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活动回顾|第七期读书会实录——史欣悦《自洽:在不确定的日子里向内看》

活动回顾|第七期读书会实录——史欣悦《自洽:在不确定的日子里向内看》

其他



第七期(2022.4.21)读书会实录——史欣悦《自洽:在不确定的日子里向内看》

讲评人及读本简介


评议人:史欣悦,君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分享人:钱盈盈,华东政法大学本科生

              林学高 ,上海交通大学本科生

              田锦华 ,海南师范大学本科生

              陈小迪,中国人民警察大学硕士生

主持人:曹旭辉,首师大宪法与行政法学硕士生



记录人:吴   尧,南通大学本科生

              岳杨亦,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硕士生

审稿人:曾梓栩,外交学院本科

              Ellen Chen,Cornell LL.M.

编   辑:李    昇,北京师范大学国际法学硕士生

责   编:陈宣颖,西南政法大学本科生


读书会内容概要


(分享人内容概要)


(评议人内容概要)


开场白


曹旭辉(主持人):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下午好!


非常欢迎大家参加中美法律评论的第七期读书会。每个人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都有一个绕不开的命题:我们该如何安顿自己的内心?尤其是面对当下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内卷”和“躺平”的不同声音充斥于耳,在不确定的日子里,我们到底该如何自处?本期读书会的主题便是如何在不确定的日子里向内看,寻求人生的自洽。那么接下来由我隆重介绍我们今天读书会的嘉宾,君合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史欣悦律师,当然大家可能更熟悉的是史律师的另一个身份——《令人心动的offer2》的带教律师。


非常感谢史律师能参加我们这次的读书会。接下来由我简单介绍一下我们本次读书会的流程: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由四名分享人依次对《自洽》这本书做主题分享报告,第二部分是读者朋友与史律的互动提问环节。


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有请华东政法大学的本科生钱盈盈同学、上海交通大学的本科生林学高同学、海南师范大学的本科生田锦华同学以及中国人民警察大学的硕士生陈小迪同学,依次做十分钟以内的主题分享并由史律师做一个简要的点评。现在我们把时间交给四位主分享人,首先分享的是华东政法大学的本科生钱盈盈同学。


Part1 分享环节


钱盈盈(分享人):


史律师和各位读书朋友们晚上好!今天我想分享的是我对这本书的认知。首先请大家允许我用并不是很专业的声音去朗诵一下书中那些令我印象深刻的句子:


“工作都有两面,一面是现实,一面是情怀。”

“以职业观和事业观交替观照工作情绪。”

“如果不知道怎么接话接得让人舒服,你就去观察一下相声表演里捧哏演员是怎么说话的。”

“沟通能力的基础,就是我怎么能说清楚、别人的想法怎么能听清楚;再高级一些的沟通能力,还要求在说话时能有感受对方的预判能力以及现场判断的能力。”


因为我是今晚第一个做分享的人,所以希望能够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这本书自然有趣的语言风格。史律以这样的叙述风格,结合他人生的经历生动诠释了什么是向内的意义、指出了在工作为人处事当中的一些道理。也让我对自己的成长有了新的感受。


我想从思考力和行动力这两个方面去具体分享这本书。


思考力方面,我有三点感受。首先,书中提到“阅读是从未放下的爱好”。长期受应试思维的影响,我习惯于追求严肃完整和定向的阅读方式,我曾经不断问自己,如果读的书是“闲书”,有用吗?徜徉于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我体会到作者思想之丰盈,不仅体现在法学专业领域,也体现在业余爱好方面。我突然真正体会到:无用之用,方为大用。阅读本来就可以是轻松愉快的,能作为长期的习惯。除了获得情绪价值和精神共鸣之外,还能够培养一种宝贵的能力——寻找到不同事物间隐秘的联系。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其次,“活到老,学到老”、“做自己的博士生导师”。当生活有了尽头感的时候,这种尽头感与获得了多少物质成就无关,即使获得了眼前的成绩,仍渴望从完成时回到进行时的迫切。这是奋斗的迷人之处,敢于打破生活的尽头,“take a leap”不在于前方的事物,在于行为本身就已经给希望提供了全部机会。


最后,“向内探寻自己是良性的内卷”、“恶性内卷是毫无建设性的竞争”。我们需要将内卷分类,调整一下看待内卷的视角。我们并不是排斥竞争,而是需要良善的规则、秩序来建设竞争的环境,最有效的方式是从自我建设开始。为自己设立目标、制定计划、调整进度、提高自我。按照胡适先生的话,“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关于行动力,书中给我最深刻的感悟是“机会是试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 。“行动是治疗想法太多带来的选择焦虑的最好解药。”在当下这样一个媒体轰炸、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很容易在看到每个人不同的观点之后变得犹豫不决、怀疑自己的可能性。我想简单地总结为一句话——想全是问题,干才有答案。


