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食品和儿童食品本质上没区别?
点击上图▲立即订阅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又到“六一”儿童节,相信各位家长已经备好了小礼物。我们先提出两个问题,想了解下各位家长在儿童食品方面的认知度怎样。
其实,和过去视零食如“洪水猛兽”的家长不同,如今的80后、90后家长们对零食的态度更开明,他们比较关注的是,如何让宝宝吃到美味又健康的零食。
近几年不少商家顺应趋势推出主打高颜值、更健康的儿童面条、儿童零食、儿童辅食……来满足家长和孩子的需求。
但事实上,目前我国并没有专门的“儿童食品”法律法规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从这个角度来说,市面上的“儿童食品”,更像是一种营销策略。让人担心的是,一些打着“儿童食品”旗号的食品属于高糖、高钠产品,还添加了各种添加剂。
对家长来说,购买带有“儿童食品”的标签的产品,本来是想让孩子吃得更健康一些,却没有想到反而跳进商家的宣传陷阱。
今天,晓报告就从町芒研究院发布的《2022儿童食品行业研究报告》这份报告出发,和大家说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儿童食品数据,通过分析儿童食品消费特点、存在的问题和升级趋势,为你带来儿童食品市场的概貌。如果想要更进一步了解报告欢迎关注《每周来份晓报告》。
下滑的出生率和上升的母婴市场
在我们一贯的认知里,市场规模的增长势必会与它的目标用户群紧密联系。
而透过下面的两张图,却发现事情出人意料。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新生儿出生人数从2016年开始持续下降,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母婴市场规模却持续性扩大,2020年达到3.9万亿元。
宝宝经济顺势崛起,这背后的推动因素离不开这几点:
一是,稳步提升的国民消费力。
近年来,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在此背景之下,儿童食品消费的投入愈发突出。根据中国儿童产业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儿童消费市场每年约为3.9万亿—5.9万亿元;其中80%的家庭中儿童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30%—50%;家庭年均儿童消费总量约为1.7万—2.55万元。
二是,儿童食品在日常消费中逐渐从“可选”成为“刚需”。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参与到儿童零食的选择中,报告显示,6—14岁儿童自己决定购买零食的比例由2019年的89.75%下降为83.35%。
另一方面,新生代家长心态更加开放,不再视零食为洪水猛兽,而是把零食作为孩子日常的营养补给。调查显示,近43%的家长认为“儿童零食是三餐之外的加餐需要”。
在这种观念影响下,与儿童相关的产品增长率持续攀升,在对2021年天猫618大促总体消费趋势的统计中发现,销量同比增速最高的是宝宝零食。
尽管儿童食品是个不容小觑的市场,但对比不同品类、不同地域的发展还是有一定落差。可以总结为这几个消费特点:
1.宝宝辅食市场主要集中在爆款品类。
2021年淘宝+天猫销售数据显示,销售额排在前两名的食品类,磨牙棒/饼干以及米粉/米糊/汤粥销售额都超过9亿元,联手贡献超60%的销售额。
2.宝宝零食市场和宝宝的年龄挂钩。
其中,溶豆为销售额TOP1品类,可以理解的是,宝宝在4—12个月期间的零食主要以溶豆为主,过了1岁的宝宝零食选择变多,主要为奶酪、泡芙、果肉条;另外,等宝宝过了3岁,可以选择的种类更加丰富并且趋于稳定,比如肉肠、海苔、奶片等。
3.经济发达地区的家长更愿意在宝宝零食上进行消费。
根据魔镜市场情报数据显示,2021年宝宝零食销售额最高的TOP10地区中,上海、安徽和浙江排名前三,占比超过七成。
从“经验”养娃到“科学”养娃
老一辈家长信仰的是“经验性”养娃,并且这个信仰还在代代相传。在医学知识不断普及,育儿KOL火热发展的趋势下,如今的家长更追求“科学”养娃。
具体来看,现在家长购买儿童食品关注的三大因素为健康、营养、好吃。
在家长关注度最高的几项因素中,配料简单和无糖低钠成了重中之重,营养价值和功能性则是排在第二位的购买原则,除此之外,家长们会更愿意选择精细化的产品,比如会关注可以“提高免疫力”“补充钙铁锌”的产品,以及含有“微量元素”“膳食纤维”“益生菌、益生元”的产品。
从上述数据中不难看出当代家长的养娃“健康”焦虑,懂得越来越多,投入的也越来越多,那么这些所谓的健康又美味的儿童食品,真的能让家长们放心吗?
你精心挑选的“健康”儿童食品却在害娃?
