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家庭的年货记忆:从“买不到”到“有的是”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刘宇佳每看一次《阿甘正传》,她的思绪就会飘回八岁那年的下午。
她清楚地记得那是个小年儿,她和爸妈刚刚去集市买了年货。她的嘴里含着灶糖,手中提着几条冻带鱼,在离家门口几十米的地方,她看到了舅舅。舅舅烫了新发型,穿着皮夹克和牛仔裤,脸上还“卡”着墨镜,他冲着刘宇佳比划着手里的东西。她还记得舅舅拿着的那个硕大、扁平的食物递给她的样子。那是一块来自俄罗斯的巧克力,刘宇佳扔掉了手里的带鱼,急忙撕开包装啃了一大口。从那以后,每次过年,家人都会提到他初见到巧克力时那急不可耐的样子。
半块巧克力
刘宇佳出生在1992年,在她的印象里,童年里的每个除夕,她都跑去和街坊家的男孩子们一起放“窜天猴”,等年夜饭结束,给长辈磕几个头,能换回来不少红包——虽然红包每次都被妈妈“保管”,直至长大也没再见到。
在这些固定的活动之外,孩子之间还有个保留项目:换零食。刘宇佳从棉袄口袋里掏出的大多是瓜子、花生、爆米花,谁要是能掏出几个“麦丽素”,能把小朋友激动得够呛。
“90后”的零食记忆
在她记忆中的年代,好吃的零食并不常见。毕竟,各家各户的生活条件相差无多,储备的年货也几近相同。刘宇佳6岁那年,她的父亲到省会出差,过年回家时,带回了些新鲜玩意儿:一些没见过的来自新疆的坚果,还有一个神秘的黑色塑料袋。爸爸打开袋子,四四方方像个小口袋的是酒心巧克力,金色外皮,闪着亮光的是金币巧克力。刘宇佳沉浸在巨大的幸福里,她还把这些稀罕的零食当成“社交货币”,那一年,她觉得自己是孩子们眼中“最耀眼”的明星。
直到今天,刘宇佳看见金币巧克力还有来一块的冲动
两年后的千禧年,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年身旁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快速的变化,班上装电脑的同学多了起来,大家哼唱着周杰伦和孙燕姿的歌,也正是这一年,做外贸生意的舅舅给他带来了那个“外国货”,从那时起,她知道了代可可脂和巧克力的区别。
贪嘴儿的刘宇佳藏了个心眼,那块巧克力的另一半,她藏到了厨房的碗柜里,等到下午去找“存货”时,半块巧克力不见了踪迹,为此她哭了一整个下午。
万物皆可“巧克力”成为了刘宇佳的“信条”
半块巧克力不翼而飞,成为了家里的“无头公案”。但从那以后,巧克力也成了刘宇佳的“本命食物”。直到现在,她出入咖啡厅或者甜品店,总是偏好这一口。小时候的经历会对成年的口味有所影响,刘宇佳想,也许她留恋的不只是巧克力的味道,还有那个特别的时代。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从上世纪90年代起,各类新奇的产品涌入国内。不只是巧克力,丹麦曲奇、瑞士糖等一系列洋味年货,也进入了寻常百姓的家中。在些食物的变迁之中,刘宇佳无意中见证了中国人的“年货”正发生着的变迁。
南北风味年夜饭
对刘宇佳来说,第一次吃巧克力的经历像是对日常生活的“越轨”,要说她的味蕾最熟悉的滋味,还得是那桌年夜饭菜。与本地人稍显不同的是,刘宇佳的家庭成员籍贯有些复杂。爷爷祖籍山东,是“闯关东”的后代。爷爷与奶奶在浙江当兵时结识,复原以后,两个人共同回到了东北,承包了一些土地务农,生儿育女。
尽管已经入乡随俗很久了,但二老还是常常惦记着家乡味。因此,每年过年备年货的时候,刘宇佳的家人们显得格外奔忙。在她的印象里,一进腊月,父亲就开始给南方的亲戚打电话,托人帮忙从金华寄送一条火腿。
过去每年过年时奶奶都会用火腿吊汤,放入排骨、冬笋、青笋、百叶结,做一锅有些奢侈的“腌笃鲜”
在那个物流尚不发达的年代,这是为数不多能买到来自产地年货的方式。可即便如此,也无法保证能吃上地道的家乡风味。有几次,火腿在运输的途中丢掉了,还有几回,火腿寄到了,年也过完了。
身在南方做生意的二叔也从不闲着,为了让家里老人吃上称心的食物,他每年都亲自充当“送货员”。买完的鲜虾、螃蟹,被他装进泡沫盒里,事先在冰柜里冻好的矿泉水瓶则充当着冰袋。一上绿皮火车,他的第一件事不是找座位,而是给这个装满年货的箱子找个凉快地儿。虽然过程充满了艰辛,但能给母亲带来一顿合口味的饭菜,一切就都值了。
早些年,家里的年夜饭都由奶奶操办。无论通过什么方式,桌上总是能拼凑出兼具南北风味的菜肴。水煮虾、清蒸蟹、丝瓜火腿,是奶奶的心头好,爷爷则喜欢把子肉、烧鱼这些带着北方烙印的餐品。
爷爷的年夜饭,必须要有一道油汪汪的“把子肉”
成年的刘宇佳离家以后,渐渐地体会到老人们的心情。这些年,年事渐高的奶奶不再主导年夜饭的烹制,刘宇佳的父母承担起了这一重任。让他们比较安心的是,随着物流的发展和保鲜方式的完善,许多年货都能够完好地从产地抵达他们的家中,家里仍旧能保持着过去年夜饭的规格,菜品的丰富度甚至还变得比原来更高。