读完这本书,关于自洽, 我感受到的是:自我、自爱、自信、自省、自律、自知,等等。我觉得重要的是活成自己,真实自有万钧之力,当我们不能或不敢直面自己时,会导致自我的分裂,自我的分裂会带来能力和自信的大量流失。我们的思想、语言、行动、习惯铸就我们的性格;性格,它会变成你的命运。但注意的是,这和心想事成的概念是有区别的,不要完全转变成物质层面的追求。


还有很多内容没有提及,是因为还在思考。有的部分我似乎看明白了,又似乎无法表达,一定需要以后慢读、细读、再读,也许在经历一些新的风景之后,到时候理解会更透彻一些吧。谢谢大家。


最后我想请教史律一个问题,您在书中谈到,工作第二、三年压力最大的那段时间,由于工作内容本身压力之大,曾感觉进入了一个最不适合自己的行业,随着慢慢熟悉业务后情绪得以平稳下来。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情况,当外部环境与内在自我之间出现失衡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提高自己适应力?



史欣悦(评议人):


好的,谢谢!谢谢大家!刚才一开场没来得及跟大家打招呼,在这儿跟大家打个招呼。中美法律评论的小伙伴们大家好,很高兴有这个机会接到邀请。我也关注了过去办的读书会,觉得很好,然后看到我们的读者其实都是我们法律界的人士,所以都是自己人,我就觉得过来聊聊这本书呢,一则是挺放松的,因为都不是外人,二则呢是和大家一起聊聊天、打打气。因为是线上直播,所以肯定会有一些正在封控和管控隔离中的同学参加到直播里来,我也在这里表达我最诚挚的慰问,希望大家的生活能够尽快地回到正轨。


我来回应一下钱盈盈同学刚才的分享,钱盈盈同学主要还是表扬了我和这本书,我希望大家不用客气、多批评,我是来听批评的,咱们都是自己人,尤其是我们法学生,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我们的批判思维,总会有一个不同意见。首先我想解释一下这本书名字,“自洽——在不确定的日子向内看”这个名字是这本书写完了以后我的编辑小姐姐给起的一个名字,所以说我在写作的过程中其实没有往自洽这个名字上去写,是中信出版社和与我对接的责编小姐姐给了我一些主题,主要是对工作、学习、生活,包括人的成长的看法。我从大的话题拆成小的话题,一个一个小标题写的。所以这本书并不是说我想写一个教大家怎样自洽的教程,我觉得我在很多时候是不自洽的,但可能我给人的一个感觉和形象是这哥们儿还挺自洽的啊,所以我们就管这个书叫自洽,是这么一个来龙去脉啊,这并不是一个教人如何自洽的一本书,只是说可能比较符合我在一部分朋友面前的形象,我看起来不是一个特别爱着急的人,然后我总是喜欢想办法自圆其说,虽然有的时候是挺狼狈的自圆其说,这就是这本书的来历和创作过程。


那么刚才钱同学说的不适应的问题怎么办?我在工作的两年左右的时候的确是受到了很大的压力。那么当时的一个考虑就是要不要换工作,我身边有些小伙伴就在这个时候换了个工作,换了工作会发现有可能会变好,也有可能没有变得更好。这个是不确定的,总得是自己去实践才会知道。我觉得我到今天我都不能说我完全适应啊,我曾经真诚的以为我入错行了,所有人都很惊讶,我的朋友、同事们,包括我们组里的年轻人都觉得说你的状态特别好啊,你怎么会入错行呢?但是我真的会觉得我是入错了行。到今天我都有这感觉。你说我特别热爱法律吗?好像没有。我在很多公众平台上讲,我其实当时想报历史系的。但因为法律系好找工作嘛,对吧,至少是98年考大学时候是那样。所以说,法律不是我的第一选择。那么律师行业呢?也不是我的第一选择。我当时没有第一选择,我考过公务员,没考上。我也去试过大型的央企银行,也没考上。外企什么的我也没考上,我最后开玩笑说我是流落到律师事务所的,我感谢君合收留了我。一收留我就收留了20年。那我现在的工作的三个维度,第一个是学法律。第二个是做律师,第三个是我在君合这个律所。


我之所以能在一个事务所待20年,我觉得第三个维度是决定性的因素。就是这个事务所它是有很大的空间、很大的弹性的,可以包容各种各样的人,包括我这样的人。哪怕法律不是我的第一兴趣,哪怕做律师也不是第一兴趣,但只要把专业的活干好干完、不砸锅就可以。然后就可以做很多别的事情,比如为这个事务所的文化建设、或者说一些集体活动做点事,律所给我了一个发挥的平台。所以我也讲当年我最动摇的时候没有换工作,是觉得这个事务所其实有对我来说很珍贵、无价的东西。第一,事务所有个足球队,我每周还是能和大家一起踢球的。第二呢,律所有个杂志叫《君合人文》,我一直是这个杂志的编辑,我不需要拉广告,没有KPI,单纯有个平台给我白编一本杂志,有比较宽容的氛围。第三个呢,就是说我还有一票朋友,我的大学同学、包括跟我一块儿来的职场发小,都让我觉得很温暖。我就是这么待下来的,是很多莫名其妙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说,这是每个人的机缘,没有一个模板或者框架。


