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竞渡过端午
龙舟竞渡又叫赛龙舟,是一项深为我国南方人民喜爱的民间体育活动,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内容之一。
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又叫赛龙舟,是一项深为我国南方人民喜爱的民间体育活动,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内容之一。龙舟是把船建造成龙形,画上龙纹。这是传统龙神崇拜的产物,目的是祈求龙神保护。而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三大传统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定在农历的五月初五。这一节日的起源与纪念古代大诗人屈原有关。据说他就是在这一天投湖北的汨罗江自沉的。屈原是战国时楚国著名的政治家,官拜三闾大夫。他因不愿与当时朝廷中的恶势力同流合污,被赶出京城,流放在外。在被放逐期间,他仍关注时局变化,关心民生疾苦,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公元前278年,当楚国国都被秦国军队攻破的消息传来时,悲痛欲绝的屈原投江自尽。相传在屈原投江后,当地渔民划着船赶来救他。这种划船活动一直延续下来,逐渐成为习俗。
南北朝时龙舟竞渡活动只在湖北、河南一带流行,以后广为传播,渐成风俗,每年在端午节都要举行一次这样的竞赛。人们还在汨罗江北岸的玉笋山上修建了招屈亭,作为赛龙舟的终点。东晋葛洪的《抱朴子》载:“屈原没汨罗之日,人并命舟楫以迎之。”这是“端午竞渡是为纪念屈原”最早的记载。
龙船
这只是一种传说,实际上早在屈原生活的年代之前民间就已出现了赛龙舟的习俗。早在春秋时期,吴、越(今江南一带)两国的水网地区就出现了龙舟竞渡的娱乐活动。只是在传到楚国旧地时,被附会上了纪念屈原的传说,为大家所接受。这其中反映了古代体育运动中所包含的教育内容,寓教于乐,在热热闹闹的体育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古代英雄人物,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龙舟竞渡到唐代已成为有正式规则的竞技运动。先在起点处拉长绳使参赛的各条船保持平齐,然后用鼓声发令。擂鼓三响,红旗挥动,竞渡船开始划动竞驶。“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水面来。”比赛时,岸上站满观众,锣鼓喧天。龙舟上众人齐心合力,劈波斩浪,舟行如飞。在每条船上都有一面鼓,敲鼓者以鼓声协调划船的动作。“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船到冲刺阶段,划船速度越快鼓声也越急,岸上的鼓劲呐喊声也随之越响。终点处有一艘小船,船上有人拿一根标杆,标杆上挂的是绸缎锦彩和银碗,这是为获胜者准备的奖品。在冲到终点后,获胜船会把锦彩、银碗这些奖品挂在船头,绕着河道划行一圈,接受两岸观众祝贺。在现在体育竞赛中所用的锦标、夺标这些词汇,起源便是由此而来。当时的龙舟竞渡不仅在南方各地流行,就是在地处北方关中的京城长安也很风行。唐皇室贵族很喜爱这项来自民间的竞技活动,先是在皇宫的兴庆池举行,后来皇帝嫌兴庆池太小,又开凿了新池子。唐敬宗还命令用国家全年运输费用的一半造20艘大龙船,后来在大臣的劝说下才同意只造十艘。这说明皇家的龙舟赛是很豪华奢侈的。
张择端《金明争标图》
让人料想不到的是,在宋代初年龙舟竞渡竟一时被禁。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几次下令禁止江南民间的竞渡活动。原因是他在统一全国对南方用兵时曾遭到抵抗,尤其是水军的抵抗更激烈。而这些水军士兵大多不是正规军人,有不少是由参加竞渡的乡间水手组成的。比如南唐就曾征召各地竞渡的优胜者入伍,组成了一支名为“凌波军”的水军。尽管这种临时征调的水军没能挡得住南下的宋军,但也沉重地打击了对手。赵匡胤很害怕这种寓军于民的做法,于是就在江南局势未稳时禁止民间开展竞渡活动。不过这种情况没有延续多久,等到全国统一社会安定后朝廷就同意恢复竞渡了,而且还在京城中举行,皇帝亲临现场观看。北宋的都城在汴梁(今开封),这里不是水网地区,皇帝就下令修建名为“金明池”的人工湖,在池里举行龙舟赛。现在存世的一幅题为《金明池争标图》的画作就描绘了当年的盛况。这幅图以水殿为中心,在水殿前的大龙船周围有十只小龙舟。大龙船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庞大笨重,不便于参加竞渡,就由小龙舟在进行了队列表演后,最后聚集在一起参加夺标竞赛。由此可见,宋代的竞渡是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进行的。等到北宋灭亡仍有旧臣记起当年金明池的喧腾:“却忆金明三月天,春风引出大龙船。二十余年成一梦,梦中犹记水秋千。”南宋年间在西湖仿照金明池竞渡的旧事,皇帝“游幸湖山,御大龙舟”。而西湖的竞渡由地方官京兆尹设赏格,对贵客进行犒赏。“龙舟十余,彩旗叠鼓,交午曼衍,粲如织锦。内有曾经宣唤者,则锦衣花帽,以自别于众。京尹为立赏格,竞渡争标。内珰贵客,赏犒无算。都人士女,两堤骈集,几无置足地。”有高额赏格的激励,竞争激烈,因而人气十分旺盛。
