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要被掩盖或优化,无法与功绩和谐共存 | 一周荐书
撰文 | 潘文捷
编辑 | 林子人
《上京》
李唐 著
中信·春潮 2023-1
《俄罗斯文学的黄金世纪》
张建华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3-2
《纽约人:我们时代的城市与人》
《妥协社会:今日之痛》
包括《倦怠社会》等在内的韩炳哲作品丛书曾在2019年由中信推出中文版,在其中,哲学家韩炳哲对新自由主义秩序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批判。他在不同作品中侧重批判了大数据时代的权力操控系统、他者的消失、自恋导致的爱欲之死等。虽然每本书都有自我重复的部分,但是不同作品切中了现代生活的不同层面,评论精准犀利。
在2023年我们将看到韩炳哲作品(第2辑)的出版,包括《山寨:中国式解构》《不在场:东亚文化与哲学》《禅宗哲学》《沉思的生活,或无所事事》等作品,其中也包括了《妥协社会:今日之痛》。本书中,韩炳哲看到,我们与痛苦的关系透露出我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痛苦即密码,它藏有解读当时社会的关键信息。因此,所有社会批判都必须完成对痛苦的一种诠释。”他谈到,妥协社会与功绩社会相伴而生。痛苦被看作虚弱的象征,它是要被掩盖或优化的东西,无法与功绩和谐共存。所以在今天,妥协社会不允许人们化痛苦为激情,诉痛苦于语言。痛苦被剥夺了所有表达的机会,它被判缄默。
《进步知识分子的死与生: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维也纳新哲学
与石里克的遇害》
《世说俗谈》
《变革之声:一部真实的音乐史》
此前爵士乐史专家特德· 焦亚的《如何听爵士》《爵士乐史》等书已经推出了中文版,但《变革之声》的范围要比前作广泛得多。作者在本书中强调传统音乐史之外的部分,古典音乐或艺术音乐的历史的篇幅遭到了很大程度的压缩:史前和古代音乐、中世纪到浪漫主义、西方流行音乐史几乎各占了1/3。不仅如此,作者还从各个学科视角出发——文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去考察音乐在社会变革中起到的作用。
音乐史往往会压制创造音乐革命的外来者和反叛者的故事,赞美那些借用创新、淡化其影响并掩盖其来源的主流同化者。本书则揭示出四千年来音乐如何一再成为全球变革的媒介,展示了社会中的边缘者如何一再成为音乐表达的开拓者,例如从古代一直到今天的爵士乐、雷鬼和嘻哈音乐——奴隶及其后代一再重塑音乐。
《要命还是要灵魂》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撰文:潘文捷,编辑:林子人、徐鲁青,未经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授权不得转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