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国家如何摆脱制约发展的陷阱 |《财经》书评
牛津大学经济学和公共政策教授、前世界银行发展研究部门主任保罗·科利尔在其经典著作《最底层的十亿人:贫穷国家为何失败?》中聚焦贫穷国家的持续发展问题,系统阐释了制约贫穷国家持续发展的“四类陷阱”及脱困之道
文 |邓宇
当前图书市场上少有作品追问贫穷国家何以贫困,相反,关于崛起国家的研究相对而言却琳琅满目。研究人员和公众似乎对国家走向繁荣的故事更为热心,而在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贫穷国家的话语权不仅严重缺失,而且大多数与战争、冲突、瘟疫和灾害等关键词挂钩。
英国牛津大学经济学和公共政策教授、前世界银行发展研究部门主任保罗·科利尔在其经典著作《最底层的十亿人:贫穷国家为何失败?》中聚焦贫穷国家的持续发展问题,系统阐释了制约贫穷国家持续发展的“四类陷阱”及脱困之道。从研究视角、讨论主题来看,《最底层的十亿人》大致可以归入发展经济学的部类,但又不偏重于理论说教,而是以大量真实案例为分析底本,又给出切合实际的行动策略。
该新著集合了作者过去数十年来有关这一议题的研究精华,通过通俗易懂而非纯学术研究的叙事,唤醒国际组织、政府部门和公众对贫穷国家的关注,并据此为推动贫穷国家发展议程而拟定行动纲领。本书既反映了作者对贫穷国家的洞察和远见,同时也展现了一名公共知识分子的学术良知。当然,本书也不仅局限于讲述贫穷国家的故事,还透过这些故事结合统计学证据,重新审视了贫穷国家失败的根源,认为贫穷国家要跳出制约其持续发展的陷阱,就需要树立统一目标,将改革议程付诸行动。
关注贫穷国家持续发展议程
正如作者所观察到的,过去数十年,富裕国家的经济一度高速发展,虽有挫折但很快也能回归复苏车道,而贫穷国家的总体境况却并未发生明显变化,在某些层面反而陷入了恶化的局面。比如,极度贫困持续困扰一些非洲国家,更让人忧心的是发展机遇阙如,发展经济的努力多遭挫败。
本书作者将贫穷国家的处境描述为“并不只是落后,而是正在分崩离析”。的确如此,多数学者关注的是发展中国家取得的进展,这些国家因融入全球化和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找到了改变命运的路径,通过发挥比较优势,提供廉价商品和能源资源获得外汇收入,并积极发展本土工业化和城市化,这些成功的经验激励了许多后发国家。事实上,一些过去的贫穷国家实现了经济稳定增长,摆脱了贫困。但是,另有一些贫穷国家则长期陷入困境和失败,推动经济增长无比困难,内部冲突、资源枯竭、治理不善等各类问题层出不穷。
作者认为,过去大量学者围绕贫穷国家所进行专门研究的缺陷在于,忽视了对贫穷国家失败原因的综合分析。同时,作者对政客将贫穷国家作为曝光作秀工具的现象表达了厌恶。作者指出,解决贫穷国家持续发展问题的政策也存在较大分歧,缺乏统一行动。
放眼望去,许多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广泛介入到贫穷国家持续发展议程,某种程度上对解决贫穷问题确大有裨益。早在2011年5月,第四届联合国最不发达国家会议通过了旨在支持全球48个最不发达国家摆脱贫困的《伊斯坦布尔行动计划》,将为此后十年全球帮助最不发达国家脱贫提供蓝图;2020年3月,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号召为最贫穷国家提供债务减免应对疫情;2021年12月,世界银行宣布将为世界上最贫穷国家提供930亿美元资金支持,助其应对全球性挑战,实现经济复苏。
作者认为,除了援助外,还需要学习如何协调牵涉广泛的政策。本书的宗旨和目标即在于通过宽视野研究,呼吁国际社会关注贫穷国家议程。
制约贫穷国家持续发展的四类陷阱
贫穷国家陷入最底层的原因千差万别,但仍然可以透过本书发现其中的相似点。作者认为,最底层十亿人面临的问题严峻,但是可以解决。关键在于识别制约贫困国家持续发展最主要的陷阱,从这些国家内部寻求变革,通过外部的政策鼓励这些国家进行社会变革。
作者依据长期观察和研究,将制约贫穷国家持续发展的因子区分为“四类陷阱”,其中摆在首位的是冲突陷阱,内战是最为主要的因素。虽然冲突在世界各地经常发生,但贫穷国家的内战问题却异常残酷,付出的代价高昂且可能反复发生,致使国家一再陷入贫困。反观中高收入国家,很少出现两次以上的战争或冲突,而低收入国家则在长期持续不断的战争冲突中消耗大量资源,引发深度贫困。
本书对内战的起因、持续时间、代价以及冲突陷阱作了详细讨论。学界普遍认为,非洲贫困国家的内战源于多个层次的因果关系——例如种族矛盾或争夺权力等,而作者则从统计学角度解释内战的发生,研究内战背后的社会、政治、地理和经济因素的影响程度。作者利用密歇根大学的内战清单,与大量的社会经济数据作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了其中的关联性。第一个关联是战争的风险与收入的起始水平之间的联系,即低收入国家更容易爆发内战;第二个关联是缓慢的经济增长或经济衰退等引发内战的风险约为14%。经济疲软,国家也将变得孱弱,出现内战冲突的概率将上升。