我在这个事务所里跌跌撞撞的找到了我的位置。这个位置也许随着我的变化,随着事务所的变化还会有变化,但我们依然会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满尊重。那么对于当下呢,重要的可能就是要明白现在已经身处的环境里也许有些东西是你依赖和离不开的,去了其他的环境也许不会有;同时呢,薪资待遇怎么样,一起共事的人怎么样,自己生活的愉不愉快,这些因素都是很重要的,所以不要对适应力的问题太过于敏感。


曹旭辉:


好的,感谢钱盈盈同学细致的分享和史律耐心的答复。接下来我们有请今晚第二位分享人,上海交通大学本科生林学高同学,有请学高。


林学高(分享人):


史律师好,大家好!我是来自上海交大的林学高。因为这本书的风格有点像朋友间的聊天,所以我也打算像聊天一样讲讲我的感受。


我上大学之后很少读这类关于人生经验的书,一方面是觉得道理总是留在纸面上,而且自认为在高中的时候就已经找到了某种内心的平衡,觉得目前的生活中没有遇到什么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课业的繁重让我忙于培养自己的专业能力,留给看书的时间确实不多。


因而,不管从哪个方面而言,让我在一个繁忙的周三认认真真地划掉to do list上面一堆本来计划要做的事项,端端正正地拿出一本谈人生的书,都是一件奢侈而且疯狂的事。谈到这里涉及一个问题,这值不值得?但当我读完这本书,就知道如果还用这个问题问自己,就说明我白读了。


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是纯超脱的视角,而是对现实从不避讳,所以真实。它不是那种成功学鸡汤——尽管单看名字可能有这样的误会,它其实是领着人们把握多种平衡、保留本真的生活。读完反观自我,就发现自己所说的已经获得某种平衡,其实充其量就是对学生阶段的生活能够较好的处理罢了,我的阶段始终没有变化,许多棘手的人生问题也根本没有凸显。


这本书当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第一部分,最难的也是第一部分。后面的很多都是具体的问题,如果追问到底,依旧是深化第一部分强调的自我的认知、应当具备的品质等等。比如,如果具备了换位思考的习惯和清晰表达的追求,那么批评时自然不会出格,也不会失去为人的风格;如果明确了自己人生的价值所在,便不会因为因为社会增量资源减少引起的剧烈竞争而过度迷茫,如果找到了心灵的锚点,那么便无惧太多风浪,所需要的只是稳扎稳打的前进。


然后我有个困惑想请教史律,我现在同时在读经济学和法学双专业,这就意味着我没有办法专精某个科目,而必须得把我的精力分散在很多个科目上面。而且在大学当中有一个没法回避的问题:考试是一种主动服从的过程,可能要去迎合老师的观点,写一些他喜欢的东西。所以我觉得我不能够潜心思考一些东西,一方面在专业上不够精,另一方面我可能也没法真正打开开阔的视角。另一个对于我之后的人生比较重要的问题是,我应该怎么去面对失去?因为到现在为止,我自己觉得已经获得了最重要的东西,那之后我可能就会不停地面对各种失去,比如会面对身边的人的离开,我会觉得非常可惜,但是无能为力。第三个问题就是我没有办法按照计划去做事,比如我想坚持跑步、按时睡觉什么的,我觉得我好像没什么意志力,我做事情主要是需要有动力去推进,所以我有的时候会有点沮丧,觉得自己不是很自律。


史欣悦:


我觉得你讲的蛮好的,特别真实,大家都很喜欢听。


你一下子把我拉回了上个世纪我上大学的时候。你刚才提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大概其实就是说大学怎么过的问题,也包括你说的法学经济学双修啊、时间安排啊、课业压力这些事情。我当时念大学的时候也有一个就是学经济学、法学双学位的一个机会,当时是没有门槛儿的,愿意报就可以去,当时北大经院主管的老师还是林毅夫老师。因为我是北京本地人,跟你差不多,所以上大学就总想周末回家,因为双学位有好多课要在周末上,我就觉得不是很好协调,所以我后来想了想就没有报。我们宿舍有两三个人是修了双学位的,我就发现他们开始跟我飙各种经济学的术语啊,沉没成本、边际效益什么的,我说原来你们学了半天经济学,就是可以用这些词儿来忽悠我是吧,它不就是做和不做的权衡选择之类的,我不需要知道这些概念好像也可以做出一个判断。当然了,多学一个学位总是有好处。我也收到了一些同学的简历是双学历的。其实这个从找工作上来说不是特别有帮助,我又开始说这些特别务实的话了,说到底还是看那个你实务工作做得怎么样。


