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伊东丰雄:我的建筑论 | 央美建筑系列讲堂

伊东丰雄:我的建筑论 | 央美建筑系列讲堂

文化


本文为全球知识雷锋特别报道

本文整理自2022年12月2号下午15:30举办的“央美建筑系列讲堂”第十次讲座——伊东丰雄《我的建筑论》(My Architectural Theory),全球知识雷锋线上直播。本篇为全纪实报道,伊东事务所胡佳林现场翻译,知识雷锋袁莹莹整理,全长1.3万字


讲座主题:伊东丰雄:我的建筑论

时间:2022年12月2日星期五下午3:30–5:00

学术主持朱锫

对谈嘉宾:王明贤、王骏阳、方振宁、李翔宁、周榕、黄居正


开 场 致 辞


学术主持致辞

 

朱锫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教授


欢迎大家再次来到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学术现场, 参加“央美建筑系列讲堂”的学术活动。“央美建筑学术系列讲堂”(CAFAa Lecture Series)由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于2018年发起,旨在立足建筑学术的最前沿,邀请当今世界上最杰出的建筑家、艺术家、教育家,用他们自身极赋试验性、前沿性的创作实践与思考,勾勒出世界当代建筑的发展的轨迹。在过去的该系列讲座中,我们邀请到Rem Koolhaas, 矶崎新,Steven Holl,  Moshen Mosfatavi, Winy Maas等多位世界著名建筑家来美院举行了学术讲座, 使之成为当今中国最重要的建筑学术品牌。


今天,我们荣幸地邀请到世界著名建筑家伊东丰雄先生来到“央美建筑系列讲堂”,为我们讲述他的建筑作品及作品背后的思想。他将通过自身在建筑领域的实践,阐释如何平衡“建筑美的追求”和“社会性的追求”。讲座内容包括: 熊本艺术建筑事业、“大家的家”等社会性实践,以及多摩美术大学图书馆、“大家的森林”岐阜媒体中心、台中歌剧院等建筑代表作。


下面我来简要介绍伊东先生:


伊东丰雄出生于1941年6月1日。在日本长野的诹访长大,并于1965 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主要作品有宫城县仙台媒体中心、东京TOD's 表参道大楼、东京多摩美术大学八王子校区图书馆、岐阜“大家的森林”媒体中心、台湾台中歌剧院等。

他曾获得日本建筑学会作品奖、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金狮奖、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金奖、普利兹克奖、UIA金奖等多种奖项。


下面就请伊东丰雄先生为我们带来他精彩的主题讲座,题为“我的建筑论”,欢迎伊东先生!



讲 座 正 文



伊东丰雄

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

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1961年6月出生于京城。(现称首尔)

1965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系。

1965-1969年任职于菊竹清训建筑设计事务所,1971年成立Urban Robot,1979年更名为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

其作品获得日本建筑学会作品奖,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金狮奖,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金奖,普利兹克奖,UIA金奖等多种奖项


 01  

从原始巢穴到时代都市


大家下午好,今天非常感谢大家可以给我这样的机会来分享下我对建筑的一些思考和理解。


▇ 鸟巢


首先我们来看这个鸟巢,鸟类是会从自然环境中拾取一些树枝,然后用这些树枝去筑造自己的巢穴。其实人类在最初的时候也是用跟鸟同样的方式,去搭建自己的住屋。


来源:Unsplash,编者加


▇ 狩猎民族的住所


下图是非洲俾格米民族的居所,这是个狩猎民族,他们到现在为止还是保持着这样的搭建的方式。和鸟一样,他们也会从大自然中拾取树枝,然后在搭建的树枝框架上覆盖些树叶,据说搭完这样的住所只需30分钟。他们日常以狩猎动物或摘些植物果实为生。当这个地方的食物来源没有了之后,他们会移动到下一个据点。就这样,过着有些许动物性的生活方式。


俾格米人的家(刚果民主共和国),来源:Shutterstock


下面这两张图是蒙古包,蒙古族牧民的住房,相信大家比我更熟悉,这也是个移动的民族。大家可以从下面第二张图上看到蒙古包的结构,内部有一些结构体,并在其外部覆盖了一层布,它跟俾格米部落的住所做法一样,其实都是作为一种包裹身体的存在。


来源:Unsplash,编者加

来源:hippopx,编者加


下图照片展示的是日本农耕社会早期,也就是我们称为“绳文时代”的居所复原。和前面我们看到的那些居所做法相同,它也是内部有个木结构作支撑,外表覆盖一些从自然中取得的材料。


竖穴式居住(日本,16000年前~3000年前)

来源:Adobe stock


▇ 日本民居


接下来我们看一些日本传统民居,这些民居在当代日本社会也是存在的。如果说把这种建筑形式跟我们刚才看到的竖穴式建筑做一个对比的话,它其实就是把竖穴式建筑的柱子往上抬高,规模变得更大一些而已。像下图这种民居在日本各个地方是可以轻易找到的。我们看它屋顶的架构,虽说比之前那些住居的形式要变得稍微复杂一些,但它的本质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依旧是收集了一些自然木料,然后做一个搭建,最后在外部覆盖屋顶。


箱木家住宅,来源:S kitahashi, CC BY-SA 3.0, via Wikimedia Commons

日本传统民居内部,来源:Adobe stock


这是我手绘的一张简图,我们看下图左边。刚才介绍的这些居住空间类型都跟左边的这个模式图比较像,是人身体的一种扩张。我们再来看右边这张图,这张图是想说当人类发现了几何学这样一种工具后,我们就开始做一些和自然相分离的动作。这种几何学的诞生,大致是在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8000年时间段内,这同时也是人类农耕文明开始的时间点。在农耕文明之前,我们只是通过采集渔猎去获得个人生存所需最低限度的东西,但当农耕文明之后,我们就开始想要的更多,更多食物以上的东西。因此,诞生了买卖这种行为,这也是资本主义产生的一个源头。几何学诞生之后,我们就会倾向于用墙壁去延展或分隔一些空间,这种行为的结果就是城市逐渐扩张。


