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有情感支撑的原生家庭,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有情感支撑的原生家庭,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公众号新闻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十点读书”,享受美好生活

2月20日晚上8:00 

考研政治名师

广泛考生信赖的教育大V徐涛老师

分享《历史教会我们的6个关键词,

6种人生智慧和勇气》


点击下方预约按钮,预约直播



前段时间有个视频上热门。


10岁女孩正在发高烧,爸爸举着她的吊针瓶,带她去衡水中学参观。


采访时,他捏着女儿脖子,问她:“考得上吗?”

女儿说:“希望能考上。

爸爸让她大声点。

女儿:“希望能考上!!!”



爸爸又问:“你想来衡中吗?”

女儿:“想来。”

爸爸又说:“大点动静!”

女儿:“想来!!!”


话音刚落,爸爸又加了句:“不是想来,一定来,不能辜负爸爸对你的期望!”


而此时,女儿已经连续四天高烧到39℃了。


但爸爸说,开放日机会难得,叫她来感受一下:“我们没文化,但是希望孩子有文化,一定要考上!”


女孩呢?目光呆滞,有气无力。



这样的现象,不是个例。


8.4分的香港纪录片《没有起跑线》里,也有类似的情况。


一位戴眼镜的小男孩,参加才艺比赛,不小心失手。


他低头走回座位,旁边的妈妈给了他一个白眼,不屑地抿嘴,摇头,似乎无法忍受孩子的失败。


孩子很受伤,妈妈很失望。



其实,我真的很能理解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态。


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


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但是,这种教育,渐渐变味。


从努力学习,到你要牺牲你的自由和快乐,以后才能出人头地。


从力争上游,到你如果拼不过别人,就不够成功。


都说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可是我们的教育,到底要把人逼成什么样?


唯成功论让他们一直活在被评判、被比较的环境;达不到标准,“我不够成功”的恐惧就会吞噬他们。


只允许成功,不允许失败,必须要走上父母预设的“正确”轨道,是这种教育最失败的地方。


在这种“成功教育”下长大的孩子,无法真正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高兴。


弗洛伊德曾说:“人生有三件事不能打经济算盘,那就是健康,旅行,教育。”


可为了上名校,让孩子“成功”,父母们在教育上的算盘打得非常响。


父母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把孩子推上“正轨”,孩子的所有努力,都只是为了换取被爱的资格。


这些父母事事都想做到100分,想把孩子推上他们设定好的完美轨迹。


他们不相信,孩子能靠自己的努力,获取属于自己的成功。


其实,我也十分赞同让孩子多学点东西。


只有掌握知识与技能,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适应生活。


可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不应该仅仅是教人考100分,学100门技能。


心理健康和生存技能同等重要。


正当父母都在研究“如何催熟孩子”,就没精力去关注孩子需要的信任、支持和鼓励,更忘了告诉他们:


你可以和失败做朋友。你做得不好没关系,我仍然爱你。


《没有起跑线》的纪录片里,Irena是一个着急的二胎妈妈,女儿还在子宫里,已经开始拼命胎教,“操练”女儿的英文。


她说,妈妈们之间有句很精辟的话,叫“赢在射精前”


这,曾是现实带给她的深刻教训。



Irena的大儿子8月出生,其他妈妈说,生得太迟了。


因为很多学校,只收1月生的宝宝。


理由是:他们会比那些年中、年底生的孩子,发育得更成熟。


如果你的孩子不是1月出生的,被好学校录取的几率就比别人低。


怀孕需要约9个月,所以,射精都要算好月份,什么时候射,宝宝才能正好1月出生。竞争,从精子起跑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其实,她也曾下过决心不做“怪兽家长”,让孩子自由成长。


但是,大儿子放养到1岁半时,她发现,别人家的孩子,6个月大就开始上培训班,又会表现,又会答题,怎么拼得过别人?


她很不甘心地说,大儿子成了蠢材。


她不信,一个输在起跑线,连幼儿园学前班都考不上的孩子,以后还能有什么未来?


所以,二胎绝对不能再输了。


而她,只是无数“推娃”妈妈中的一员。



另一位妈妈Sharoni,毫不留情地说:这不过是为了妈妈的面子罢了。


如果谁说现在大家一起停下攀比,她第一个支持。


可是,无法停下。她只能一边感叹压力巨大,一边给5岁的儿子报普通话、英语、各种培训班, 周末还要带他去上课。


内卷正在蔓延。



平时一群妈妈聊天,聊谁家的孩子学了赛马,去了哪个培训班,特别厉害。只要你不跟着一起推娃,你就是个不称职的妈妈。


现在竞争压力那么大,万一孩子这辈子都比不上别人,怎么办?



妈妈们急急忙忙给孩子规划完美人生,报2家幼儿园,5家培训班,孩子二年级就要学物理电路......


