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谈论一个新的影像体系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对于个人来说,更方便和多元的镜头使用方式,当然意味着更多次美丽的镜头邂逅以及余味无穷的旅行记忆;但相比镜头视角的提升,镜头本身也正处在一次质变与量变的进行时。最显而易见的变化,是影像设备普及的成本门槛变得前所未有得低。即便在我国最贫困的地区,人们也可以拥有一台带有完整摄像头功能的手机。后者不仅足以让他们看到外面世界,甚至可以把本地的风光直播出去,并借此完成家庭脱贫。而对于城市中产来说,镜头升级的成本正在越来诱人。一顿海底捞价格的云台,可以让手机镜头拥有更好的视频表现;而一部日常手机的价格,则可以进一步买到像Dji mini pro这样的航拍无人机,或者Dji Action、Gopro Hero这样的运动相机。但这只是镜头变革的一个侧面。另一方面,无论是影像内容,还是影像设备,都在加速与互联网的数字化体系高度结合。回到文章开头的那匹母马,几天后,视频被团队上传到了B站、微博等多个平台,获得了百万人观看。这是一个颇有意思的链路,无人机在百米高空与团队的手机设备实时图传,而只要他们愿意,视频会以无障碍的方式,在很短的时间内出现在互联网世界中,并被平台的订阅用户和推荐算法捕获,最终结束了一次传播生命周期的轮回。镜头与设备、互联网在物理设备中如此远、却又在赛博空间中如此近。与其说视频是“待上传”,不如说视频更像是处在“禁默”状态。只要使用者轻轻动动手指“取消禁默”,它们就会出现在互联网大海里。而只要创作者不抗拒,每一个视频都会获得一个“变现”的机会。他们大部分会变成你的社交资产,如果运气好的话,或许变成真正的货币资产。这两者是紧密相连的:网络数字化打开了设备规模的需求和使用频率上限、而受规模拉动而快速降低的工业成本,又进一步扩大了用户池,并加速了数字化向纵深发展。由技术发展与市场经济组成的合力,让世界像浸水的海绵一样,慢慢被互联网动态内容浸满,最终进而形成奇特的“产业三角”。具体一点说,我们同时拥有全球最大的镜头生产工业、全球最大的视频生产者群体与全球最旺盛的视频消费市场。以2021年为例,我国一共生产了超过13亿部智能手机、超过50亿颗手机摄像头,它们被送到全球有4G通信网络覆盖的千家万户手中。这意味着,平均每天有超过1300万颗手机镜头下线装配。在垂直摄影领域,据我国工业部数据,到2025年时,我国消费级无人机将达到1800亿的产值规模,复合增长率超过30%。这或许也意味着,我国专业摄影行业首个千亿级的消费级摄影产品将就此诞生。数据显示,我国至少有2000万视频创作者,每天会生产8.7亿条视频内容;而这些海量内容,又会通过订阅和算法等逻辑,被分配给超过12亿视频用户观众。其中,每一个用户每天又会花两个小时的时间,消费视频内容。而如果按照短视频平均1分30秒的时长计算,意味着平均每人每天将产生超过100次的视频匹配观看。这大概是全球最高强度的视频匹配池和视觉生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