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放假做作业,建议不要超过3小时
有句话是:放假是弯道超车最好的机会。
每逢假期,就是集中刷题的“好时节”。
被关进“作业集中营”的孩子们,有苦说不出,而家长们面对孩子作业写不少,成绩提高没多少,也陷入了深深的困扰。
有父母调侃——
从前,我们的寒暑假是真的放假,
如今,寒暑假却已然成为很多孩子的“第三学期”、“第四学期”,放假比上学还忙这话。
因为,除了不能让娃“输在起跑线上”,还不能让娃“输在弯道超车的假期”。
学校布置了假期作业,培训班上完课有作业,回家还有妈妈牌作业……满当当的作业,成了许多孩子假期的噩梦。他们自嘲是“干作业人”、“淹没在作业中的孤儿”。
比起成年人的996,007,当代孩子的“五加二”、“白加黑”,总结起来就是一个字——满。
最可怕的是,“作业崇拜”如今日趋低龄化,连幼儿园也深陷其中。
在“以练促学”的主导下,孩子的作业量越来越多。
面对家长们“要想成绩好,作业少不了”的执念,专家们却给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
科学研究表明,作业多和得高分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多国科学研究显示
作业多≠成绩好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曾经做过一项调查,结果发人深省:
中国上海花在作业上的时间位居世界第一,平均每周13.8个小时;
在意大利,花费在作业的时间也多,但对学生成绩的提升却没预料的那么好;
芬兰的学生每周仅花费2.8小时在做作业上,但在学术测试中表现却接近中国,芬兰的教育甚至被誉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国家之一。
▲中国与其他国家学生平均每周作业时间对比情况
▲中国与其他国家PISA的测试成绩对比
上海和芬兰的学生,在全世界学生知识能力测试中均位居前列,但两个地区的孩子花在家庭作业的时间,却处于两个极端。
由此可见,成绩好坏和家庭作业时间长短,并不存在等量增长的关系。
甚至有学者发现,在作业上花的时间越多,成绩反而会下降。
西班牙奥维尔多大学通过对7725名中学生的考察,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每天用60分钟做作业是合理有效的时间。
当老师布置90-100分钟的作业时,学生的成绩会开始下滑。
这个研究结论,同样与我国长沙针对全市252所普通初中、74所普通高中共9.6万名中学生进行的《长沙市普通中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报告》一致:
作业时量过长,学业成绩呈下降趋势。
数据显示,学业成绩较好学校的学生,每天完成学校作业的平均时间分布在1.5-2.5小时区间内,而超过3小时以上,学生的学业成绩出现平缓和下滑的趋势。
疯狂的“作业竞赛”背后,
被牺牲的儿童身心健康
这些听着匪夷所思,却具有严谨科学性的结论,狠狠地颠覆了中国父母的认知。熟能生巧,勤能补拙,这种根植于心的惯性思维,看似合乎逻辑,其成绩背后的得失却值得推敲。
① 无差别作业,浪费时间和精力
《家庭作业的迷思》一书的作者提到:“如果辛苦吃力地做练习题,会削弱他们阅读或思考的欲望,那就得不偿失了。”
写作业≠学习,正如“吃得多”不代表“会做饭”。
机械、重复的练习,并不能唤起学习的激情,相反还会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智力发育。
学习重在提升思考力,具备将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但大量“人人有份的集体作业”,“抓不住重点的重复性作业”、“不进行总结归纳的笼统练习”,这种“无差别教育”的一刀切作业,以数量取代质量的沉重负担,不仅是对孩子休息和娱乐时间的蚕食,更牺牲了孩子的个性化学习能力。
每天永恒的24小时,给了作业,自然没份额给睡眠和玩乐。
一份关于《中国中小学写作业压力报告》的互联网教育大数据报告显示:近六成中小学生睡眠不足国家规定的9小时,有超过一半的中小学生,在放学后没有和朋友玩耍的时间。
世界那么大,孩子却只拥有一方书桌。
② 沉重的作业负担,压垮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作业、补课、考试,被称为压垮学生的三座大山。重压之下,多少苟延残喘的孩子,在濒临崩溃的边缘徘徊。
在学校,科目繁多的作业大山本已让孩子喘不过气,回到家中,望子成龙的父母仍会意犹未尽地层层加码,让孩子背上的课业大山,越来越高,越来越重。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心理超限理论:
当事人受到事件刺激的时间过长、程度过高,又得不到理想的结果,反而会引起当事人的逆反心理。
一旦孩子承受的学业压力超过心理调节能力,学习的热情就会减退,厌烦和挫败感就会激增,让他们对学习感到憎恨,甚至自暴自弃。
“一写作业鸡飞狗跳”是多少家庭的常态,频繁因为学习引发的冲突又会严重破坏亲子关系,进一步伤害孩子的情感依托,催生沮丧、崩溃、自我怀疑等心理问题。
压死骆驼的从来不是最后一根稻草。他们不是扛不住,而是死扛太久了。
站在经济学的角度来权衡作业的得失,家长们可以反问自己:
如果为了提高10分的成绩,孩子可能需要多花费80%的精力,驱赶娱乐,牺牲健康,破坏亲情,失去自我。
这笔账,划算吗?