我们回过头来想我们上大学是为什么?我觉得就三件事:第一个是知识,第二个是学历,第三个是朋友圈。最重要的可能就是大学的朋友圈,像疫情这几年上大学的在这方面就会比较可惜,损失比较大,大家是同一年级但是大家都不认识。一个学校的学费为什么那么贵呢?是因为他教给你的知识贵吗?教给你的知识其实是最便宜那部分,贵就贵在那个毕业证上,然后还贵在你上那个学校去接触到的朋友圈上。所以说呢,关于上什么课、课上得怎么样这个事不需要太纠结。在大学生活里,你只要确保都过,不挂科。如果你还有余力呢,就把那个分数再刷的高一点,主要还是方便申请国外的学校、保研之类的。


你的第二个问题挺逗的,问怎么面对失去。你说你该有的都有了。你这个还挺凡尔赛的,伴侣重要吗?你应该还没有吧?对吧,孩子重要吗?你应该还没有吧?对吧,所以还有很多事儿是需要你慢慢体会的。人就是这样,一边往前走一边扔手里的东西,人就两只手嘛,就是拿点儿扔点儿,这个过程是没有办法的,失去是一定的。我们会失去朋友、会失去各种东西,包括你可能会失去你现在的这种轻松的感觉,人生就是一个失去的过程,我们每天都在失去,就像一江春水向东流,不需要太介意。人生就是旅途,总是会有人上车,总是会有人下车,到最后我们自己也都会下车,但这个过程里每一段都有不错的人相伴,就很好了。


最后你说你没有办法按计划做事,说到底这是个自律的问题。你提到了跑步啊、睡觉啊,我在你这么大的时候,一样有这些问题。我现在能一周几次跑步、游泳,每天固定时间睡觉。为什么呢?我当然得锻炼了,年纪到了天天在办公室往这一坐体重上来很快的,不锻炼不行;我当然得几点睡觉了,因为我第二天我六点半得起床,我得送孩子上学。


自律不是说谁自然自律起来,都是被逼的,谁没事要自律。今天有个自媒体让我录一段视频,讲讲努力的意义。我说努力就是必须努力,有的事不努力你就办不成。不然谁想努力啊?咱们随便摸摸鱼这事就办成了,那干嘛要努力啊。我倒是希望大家平时都多做点儿准备,多练练内功啊,细水长流,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将事情搞定多好呀。


你现在20多岁,那你就享受这个过程。嗯,没关系的,到时候你觉得需要去健身房,把身体带起来的时候就会带起来的,你觉得需要早睡觉的时候你就早睡觉了。该自律的时候你一定会自律,可能这个对你来说还有点早,总之,享受你现在的状态。



曹旭辉:


嗯,好的,谢谢史律师,谢谢林学高同学。那接下来我们有请第三位分享人,来自海南师范大学的本科生田锦华同学。


田锦华(分享人):


史律师您好,大家晚上好,我分享的主题是“愿做长期主义者:既要抬头看月亮,也能看清脚下的路”。


第一部分是自洽初识,我觉得人并没有一个抽象不变的自我,所谓自我都是存在于关系中的,不同的关系映射出了不同的自我。把这些不同的自我认识好、组织好、协调好,就是所谓自洽了吧。而认识自己是一切的出发点,首先,了解客观的自己;其次,是认识主观的自己,人要明白事情,必须经历事情,感觉经验是分析总结的基础。


第二部分是专业精神。用书里公式的表达就是专业精神=专业本领×人品,重在专业形象。我觉得书中有一个单词,Professionalism,意指专业主义或者说专业精神,是要具有做好本职工作的方法和能力,还需要有与工作相匹配的一定的品质。它不光体现在自己的原专业上,也可以延伸到其他兴趣爱好与为人处世之中。


第三部分是身体和灵魂都得健康有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用热爱超脱眼前的琐碎,自然丘壑内营。所以万卷书和万里路是给人涨气韵的。但是现实生活中兴趣或者说热爱会被一些东西裹挟而“不自由”,我目前在学法学和新闻学双学位,又对很多东西感兴趣,那我是不是要把这些努力培养成自己的学科兴趣,成为自己的能力,然后加以交叉性的结合。同时我会纠结是不是对许多事情都有兴趣的人很难专攻精通一个本位,在将来考研就业的时候会不会丧失竞争力。但这么想的同时又觉得自己好像没有能够从琐碎中超脱出来,站在更高一些的角度上看问题,没有“能远”地看问题。


所以我想请教史律师的问题可能都有点虚,第一个是问题是书中提到的软专业气质具体是什么,对我们的学习生活乃至将来的工作层面会有怎样的作用?第二个问题气韵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如何保持?第三个问题是法学专业的年轻人怎么学好专业?怎样平衡专业与爱好?如何在成长的路上穿越专业主义的迷雾?