▇ 江户时代的东京


下图是东京这个城市最初的一个样貌,也就是江户时代的东京。这张图的绘制时间是在19世纪初,可以看到此时整个城市是以江户城为中心,呈螺旋状展开。我们来看下江户时代的一些城市细节,从图中可以看到整个城市内有水域和绿树,建筑只是散落在其间,也就是说城市是跟自然是一体的,人们也是在一种非常亲近自然的状态下进行着自己的生活。


锹形蕙斋 《江户一目图屏风》 19世纪初 津山乡土博物馆藏,编者加


隅田川的烟火大会直到现在也是一项非常有人气的活动。因为当时东京整个河道资源非常丰富,所以当时人的娱乐项目就是乘船出游,朋友们在船上喝酒或进行其他的一些活动。无论是身份尊贵的武士,或者只是一般的平民百姓,大家都是以同样的方式进行着这种活动。


歌川贞房 《东都两国夕凉之图》 江户东京博物馆藏,编者加


▇ 现代的东京


和前面相比,我们来看一下现在的东京是什么样子。虽然现在的东京也留存着像以前那种小小的民居,但在这些民居之间越来越多的高层鳞次栉比,并且每一年都有在增加的趋势。


来源:Unsplash,摄于2017,编者加

来源:Unsplash,编者加


后面这张照片展示的是东京湾的一个风景,现在的东京湾变成了一个物资输入的主要窗口,成为了某种支持城市运转而相对背后的存在,不像以前那样可以让人们非常方便地亲近。就如大家所见,现在整个城市面貌基本上是被一种几何的秩序所覆盖,在其间建的房子又因为几何的秩序所产生。所以,跟19世纪初那种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城市样貌相比可以说是天差地别。当这些楼建的越来越高,我们离自然的距离也就越来越远,而整个城市也逐渐变得均质化、单一化。


来源:Unsplash,编者加


 02  

对建筑美的追求


在我对建筑的一些思考和实践当中,主要可以分为以下这两个方面:


首先第一个是对于建筑美的追求,也就是说对空间本身所呈现出来的美,或者说是对建筑本质的追求。

另外一个是有关于对建筑社会性的追求,如何让建筑成为连接人和人之的桥梁,如何去做一些让人们愿意聚集的空间?

今天讲座主题是我的建筑论嘛,所以我们来看一下我对建筑本身美的理解。年轻的时候,我的目光只是追随在建筑这件事本身,但多年过去,在回望自己一些建筑作品时,我突然意识到我对空间的一些想法其实是和少年时代曾看到过的风景有关。下面这张图片是诹访湖的照片,诹访湖位于日本中部的群山之中,我小时候的家就在诹访湖的湖畔。四周被群山围绕,处在盆地的当中。


来源:Unsplash,编者加


那个地方的冬天非常寒冷,随着全球变暖,现在可能没有我小时候那么冷了。以前每年冬天整个湖面都会结冰,如果再冷点儿的话,湖的表面就会出现一些龟裂,像是后面图中那样的裂缝,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神渡”,也就是神走过的路。


神渡,来源:Shutterstock


所以说起这个地方的特点,一是它中间有个湖泊,整个湖面非常安静,没有任何波涛,是一种非常平静的存在,生活在此的人们就会围绕着这个湖进行一些日常活动。另外一点,因为它是盆地,周围被群山所包围,基本上大家都是在山的内部活动。后面这张图是我回想小时候的家,画的一张草图。这是从湖畔往我家的方向看,可以看到小时候的家是邻接湖面的,院子外就是湖。


来源:Toyo Ito


来源:Toyo Ito


这张照片大约是我10岁的时候和同班同学一起照的,大家能找到我在哪儿吗?就是在最后一排站着的人当中,左起第三位。当时真的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年代,玩儿都是赤着脚玩儿。到了冬天之后,每天就会在诹访湖上滑冰,因为当时穷,所以我滑冰的时候没有冰鞋可以穿,就穿那种日本的草鞋,把冰刀就绑在草鞋上,再进行这样一个滑冰运动。


来源:Toyo Ito



在我少年时代,对诹访湖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这个被称为水平虹的自然现象。差不多正好是现在这段时间,湖面还没有完全结冰,冬天的早晨气温骤降,湖面温度跟周围的空气会产生巨大的温差,随着晨霭袅袅的在湖面升起,就会产生这种水平虹的现象。


来源:Toyo Ito


差不多是在30年前(1993年),我在当地设计了这个以湖为主题的博物馆(见下图,诹访湖博物馆)。大家看这个博物馆的时候都会说像船,但这其实不是我设计的初衷。我当时想的是因为整个建筑通体覆盖着铝板,每当季节变化或是时间变化的时候,铝板表面都可以反射周围的光线和色彩,就如同水平虹一般。


诹访湖博物馆,来源:乙乙的建筑记录


下面这张图是博物馆内部二层的照片,博物馆的内部反而是有点像船一样空间了,尤其是这个曲面天花板。馆内的展示品大概就是当时人们坐的船,或是当时滑冰用的一些器具,都是一些非常民族性的内容。


诹访湖博物馆,来源:乙乙的建筑记录


下图是10岁左右的我和家人一起赏花的照片,我和姐姐坐在中间,左右两边分别是父亲和母亲。我其实受父亲影响很多,但他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就去世了。我父亲是一个对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的人,他自己会去写一些俳句,制作陶器,尤其对陶器有着很浓厚的兴趣。