科学写作业之道
不求数量,求质量
早在1999年的《时代周刊》,就用硕大的封面提出了灵魂拷问——
“功课太多!它们正在伤害着我们的孩子,父母对此应该怎么做呢?”
① 越小的孩子,越应该在游戏中学习
对此,杜克大学心理学教授哈里斯·库珀以二年级学生为例,给出了答案——
“他们不应该完全没有功课,但也不能每天晚上都做两小时的作业。”
家庭作业固然是课后巩固知识的有效途径,我们不反对布置作业,但反对重复的、超量的、低效的家庭作业。
作业的安排,要因年纪制宜,因能力制宜,因缺漏制宜,不追求数量,追求质量。
他在研究中发现:
“做了作业的学生,确实会在学习表现得更好,但这个关联在年龄较大的学生中更加显著,比如在七到十二年级。而对于年级小的学生来说,作业和他们的表现之间的关系,是很微弱的。”
越小的孩子,越不应该成为作业的奴隶。
正如天普大学Kathryn Hirsh-Pasek教授所说:
“练习,不一定要通过大量的工作和家庭作业来完成。”
她建议孩子们将学习融入到游戏中,如在玩棋盘游戏中学习数学;在拼火车轨道或乐高模型时,认识空间;在和小伙伴玩耍时,学习社交相处;在阅读中,学习综合叙事,增加词汇量等等。看似玩耍,实则学习到的技能远超单一的听说读写作业。
因为在德国教育界有个不成文的共识,小孩子各方面尚未成熟,不具备思辨能力,过早的强行灌输知识,会使得孩子失去自我,沦为背书和读书的机器。
超前教育看似弯道超车,却很可能最后在弯道翻了车。
② 不着急填满,在留白中学习
父母时常存在一种对“空闲”有莫名的恐惧,认为孩子“闲着”等于浪费。
每每看到孩子不在学习,就会百爪挠心,认为别人都在奔跑,而自家孩子却在无所事事,虚度时日。于是,忍不住就会将孩子的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
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内心的焦虑,获得“孩子在进步”的安全感。
但《家庭作业的迷思》作者强烈抗议,家长们为何不能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
“我们下班之后需要休息的时间,那么孩子为什么必须有所事事,直到睡着为止?如果他们想要和朋友聚在一起呢?如果他们只是想要独处一会呢?”
考不完的试,写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培训班。每天起得最早的是上学的孩子,睡得最晚的是写作业的孩子,周末排得最满的是补课的孩子,就连寒暑假等作为“休整”的时间,跟天性爱玩的孩子也无缘。
在如此无休止学习的状态下,孩子又哪来时间发呆,放松,思考呢?
中国水墨画讲究“留白”,用大片的空白拓展画的空间,深邃意境;音乐同样追求“大音希声”的美学效果,在恰当的时候,用无声胜有声的方式,撩起人们放飞想象的翅膀。
而教育的留白,恰恰是给孩子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在生命力最蓬勃的年纪里,有充沛的精力和激情去探索,去试错,去自由成长。
书本的知识摄入再多,也需要在实践中去咀嚼、消化和顿悟,在经历和思考中去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最终形成促进身心成长的营养。
比起填鸭式的大水猛灌,细水长流的滋润,偶有风雨的洗礼,更能让小种子发芽,开花,茁壮。
③ 多阅读,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作业不一定可以提高成绩,但阅读一定可以。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窦桂梅校长曾说过:
“孩子学习的所有学科,最终考验的都是阅读水平。”
美国佛罗里达州一所小学的校长Heidi Maier就曾做过一项决定:不让孩子带作业回家,每晚原来的作业时间,改为20分钟阅读。
决定刚出来时,大家褒贬不一。但半年后孩子们给出的成绩单,让家长们好评如潮——
“孩子现在有时间去追求作业之外的其他东西,在家里的参与感也更强了。”
在中国也有过类似的故事,有个学校因为语文老师不够,所以有一个班级的孩子的语文课,长期被代课老师安排在图书馆看书。结果期末时,这个班的语文成绩却远超同年级其他认真上语文课的班级。
事实上,众多科学家的研究都指出:
孩子的阅读量,和其他学科的表现之间,呈正相关性。
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心理学系博士Aunola就发现,阅读时更注重技巧的孩子,在理解、解决问题时能力更强。
假期与其给孩子加码作业量,不如让孩子多读课外书。
当我们总忍不住想给孩子的作业加量时,不妨先问问自己:学习知识,真的是教育的唯一目的吗?
只要我们弄懂了“教育的目的”,就能理解“家庭作业的意义”。我们让孩子接受教育,仅仅是为了“100分”吗?
答案肯定是——非也。
比起每次考试100分,培养一个对世界充满热情和好奇心,热爱思考,乐于探索,富有创造力的孩子,孰优孰劣,不言而喻。
▷武志红心理咨询工作室◁
专业:严选300+咨询师
保密:严守原则 保护隐私
口碑:10年老品牌 上万来访者信任
缓解父母的育儿焦虑
为孩子撑起一片成长的空间
心理咨询开启养育新视角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