曹旭辉:


好的,谢谢田锦华同学!接下来我们有请史律师来回答。


史欣悦:


谢谢田锦华,我是第一次看到有人把我的书做成ppt的,谢谢你!需要说一下的是,自洽的公式不是我写的,是肖律师写的。肖微律师是君合的创始人。我的很多职业理念和人生理念的形成是受肖律师的影响和教育。所以,我写这本书,是受肖微律师的影响,得到他耳濡目染多年的教育,有一些心得体会,然后汇报成一本书。


这几个自洽的公式,我觉得写得非常好。公式的高度比书里的内容还要高。肖律师是一个很自洽的人。我从他身上学到很多,我很佩服他。我能够在君合做20年的律师,和君合这个机构有很大关系。而君合这个机构的气质和特征,都是创始人赋予。肖律师是最主要的创始人之一。大家看过电视剧亮剑,亮剑里有一句话,一个部队的气质和特征是由他的第一任军事长官赋予的。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一个律师事务所,它的精神和气质就是由创始人和领导人赋予的。如果中美法律评论公众号一直办下去,那创办这个公众号的几位同学,你们的精神和气质就会变成这个公众号的精神和气质。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刚才同学所讲的软专业气质,这更多的是一种表现。你的专业气质表现出来,比如这个人很谨慎。他说什么话都有限定词,他总是会穿着一个比较得体的衬衫、领带和西装,带眼镜,拿公文包,走到哪先把电脑打开,这就是软专业气质。我就没有这种东西。我的一些客户和朋友常说我,你这种律师我们很少见,尤其是像你这种红圈所的律师。有的律师,服务我们十年了,我们都不知道他作为个人是什么样的。他来了,说他的意见,出他的合同,然后给我们提一些方案。至于他自己到底多大年纪,有没有孩子,他的生活是什么样,我们都不知道。


所以,我就是这种没有软专业气质的人。但是,我的同行们会展现出这种东西。为什么律师要穿西装?如果我今天穿个圆领衫,我给你的法律意见就不值钱吗?就错吗?它就是个包装,对吧?就像你写个备忘录,需要把格式、行间距都调好。这些东西影响本质上并不影响你给的意见。但你为什么得这么做呢?因为你这是一个高端的法律服务。就像你去买一块特别值钱的手表,浪琴或劳力士,商家肯定给你装一个盒,外边还套一个盒。然后还给你个提袋,给你一堆书、品牌介绍、保修证明。让你觉得这东西它值这个价钱。我经常跟我的同事讲,你必须得把格式调好,因为你卖的是劳力士,劳力士是不可以只拿一个塑料袋装里头拿走,你必须得给人家一种高端的体验感,这就是所谓的软专业气质。我承认,这些在本质上是没用的,但是,人就这样,人类社会就这样。人类社会需要包装,人类社会需要仪式感。你买劳力士,花个三万五万,如果就给你用塑料袋包装,你就会觉得你买了一个假表。社会就这样,人生就这样。所以,软专业气质,是从形象上、衣服上、说话的方式上来讲,但这个不重要,关键你要把专业做对。你光有软专业气质,没有专业,给的法律意见都是错的,这是不行的。


关于青年人怎么穿越专业主义的迷雾这个问题,我大概把我是如何穿越的过程在书中第一篇文章中讲了一遍。如果大家对这本书有兴趣,可以着重看一下,因为这是我这本书的第一篇文章。我第一篇文章写的是穿越专业主义的迷雾。我的书稿写了十几万字,文档的名称一直叫穿越专业主义的迷雾。如果后来没有自洽这个书名,可能它就会就是这本书的名字。看这本书时,你需要体会,怎么从一个学生转变成专业人士,专业人士的人生发展、职业成长,你需要自己去体会。但是,不要让专业主义误导了你,最后让你变成了一个专业主义的工具人。客户真的需要什么?怎么才能解决客户问题?客户是什么样的人?这件事的价值在哪里?有时候也要考虑道德的边界在哪里?你不能不考虑价值,不考虑道德,只考虑把这件事办成。是工具理性还是价值?说来说去,又说到马克思·韦伯了。我在这里不涉及哲学概念,其实我也不太懂。但是本质上就是这个问题。专业主义是个工具,但是我们人都是讲价值的,我们人都是有道德边界的。所以,你不能让专业主义的迷雾误导了你,你必须得穿过专业主义的迷雾。你穿着专业主义的盔甲,但是你不能被它驾驭,你要去驾驭这这个盔甲,而不是被这个盔甲所驾驭。


