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资者有一种普遍存在的思想,认为股票投资是有些不劳而获,不如实业对于社会更有价值。有这种思想也正常,作为实体从业者,即使在工地搬砖,也在为一座大楼的建成添砖加瓦。普通投资者在手机上输入几个代码,就完成了买卖操作。剩下的时候可能就无所事事,给人感觉不那么实在。怎么说呢?这其实是对于金融从业者和制造业从业者的职业区别的误解。事实上,股票投资很类似银行放贷。放贷过程看似很简单,办理个手续就行。后面就等着收利息了。但是银行放贷功夫在诗外。为什么给A企业贷款,不给B企业贷款?是否可以有更高的贷款收益,而且不良还可控。这些都是要在贷款前解决的问题。而且放贷过程中,还要监控企业经营是否有异常,确保可以做到及时处理。这里面哪个事都要花时间、精力,甚至说仅仅花时间是不够的。这比工地搬砖难多了。我们能说银行从业者是不劳而获吗?一方面银行自身要盈利,同时金融作为实体的血液,离开了融资,企业根本没法发展,甚至存活。当然银行也不是慈善业,银行业通过自身放贷取舍,通过市场手段也协助实体完成优胜劣汰。股票投资对于实体而言类似银行贷款,区别在于一个债务融资,一个是股权融资。债务有更高的偿付优先权;而股权需要和企业共甘共苦。因此从社会商业层面看,股票投资者就类似一个投资机构,在二级市场上寻找可以投资的标的。这里面和银行放贷有一个区别,就是银行是直接和企业打交道的。而二级市场上的股票投资者经过IPO的隔离,是在和其他股东进行权益交换。正是因为这种隔离,让不少投资者认为他没有为企业发展提供融资,而是和不同参与者的交易、甚至是博弈。一、二级市场的隔离,方便了企业进行股权融资。也为股票投资者提供了流通及博弈的机会。但是这种博弈并不影响投资者和企业投融资关系的商业逻辑。说了这么多,更多是说明股票投资者群体的社会价值。无论你有意还是无意,你都充当了企业直接融资的资金提供者。对于经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另外,股票投资者和商业银行一样,都是商业机构。客观上帮了别人,主观上是为了盈利。这才是商业融通驱动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型。既然主观是为了自己盈利,那么事情就远不是输个代码进行交易那么简单的事情。投资者要选择优质企业,要花费大量看得见、看不见的心血去了解、调研企业。这种心血的花费体现在方方面面。我老婆经常取笑我,说你去和别人吃个饭、喝个酒都是在工作,出去玩也是工作,走路散步都是在思考优化自己的投资体系。其实站在一个股票投资者的职业角度,其实她说的没错。我们股票投资者的工作成为一份全天候、无死角的职业,这可能是我们和有工作场所、工作时间的其他行业从业者的主要不同。作为股票投资者,大家真的没有必要妄自菲薄。一方面我们的职业有社会价值,另外,也并不轻松。如果你认为这是一份轻松的职业,那么有可能就类似一个不负责任的银行放贷员。如果说有区别的话,银行产生了坏账,放贷员损失不大。我们如果损失了,自己必须承担一切。推荐二马的书《噪声与洞见》,一本帮助普通投资者建立股票投资体系的书。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