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瓦布:世界将走向何方?这4个重大变化值得注意
作者 | 施瓦布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
三年来,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冠疫情的暴发还是让全世界猝不及防。
我们希望疫情危机尽快过去,但是这能做到吗?世界卫生组织前任总干事曾表示,“疫情总有开始,也终将结束”。然而从社会学和心理学层面来看,大流行并不会很快消失。
疫情危机放大了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重大变化,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施瓦布在新书《大叙事》中,提供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叙事,阐明了即将到来的变化和人类的对策。
世界将走向何方?
这四个方面值得注意
当前,全球公共债务达到了“二战”以来的峰值,在通货膨胀可能卷土重来的背景下,这一问题显得尤为严重。当利息开始上升,债务的可持续性会立刻面临风险:政府的偿债成本会大幅攀升。
在增长放缓、债务上升的背景下,世界将走向何方?
在诸多影响中,有四个方面最为突出:
第一,国家之间的趋同性终止;
第二,通货膨胀卷土重来;
第三,生产效率再次提升;
第四,加密货币强势出现。
前两个将产生很大的问题,第三个将为我们带来希望,第四个则揭示了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未知和不确定性。
这四方面影响
将如何改变世界?
第一,富国和穷国之间趋同性的终止可能是暂时性的,也可能成为后疫情时代经济格局的系统性特征。
目前来看,一个可以确定的趋势是,世界经济的疫后复苏将是不平衡的。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前景要远逊于发达国家,这种相互背离的情形将会形成“双速”全球经济局面。
有两大原因可以解释这一脱节现象:一是疫苗接种差异,二是财政和货币政策支持力度的差距。
第二,大多数分析人士和决策者都未能预料2021年第三季度通货膨胀会卷土重来。在2020年衰退的基础上,全球经济出现强势反弹(反弹幅度创80年来新高),但同时伴随着全球通胀水平的快速上升。
如果疫情持续更长时间,引起供应链的进一步中断,带来更大的通胀压力,滞胀(低增长、高通胀)风险就会变成最让人担心的问题,进而危及全球经济复苏进程。
第三,过去15年的主要特点是所谓的“生产率悖论”:科技进步明显,但生产率停滞不前,有些发达经济体甚至出现了退步。
在疫情的“助推”下,生产率似乎终于迎来了爆发。美国、欧洲和日本的数据显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了2%以上。对此,最有可能的解释是疫情期间相关国家提高了科技的接受度和数字化、自动化等技术的应用程度。
生产率的潜在提高无疑将为经济增长带来福音,在世界大多数地区劳动力不断缩减的背景下尤其如此。
第四,面对加密货币以及金融科技快速、强势崛起,经济发展受困于错综复杂的技术创新,很难确定其中的因果关联,也难以洞察技术的潜在应用及其对政策的影响。
我们即将迎来全球货币竞争的时代。在此背景下,只有最优秀的法定货币或加密货币才能被所有人持有。
大政府回归
新冠肺炎疫情表明,严重的危机有助于加强国家的力量。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促使大政府回归,这一趋势不会逆转。
就像对疫情而言,政府的好坏(卫生系统与政策是否健全、公务员是否称职)可以决定人的生死或者收入的高低。很难想象用纯粹的市场化方案来解决外在危机,例如自然和气候变化紧急状况或是贫富差距加剧所激化的社会危机。
展望未来,各国政府很有可能得出如下结论:改革部分游戏规则和永久性强化政府的作用,最符合整个社会的利益。
社会保障、健康和失业保险将得到加强,甚至最“市场化”的国家也会考虑乃至实施改善失业福利、延长病假等各种社会保障措施,来缓解冲击带来的影响,并加强社会资本(使经济有效运作的润滑剂)。
关于环境和社会问题,政府也会向企业追责,要求它们参与解决问题。
税率会提高,尤其是针对富有人群的税率,因为政府需要加强抗风险能力,并希望加大投入力度。
主流经济学的传统观点认为,政府无法激发创新,只应在“市场失灵”时出手干预。这种观点站不住脚。在世界各地,政府刺激创新、创造新市场和像企业一样发挥积极作用的例子比比皆是,在硅谷和以色列都是如此。
提升社会韧性
此外,新冠肺炎疫情凸显了韧性的重要性。
韧性是指面对逆境继续发展的能力和从困境中恢复的能力。随着我们逐渐进入后疫情时代,韧性已成为一个流行术语和一种“不可或缺”的品质。
社会韧性和个人韧性一样重要。一个社会如果能将提高韧性置于首要位置,就能更好地抵御全球性风险(比如经济和金融危机、大流行、极端天气事件、网络攻击、供应链瓶颈和冲突等)。
提高系统和社会韧性的解决方案并不缺乏,其政策影响也可以清晰界定。
对系统来说,增加备份和缓冲配置显然是一个提高韧性的解决方案。供应链备份和金融市场缓冲配置(比如针对商业银行的资本要求或针对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要求)具有突出的意义。
对于社会和国家来说,保护弱势群体是提高韧性的一种途径,它不仅可以避免社会负面效应,也可以证明韧性这一概念可以“用来指导制定惠及万民的社会契约” 。
瞬息万变的形势不仅会限制我们的理解能力,也会影响政策应对能力,使其难以应对出现的各种挑战。
大流行与其他许多重大危机一样,让我们反思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契约和行为方式,这反过来会激发创新,为制度、政策和社会改革铺平道路。重大冲击能够催生重大变革,而发挥聪明才智逆势而上一直是人类的本能。
大变局即将发生,我们应当建立一种信念:基于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而心怀希望,我们就能够改善现状,如果随之采取关键行动,就有可能取得成功。
正如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总结的这种观念的潜力:
“事情尚未完成前,一切总是看似不可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