无论家庭成员的口味如何,都能在这一餐饭食中得到满足。年夜饭既是亲人间的团聚,也是一次年货的融汇和集合。餐桌上的南与北,从来不是对立的关系,毕竟,这餐饭并非不同食物的简单堆叠,而是带着情感印记的一次“深度交流”。每个人对口味的固执,承载的是个人的记忆,是自己走过的烟火人生。年货齐备,让胃和心都感到熨帖。
从“买不到”到“有的是”
时间一晃而过,采买年货、筹备年夜饭,这些重要的过年仪式,都已经变得与从前不同了。刘宇佳的家庭正是这一切变化的缩影,现如今,接力棒交到了已经结婚生子的刘宇佳手上。与之共同变化的,还有备年货方式的转变。
在刘宇佳的印象里,买年货是件火急火燎、不容耽搁的事儿。小时候,除了家里人从远道的“肩挑肉扛”,年货的主要来源是赶集。母亲总是会在日历上勾勾画画,然后念叨着:“逢五逢十,必须得起早去赶集,要不然落下了,就买不齐过年吃喝的东西了。”
后来,她的老家兴建了几所大型商超,买不到年货的问题似乎迎刃而解了。每到过年前几天,刘宇佳就跟着母亲,到超市进行逛上一圈,看见红艳艳的装饰物,听着《恭喜发财》《新年到》的bgm,年货也就备得差不多了。
每当看见这些红火的装饰物,年货就快准备的差不多了
但工作后的刘宇佳发现,很难再抽出大块的时间,专门用于采买。而且作为最隆重的一顿饭,年夜饭的菜品也不能总是一成不变,时不时为家人的餐桌上添一些更有品质的年货成了刘宇佳必须完成的工作。她开始在线上准备年货。和过去相比,采买更便捷省心了,有时候等电梯的工夫,她就已经下好了单,来自世界各地的产品就这样陆续抵达她的家中。
刘宇佳家的年夜饭变得愈发丰盛,像荔浦芋头、环县羊肉这样的地理标志性食材也开始频频出现在她们的餐桌上。茶几上,也不再是过去的瓜子、花生、砂糖橘“老三样”,而是换成了智利车厘子、美国开心果。更多元的食材、更健康的搭配,也让餐桌从南北风味,扩展到了全球范围内年货的汇集。
每次吃完年夜饭,刘宇佳都会和家人们翻翻老相册。小时候奶奶经常拿着食物追着她,叨叨念念:“都吃了,这么贵的东西,可别剩!”但现在,奶奶哄曾孙的时候,她的口头禅变成了:“慢点儿吃,有的是,你妈随时都能买。”
被称为“膏蟹之王”的爱尔兰面包蟹
某种程度上,年货就像是一面镜子,折射着刘宇佳一家人生活的变化,也反映着不同时代下年味的变迁。当我们以年货为载体,去回溯过去时会发现,从前的餐桌上,摆的是有限的肉禽蛋奶,而现在,得益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数字时代便利的购买方式,年货的范畴也在不断地扩大。
作家冯骥才说:“年的心理是年货要备得愈齐全愈好,以寓来年的丰足。”实际上,这一年俗的精神内核,正是借购置年货的仪式,企盼新的一年可以有更美满的生活。在即将到来的春节,拼多多平台将联合全国各省市上千个地标产区,联手百万品质商家,打造2023“多多年货节”。从供应源头为国人提供丰富的年货产品,进而助力着人们在新年的开头,就能过上理想的生活。
在拼多多年货节上广受欢迎的乳山生蚝
通过供应链优化,过去因路途遥远、易腐坏等原因而无法运输的全国各地的优质农产品,借此机会都能直达餐桌。不止是国内的地标性产品,像挪威北极鳕、阿根廷红虾、爱尔兰面包蟹等全球直采的年货食材,也能够在不同程度让国人在年夜饭上实现风味上的升级。
除了为消费者提供充盈的洋味年货和地标年货,拼多多还推动着国内地标农产品朝品质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最明显的体现,是在“产销对接”到“产消直连”模式上的变化,这极大地减少了中间成本,让消费者真正意义上享受到物美价廉的年货。
崇明工场里,工人正在加工新鲜到货的三文鱼
而从源头一侧看,拼多多平台也让产地的农户拥有了更多的致富机会,尤其是年轻的“新农人”们,他们告别异乡打工的日子,得以安心地在老家种植和售卖农产品。也许你餐桌上的年货,正是出自他们的培育和照看。在春节这个时间节点上,拼多多平台以年货节为媒,联结起亿万消费者和千万农民家庭。在满足国民年货供给的同时,也让每个人能够踏入富足和幸福的新一年。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春节早了一些,刘宇佳也提前备好了年货。她很明晰,在除夕当天,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产品,会组成一桌丰盛的宴席。家人们在享受不同滋味的时候,亲情也会穿越时间,悄然地向前传续。
#今年你“办了”哪些年货?#
#你印象最深刻的一道年夜饭是什么?#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微信编辑、设计排版丨幸鹏
作者丨伊卡洛斯
图片来源丨 视觉中国、拼多多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