他们觉得,父母最好的“爱”,是让孩子掌握成功的能力。


《没有起跑线》里,教育心理学家吕畇侠对输和赢的解释


到最后,衡量一个孩子优秀与否的标准,只有成绩。


考了100分,父母喜笑颜开。


学习成绩不好,父母恨铁不成钢:“你怎么这么蠢?”,“你永远要记得我生你养你多么辛苦,你还敢不学习?”


这样的教育模式,无形中给孩子传达了一种信息:


我对你的爱是有条件的。


你考100分,我就爱你100分。

你只考了50分,我就只爱你50分。

只有你考了100分,我才是100分的家长,才能得到100分的面子。


你做不好,就不配得到爱。


他们一直在用成年人的评价标准,来要求孩子思维成熟,独立自理,理解父母苦心。


然而,“我必须成绩很好,人生才能成功”的这种绝对化非理性信念,不知坑惨了多少人。


没有被充分信任的孩子,很难对自己有信心。


一位著名主持人曾在采访中说:“我到现在还是一个非常自卑的人”。


不少人很不理解,事业成功的人为什么会自卑?


但在她还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对她非常严苛。


不仅要抄写古文,还要每天跑1000米。


文体活动不能参加,放寒暑假必须打苦工挣钱。


不许她照镜子,不让买新衣服。


最让她难过的,是爸爸永远对自己不满意,永远都在挑错。


为什么呢?


爸爸小时候过得很苦,是在苦日子里拼出一条路的。


他坚信现在过苦日子,以后才有好日子过。所以,他不敢让女儿过得“不苦”。


现在的她,没有安全感。


她必须要做得很好很好,才能稍微安心。如果和别人差不多,或者只比别人好一点,那不行,她觉得不踏实。


一直和别人比较,和自己比较,从来没有办法认可自己。因为一旦做得不够别人好,就输了。


这种“成功”教育,就像种盆栽。


把多余的枝干,根系全都剪掉,让植物适应花盆的形状。盆栽尽管长得漂亮,但是很难把根扎深,被风吹倒还会被骂脆弱、矫情。


但真正的教育,是种树。


随便这棵树怎么生根发芽,向上伸展。


我想起一个很震撼的泰国广告《豆芽引发的梦想》。


贫困妈妈小学都没毕业,平时在菜市场摆摊为生。


有天,女儿问妈妈:“为什么别人的豆芽卖得这么好?”


妈妈说,因为只有一个摊位在卖豆芽。女儿想,为什么我们不种一点来卖呢?妈妈迟疑了。



可能,她会想:我要是会种豆芽,还等到现在吗?你怎么不好好读书,净是想这种没用的东西?


但她还是跟女儿说:“我们试试。”


两个人铺好土,放种子,满心期待,但没能如愿,豆芽都枯了。


要放弃了吗?妈妈说,“我们可以再试试。”



两个人找来农业教材,妈妈不认识字,女儿就给妈妈念。


她们看了很久的书,觉得这次一定没问题。


结果还是失败。


妈妈很担心,家里的存折没钱了,怎么办?她忍不住哭了。


但看到女儿对豆芽那么有热情,她还是说:“我们可以试试。”



她们一起研究科学种豆芽的方法,一起动手用塑料瓶做自动浇水装置,就连四处漏水的屋顶,都可以利用起来。


失败两次后,终于成功。


妈妈欣慰地看着女儿,问:“还要不要种点别的?”女儿很开心,坚定地说:“我们试试!”


现实中的女儿,家徒四壁,妈妈也没文化,更没钱给她上培训班。


可她却靠着“我们试试”的念头,一路读到了博士,最后成为了一名科学家,去了瑞士工作。


这个系列广告的主题是:家庭教育激发无限潜能。



这也是心理咨询师曾奇峰所说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比他做什么,更重要。


温尼科特曾提到一个重要概念:抱持性环境。


抱持性环境,是指父母张开双臂,但并不评判孩子的行为。


妈妈从来不评判女儿的奇思妙想,而是坚定地对她说,可以试试。


她允许孩子自由探索,调皮玩耍,除非孩子真的搞不定时,再上去帮忙。


而很多的父母是怎样呢?


因为内卷带来的焦虑,提前规划好所谓的完美人生,疯狂地,猛烈地,用力地把孩子连拖带推,扔进一条生产流水线里。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想方设法制造障碍,批评,打压,欺负,以为这样就能培育出完美孩子。


但是,那些在充满爱的环境里长大的人,会更有安全感。


他知道,遇到困难,自己背后还有人拥抱他、接住他,而不是在深渊面前一旦后退,背后还得承受父母“为你好”的“猛烈一推”。



有人可能会说,你站着说话不腰疼。


不能赢在起跑线,就考不上好学校,考不上好学校,就赚不了很多钱,没有钱,怎么可能活得幸福?


