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不考听力,是不是就不用练了?”
前几天有同学问我:
考研不考听力,我是不是可以不练听力了?
针对这类问题,我想谈一谈我的看法:
1
听力是重要的输入手段
英语分为“输入”和“输出”,输入包括阅读和听力,输出包括口语表达、写作和翻译。输入是输出的基础,输入越多,输出提高得就越快;如果没有输入,输出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练得再多也没有用。
现在很多人学英语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模式,写作不行,就专门练写作;翻译不行,就专门练翻译,结果练了好几个月都没有起色,便放弃了。其实,写作不行,是阅读的问题;翻译不行,是写作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阅读的问题。表象是会骗人的,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写作和翻译不行”是表象,“阅读不够”才是本质。
通过阅读和听力,你可以积累到很多地道的单词、表达和句式结构,而这些单词、表达和句式结构,都可以用到写作和翻译中。
所以,这位同学的问题便有答案了:
虽然考研不考听力,但也要听一听,因为这会加深你对语言的理解,掌握新用法,对你的口语表达、写作和翻译都有帮助。
2
不要过于强调外界动机
“考研不考听力就不练听力”,本质上是“功利性学习”的问题,有用就学,没用就不学。我们在5月17号的推文《关于学习,不得不说的几个问题》中说过,当一件事情变得“有用”时,它就会失去乐趣。
克里斯坦森做过一个实验,他找了两组小孩,让他们玩拼图。一组让他们自己玩,另一组只要拼出来一副,就奖励他一美元。拼了几小时后,老师说“活动结束了”。
结果,给一美元的那组,听到“结束”立马走了,不玩了,而没有给过钱的那一组,就一直在玩,因为他们觉得这件事情很有意义。
这个实验的结论是,如果做一件事情是出于外界动机(比如考试、赚钱、上级要求),做这件事就没有那么大的兴趣,也不容易坚持,不会有成果;而如果做一件事情是发自内心的愿望(比如获得认可、责任感、得到成长),你更容易坚持下去,事情做得也更好。
我们说的“有用”,其实是“当下有用”,而那些看似无用的事情(比如每天读半小时书、每天反思自己5分钟),才是在将来有大用的。无用之用是为大用,你不知道哪一天,以前不经意学到的知识就能派上用场。
乔布斯在大学一年级时,旁听了一门字体设计课。这在当时看来,完全是无用的。退学以后,乔布斯还去印度灵修了7个月。这段经历在很多人看来,也是无用的。但是,当时无用的,后来派上了大用处。乔布斯说,如果我当年没有去上这门字体设计课,苹果电脑就不会发明这么漂亮的字体;如果我没有去印度灵修,苹果产品“简即是美”的思想就无从诞生。
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就谈到了这个事情:
None of this had even a hope of any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my life. But ten years later, when we were designing the first Macintosh computer, it all came back to me. And we designed it all into the Mac. It was the first computer with beautiful typography.
我没预期过学这些东西能在我生活中起些什么实际作用,不过十年后,当我在设计第一台麦金塔(Macintosh)时,我想起了当时所学的东西,所以把这些东西都设计进了Mac里,那是第一台使用了漂亮印刷字体的电脑。
Of course it was impossible to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when I was in college. But it was very, very clear looking backwards ten years later.
当然,我在大学的时候,还不可能把从前的点点滴滴串联起来,但是当我十年后回顾这一切时,豁然开朗。
很多知识你不能一眼就判断出,它对你是否有用,你不知道哪一天,“没用”的知识能从哪个角度帮到你。
当然,如果你马上有考试,或者急需养家糊口、脱离贫困,临时学一点“有用”的知识是很必要的。但如果你暂时不需要考试、不为吃饭发愁,想走得更长远一些,那可以多学一些“无用”的知识。
美国教育家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说:无用的努力应得到支持,即使没有立刻带来回报。
所以,就目前阶段而言,多读一些外刊,多练一练听力,对你眼前和未来都更有帮助。
世界上凡事如果有一个量化的指标可以遵循,都比较好办。很多时候我们追求个人发展就是遵循各种量化指标,比如四六级分数、雅思分数、奖学金等级、收入等。但是最终给自己带来成就和幸福的,不是靠这些指标,而是内心的丰富、对个人和世界的认知的提升。
今天就谈到这里,感谢阅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