一枚了。科学益民虽然最爱数学天文,不代表康熙偏科。事实上,他什么都学,西方传教士也什么都教。医学是他的另一大爱好,比如张诚、白晋,就曾经向康熙介绍过生理学、解剖学知识。而真正引起了康熙对医学的兴趣,还是他自己的一场生病经历。40岁那年,康熙得了疟疾,在服用了很多中药以后,病情毫无起色。眼看皇帝就要不行了,有两位传教士献上了西药金鸡纳霜。结果使用以后,很快就痊愈了,康熙大喜过望。神奇的西药,引起了康熙的浓厚兴趣,他立即让人在宫中设立了实验室,供传教士炼制西药。这个实验室,诞生过很多种药品,康熙不仅自己使用,还会赏赐给皇子大臣。有一次,江宁织造曹寅也得了疟疾,向康熙讨要西药,康熙不仅给了他,还为他开出了详细的使用说明,可见康熙对西药的熟悉程度。康熙小时候得过天花,这种病在古代基本上等同于绝症,虽然康熙幸免于难,不代表大多数人也能做到。因此,康熙决定在自己的实验室里,研究治疗天花的方法。法国传教士洪若翰告诉他,这种病在欧洲没人能治,但是在中国古代医学家那里,有一种可以借鉴的方法,那就是“人痘免疫法”。具体做法是,从天花患者的痘痘里取一些液体,种植到健康人身上,这个健康人就能获得抗体。可以用西方的临床实验,来检测人痘接种是否安全。听完建议后,康熙在宫里重金悬赏,招募了30名宫女志愿者,这些女子年龄都在16岁以下,身体健康。洪若翰用针筒给她们接种,一个月后,有4人不幸染上天花身亡,其他26人活了下来。这26人和天花病人放在一起后,有4人感染并治愈,其他人对天花产生了免疫。眼见实验比较顺利,康熙又分几次,招募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人员,进行疫苗接种,最终取得成功。接着,康熙和他的继任者们,把种痘疫苗法推广到了民间,拯救了万千百姓的生命。在农业领域,康熙同样有天赋。他在丰泽园的稻田中,发现了一棵稻谷,比其他稻谷都高,已经成熟。于是把这株早熟的稻穗收藏下来,决定第二年再种。到了第二年,发现还是比其他稻谷早熟,于是将它作种,再栽种,再选种。这样反复试验后,培育出了一个新的稻种,被命名为“御稻种”。它产出来的米,叫做“御稻米”,清香味美。而后,康熙扩大了试种范围,在北京、承德地区进行培育。又经过几十年,康熙选定苏州,作为推广御稻米的地点。在江南推广了八年以后,康熙下了一道谕旨:将御稻米提供给老百姓,教授他们播种方法。至此,康熙在水稻育种和推广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三大科学项目康熙晚年,亲自组织了三大科学项目。第一个是测绘《皇舆全览图》。1689年,在中俄东北边境问题谈判时,需要地图。康熙发现中国传统的地图绘制方法,不如西方先进,下决心重新绘制全国地图。于是在1708年,康熙组织各方面的中外专家,前往各省实地勘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大地测量。人们跨越了东南西北,跑遍了关内的15个省、关外的满洲、西藏,先是采用西方的经纬图法、三角测量法,绘制了分省地图。然后再将各省份的图,由人总成编绘,通过梯形投影法、以1∶140万比例尺,绘成了一幅全国地图。这项浩大的工程,前前后后花了10年的时间,绘制出的中国地图《皇舆全览图》,成为了当时世界地理学的最高成就,还证实了牛顿关于地球是椭圆形的理论,西方学者评价它“比所有欧洲地图都要精确”。从清朝一直到民国初年,国内外各种版本的中国地图,都源于此图。第二个是创建算学馆。康熙那个年代,欧洲很多国家都开始建立皇家科学院。康熙听说了以后,很是羡慕,也想在自己宫廷里建立皇家科学院。1713年,他将这一想法付诸实施。康熙选择在畅春园蒙养斋创建了算学馆,这个机构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科学人才。