我并不是说,不要让孩子去学东西、上培训班。现在的父母,无论多么委屈自己,从来都不会在孩子读书学习上面吝啬一分钱。我真的很佩服这一点。


但是,他们却很容易忽略,对孩子而言,一分信任也很重要。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必须努力学习、成倍加班,才能得到好的生活。


可是,真的吗?


哈佛大学花了76年,追踪268人,就为了解答这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才可能成为人生赢家?


但研究者George Vaillant发现,决定人生能不能成功的,从来都不是智商,体型,父母收入,自己受教育程度。


真正的答案是:爱。


爱如何治愈一个人


一个在温暖,充满支持、有信任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在面对失败和风浪时,有足够的安全感和勇气扛过去。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你的童年不幸福,人生就会不幸福。


你还是可以在朋友,恋爱,婚姻,工作中,找到属于你的支持和认同,被爱疗愈。


综艺《极限挑战》里有一期,导演给一群高中生,提出了这样的六个问题:


第一,你的父母都接受过大学以上教育吗?


第二,你的父母是否为你请过一对一家教?


第三,父母是否让你持续学习功课外的一门特长且目前还保持一定水准?


第四,你的父母是否让你拥有过一次出国旅行?


第五,你的父母是否承诺过你出国留学?


第六,从小到大你是不是父母心中的骄傲,他们是否会在别人面前夸奖你?


我们大多数人,能往前走四五六步,也有一些人,只能走出最后一步,甚至有人一直留在原地。


可一旦发令声过后,所有人都在用力奔跑,本来输在起跑线的人,也有机会跑得比前面的人快。


父母的情感支撑,是大部分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把伞。


导演严敏说,没有伞的孩子,必须用力奔跑。


如果你已经是个成年人,或者在原生家庭里受过伤,别害怕。


用力奔跑,你就不会输在起跑线。


最后,我想说的是,学习,考试,工作真的非常重要,


但别因此就让一个能提供情感支撑的家庭,成为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因为,没有爱的环境里,很难生出长久的生命力。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 | 曜珏来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主播 | 童童,公众号:童童陪你读书,微信视频号:童童陪你读书

图片 |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近微信改版
经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推送
星标“十点读书”,
及时接收每晚新鲜出炉的推文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这部豆瓣高分片,直揭原生家庭之痛……TED演讲|越努力,越幸运!绝不是这个时代的谎言?!内衣不是露肉越多越性感!柔软、精致、有支撑的“天花板”,微醺才是蕞致命!真正的“独立”不只是经济,更重要的是从原生家庭中「精神独立」打开这个时代的正确方式,是选择更远的地方丨剑桥·博士后报名指南女生去男友家过节后分手:原生家庭是面照妖镜秋行南意— 还是那个罗马上海传奇“21所”的稀缺AP高中,10年低调不内卷,却成批培养康奈尔伯克利等名校生北大“娇妻”被PUA?在原生家庭挑剔中长大的学霸既自卑又焦虑原生家庭的伤害,我们需要原谅吗?| 3封父母写给孩子的道歉信孤独、无助、缺乏情感支持:10个需要寻求心理咨询的征兆我该如何与原生家庭和解?听母亲讲过去的事情(十三)童年在原生家庭中缺的东西,就算活成人生赢家也补不回来了买一套房要等10年?盘点伦敦12个要“排队等号”的稀缺地段原生家庭有缺陷,还有可能婚姻幸福吗?| KY首档婚姻课,18年咨询专家亲授瑛姐:与青春期的儿子成为敌人,把原生家庭给我的疼痛都治愈了原生家庭有缺陷,还有可能婚姻幸福吗?| KY首档婚姻课,限量优惠对话张亚勤:人工智能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技术变革力量如何缓解这个时代的算力饥渴?挖到宝!会玩"国际象棋"的娃,是未来的稀缺品如何修复原生家庭的创伤?美国自驾游——宾夕法尼亚州骑行 GAP Fallingwater回国之旅,最好选择夏季访谈近百位美高留学生家庭,她发现“空投”到美国私立高中的最大挑战是...心理学博士胡淑珍:曾被原生家庭伤害的痛,如何不再传给孩子?今日20:00,聊聊这个时代的内容创业法则 | 今日直播《狂飙》对这个时代的6大拷问架构思维成了这个时代的基本技能你被原生家庭伤害,最好的疗愈不是原谅父母,而是接纳自己毛泽东、彭德怀自述:如何走出原生家庭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计算架构明知故犯便是罪我做那么多还不是为了你?如何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深度自卑感《狂飙》4个孩子的悲惨结局,藏着原生家庭的千万种不幸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