气韵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如何保持?很多艺术家,比如,我很喜欢看话剧,我觉得那些好的话剧演员,他们都是有气韵的。我也是个京剧迷。很多京剧大家,举手投足说话办事都很有气韵。气韵是靠艺术养出来的,绝对不是靠钱养成的。有钱没气韵的人有的是,越有钱越没气韵的人也有的是。所以,有些人有的时候虽然清贫,不是我们社会中特别瞩目的明星,但是他就是所谓的气自华,有一种独特的气质,这就是所谓的气韵。我们崇拜的法学界的很多人,我的老师朱苏力老师,贺卫方老师,新一代的罗翔老师。比如,罗老师特别接地气,这也是一种气韵。


专和精的问题,我在书里讲的专和精是在讲业余爱好。业余爱好无所谓专,大多没用。比如,你刚才说你也喜欢音乐,而我喜欢京剧。我今天觉得老生好听,明天觉得青衣好听。我是专还是精?这是想多了。你又不唱戏,又不卖票。你今天听着这好,你就好好听,学两句,明天听那好,就好好听,学两句就完了。大部分的时候,都是没有专和精的问题。但是,你现在是双学位,新闻学和法学,对你来说,这就不是专和精的问题,这两个都是专业,这都得学好。你也提到了就是说考研,就业,这都是有用的东西,它不是我说的业余爱好,该你学的东西都得学好,该你拿的分数都得拿到,该及格的课程都得及格,所以这是两个维度。我指的是,在业余爱好里,大家不要纠结。我常常收到一些问题,同学们会问我说:“我既喜欢这个,又喜欢那个,又怕自己不能深入,但是又不能放弃其他喜好,应该怎么办?”我都会回答说:“同学,你想多了。这个东西,你既不会太专,也不会太精。” 


“能远”是什么意思?我其实很早就有这个想法。我年轻的时候就刻了一个章叫能远,后来我就觉得像一个和尚的法号一样。所以有些老朋友叫我“能远大和尚”。我觉得,读书能让你看到很多紧跟时代的人的轨迹。具体的说,比如,你紧跟文化大革命,你紧跟大炼钢铁,那可能你就会犯一些时代的那种狂热症,在当时这都是潮流。就像今天,也有很多潮流,抖音是潮流,考研考公务员也是潮流。但是潮流就是对的吗?过十年,过20年,你再反思,上山下乡也是潮流,闹革命也是潮流,不上课,高考零分试卷的英雄,也曾经是潮流。


我是一个喜欢历史的人。当你回顾历史,不管是古代史,近代史,还是当代史,你会发现,如果你是一个紧跟潮流的人,跟不上潮流就会很慌,如果一定要跟上,就可能会犯错误,因为潮流就可能会犯错误。所以,我觉得还是要离现实,离潮流远一点。刚才同学也讲说,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就是你得远一点,这就是能远的意思。我们要关心时事,我们要有同情心、同理心。但是,要不要参加这个大合唱?这是另外一回事。也有同学问我,给我写信说,我不知道怎么在公众舆论场发表意见。因为事情反转得都太快。我的意见是,你不需要很快发表意见,你可以做个后知后觉的人。我们做不到先知先觉的人,我们也不要做这类人——跟潮流跟得太紧,跟时势跟得太紧。我们可以做后知后觉的人,等这个事情清晰了,等我们能稍微离它远一点,我们再发表意见。当然,如果你就处在危急之中,这是另外一回事。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看客。你再同情,你再感同身受,你也是看客。因为你没办法,做不了具体的事情。所以,我们作为大部分的看客,对于潮流,对于热点,对于时事,还是离得稍微远一点,克制一下自己的一腔热血,满腹经纶,稍微晚一点表态。“能远”,表态稍微晚一点并没坏处。


陈小迪(分享人):


同学们好!刚刚听完前三个同学的分享,感觉压力很大。大家都是双学位,或者来自五院四系,或者就是像前面的同学就是非常年轻的那种心态,很可爱,一下子让我觉得自己是不是太正经。刚刚史律说没有想到会有人做ppt,其实我也有准备了一份,可能是研究生这个课题汇报的习惯吧,总觉得如果不用ppt的话,会很难去表达我想说的东西。我也是特别喜欢做读书笔记的,如果做完之后我会在群里分享,这个是我上面做的一些笔记。大家可以看到因为序言里面有说本书章节是不分先后顺序的,所以我就是按照自己的个人喜好去阅读,读完序言之后就去看了我特别想看的第五章——身体与灵魂,然后慢慢跳跃着读完这本书。


