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转公"细则出台,“双减+5%”时代来了!民办国际化学校还值得读吗?
就在刚刚!上海徐汇区、浦东新区等各区公布了《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工作实施方案和招生细则》(详见今天四条),至此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维持民办并纳入5%范围、转为公办、逐步终止办学、政府购买学位”这四类分类,尘埃落定了,大家可以在各区教育局网站进行查询。
截至发文时间,已公布的招生简章的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中,改为“政府购买学位”的有徐汇区的逸夫小学、爱菊小学,青浦区的青浦兰生学校、青浦世外、五浦汇实验学校,浦东新区的民办金苹果学校、福山正达,闵行区的万源城协和学校、燎原双语、博世凯外国语、民办德英乐实验学校、上宝中学、文绮中学;
而“维持民办并纳入5%范围”的有包玉刚、星河湾、世外小学、宋庆龄学校、青浦平和、青浦协和、民办尚德、民办万科学校、宏文学校、筑桥实验小学、万科双语、德闳学校、诺达双语、美高双语、民办协和双语、协和双语教科学校、协和双语尚音学校、文来中学等~~~更多信息,我们将在今晚直播中实时公布。
分析下来,我们也发现公民同招、免试就近入学、分类摇号、“小升初”本校直升,基本和去年一致;而变化除了“四类分类”、部分学校招生名额的缩减,还有疫情导致的招生时间延后2个月,节奏将更紧凑,报名条件也有放宽……
为了帮大家理清热点,让择校家长顺利择校、报名,“爸爸真棒”今晚组织了特别直播来进行答疑。可以直接扫码预约👇👇:
而在择校这个技术问题之上的,是一个更需理清楚的“道”的问题,就是在“双减”+5%的大背景下,还值不值得去读民办国际化学校?学校是怎样应对时代的机遇和挑战的?
今天的这篇文章里,来自我们的老朋友、上海滩国际化名校青浦平和初中部的副校长赵林风,他分享了在“双减元年”学校如何给学生“做加法”的思路,很值得好好读一读。
(去年“摇号元年”后,我们请赵校长写的文章曾获得读者点赞无数,点击查看→《“摇一代”把学校坑惨了?》)
记得“双减”政策刚下来的时候,我们问过赵校长:“双减以后,你们平和这样的国际化名校,该不会要‘躺平’了吧?”
没想到,赵校长开玩笑道:“仓央嘉措有句诗:你爱我,或是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同样,‘双减’或者不‘双减’,学生的时间就在那里,不增不减,所以根据‘学生时间守恒’,‘双减’后学校非但不能躺平,还要好好想想怎么合规、合适地‘加’才行。”
没错,如果只做“减法”,那么“双减”把不必要的学业负担减掉后,学生是会拥有大量空白时间的。如果没进一步针对这些时间空白做合理安排,把该“加”的加进去,那么这些时间很可能就要被“吃鸡”游戏,刷短视频等“奶嘴乐”的短暂娱乐占据。
所以赵校长觉得,一个负责任的学校,就该明白“减”只是第一步,“加”才是硬道理——让学生们减掉负担的同时,一定要把更丰富的成长体验加起来。
上海青浦平和双语学校初中部负责人,上海市青浦区教育管理人才,清华大学硕士,2019年国际教育大会“神奇教师”奖,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作为一名融合教育的实践者,致力于培养学生成为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国际视野的终身学习者。教育格言是: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01
低下头的要“减”,抬起头的要“加”
低下头,指的是伏案做题;抬起头,指的是去关注真实的世界。
有些学校课程总逃不过“刷题--讲评--考试”这样的循环。客观讲,做题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但过犹不及,教育要把每个孩子培养成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做题的机器,否则他们未来无法和真正的机器去竞争。
所以在青浦平和,即使在课业最繁忙的初三年级,我们还是坚持把刷题时间减下来,同时加上了像审辩式思维这样的初高衔接课程。
这门课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刷题,不考试,让学生们真正地把头抬起来,去关注真实的世界,发现真实的问题,自己试着寻求真实的解决方案。
这门课刚开始的几周,学生们会阅读审辩式思维的一些经典著作,每堂课上分组讨论:社会上哪些现象属于“性别刻板印象”?生活中有哪些“逻辑推理谬误”?……印象最深的是L同学跟大家分享“偏见是如何形成的”,她说:“人最大的偏见,就是觉得自己没有偏见。”
但“纸上得到终觉浅”,想真正训练学生的审辩式思维,“加”的步子要再大一点才行,所以在初三的这门课中,我们引入了面对真实社会,解决真实问题的学习内容——China Thinks Big,全球创新研究大挑战。
这个比赛要求学生们发现、研究和解决身边你最关心的社会问题,用四个月的时间完成研究计划,研究报告,实践计划和实践报告四项大任务。
本来,我们担心这个通常只有国际高中生才有能力参加的挑战,初三学生们会望而却步;没想到孩子们面对真实的问题干劲十足,竟然组了八支参赛小队。
有的小队研究“如何让电子烟远离校园”,他们不仅真的测试了带RFID的电子烟过安检设备时的反馈,而且为了让更多青少年了解电子烟的危害,大年初二整个小队约在一起拍了一支宣传片;
有的小队从方言保护延伸到地方文化与主流文化共存的问题,不仅自己做了系列的方言保护视频,还通过B站联系上了方言保护的大V,一起向政府建言献策;
还有支小队从同龄人的切身需求出发,通过时下流行的剧本杀的方式,结合积极心理学设计了密室游戏,有针对性地舒缓学生地学习压力。
令人惊讶又欣喜的是,他们真的自己搭建了一个有三个隔间的密室,还找了37名同龄的被试者们来体验并完成前测和后测。
陶行知先生说:“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
当双减重塑了学习内容后,学生们解决真实问题时会迸发出惊人的执行力和创造力。这也让我们更确信在减“低下头”的学习内容的同时,要坚定地把“抬起头”加进来。
#02
灌输式的要“减”,
体验式的要“加”
有句教育名言:“让我听,我可能会忘;让我看,我不一定记住;让我体验,我才能真正学会。”
“双减”客观上不仅要求学校在学习内容上进行重塑,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也应该“一减一增”。
“减”的是传统课堂那种单向灌输式的教授方式,“注意了,注意了,这个知识点要考,快记下来。”这种我们当年求学时的经典场景,双减后应尽量减少;对应“增”的应该是让学生通过体验去参与,去感悟的学习方式。
比如我们有一道经典的中考作业题“XX真的不容易”;讨论时好多同学都提到“做老师真的不容易”。考虑到有真实的经历和感悟,才能有好文章,既然大家对做老师的体验如此有兴趣,那么干脆就自己当一把老师试试吧!