小学生时代 10岁左右 和家人一起

来源:Toyo Ito


下面这本书是我父亲去世一年后出版的,是他的一些朋友将他曾经写的文章,创作的俳句编辑成册,制作的一本小书。这本书封面画的是一支韩国传统陶瓶,左边写的两个字是青华,青是青色的青,华是升华的华。青华这个名其实是父亲写的诗名。对俳句的创作,他虽没有那么上心,但对陶器的研究,可以说他是已经达到了可以写学术论文的水平。虽然他本职是一个商人。


来源:Toyo Ito


▇ 李朝的器皿


父亲过世之后,他给我留下许多陶器。接下来想给大家看的是李朝的一些器皿,李朝也就是现在的韩国。就如大家所见,这些器皿其实是李朝时代人日常使用的茶碗,或者是食盆。但就是这些日常中的茶碗和食盆使我父亲非常迷恋,迷恋它所呈现出的那种日常之美。


来源:Toyo Ito


来源:Toyo Ito


下面这张合照是在我小时候的家里拍摄的,就是诹访湖畔的那个家。这些人都是对民艺或陶器非常热心的研究者和艺术家。前列左边坐着的那位外国人是英国人,叫做Bernard Howell Leach,他在日本是非常有名的一个陶艺家,也是很有名的陶艺研究者。


Bernard Howell Leach、浜田庄司、柳宗悦访问自宅

来源:Toyo Ito


我为什么要跟大家说这些茶碗呢?因为在这本书里,在其中一篇文章中父亲用了“静寂之美”和 “奔流之力”来描述这个茶碗。父亲还在世的时候,我还是个小学生,其实没有读过这个文章,直到最近我重新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才意识到父亲所写的“静寂之美”和“奔流之力”,其实也是我一直在创作建筑的一个目标。



下图是最近出版的一本书,是年轻的女建筑师大西麻贵和我一起做的几场对谈,这本书的书名同样也叫做《青华》。非常遗憾大家现在在中国还没有办法看到这本书,这本书里谈到的内容基本聚集了我这些年来对建筑的所思所想。


来源:Toyo Ito

说到静寂之美为何,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我能想到的案例。下面第一张照片展示的是我最早期的一个作品,这个房子被称为中野本町之家。住宅内部基本上全是白色,通过光线的一些折射来构成空间的氛围。


中野本町之家

来源:Koji Taki


下面这个是在北海道做的一个小旅店(Hotel P),它的外表面覆盖的是玻璃砖。


注:Hotel P 图片可参考

https://www.lightdesign.jp/sommelier/vol_48.html


这个也是在比较寒冷的地区建造的木结构体育馆(大馆树海体育馆)。


注:大馆树海体育馆图片可参考https://www.takenaka.co.jp/takenaka_e/projects/stadium/006.html


下一张是在布鲁日,我们建造的一个小展厅。

来源:Stefaan Ysenbrandt


最后这个是为日本某个山城设计的小火葬场。

冥想之森 市营火葬场

来源:Toyo Ito & Associates, Architects

我们再来对比看下奔流之力是展现成怎样的一种样貌呢?刚才说到我们的城市被几何学的一种秩序所覆盖,建筑自身也没有办法,只能做成层层相叠的样子。但是,我一直都在想如何再一次让自然在建筑的内部复苏,也就是说如何从大地来获得能量,让它在建筑内部营造出另外一种样貌的自然。



下图是我们当时为东京奥运会新国立竞技场竞赛提交的方案。最后,因为某些政治上的原因没能实现。当时我们这个方案的构想是,中央这块场地就像汲取了大地能量,再把这种能量传递到观众席。大家也可以看到我们在剖面图上做了一个红色渐变的示意,能量从底部向上走,通过顶部面向天空的一个开口,逐渐消散在天空中。后面这张是竞技场内部的效果图。



来源:Toyo Ito & Associates, Architects


座·高円寺剧场是我们设计的一个位于东京市中心的剧场。这张照片展示的只是它空间的一部分,也就是个螺旋的楼梯。螺旋楼梯实际上是一个串联起外部道路和内部各个剧场的一个空间。通过这种螺旋状的形态,就把不同场域的能量都聚集在了一起。


来源:Toyo Ito & Associates, Architects


下面这张是台湾大学图书馆的平面图。我们在这个空间中选定了几个中心,书架就围绕着这些中心呈螺旋状布置。最后展现的空间状态是如第二张图所显示的样貌。


来源:Toyo Ito & Associates, Architects


来源:Kai Nakamura


下面这张图展示的是台中歌剧院的一个通高空间。


来源:Toyo Ito & Associates, Architects


这是我们最近完成的一个商业设施项目,它的内部施工还没有完全结束。从照片可以看到它的主体结构就像是植物一样有向上生长的姿态。


IKEUCHI GATE大楼

来源:Toyo Ito & Associates, Architects



 03  

对建筑社会性的思考

▇ 熊本艺术建筑事业 1988~


到目前为止所说的都是关于我对建筑美追求的一些想法,接下来想跟大家谈一谈我对建筑社会性的追求。从1988年开始,我就有一直参与到熊本艺术城的建筑项目中。熊本是位于日本南部的一个城市,当时是由熊本县知事指定矶崎新作为这一系列项目的评审。通过这个项目,我就被指派去做了八代市立博物馆,这个项目施工时间花了三年。


▇ 八代市立博物馆 未来之森博物馆(1991)

第一个公共项目


通常在日本我们要参加一些公共项目的竞赛或投标,如果没有相关方面的实际建造经验,是连参加资格都没有的。也就是通过这个项目,它让我有了可以参加公共建筑投标的资本,所以这可以说是我做公共项目的起点。下面这两张图就是八代市立博物馆和它展示厅的内部。