点燃平凡生活的英雄梦想,这个是我读完这本书,突然想到的题目,想跟大家分享。就用“茶滋味”的经典开场语来开始吧:“你好小朋友。”作为一个开场。我有一个习惯,在每次决定阅读一本书之前,会去凭借书名和作者的经历猜测作者本人和这本书的性格是什么。在今天见到史律师之前,我是依靠综艺和采访认识史律师的。我猜,或许他是一个繁忙的工作狂,因为当时我看综艺里史律帅气的脸庞上也还是有明显的黑眼圈;或许是一个很严格的面试官,或许是敢于挑战的冒险爱好者,抑或是大家眼中的成功人士。但是读完这本书,我发现我猜错了。史律师是一个拥有有趣灵魂的生活家。


刚看到“自洽”这个词的时候,我不太能理解具体的含义,百度百科上的解释是:self-consistent,意即自相一致。我认为它包含两种,一个是真实的自己和你想象中的自己要内外一致;另一个,就是你的行为要知行合一。总的来说,就是认识并接受自己、接纳生活的一切,回归自己的本真,去生活得规律、纯粹,并且具有接纳一切未知、让自我成长的底气。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很惊喜地找到了很多生活上我与史律的共同之处。比如,跑步打卡,每次因为参加比赛要到一个新城市的时候,我都会起大早,可能和史律师跑步不一样,我特别喜欢骑单车,因为我觉得,骑单车是一种能逛遍一个城市所有角落的方式,这样逛一趟就会觉得,自己这趟没有白来。史律说“早晨8点跑有点奇怪,因为满街都是步履匆匆上班的人,中间穿插一个跑步的,虽然活泼,但是毕竟破坏了CBD地区团结、紧张、严肃的气氛。”读到这里我会感到非常亲切,因为想起我们学校的教学楼门口就是写的这八个大字,共通了我在学校教学楼前跑步的感受。这样的共通还有很多,像使用待办事项清单,阅读不要给自己设限、去天马行空地去看,注重睡眠质量,多多锻炼,给自己一个躺平日等等。史律说他曾经和撒贝宁同台,今天在这个交流会上我也感受到了同样的那种紧张。


前段时间,我也看了一本书叫《狮子之家的点心日》,不知道有没有同学看过,是日本小说家小川糸写的。它会让我在这两本书之间产生一种共鸣,这本书也在讲,活着的价值,然后包括对于自己的接纳。有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你可以再任性一些,对自己再好一点,去多多考虑自己的感受。”推荐给大家。


除此之外,在《自洽》中也收获了很多不同之处,就是我的收获。书里说“锻炼的时候,可能有的人会因为今天有额外的事情,没能跑到想要跑的里数、锻炼到自己想要锻炼的时间,就会产生焦虑。没能做到最好的焦虑,遇到困难的焦虑,包括难以实现财富自由这么一个很远目标的焦虑。很多时候,是没有必要的。”以及,要做好时间的管理,懂得有些时间是不用花费心力去节约的,反而是我们幸福感的证明。比如,跟同学、家人保持一定量的沟通。那些时间的花费是非常有价值的。再有,当有人质疑我们兴趣爱好太多的时候,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认清现实,博和专我们可能都不会达到,我们做这些只是为了让自己快乐。我最喜欢的一段故事是,史律之前找一位前辈聊天,诉说自己最近的忙碌,那位长者说:“觉得累的时候,说明你在爬坡。”读到这里,我一下子醍醐灌顶,瞬间疲惫全无,动力十足。


书的序言里有提出几个自洽公式,我也在自己的生活中提取出了公式:对自己来说,自洽指数=实力/野心(梦想)=对自己的接纳度/对他人评价的接纳度;对生活来说,自洽指数=对生活的包容度/对生活的要求度=反抗/屈服;对时间来说,自洽指数=对未来的展望/对过去的追悔。但我更想说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希望大家在阅读这本书之后,能给自己一个最好的自洽公式。


今天我也向史律提出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兴趣应不应该成为自己的职业,在职业这一章也是从现实层面和情怀层面提出了几个维度。我也会猜测史律给的答案是什么——我猜他可能会说不一定是件好事,因为刚刚他也说他很喜欢历史,现在也会偶尔想象自己会不会成为一名史学专家。不过我相信,优秀的人无论从事哪一方面,都会有所成就。这页ppt右边是我前两天听北大国际法学院的一个讲座,讲到了柴可夫斯基,他也是一名法学生,即便最爱的是音乐,他还是会努力学习法律方面的知识,并且尝试去从事法律方面的工作。然后在确认自己不适合这份工作之后,才大胆地去辞职,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第二个是比较现实的一个问题:大学生以考促学究竟是不是一个好办法?“简历上有许多考试得来的证书,一般并不能获得很多加分,至少在我这里如此。这些证书只能证明一件事,就是这位应聘者特别能考试,特别会考试,各种证书越多越证明这一件事。这个印象过于深刻的话,反而容易引起人们提出另外一些问题:他对专业方向考虑清楚了吗?他无疑是位“做题家”,但他的实际操作能力如何呢?”但是这个我认为是不可避免的,现在内卷的时代,参加考试反而会更加督促我们向前,好像不去考就会被拍倒在沙滩上。所以这个问题,也是现在困扰我的一个烦恼。


第三个问题,史律刚刚提到这本书原先的题目好像是叫《亲密关系》,想问下史律师,如何看待独处和与人交往的价值比较,如何保持平衡?