于是,一波初中生们就三三两两地分组,作为小老师走进了一年级师弟师妹的课堂。
别看台上只有四十分钟,台下很多“小老师”光备课就用了一个星期;上了讲台他们才体验到,要随时兼顾整个班二十多人的感受,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有一位L同学在后来的作文中,就记录到他与一个小师弟课前及课中互动的过程,其中不仅看到他体验后的真实感悟,还能发现他已悄悄在心中埋下了一颗教育的种子:
“最后一道题,我在同伴和班主任的目光之下,走到了那个孩子身边,像当年老师陪我算代数题一样,陪他把个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亿位一一数出来,他依旧读不出那个数,那时我又想起了为一个数学知识点而纠结困惑的自己,我又教他如何读一亿以上的数,真的不容易。可是片刻,他站起来,大声地念道:七十二亿六千二百三十一万,那时阳光斜照进来,在他的脸上拂过,也照在我的心上。”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职责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学生才是学习的中心。
双减之下学习方式的重塑,就是希望学校能把老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教学减下来;把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式学习加起来。
#03
被动强迫要“减”,
自主行为要“加”
下面这张照片,拍摄于秋日的一个清晨。青浦平和是要求初三年级晨跑的,但对其他年级并未强制,有天早上我刚带完晨跑,发现有几个同学还在跑着,还有一个孩子在操场边读书,于是我就悄然走到背后拍下了这张照片。
认出是七年级的小F同学后,我好奇问她:为何这么早来操场?没想到她回答:因为看初三每天都在晨跑,她们低年级的同学就也想来试试,不过自己没办法像同伴跑这么多圈,就跑了两圈后在旁边读书等着大家。
我欣喜于她们的自主,也欢迎她们带着更多的人加入晨跑大军。那次之后,早上自主晨练的学生们越来越多,逐渐竟有了二十几人的规模,其间也不乏像小F同学这样陪着同伴,自己来读书的学生。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同行的人与要去的地方,对学生来说同样重要。双减之后,当学校把强制性学习减下去的同时,一定要把学生互相激励的平台加上来,通过同行者的力量,让“一个灵魂去唤醒更多的灵魂”。
最近跟一个6年级的家长聊天,她略骄傲地跟我提起,孩子十个手指都脱了皮,一问才知是练魔方导致的。青浦平和每年3.14都是数学节,魔方大赛,聚沙成塔,一笔一世界……等等环节都会引来众多学生参赛,而这每个平台,都是孩子们互相激发获得成就感的绝佳舞台。
这位家长还告诉我,她家孩子承诺三个月不买任何东西,就是为了索取一个高级魔方来训练。她真的很惊讶:孩子突然就长成了如此有上进心和内驱力的少年!
#04
同学们可以“卷”,
但不是“向内卷”,而是向外求
或许有家长朋友会说,都双减了,你们学校还总结这么多要加的内容,这不是在内卷么?
当然不是,双减不是让大家躺平,而反过来,“加”也绝不等同于内卷。
“内卷”用“剧场效应”可以很形象地解释:好比大家都在一个剧院看电影,有人为了看得更清楚,挤到前面并且站了起来。这一下大家都有样学样,拼命往前挤,并且一个比一个站得高,最后看的还是那部电影,但大家的观影体验都很差。
“双减”就是为了给大家制定一个导向,让大家不要乱站起来。但是,难道影院不能想点其他办法让观影体验更好一些么?当然可以,这就是为什么双减之下,学校要想办法合理地“加”。
就像影院不应只给到观众们提供唯一的屏幕,而应想办法给到更多的屏幕,让他们可以有多元化的选择,体会到多元的成就感,让他们不用盯着一个荧幕上的一个电影去看。
同学们可以“卷”,但不是“向内卷”,而是向外求,去接触真实的社会,探寻真实的问题;不是“死读书”,而是去体验,去通过参与来学会,通过感悟来习得;不是“被迫学”,而是自主地去尝试,去感受“平而不庸,和而不同”的成长乐趣。
5月29日(本周日)晚19点30,“爸爸真棒”创始人将对话K博士(义务教育阶段政策研究者,国际教育行业深度观察者),为大家全面梳理招生入学政策新变化,手把手教你安排时间轴,逐一解读重点民办国际化学校最新招生简章。
▽点击下方链接,预约讲座▽
更多讲座详情及了解更多活动
▽可以扫描海报下方二维码进群▽
本期福利
【学生最爱书单汇总】
平和、世外、包玉刚、wlsa、惠立等上海23所学校,全学段300+本书单,添加小助手免费领取👇👇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