来源:Toyo Ito & Associates, Architects

来源:乙乙的建筑记录


后来到了2016年的时候,我被当时的熊本县知事任命为熊本艺术城建筑项目的最高负责人,和其余的三位事业顾问一起去做这个竞赛评审工作。这个项目从1988年一直持续到现在,一共是做了100多个项目。


▇ 3.11东日本大地震


在2011年的时候,我们又参与了熊本艺术建筑事业的另一个小项目。同年,发生了3.11东日本大地震。地震后引发了规模巨大的海啸,日本很多的小城镇就这样被海啸所摧毁了。下图这张是海啸过后被摧毁的城市废墟。


2011东日本大地震,来源:Shutterstock


失去家园的人们不得不住到像下图这样的临时住宅里,我觉得这些住宅非常没有人情味,所以就在这个地区开始展开了“大家的家”这样一个项目。


参考示意图(图为FEMA neighborhood)

来源:istockphoto


▇ 宫城野区 大家的家(2011)


最早完成的“大家的家”是在2011年,也就是地震发生的同年秋天。大家看这个照片可能会觉得它只是一个没什么特点的、非常普通的一个住宅而已,有常见的日式榻榻米,暖炉,还有一些檐廊空间。但当时做时,我们动员了当地的学生和大家一起制作家具,一起粉刷墙面,在这个“大家的家”最终完成后,那些住在临时住宅的人还跑来这个房子里,聚集在一起,大家都非常地高兴,甚至有人还开心得流了眼泪。


来源:Ito Toru


来源:Toyo Ito & Associates, Architects


▇ 熊本 大家的家


在最近两年,熊本县也发生了一起比较大的地震,虽说震后没有发生海啸,但从下图大家也可以看到当地的房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毁损。所以,后面我们在熊本县也建造了大概100多个“大家的家”。现在这部分房子都处在一个很好的使用状态中,大家经常会在里面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


来源:Adobe stock

来源:Toyo Ito & Associates, Architects



 04  

以建筑美和社会性为统合目标

所以,我就一直在思考像这样对建筑美的追求,和对建筑社会性的追求,这两种追求能不能统合为一个目标呢?这对我来说一个比较大的课题,我现在也不知道这个统和有没有达到一个比较好的平衡的状态,无论有没有吧,我还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我觉得这两者可能平衡的比较好的作品。


▇ 多摩美术大学图书馆(八王子校区)(2007)


首先是多摩美术大学图书馆这个项目。大家从结构模型可以看到这个图书馆的结构是由跨度大小不一的拱形组合在一起的,而且拱形的梁柱在平面上也呈现弯曲状态。我们所谓的拱其实是一种非常古典的建筑语言,但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却和古典拱非常不同。


来源:Toyo Ito & Associates, Architects


来源:Ishiguro Photographic Institue


第一点不同是它的尺寸不同,第二点不同是它的墙体非常的轻薄。下面这张照片是图书馆底层一个空间,底层的地面是一个非常大的斜坡。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拱形结构的底端非常的纤细,看图可能会觉得这是混凝土结构的,但其实墙面和柱体都是由钢骨构成的,并在两侧分别包覆了100mm厚的混凝土,最后的墙体壁厚是200mm,这种工法的施工难度也是比较高的。


来源:Ishiguro Photographic Institue


下面这张是图书馆二层的开架阅读室。


来源:Ishiguro Photographic Institue


▇ 大家的森林 岐阜媒体中心(2015)


下面跟大家介绍的是我认为刚才讲的那两者融合的最好的一个项目--岐阜媒体中心。


这个项目的基地面积很大,所以我们做了地上两层。一层主要是一些Workshop空间,开放画廊,还有一些可供市民活动的小剧场。


岐阜媒体中心,来源:成潜魏

来源:Toyo Ito & Associates, Architects


来到二层空间,大家可以看到我们设计了11个从天花板上吊下的伞形罩子,我们把这些罩子称为穹顶。这就像是在一个特别大的“家”里面,吊了11个小“家”。


我们做伞形的罩子,其实是有考虑到它设备和环境上的意义。这个项目的空调系统是敷设在地板内的,在夏天时,冷空气从下往上升,并在罩内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聚集,最后再通过罩内的天窗系统排出去;同样,在冬天时,暖空气也会滞留在罩内,最终成为一个比较好的冷暖环境软限定。在这样一个没有墙壁分割的空间,我们就通过这种手法使得自然空气完成了内部的循环。


来源:Kai Nakamura


下图是这11个穹顶里比较大的那一个,大家可以看到自然光从天窗撒下来,并且透过穹顶的膜变得更加柔和。在这11个穹顶下,我们设计了各种不同的家具,是为了让大家能有个更加放松的读书环境。我们还希望不同的穹顶可以拥有不同的空间性格,像是会有一些供小朋友们学习的空间,还有下面这种可以供更小的小朋友和妈妈赤脚躺着看绘本的空间。对于穹顶上的纹样,我们也做了非常多不同透明度的处理。我们会根据光线的反射、穿透或是空气的流动与否来决定这些穹顶透明度的百分比。


来源:KaiNakamura

来源:KaiNakamura

来源:Kai Nakamura


屋顶的材料是选用了一款当地的木材,把它加工成20mm厚的木条,并且木条之间呈60度相互的连接,通过几层木条的堆叠,最后形成了这样一种如波浪般的屋顶。我们在这个结构体的上方,再去做防水层和断热层,最后再覆盖屋顶材料。


来源:Toyo Ito & Associates, Architects


▇ 巴洛克国际博物馆(2016)


