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纽约时报》刊登中国父子文章(上):我为何要送儿子去美国读大学?

《纽约时报》刊登中国父子文章(上):我为何要送儿子去美国读大学?

公众号新闻

加入【北美候鸟家长社区】:
  • 一起交流:在美生活、就医、法律问题
  • 一起了解:身份延期、绿卡与入籍、父母养老、隔代育儿、鹊桥
  • 随时分享:赴美回国各类信息、子女求职内推等
  • 欢迎参加:各类主题丰富的活动、聚会

请公众号留言
投稿/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此前,资深媒体人董郁玉为纽约时报中文网写了一篇《我要送儿子去美国读大学》;两周后,董郁玉的儿子,继他老爸又写了篇《我要去美国读大学》。

这对父子,分别从旁观者和体验者的角度分析了为何要前往美国留学,中外教育的根本差异在哪里,为何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选择了留学这条路。

父与子对话,父子经历介绍:

董郁玉: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法学硕士。曾任哈佛大学尼曼研究员,现任《光明日报》评论部副主任。
其子董一夫:毕业于耶鲁大学,曾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耶鲁大学法学院蔡中曾中国中心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曾任耶鲁大学《中美通》(China Hands)杂志执行主编。


共两篇,请公众号查看相应篇幅

本文 👉 父:《我为何要送儿子去美国读大学》

子:《我要去美国读大学》


01《我要送儿子去美国读大学》

作者:董郁玉

《纽约时报》专栏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2006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令我印象深刻。
在这篇以众多人名开始,又以众多人名结束的文章里,弗里德曼讲述了他参加女儿高中毕业典礼的感想。他从毕业生的名单中发现,叫“Smith”的只有5个人,而当他自己从明尼苏达州的一所高中毕业时,他回忆道,“好像只有5个人不叫‘Smith’”。
这篇文章发表后的20多天,我领儿子去了美国。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儿子姓名的汉语拼音也在“稀释”“Smith”的名单中占据了一行。
有意思的是,就在上个星期,《纽约时报》前北京分社社长Erik Eckholm在Facebook上“晒”出了一张他参加儿子高中毕业典礼时的毕业生名单的照片。这张照片,显然是全部名单的最后一页,只罗列了姓氏以U到Z开头的毕业生姓名。
在这份有120多人的名单中,用大陆汉语拼音拼写的姓氏,竟有近70人。而弗里德曼在2006年的专栏文章中前后罗列了30多个姓名,可用大陆汉语拼音辨认的名字只有3个。

图 Wikipedia

在我领儿子回国四年后,去年12月和今年6月,我儿子参加了SAT Ⅰ和SAT Ⅱ的考试。我虽然清楚此道不孤,也听说过大陆参加SAT考试的考生在把香港的考位占满后,又开始去占据新加坡、韩国和日本的考位。但是,当我领着儿子赴港,在机场、酒店和考场,看到黑压压的来自大陆的考生时,还是被这样的庞大阵势所震撼。
不知怎么回事,在两次赴港的途中,有句话反复萦绕在脑际:“我也到了该领儿子朝它跪去的时候啦”。这句话,出自《神圣忧思录——中小学教育危境纪实》一书。
许多年前,我为这本书激动得热泪盈眶,那时我还没有结婚。不过,也正是这句话,似乎在警告所有要成家生子的人,在未来都要面对一段因孩子踏入教育的“神殿”而出现在脚下的畏途。这句让人不寒而栗的话,我过目不忘。20多年过去,现在,轮到我了。
相反,在盛世的景象中,就连弗里德曼也在其发自中国的专栏文章中对中国伸出了大拇指。当然,也正是在中外交口说盛世的过程中,被Erik Eckholm领回美国上学的儿子,有了越来越多可以用大陆汉语拼音拼写名字的同学。而这些人中,也有我儿子的同学。
还在初二,我儿子班级中就开始有人出国去读中学了。刚升入高中,儿子所在学校曾借开家长会之机,统计有多少学生想在三年后弃考中国大学而直赴国外读大学,结果当时有100多名家长表达了这种意向,大体占整个年级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
我儿子在上初中时,成绩稳定在其班级前列的头四名男生,全部以出色的成绩升入本校高中。这四个人全部选择了出国读大学本科,其中一人已在高一学年结束后,申请进入了美国一所著名私立高中。这四人之外,还有一位同样升入本校高中的特长明显的学生,也被新泽西一所私立高中录取。
我儿子所在的北京四中,今年有70多人直接投考国外大学。据学校负责老师介绍,在这70多人中,有90%多的学生被美国排名前30的大学录取,这还不包括那些在高一或高二出国就读高中,在国外参加考试的学生。我儿子的高中班级中,一名当年崇文区的中考“状元”,也是在高一学年一结束,就出国读高中去了。
很难单纯用躲避高考来形容这些出国读高中和大学的中学生们。这些选择出国读中学和大学的学生中,不敢说全部——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升入北大、清华的学习实力,并非夸张。而问题在于,北大和清华还值不值得那么多人千军万马去挤独木桥?