无疑持续的战争和动乱对经济的打击极其严重。冲突不仅会影响参与双方的经济、民生,还可能导致疫病暴发,此外,冲突给邻国带来的损失也不可忽视。研究发现,一场典型的内战会给相关国家和邻国带来总值约640亿美元额损失,在十年中每年约两次新的内战则将造成超过1000亿美元的损失,显然内战让贫困国家付出了极大代价。
除了战争,非洲贫困国家的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以及不良治理,也成为阻碍贫困国家持续发展的另外三大陷阱。以自然资源作为唯一出口来源的贫困国家,通过自然资源获取外汇收入、换取商品就变得非常重要。但是,依托自然资源出口意味着要承担收入不稳定、内部争夺、投资过热等负面问题,即本书所称的“资源诅咒”。
本书针对自然资源陷阱提出了两个论点:第一,自然资源换取的盈余和国家的政治体制密切相关。按照本书的统计学模型,民主会损害利用资源盈余的能力,当自然资源的经济租金占到国民收入的8%时,民主对经济增长的净效应变成负数,一种可能性是资源盈余催生了过于庞大的公共部门,另一种可能性是民主国家普遍投资不足且投资混乱。第二,资源过剩还会搅乱政局。本书认为,丰富的资源经济租金改变了选举竞争的方式,非洲贫困国家存在选举贿赂问题,而且大量的资源收入会削弱政治上的约束力。从现实来看,非洲许多国家拥有大量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却因资源开采无序、投资管理不善以及争夺资源而爆发冲突,从而将原本增长的局面彻底扭转。
在谈论地理因素和不良治理两大陷阱时,本书特别谈到了内陆国家的困境。研究发现,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因处于内陆,便很难获得经济增长的机会。统计数据验证,在非洲以外的内陆国家,外溢效应带来的经济增长率是0.7%,而非洲内陆国家仅0.2%。
小国的不良治理问题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方面。直观经验而言,优秀的治理方式和经济政策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对于非洲贫困国家来说,不良的治理方式和政策虽然不一定构成陷阱,但由于自我转型缓慢,即便开启改革进程,也很难持续。本书认为,外部的政策干预在适当时机或对贫困国家转型和变革提供帮助,远胜直接的外部援助以及军事干预。
如何帮助贫穷国家走出陷阱
本书花了较大篇幅讨论制约贫困国家的“四类陷阱”,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本书既有直接的批判,同时更多通过统计学证据加以论证,具有很强说服力。如作者在开篇所言,最底层国家的社会变革必须主要来自这些社会的内部,我们不可以将变革强加给它们。因此,本书在给出解决方案之前,针对“四类陷阱”的讨论主要是聚焦贫困国家的内部政治、军事、经济、资源、地理等影响因子,客观分析导致这些贫困国家很难持续发展的内在逻辑,这比单纯地给出其他成功经验要更加务实。
为了更好地阐明本书的观点,作者用一章的篇幅讨论了全球化对落入陷阱国家的影响。相较而言,全球化三大要素——货物贸易、资本流动、人口迁移对发展中国家和非洲贫困国家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
本书研究还发现,贫困国家受教育群体的流失速度远远大于未受教育的群体。移民造成了人才和资本外流,受教育群体的流出导致本国的优质劳动力资源流失。如果缺乏足够多的受教育人口,失败国家的转型将变得更加困难。那么,国际社会究竟该如何帮助这些贫困国家摆脱陷阱呢?本书分别讨论了援助、军事干预、制度改革以及贸易政策四大解决之道。
援助可以拯救他们吗?作者首先就此提出了疑问。过去数十年,国际组织和许多国家对非洲贫困国家给予了大量资金援助,本书认为,仅依靠援助确实不大可能解决最底层十亿人的问题,而且援助已经变得高度政治化,援助的设计也存在缺陷。华盛顿一家机构的估算显示,当援助达到GDP的16%时,增加援助就不大可能产生更多收益了。无论是作为激励的援助,还是技术支持援助,在特定阶段的作用均比较有限,需要充分考虑被援助方的政府治理和改革阶段,例如通过建立独立服务机构作为外部监督,定期进行评估来保障援助项目顺利开展,实现援助目标。
围绕军事干预的讨论则更加复杂,一定程度的军事干预可以为援助项目提供军事保障,但如果军事力量来自国内,则可能引发更大冲突。另一个解决方案是围绕自然资源收入、预算透明度、冲突后局势、投资等修订法律,颁布国际章程,提供全球公共产品。
最后一个可行方案是扭转边缘化的贸易政策。本书认为,对于世界其他国家来说,最底层国家的市场几乎无利可图,而它们的贸易壁垒很高,最底层国家一样无法从中获利。公平贸易和区域一体化在本书作者看来,同样无法为贫困国家创造贸易机会,反而加剧了贫困。因此,良好的周边市场准入机会,对缺乏自然资源的内陆国家来说至关重要,而增加出口多元化需要调整贸易政策,包括降低针对贫困国家的关税,实施宽松的原产地规则,并设定一段时间的特别豁免等。这些计划将有助于最底层的国家打入全新的出口市场。
当然,推动实施这些计划需要达成共识,促成国际社会一致行动。对此,本书结合前述分析的“四类陷阱”和提出的解决方案,将其归纳为行动纲领。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