下面这个项目是位于墨西哥的巴洛克主题博物馆。


来源:Toyo Ito & Associates, Architects


这个建筑的结构也是由几种不同形式的曲面墙组成的。当时的曲面墙模板是在工厂预制好,搬到现场安装完毕后,再去浇筑的混凝墙体。完工后的效果还是挺好的。


在这个建筑的中庭,我们设置了个带有水面的露天庭院,各种不同主题的巴洛克展厅围绕着中心庭院展开。例如有巴洛克音乐厅、绘画厅、建筑厅等,大家可以绕着中心庭院去感受不同领域的巴洛克文化,房间与房间的缝隙空间也是直接面向这个庭院的。


来源:Toyo Ito & Associates, Architects


下图是室内大厅部分。


来源:Toyo Ito & Associates, Architects


▇ 台中歌剧院(2016)


下面我们来看下台中歌剧院这个项目。


从我们赢得这个竞赛到施工完成完成,总共是花了11年时间。项目地点是在台中市某个新开发住宅区内的公园中。大家看下图也能知道,它的结构形体还是比较复杂的。当时的混凝土浇筑是在现场进行的。


来源:Toyo Ito & Associates, Architects

来源:Toyo Ito & Associates, Architects


加工厂就在我们施工现场的旁边。首先,用机器在钢板上面雕刻出具体形状的位置,然后根据这个定位去绑扎焊接桁架,曲线桁架的间距也是会有一定渐变的,大概是以200mm的间距去排列这些曲面桁架,我们也把它称为桁架墙工法。最后,将这些逐渐变化曲线桁架并列在一起,再用横向连接件固定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最终三维曲面组合。这个组合被制作成可以搬运的最大尺寸构件,发往现场。到现场后,我们需要把这些构件组合在一起,并在单元体的前后两侧包裹金属网后才能开始灌注混凝土。这个金属网其实是两层,一层是细金属网,一层是比较大的网格,完成混凝土浇筑后,再去拆除这些金属网。


这个项目最终是2016年的时候正式开幕,在2015年的时候它有一个预开幕活动。虽说是歌剧院,但其实在使用过程中大家都还是可以很轻松地出入,无论是你推着婴儿车,或者穿着短裤、拖鞋都可以进来。


来源:Toyo Ito & Associates, Architects


▇ 水户新市民会馆(2022)


最后想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水户新市民会馆这个项目,这个项目在两周前刚刚举行了竣工式,现在还没有正式对外开放。


来源:Toyo Ito & Associates, Architects


建筑地是位于一个小城的市中心,建筑的主要功能有一个能容纳2000人坐席的剧场,围绕剧场设置了一些小会议室或Studio等不同的功能模块。剧场本身的结构是混凝土的,而周围包裹结构是用的木材。其实,最近大家都不太用木材作结构体了。


来源:Toyo Ito & Associates, Architects


最后这几张照片分别是整个建筑夜晚的状态,进入剧场前的通高空间和一个500人坐席的小剧场。等到它正式开放了后,我再找机会想跟大家详细说这个项目。


来源:Toyo Ito & Associates, Architects

来源:Toyo Ito & Associates, Architects



最后的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觉得建筑有趣之处为何:


首先,第一点是所谓的建筑没办法一个人去完成,是大家一起参与建设。


第二点是我尽量地想去做一些新的建筑,思考新的建筑,有原创性的建筑。


第三,即使是追求创新性,我们也会尽量去考虑使用者的身体感受,尽力为他们提供一个舒适的地方。


第四,我也希望自己的建筑可以给使用的人提供一个对未来的想象力。


最后一点,由于我们的现代建筑和自然的相背离,与自然越来越远,所以我一直都在思考如何在我的建筑中去修复这种人和自然的亲密关系。


非常谢谢大家的倾听。


谢谢(中文)



问 答 环 节





朱锫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教授

非常感谢伊东丰雄先生所做的这种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讲座,非常感谢。

接下来我们进入到嘉宾提问的环节,我们今天非常荣幸地请到了中国当代重要的理论家和一些建筑学者作为今天的对谈嘉宾。他们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与艺术史学者王明贤教授,南京大学建筑学院理论家王骏阳教授,独立策展人与学者方振宁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理论家李翔宁教授,理论家/评论家周榕教授,《建筑学报》执行主编/理论家黄居正先生。欢迎大家!



王明贤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客座教授

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与艺术史学者

我想向伊东丰雄先生请教的问题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您追随丹下健三、菊竹清训发起的 “新陈代谢派”,参与到被库哈斯称为“第一场非西方的建筑先锋运动”中,后来您为什么又认同筱原一男的建筑思想,认为“新陈代谢”变为一种时尚,“所有重要的概念都抽空了理想”。经过六十年对现代建筑史反思,您对“新陈代谢”运动有何更新的认识?您是否受哲学家吉勒·德勒兹的影响,以建筑作品来阐释“游牧”(Nomad)概念,和“新陈代谢”有机更新思想是否有关?



伊东丰雄

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

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在60年代的时候,我确实是新陈代谢的一个代表人物,当时还在菊竹清训的事务所工作。那时我认为所谓的“新陈代谢”实际上是一种非常机械性的思考方式。它把老化的部分给替换掉,主干还是保留着,把不要的零件拿掉,虽说它看似是在生长,看似是在循环,但其实还是在同一套系统里工作。在我看来,像是那样的“新陈代谢”虽然是在变化,但也没有太多的成长。我所向往的一种建筑变化是有着更大的成长空间,像植物生长一样的存在。


 60年代的日本是制造时代,就是把东西造出来的一个时代。而现在,它是属于消费时代。我思考的“游牧”(Nomad)概念其实是跟 “消费社会”这个概念有关。在我们的城市中存在了很多花钱就可以取得的方便服务,比如说是超市、投币的洗衣房等,这就导致我们个人家中所需要的功能并不用那么多。从原则上说,在这个消费社会里,家这个概念是不是只需要有一顶帐篷就可以成立呢?就“新陈代谢”这个概念和我所想的“游牧”(Nomad)概念其实并没有特别直接的关联。谢谢。