他从八旗世家子弟里面,召集来300多个年轻人,经过考试选拔,最终有72人到算学馆里学习深造。算学馆的老师,都是西方传教士,他们向学生们讲授西方的测量、天文和数学知识。并且仿效法国科学院,开展科学观测活动。这里成了数学家的摇篮,数学大咖明安图、梅瑴成,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后来,法国传教士直接称其为“中国科学院”。第三个是编纂《律历渊源》。从1713年开始,康熙下令由三皇子胤祉牵头,汇集了各个领域的人才,在蒙养斋算学馆进行编纂工作。康熙要求工作人员每天都要向他汇报,由他亲自检查指导。为了支持编纂工作,康熙还把自己几十年来积累的算稿,拿出来作为一部分数学资料使用。一直到1723年,雍正年间,这一套科学巨著才问世。它一共有一百卷,包括了当时最先进的天文历法、乐律、数学各个学科的知识。其中名气最大的一部分,就是《数理精蕴》,堪称数学百科全书,“一代大典”。帝王的局限遗憾的是,随着康熙病逝,之后一代不如一代。比如西方最新的马车、战舰、热气球,并没有引起乾隆的兴趣。到了道光年间,传教士愈发没有了教学兴趣,逐渐退出了宫廷,中西科学交流就此中断。一直到八国联军打进圆明园,才发现当年西方传教士送给东方皇帝的科学仪器,还原封不动地存放在库房中。即便史称“戊戌变法”的改革,仅仅持续了一百多天,就彻底夭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难道以康熙为首的帝王,不懂得这个道理?依然是西方传教士,一针见血说出了真相,他们形容康熙:虽然对于西方科学充满兴趣,却都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入研究。并且,皇帝是一个典型的自命不凡的人。历史没有如果,种种迹象表明,康熙不可能开展工业革命,带领中国走向现代化。作为大权独揽的统治者,科学于他而言,只是个人兴趣,“奇技淫巧”,后来演变成了作秀和统治的工具。1682年,康熙在巡视辽东时,积极地向传教士展示自己制作的星座图表。1689年南巡时,他在南京观星台,与众臣子讨论,大谈自己的天文学理论。1692年正月,他又召集来一批大臣,从音乐数学,聊到天文地理,现场马屁声阵阵。炫耀越多的西方知识,越能证明君主的才能,越能在大臣们面前获得优越感。这种过于吹捧的现象,引发了传教士的吐槽,有人就此评论:“有关皇帝的一切,都带有传奇色彩。他只要在钢琴上抚弄几下,人们就会传说他是钢琴高手。”康熙不在乎别人懂不懂,只顾展示自己的博学,并且总想着留一手,实现知识垄断。因为他开始意识到,这种科学新思想,威胁到了满清王朝的统治。他请人将法国的《人体解剖学》译成满、汉两文,临近印刷出版时,却选择放弃,最后深藏宫中自我欣赏。传教士安多翻译代数学著作时,康熙特意叮嘱他,翻译好了不要向任何人透露。1715年,康熙更是下旨,禁止在科举考试中出现与天文历法有关的内容。康熙甚至得意的感叹到:汉人根本不懂得算法!自康熙开始,钦天监里的主要职位,从来没有汉人。蒙养斋算学馆,招生对象只有八旗子弟,不包括汉人。他通过掌握科学,来控制汉人,提高满清贵族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至于普通百姓,越是愚昧无知,越有利于君主专制。也正因为如此,梁启超才会痛心地说:康熙“窒塞民智”,是实行愚民政策的人物。康熙,这位杰出的君王,开创了盛世,也有着局限性。他爱科学,更爱皇权。他始终没能超越,他的那个时代。文 筱弓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