图 Travelbook

一个曾在《纽约时报》负责报道教育新闻的记者,在哈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在某大公司谋得了一个驻中国的职位。一次,在与我谈起北大、清华的毕业生与国外普通大学的毕业生的工作表现后,感慨地说,那些在工作中更有创意的国外普通大学的毕业生,如果当年在中国参加高考,那是无论如何也考不上北大、清华的。
当然,在中学生出国的潮流中,无论以中国的眼光还是以美国的标准,也并非所有学生都是可造之材。我一个同事的儿子去年高中毕业后,进入美国中部的一所非常不错的大学就读。第一个学期过去,我同事向我转述了他儿子告诉他的一件趣闻:同级学生中,有一位陪读的中国母亲重金央求其儿子说,“儿呀,如果你能考过一门,妈就给你买一辆玛莎拉蒂”,结果可想而知。
每年海量涌出国门去读大学的中学生,和上述能够把陪读母亲的儿子办到美国进入知名大学的中介机构,正在同时改变着中国和美国的教育生态。
在香港亚洲会展中心SAT Ⅰ考场,当我听到国内几家中介组织在考场举办的推介会上,声称其可以在一周内“包装”一个学生,达到美国名校申请要求时;当我看到有考生家长把大陆中介组织按照国外惯例提供给听众的免费咖啡、饮料,咕咚咕咚地倒进自带的硕大水杯带出会场时,我忽然想起了弗里德曼2006年那篇专栏的观点和结论。
弗里德曼在那篇文章中说,美国吸纳了全世界人才,因此高等教育将汩汩涌动。
真是这样吗?这,恐怕得问我儿子他们那代人了。

图 Hotels.com

(内容有删改)

关注公众号,加入 海外家长群、家长养老群

- END -

候鸟活动招募啦!!进群请回复:加群+群名(群名如下)
  1. 长辈进群:退休养老群、隔代育儿群、养生健康群、美食厨艺群
  2. 子女进群 请回复“加群+接父母来美养老
  3. 北美鹊桥招募啦!(父母为单身子女牵线搭桥群扩建啦,进群:关注公众号,回复“加群+鹊桥"进群
投稿/合作:[email protected]

大家最近都在看:

养老专题:

关于养老,候鸟家长心里话:
子女们的心里话: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马斯克借势ChatGPT强推1000美元认证服务,《纽约时报》拒付被开除大V《纽约时报》:当亚裔被美国的枪支文化同化我花200万跑去美国读大学,每天却只敢吃一顿饭….干净《流浪地球2》北美差评率仅6%!《纽约时报》酸了......轰动《纽约时报》! 纽约妈妈带娃旅居上海16年, 回美一对比她竟这么说考了960次,终于拿到驾照!她一夜出圈火爆美国,还上了《纽约时报》谁是《非敌即友非友即敌》惯犯纽约时报:美国最高法保守派要否定平权法案,美国大学招生即将巨变《纽约时报》刊登中国父子文章(下):我要去美国读大学都是留学,我为什么送女儿去美国读文理学院?复必泰二价mRNA疫苗上市会在香港召开,开启新冠疫情防控新篇章(上篇)日本啊,日本(六)枯山水独家专访(上):下届唐人街区长候选人安布里亚:华人为什么要投票《纽约时报》2023年春夏季学生竞赛汇总因为这个,《纽约时报》起诉欧盟《纽约时报》2022年度十大好书|书单是灵魂的编年史岳飞的悲剧又是一个历史必然(上):南宋早无光复北方河山的可能花200万送孩子去美国读大学,他曾每天只敢吃一顿饭…细颈瓶这次因为什么解封???《纽约时报》给《三体》打差评,遭IMDb打脸假如大学申请可以重来,我会...刚结束申请的美国高中生们,上周对纽约时报说了真心话不怕闹书荒了!《纽约时报》2022年度十大好书:明年挑一本读逃离不幸的家庭,29岁我在美国读大学《纽约时报》:为什么关于肠道健康的话题在TikTok疯传?《纽约时报》数据显示本科学校排名重要性!美国法学院表示:哈耶普本科毕业生优先录!《纽约时报》刊登中国父子文章:我为何要送儿子去美国读大学?为什么要送​孩子去留学?英美学生因物价上涨不读大学?「断供潮」席卷到英美大学……我花200万在美国读大学,每天却只敢吃一顿饭….我在美国读大学花了200万,每天只敢吃一顿饭……我,中专毕业,辞掉铁饭碗,到美国读大学,经历硅谷兴起,40岁退休一位妈妈的独白:我为什么送女儿去美国读文理学院论黑格尔的无知纽约时报:都是因为中国 以致TikTok到处被禁杨紫琼获奥斯卡奖后在《纽约时报》发文:请把聚光灯对准那些不被重视的危机中的女性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