王骏阳

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教授

首先感谢伊东先生精彩的讲座,今天的这个讲座里面有一个基本的主题,对建筑美的追求。我们通常认为有一种日本的建筑美,比如说桂离宫所体现的那种建筑美。我想问伊东丰雄先生的是这种说法对于您现在的建筑实践还有意义吗?您还会思考自己的建筑与日本建筑之美的关系吗?谢谢。



伊东丰雄

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

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在我现在的建筑中,虽然没有直接的说要去反映这种日本传统建筑之美,但它对我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尤其是那种非常抽象化的简练之美,以及日本传统建筑当中呈现出来的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建筑空间。在现代建筑中,我们其实很难去做一个非常好的室内外连接空间,因为我们需要做某种程度的隔断。但是我一直在想如何去模糊这个边界,如何让自然再一次在现代建筑内复苏,相信这会是我一直所追求的。


在150年前,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运动。在这之后,日本社会全盘接受西化,西方文化全面覆盖在整个社会中,现代建筑也是其中一环。但是我相信在日本人潜意识里面,还是会对这种传统之美和亲近自然有所保留。所以我觉得虽然在现代社会当中,所以我觉得如何在这样一种与自然亲密性逐渐消退的背景下,把这种潜意识的东西给显性化,是建筑里非常有意思的一个课题。谢谢。



黄居正

《建筑学报》执行主编

非常感谢伊东先生精彩的讲座。二十几年前我曾读到过先生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当中您对自己的建筑创作从70年代-80年代再到90年代三个不同的十年做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梳理,大致的意思是:“从70年代到80年代,若从隐喻的层面而言,我的建筑呈现出的是从‘光’到‘风’的变化,若从建筑构架而言,则是 ‘白色的墙壁’被‘金属构架’所替代;到了90年代,我从创造“犹如在风中舞动的布”那样的建筑意象中摆脱出来,开始倾心于营造‘静寂的场所’,换言之,即从‘动’趋向‘静’,从‘建筑’走向‘非建筑’”。正如日本建筑评论家多木浩二所言,您用诗一样的语言表述了前三十年自己的建筑观念和思想的变化,那么,从上世纪90年代之后进入21世纪,到今天又过了30年,我想问:伊东先生您如何用精炼的语言来表达这30年建筑的变化?



伊东丰雄

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

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您这个问题特别的难,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比较好。但在我的内心都是一直想做强有力的建筑,也是跟刚才讲座的内容里所讲的一样,我就是想在我的建筑里呈现这种静寂之美和奔流之力。刚才所说的静寂之美和奔流之力,所谓的静寂之美其实就是一种安静的,宁静的意象,奔流之力如同漩涡一样动态有力量,表面上看它是两种比较矛盾的特性,如何在一个建筑里去呈现这两种不同的侧面,我对这个非常感兴趣,也将会是我今后思考的一个方向。



周榕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著名理论家、评论家

特别精彩的讲座!一直在仔细聆听伊东先生的演讲。在我看来,这个演讲和上个月库哈斯先生在央美的演讲,有些方面是非常相似的——都属于建筑师为自己撰写的“空间传记”,听完后让人感觉有特别的共鸣感,好像看到了一个建筑师自我坦露的心灵成长史,而不像以前那样往往通过其所创造的外在形式去理解和描述建筑师。今天听完了后,对伊东先生整个的建筑生涯有了全新的认识,这点我觉得特别有收获。尤其是听伊东先生说到父亲的笔名叫“青华”,特别开心,因为我来自清华大学,跟您父亲的诗名就差三点水,属于类似“一衣带水”的一种连接,我觉得非常有亲切感。


以往对伊东先生的工作有一些了解,从1970年代开始,您就发表了一系列非常有原创性的作品。这些作品的轻盈感、飘浮感、临时感、以及温润的澄明感等等,都是我们在以往在现代建筑中很少看到的特质。今天听先生提到静寂之美,唤醒了我长久以前对您早期作品的深刻记忆。


但是我注意到大概在2000年前后,您的作品好像发生了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就是从比较简单而静寂的一种存在,转到了某种对复杂性的觉知与表达,这一时期作品的复杂度忽然有了很大的提升。我非常好奇的一点是:这种对复杂性的觉知与展现,不知道是跟日本整体经济和社会所经历的剧变有关,还是您自己在成长中萌生的自觉?


今天您讲了“奔流之力”和“静寂之美”,我觉得“奔流之力”里可能会带了很多复杂性的组织与呈示。特别有趣的是,面对这样一种对复杂性的自觉,您好像一直在克制它,并且没有放任这种复杂性的力量在您作品中展开“表演性的呈现”,比如像扎哈那种带有消费性炫耀和诱惑的复杂度展示。我觉得这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日本建筑师的那种状态:就是我认识到复杂,并且不惮于呈现这种复杂,但是我并不把它当作某种给建筑赋魅的手段。这种复杂性表达,有别于西方建筑师在处理复杂性问题时所常常表现出的激烈冲突,是某种“淡淡的复杂感”,仍然保有平和而纯真的东方文化态度。关于这点,我还挺好奇您现在的想法?