如今的儿童食品看起来更高端了,颜色七彩缤纷,卡通化的形状吸引着孩子的注意力;“专门为儿童设计”“添加营养成分”的标签收割着家长们的“健康”焦虑。但更高级的外表,不低的价格却难掩儿童食品中的安全问题。
从2018年开始,町芒研究院对市售儿童食品进行评测。截至2021年12月,町芒研究院评测儿童零食类目20+,婴幼儿辅食类目10+,儿童调味品类目10+,涉及儿童食品品牌200+,具体评测样品1000+。从测评儿童食品的町芒优选指数(DC1)情况来看,目前儿童食品普遍存在的四大共性问题:
1.儿童食品的预包装标签易误导家长
此前,一项对2003名家长进行的调查显示,超84%的家长会选择标有“儿童”字样的食品,事实上目前中国并没有设置专门的“儿童食品”分类,也没有专门的“儿童食品”法律法规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但是不少产品却利用“卡通形象”来暗示自己是儿童食品,没有去标注“适用年龄”。数据显示,在儿童调味品中,仅有5.3%的产品标注了“适用年龄”。
除此之外,儿童食品执行的标准也比较混乱。比如,市面上销售的儿童虾片中有56.1%的产品执行国标,37.5%的产品执行企业标准,仅有6.3%的产品执行儿童零食通用要求。这就意味着市面上大部分的“儿童虾片”是按照普通食品要求生产的。
2.儿童食品添加剂泛滥
一个必须知道的情况是,我国有针对婴幼儿奶粉、辅食的安全标准,年龄层次覆盖的是0—3岁。但目前儿童食品中的添加剂含量标准,是以60公斤成人为参照所制定的。
町芒研究院在统计了248款儿童食品的配料的情况后发现,能够做到“无添加”的产品仅有59.3%。绝大多数的糖果类零食包含添加剂,比例达到94.7%。
有家长可能会选择看似更健康的“无糖”产品,但町芒研究院在进一步对市面上主打“无糖”概念的12款热销无糖棒棒糖进行评测后发现,只有1款产品不含除代糖之外的添加剂,有3款产品添加剂超过10种,其中使用添加剂最多的产品高达17种。
3.儿童调味品属于高钠食品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钠含量长期超标。而长期钠含量摄入超标可能会引发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或大幅度增加心力衰竭的危险性,也容易引起钙流失,导致人体缺钙,骨质疏松症及骨折。
这也引发家长对儿童饮食中调味品的关注,在儿童低钠饮食的趋势下,儿童酱油品牌都在“减盐”上做了不同程度的调整。
虽然相比于2019年儿童酱油的钠含量,目前儿童酱油在钠含量上都有所降低,但市售儿童酱油的钠含量仍然较高。根据町芒研究院所评测儿童调味品钠含量的统计发现,固体儿童调味品和液体儿童调味品中,超过90%为高钠调味品。
酱油是高钠食品,透过数据我们发现,儿童酱油的钠含量在降低,但即便如此,酱油这东西钠含量还是很高,因此用儿童酱油的时候还是得少搁点。
除此之外,宝宝咖喱也是钠含量较高的产品。
4.品牌代工厂集中但研发能力参差不齐
如下图所示,目前食品研发主要有三种方式:
由于与高校合作需要花费更多的科研费用及研发时间,所以企业更愿意自主研发或是与代工厂共同研发。
町芒研究院对市售销量较高的14款宝宝咖喱的评测发现,除4款产品来自日本,其余10款产品分别来自5个国内生产厂家。很多不同品牌虽然属于同一厂家,但产品之间的价格和品质差距却比较大。
正在成长的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饮食质量的好坏、营养成分、安全性等因素决定了他们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可以说儿童食品安全大过天。那么,问题不断的儿童食品还能怎么发展?报告中指出的这四个趋势值得我们关注:
▶▷国产品牌参与国际竞争。报告显示80/90后父母的品牌偏好已从嘉宝、小皮等国际品牌向国产新锐母婴品牌倾斜。
▶▷儿童零食标准化升级。2020年6月15日起,《儿童零食通用要求》实施。这是国内首个行业规范的儿童零食标准,开创了儿童零食标准的先河。
▶▷不少儿童零食开始品类创新。比如把成年人喜爱的薯片虾片品类引入儿童食品市场,以及在配方上更讲究添加有益成分。
▶▷品牌在产品品质方面靠近家长偏好。报告调查显示,90后父母们更在乎的是产品的品质而非价格,同时更愿意为产品的“体验感”买单。
最后,晓报告团队认为,儿童食品数据只提供了一个儿童食品市场的现状,而对于家长来说,儿童食品马虎不得,莫被营销套路迷惑。对于整个行业从业者来说,比起思考怎么做爆品促销量,更重要的是,如何去推动相关产业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以及政府如何助力行业规范更完善。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儿童食品方面的数据,添加小巴微信,回复关键词【儿童食品】领取免费试听链接。
扫码添加微信 ▼领取试听报告
想阅读更多热门行业报告(房产投资、职场指南、养老、母婴、月子中心等),可以阅读《每周来份晓报告》。【点击此处,阅读报告】内容涉及前沿行业、职场机会、宏观经济、人群观察,想要提升自己眼界的你,不容错过。
前三年150多期免费听,加赠4份季度手册+1本年度纸质报告,带你发现宏观趋势、热门行业、职场机会
点击图片▼立即购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