观竞渡
明清时代,竞渡是当时民众关心痴迷的热点活动。“自四月造船,便津津有味,五月划船后,或胜或负,谈至八、九月间,沾沾犹未厌也”,形成了每年一度的船迷风潮。船迷们关心自己家乡船队的胜负,一条船获胜会给全村人带来欢乐。“凡船赛,胜则以梢为头,倒转划之”,船上人敲锣打鼓,邻里乡亲奔走相告,第二天还要“结彩于门”,演戏祝贺。历史上温州地区有“两湖竞渡”的习俗,“两湖者,南方伯,北太师湖也。端阳节前一日至五日,金鼓合作,辐辏湖心,彩旌画楫,炫耀而缤纷者,龙舟也。舟上衣服器杖,红黄苍碧,无相凌杂,各肖其龙之色也。楫动飞舟,争先取胜,夺采波心。龙舟竞也。环岸如堵,万声嘈嘈,震骇千里,观者踊跃而欢呼也。”一幅生动的端午节龙舟赛在文人笔下跃然纸上。明代温州文人侯一麐也曾写过十分精彩的《竞渡曲》“新水浮云不见天,画船处处匝龙舟。谁家少妇轻回首,忘却临流落翠钿。”他还有一首描述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的七言绝句诗“青烟横拂五云旗,一片洪波倒翠微。顷刻鼓声何处尽,天边遥见六龙飞。”
不过有时也会出点问题,龙舟之间发生“斗伤溺死”的事。明崇祯年间,浙江吴兴地区“有竞渡殴人死至系百人者”,甚至引发村庄间的械斗,如《斗龙舟》诗称:“水中之人半死生,两村持械相斗争。血流满身头颅进,不是斗龙直斗命。”有人提出为防止弊端,在竞渡时要禁止船中藏竹竿、鹅卵石,严禁两岸看客向船上扔砖瓦,还要请捕尉来维持秩序。这与现代防止球迷骚乱的做法是一样的。还有一种应对措施,“虽设银杯彩帛不问胜,均以予之”,依旧在竞渡活动中设置奖品,,但已不重视分出胜负,而是参与者都有份。因竞渡引发的乱象甚至还引起某些士人的不满,被有针对性地记载进了家训,如明嘉靖朝浙江温州人项乔在《项氏家训》中就明确规定:“龙船既称竞渡,即是争端。乔闻往时有因此打死人命、亡身败家者,而族长亦坐视不禁,借使有及于祸,而保其不覆宗乎?”将此祸端提高到宗族能否生存延续的程度。
杨柳青年画龙舟
后来龙舟竞渡的特点发生了一些变化,有从竞赛向表演演变的趋势。清代人记载当时江南一带的龙舟赛已有了不少水中嬉戏表演的内容,仿制官家龙船建造水上台阁,将曲艺杂技等表演融入到龙舟赛中,使之具有观赏性和娱乐性。比如在南京,每年端午节,龙舟都要集中在城南夫子庙前的泮池中。船上饰有彩亭,外表五彩缤纷。每条船上要选相貌姣好的孩子扮演戏剧人物坐在船头,水手们在船上做各种表演。当龙舟沿着秦淮河驶过时,沿河观看的人向船上扔银角、铜钱。在杭州也有类似的做法,《杭俗遗风》中载:“西湖有龙舟四、五只,其船长约四、五丈,头尾均高,彩画如龙形。中舱上下两层,首有龙头太子及秋千架,均以小孩装扮。太子立而不动,秋千上下推移。旁列十八般武艺,各式旗帜,内列各枪,中央高低五色彩旗,尾有蜈蚣旗。中舱下层敲打锣鼓,旁坐水手划船。”这种带秋千架的龙舟在竹枝词中被描写为:“龙舟竞渡闹端阳,五色旌旗水上扬。争看秋千天外落,艄婆笑学女儿装。”而在浙江余杭县蒋村举行的龙舟赛也是如此。每年端午节,附近各乡的龙舟汇集到蒋村的深潭口“竞渡”。他们比的不是速度,而是比锣鼓声,要求激昂而不凌乱;比划桨动作,要求整齐有力;比踩船艄姿势,要求龙头高高翘起。当船头高翘时,被激起的浪花会从镂空的龙嘴中喷吐出来,煞是壮观。清乾隆皇帝每年端午节都要写一首《竞渡》诗,他在诗中也提出要减少竞渡的竞赛意识,如“龙舟竞渡原无竞,宴赏中仍教意存”,主张增加这一活动的赏玩、教育意义。
西汉龙舟竞渡铜鼓纹展开图,广西西林县出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
中国国家历史又双叒叕上新啦!
《中国国家历史》邮局征订套装(征订代码:28-474)正在火热进行,一套四本,一次性拥有全年装!
识别下方小程序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直接购买!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公号转载须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商务合作、订购微信号:zggjls01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邮发代号:28-474 QQ群:460382533 电话:13372012240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
中国国家历史又双叒叕上新啦!
《中国国家历史》邮局征订套装(征订代码:28-474)正在火热进行,一套四本,一次性拥有全年装!
识别下方小程序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直接购买!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公号转载须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商务合作、订购微信号:zggjls01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邮发代号:28-474 QQ群:460382533 电话:13372012240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