我们作为东方的建筑师,不可避免的都会受现代建筑教育的影响,您在讲座开端也提到了,经过了这几十年的建筑生涯后发现,总会有一些儿时的记忆和来自家乡的乡愁萦绕不去。您不同时期的作品里,好像也一直对日本本土文化有某种念念不忘的表达。我想请教一下伊东先生,您现在的思想里面,来自西方现代主义的这套东西还残留多少?而又有多少是来自您本土的文化乡愁——您觉得在设计中具有正当性、应该要被表达出来的东西?谢谢。



伊东丰雄

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

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非常感谢您说的这些感想,我觉得您说的非常有意思。其中一个我觉得比较有共鸣的就是您说的日本社会的变化和我对建筑思考的变化,确实它们当中是有一定的重叠。在八九十年代,尤其是九十年代的东京是一个非常消费性的社会。在那个消费时代中,我也是在想如何可以让建筑变得可以更轻盈,如何可以让自己更加快乐的徜徉在这个都市环境当中。但是到了2000年前后,我觉得东京这个城市发生了一些变化,它变得越来越均质,越来越有一种均一性。这种均一性不只是建筑的问题,城市中的居民也一样。东京的人越来越同质化,可以说是失去了人作为动物的一种敏锐感官。所以我就想做比较有力量的建筑,去唤醒人们丰富的感官体验。确实如您所说,静寂之美跟奔流之力这两个关键词,对我来说它们也是有一种在相互拉扯的关系,其实我也没有把它们平衡到一个特别好的状态,这也是我接下来需要思考的一个课题。


我是在60年代接受的教育,所以也是不可避免的受到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影响。60年代的日本城市环境也基本上是被现代主义建筑所覆盖的一个状态。在这样一个城市环境中,再加上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学教育的影响,所以我当时也是认为现代建筑是有其正当性的。到我现在这个年纪再去看这些现代建筑,我觉得它的能量在逐渐消失。所以说怎样去唤醒日本的,或者说是东方的,一种存在于人们潜意识中的能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



周榕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著名理论家、评论家

特别感谢伊东先生,解开了我20年来的一个困惑。中国的《周易》里说“君子豹变”,这句话在日本也尽人皆知。您的讲座让我很受启发的是:当时代发生巨变时,必须要“春江水暖鸭先知”,建筑师亟需“先知”时代的变化,然后迅速做出反应,而不是固守自己的设计定式。在3年疫情之后,当今中国整个的社会情绪、时代精神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建筑师特别需要学习您这种“君子豹变”的精神。非常感谢伊东先生,谢谢。



李翔宁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著名评论家

其实我想提的问题跟刚才伊东先生谈到的有一点关系,我大概在五六年前代表《建筑学报》给伊东先生做过一个专访,伊东先生就谈到过跟现代主义的关系,当然现在中国建筑师都认为我们缺了一个现代主义的课,还都在补课。当时,伊东先生跟我说了一个观点,他曾看到过一篇槙文彦写的文章,说现代主义的这艘大船正在沉没。伊东先生认为槙文彦可能属于更老一代的建筑师,还抱着一个对现代主义的理想。其实在他看来可能不需要那样一艘大船,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小舢板,比如说坂本就是这样的一艘小船。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这些小船是多元化描述的方式,您觉得跟现代主义相比,现代建筑还有哪些特别有价值,或者有力量的地方?您刚才也讲到您觉得现代主义的能量正在减弱,您觉得有些什么其他方向的能量是值得我们关注和获得的呢?



伊东丰雄

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

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现代建筑它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认为可以通过技术的力量去克服所有的自然条件。但是在经历过东日本大地震了之后,我当时去看完震后安置的那些临时住宅,我就觉得这个想法是不对的。再看到现在东京的一些建筑发展,完全就是把现代主义建筑跟全球化,以及经济优先这两个关键词捆绑在一起,我是非常反对现在这样的趋势。


虽然我还没能找到可以代替现代主义的另外一艘大船,但是我觉得在接下来的一些实践当中,如何可以通过一个个作品去将这种和自然割裂的关系进行一些比较好的修复,是我之后想追求的目标。



方振宁

独立策展人与学者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客座教授

我想问伊东先生的是,在CCTV项目这个项目投标的时候,您给出了一个跟库哈斯完全相反的方案,伊东先生的方案层高非常低,但直径大概有300米的样子,我就想问问当时伊东先生为什么想做这么一个建筑,像一个公园一样的建筑?另外还有个事情,我也是想确认当时伊东先生投标时所选的结构工程师,听说结构工作是由一个在日本留学中国留学生来完成的,当时伊东先生认为中国人也能做这种超一流建筑的结构,有没有这么一个事情?我的问题就是这个,谢谢。



伊东丰雄

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

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关于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当时选择了一个低体量的建筑。其实是因为现在已经因癌去世的妻子,她当时在日本NHK电视台工作。我就咨询了她的意见,她说像是电视台这样非常大的公司组织,相比垂直移动,尽量水平移动,会节省比较多的时间。如果使用电梯、楼梯这样的垂直交通工具,对办公效率其实是会有所降低的。所以我是非常直接地就采用了她的意见,给出的方案是个低体量,可以方便让人水平移动的建筑。


关于第二个问题,他说有点不太记得了,我不太记得当时是找了什么样的结构家来配合,所以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总 结 环 节



 

朱锫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教授

今天伊东先生给我们做了一个极具启发性和非常深刻的讲座,特别是刚才跟我们各位的学者有一个从不同角度的互动,让今天的讲座非常丰满。最后作为主持人,我谈一点感想。


通过今天的讲座,我们可以感悟到:在伊东先生的建筑创作生涯中,超现实的想象力和回归自然的创造力,一直相伴而行。他完成了一系列富有想象力的卓越建筑,特别是把建筑和自然完美结合,并将时代精神融入其中。正像今天讲座的主题:静寂之美和奔流之力。他的作品塑造了一种自然轻盈,抽象的诗意。他的建筑思想不仅为日本当代建筑,自新陈代谢后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也为世界当代建筑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和启发。


伊东先生也是一位极具创造天赋的建筑家,他对建筑艺术不懈追求,以及与建筑社会性价值的完美结合,为日本年轻的建筑师树立了榜样。从如今日本年轻一代的建筑师作品来看,无论是观念,还是语言,都深受伊东丰雄先生的影响。这一现象也正如2016年纽约现代博物馆一举办的“日本星座”( A Japanese Constellation, Toyo Ito, SANAA and Beyond)展览所揭示出的当今日本建筑师之间的传承关系和共有价值取向。记得2015年,我和伊东丰雄在首尔的会面时,他极其兴奋的讲述了这个展览的构想,以及他对日本当代建筑发展的理解。


今天的这个讲座十分深刻,对于励志成为有创造性的建筑师、学生和老师来说,是一次极为难得的、极其富有启发性的学术经历。


一下午高强度的、精彩不断、紧张激烈的学术讲座就要结束了,我仅代表中央美院建筑学院全体师生,感谢参与今天对谈的中国学者、嘉宾。感谢伊东丰雄先生给我们带来的具有启发性的、深刻的演讲。


今天的学术活动到此结束,期待下次中央美院建筑学院学术现场再见!

