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当家长,我一直知道自己缺了一课,却很难补上
01
上周四,糖姐姐班上邀请家长去看他们的“汇报演出”。
对英国家长们来说,这是个难得的了解孩子们在学校学了什么、做了什么的机会。
毕竟他们没有课本、没有练习册,3年级以前几乎从没往家里带过书面作业。
糖糖姐姐4年级了,作业是有了,但以每周论,主要还是集中在阅读上。
我们当家长的,只知道英国小学生都“博览群书”,却很难看到他们具体“学了哪些知识”。
这对我这种,中式教育下成绩优秀,后来又接受了师范教育的“学霸家长”来说,其实是个挺难接受的过程。
经常看我文章的家长朋友肯定都有体会,中英教育的差异还是非常大,各有各的优势和特点。
我给大家介绍这些差异,绝对不是要比较到底哪种模式更优越,而是希望我们都能够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有机会吸取中西教育之所长。
我们中式教育非常讲究落实:
课前要预习、课后要复习
学完要练习、练完要考试
这样,课本上的知识才能通过不断总结归纳+重复加深印象变成自己的东西。
英国孩子是比较缺乏这些训练的。
所以我自己关注两小只学习的时候,会比较注意渗透这方面的观念,希望他们能在解放天性、因材施教的英式教育基础上,加上我们中国人的稳扎稳打、踏实认真。
可能正因为我一直更注重“补不足”,所以每去一回学校,我都要重新感慨一次:
在英国当家长,我始终还缺着一课呢!
02
先带大家看看糖糖他们的演出实录吧。
我以前写过很多次,英国小学的教学是主题式的,学科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
他们最近就在学习关于“水”的主题。
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研究”。
因为老师只是给出一些方向和大纲而已,具体的内容都是天马行空的孩子们自己发掘出来的。
所谓“汇报演出”,就是孩子们来展示展示,这段时间他们都研究出了什么东西。
演出安排在上午10点,是大多数家长的上班时间。
我跟大鹿都事先跟老板打了招呼,当天在家工作,卡着点儿提前5分钟赶到学校。
这个汇报只有一个班孩子而已,完全不是什么正式演出,我以为我们两人都出席了,算是很重视的。
结果到学校一看,很多英国家长早就到了。
绝大多数都是父母双方,还有不少人西装革履,一看就是刚从单位赶回来的。
演出场所一如既往地简陋。
就在他们四年级的小礼堂,没有布景没有海报,连“舞台”上的桌椅都没有提前收走。
家长们进场的时候,孩子们已经在“舞台”两侧坐好了,两位老师正在往台下搬椅子。
让我感到惊讶的是,糖糖居然正坐在右边的角落里弹钢琴。
这我事先完全不知情,她提都没提过要在学校弹琴的事。
而且她正在弹的的曲子是最近才学的,根本还没练完。这哪是表演,这是上学校练琴来了。
接下来他们年级其他班的孩子也进来了。
我这才通过身边的双胞胎妈妈得知,原来每个班“研究”的主题还不一样,别的孩子也来“听课”了。
孩子们的表演形式还挺丰富。
有些模仿BBC播音员,轮流播报了一段气象新闻;
有些化身科学家,讲解了水资源在全球的分布;
有些扮演实验人员,列举了关于水的有趣数据;
有些则是文学家,英法双语朗诵了关于水的诗歌......
终于轮到糖糖上场了。
她手里拿着一个大云朵的道具,跟其他两个拿着太阳和雨滴的孩子一起走上台来。
原来他们是要给大家解说雨水蒸发到天空,又凝结成雨落下来的过程。
最后还有两个小女孩来了一段“脱口秀”。
提醒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节约用水。
03
不知道亲们看完是什么感受呢?
不可否认,孩子们很可爱,也有不少奇思妙想。但要是按我们中国人的标准,整个“汇报演出”就有些太随意和潦草了。
我们家长坐的位置有点远。
虽然有话筒,但孩子们说嗨了也不记得对准,很多内容都听不太清。
包括糖姐姐,可能她有点紧张,声音小语速还快,噼里啪啦几秒钟就说完了,我基本没听明白她在说些什么。
中间孩子们唱了两首歌,一会儿声大一会儿声小,一听就有不少孩子忘记词的。
全程没有任何老师出来指导和提醒,全是孩子们自己串场的。
不过这个画风我一点也不奇怪。
我之前写过端端他们的圣诞表演(文末第一篇)。作为全学年最重要的演出,也是一样的随性。
我看大鹿全程面无表情,估计也是内心毫无波澜。
可再对比一下英国家长,画风就太不一样了!
他们全程几乎手掌就没放下来过,每上去一些孩子,就报以热烈的掌声。
演出结束,校长跟往常一样上台发言。
她毫不意外地极力夸赞了孩子们,如数家珍地点了很多名字,还特别感谢了糖糖在大家进场出场的时候带来优美的琴声。
校长甚至掏出一包纸巾来,说到:
“我就知道这个是必须的,因为孩子们太让我感动了!他们还不到10岁,完全靠自己收集了那么多信息,做了那么多道具,互相合作表演得如此精彩,我跟Miss S都感到无比骄傲!”
Miss S是糖糖的班主任,全程站在台下手扶着胸口,此刻眼眶都红了。
散场时,孩子们都纷纷奔来跟自己爸爸妈妈拥抱道别。
家长们也都是满脸的欣慰和无限的自豪。
仿佛刚刚结束的,是牛津剑桥毕业演讲。
04
我不是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场面,可一直没有办法“融入”。
我跟大鹿对视一眼,都感到我们的波澜不惊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因为我们从小长大、受教育的经历,都让我们缺了这一课:
真心实意地无条件欣赏孩子。
我们被深深植入的竞争意识、危机意识,都让我们条件反射般地追求好上加好、精益求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我们永远记得谦受益满招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即使是很佛系的人,也很难心安理得地认为“我已经很好了,我就是最好的。”
我完全没有说这些观念不对的意思!
相反的,往小了说,正是有这样不满足现状的意识,我跟大鹿才能有不错的学历和工作,成为中式教育的受益者;
往大了说,正是得益于整个民族文化的危机感和斗志,咱们国家才能在近几十年发展速度远远超过老牌西方国家。
可是如果退回到妈妈的角色,私心里,我不太愿意孩子重复自己的成长经历。
我相信我们这届很多家长都不愿意,所以很多人都从上一代的“打压教育”转到了更西方化的“鼓励教育”。
但由于文化根源的差异,我们的“鼓励教育”有时候太脸谱化,或者带上了不少功利色彩,反而成为了孩子的另一重压力。(文末第二篇)
在英国当家长的这些年,我清楚地看到中西教育各自的特点,也一直试图让孩子能够取双方之所长。
但在发自内心欣赏孩子这一点上,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继续向英国老师家长学习。
这背后固然有很多改变不了的客观原因和社会现实,但在任何社会,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好,所以我们愿意放开思想,从更多角度看待孩子的教育,吸取别人好的经验,更好地借鉴到日常育儿中来。
这也是我一直跟大家介绍英式教育的意义。
对这方面内容感兴趣的亲们,点开文章标题下的“英国教育见闻”话题标签就能看到更多相关文章了。
亲们有什么想法,欢迎留言交流。
也期待大家能多多点赞、在看、转发糖糖妈的文章,这样我会更有动力继续分享哦!
1
END
1
★
正在团
★
古今家居服专场
成人儿童、长袖短袖,多款可选,还有情侣装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