谢谢大家!



END


中央美术学院学术论坛雷锋纪实


《普通乡村——库哈斯在央美究竟讲了什么?》

《建筑学向何处去?——直击央美全球建筑大咖峰会(上)》

《建筑学向何处去?——直击央美全球建筑大咖峰会(下)》

《要不要为长命百岁的包豪斯“续一秒”? ——央美《后包豪斯:知识分子、建筑学和社会重建》论坛纪实》

《央美“云园史论雅集——管窥东西:国际交流视野下的建筑与园林”雷锋报道》

《央美“云园史论雅集——管窥东西:国际交流视野下的建筑与园林”雷锋报道》

《矶崎新王者归来》

《了不起的斯蒂文·霍尔》

《央美“阿道夫·路斯的当代性”论坛雷锋报道 | 上半场:熊庠楠、苏杭、青锋、韩涛》

《央美建筑青年学者论坛“路斯的当代性”雷锋报道 | 下: 范路、何可人、刘文豹、朱亦民》

《李虎+黄文菁:Being OPEN 激进的诗意 | 央美中国建筑师前沿报告》

《董功:直向实践 | 央美建筑:中国建筑师前沿报告》

《崔愷:以土为本——探索绿色建筑新美学 | 央美建筑系列讲堂》

《王南:新而中——贯穿梁思成规划、保护、建筑思想的主线 | 央美建筑青年学者论坛》

《WINY MAAS:建筑为众——MVRDV文化建筑实践 | 央美建筑系列讲堂》


知识雷锋记者

袁莹莹

伦敦艺术学院切尔西空间硕士,独立建筑师

直播技术

卓康夫

清华大学博士

编排

韦雨萌

香港大学硕士

图片编辑

谢依含

哈工大建筑系


特别感

乙乙的建筑记录、王子犁、金树能、成潜魏、张喻、婷玉、冠军、Jiayu等提供的精彩摄影配图帮助!


特别感谢 中央美术学院 朱锫院长的大力支持,

感谢央美罗晶、吴晓涵、黄良福、张茜、李宾老师

及伊东丰雄事务所胡佳林的帮助!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记忆】建筑可阅读:乌鲁木齐南路上这对英式“姐妹”花园住宅,她们的建筑之美你get到了吗?郑雁雄:在香港多讲北京话,在北京多讲香港话乐高集团发布2023年四款城市系列新品!2023年乐高第一款建筑系列套装居然是个赠品???伊东丰雄、扎哈、雅格布森也要靠设计大赛出圈?转:新冠疫情系列讲座(四)澳洲文艺系女神找男友!身材高挑,建筑系,天秤座!简直太可了吧!Diwali 2022金阁粤式烧腊沉闷许久的建筑圈,这些建筑师会有什么大动作?故宫开擂,央美、清华美院PK!你爱的国风美感全都卷飞跃上了!你真美02月01号:我有一个梦想:我的数据,是我的第二期好玩的建筑冬令营 《Aha!原来这就是建筑!》,呼喊少年们抓紧来一起嗨新作速览丨古今重生,280年历史的建筑:观夏北京国子监店 / F.O.G.建筑事务所快来参与最新一期的理论中心前沿系列讲座吧!往期精彩回顾也为你整理好了哦!重塑东方美系列讲座 | 一次三人的会饮“法律之窗”系列讲座法拉盛开讲,每月一次免费为民众普法#关爱心理健康 #关注校园心理健康系列讲座第二讲,2月25日 星期六 9:30-11:30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创新设计教研室主任程书馨:“创新几何”作为创新设计的一个基本框架【Zoom活动】隐藏的瑰宝系列讲座: 第一讲 - 西北部,2月4日星期六上午10点带你避雷!常青藤名师系列讲座,申请全要点解析!破圈摘藤、逆袭名校的秘诀大放送!《黑豹2》幕后的建筑世界;ArchDaily年度建筑大奖公布|建筑周回放 Vol.21​佛山高新大讲堂系列活动启动 首讲聚焦未来独角兽培育岸田文雄:或先举行大选【广而告之】带你避雷!常青藤名师系列讲座,申请全要点解析!破圈摘藤、逆袭名校的秘诀大放送!央美高材生亲绘,西泠印社老师参与,一群“不务正业”的人,却做出中国醉美日历手账北京告急!三大快递尖刀连“东丰菜”紧急驰援,打响北京保卫战!国际法学院主持的“明珠之光”系列讲座顺利举办《时代》年度英雄:伊朗妇女与7位建筑系主任,来一场「纸上对谈」|书单推荐那年火车上的故事(下集)(十五)老印在海外成功的秘诀筑格精选丨鼓舞人心的建筑:世界伟大建筑师当代住宅雷姆·库哈斯 | 空间传记:中国文化 (上) | 央美建筑系列讲堂丑绝了!网友票选2022年“中国十大丑建筑”!群魔乱舞,具象建筑再上榜!网友:我不敢相信我的眼睛!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