最后,分享给大家几句话当作结尾。


“加油的人已经很多了,我想说的是,如果快乐的话,偶尔原地踏步也是可以的。”


还有一段是我最近特别特别喜欢的,有一种座右铭的直击肺腑。“我不学牡丹开。我是青石板路上无需怜惜的苍苔,是乱石泥沼里顽强的生气。我很难让人一眼记住,我性子寡淡得像水,我偶尔也会羡慕别人一枝携春或是芬芳馥郁。但我知道,我也很特别。”


最后的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拥有健康的生活。“多读书,多锻炼,多多帮助他人”。保持睡眠,保持笑容,让身心同时变得温暖,才能直达生活中的幸福。


交流发言的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大家多多指正!


曹旭辉:


好的,谢谢陈同学!接下来我们把时间交给史律师。


史欣悦:


好的,谢谢!我先对未来的人民警察表示一下我们的敬意!不容易的工作在等着你哈,好好享受一下学生时光。也谢谢你做的ppt,非常细致。不光有这本书的内容,还有你的一些想法。我通过你的分享也很受启发。


第一个问题是要不要把兴趣变成职业?我也是跟别人学来的,没有什么事是我发明的。我没有发明过任何东西,我跟大家交流的都是我听说的。我整合一下,然后再告诉你。我是这么理解的:一个好工作,它有四个维度。这四个维度,第一,你擅长的;第二,你有兴趣;这两个维度是从你自己出发。然后,另外两个维度是从别人出发的,第一,别人需要的;第二,世界认为有价值的。从别人出发,那么你擅长的和你有兴趣的事可能不是一回事儿。


所以,我们是不是要把兴趣变成职业?如果你对某件事有兴趣。那你首先看是不是别人需要的。如果别人是需要的,就说明有人会付钱。如果你有兴趣,但是没有人需要,这个东西就不能成为职业,因为没有人付钱,你就无法靠他谋生,这就是你一个爱好。你无法拿你的兴趣当成职业。还有,是不是社会认为是有价值的?社会认为有价值,对你来说就是一个肯定。有很多事情,我们其实是从价值观上持否定态度的。比如说你去街上支一个摊,向老年人卖一些他们本来不需要的保健品。这些东西是违反价值观的,因为你有可能在骗人,还有可能在传销。这就不行。


所以,最好的职业是把这四个维度,你擅长的,你有兴趣的,这是自己的,另外两个维度,有人需要的,有人给钱的,还有就是价值观没问题的。如果你的工作对这四个要求都满足,那你很幸福。但是,很多时候,你不可能都满足这些条件。大部分时候,我们会是找的是:要么是我有兴趣的,要么是我擅长的,大部分时候是你擅长的,就是你会的,你受过专业训练。然后,就是有人有需要,他会给你钱。大部分时候,我们的工作就只占这两个维度。但如果你说把我擅长的,同时又是我有兴趣的,然后又有人给我钱,同时又是价值观上认可的,那这个就很不容易了。这也是人生的幸运。


也就是说,你要不要把兴趣变成职业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我可以坦诚地跟各位同学讲,我对法律没有太大的兴趣。从学的那一天开始,我必须学好,必须干好。你就得动脑子,你就得把这件事办成,你就得把课业考及格了,而且是能考多高的分就多高的分。


那么,如何保持对这个职业的热情?有一次我在中国政法大学交流时,一个同学当面提了这个问题。我回答,如果是在前几年我30多岁的时候,我可能还不好意思回答您这个问题。因为你说一个执业律师,如果在大庭广众之下说我其实并不热爱我的工作是不是有点儿问题?但是现在我确实无所谓,我没有那么热爱,我也没有热情,一直让我保持到今天。因为这就是一个工作,这就是一个学科。我动脑筋、花时间,我把它学好,把这工作干好。我喜欢踢球,我喜欢唱戏,我喜欢看历史小说,这不矛盾。所以,我的兴趣没有变成职业,但是我可以把法律应用好,使用好,我可以把它变成一个赚钱的职业。


这是两个层次的问题。你不要把它绝对化。很多职业,你需要忍耐一些事情。一是,虽然你不是特别喜欢,但是你还是得把它做下去。二是,考证的问题。我面试时,常常看到学生的简历上考的一堆证书。证书说明的是,除了你是好学校的,还说明你高考很牛,或者考研很牛。你GPA又特别好,然后你还有一堆证书。这些所有的东西只说明了一件事情,就是你特别会考试。那在这之外,我就想看一下,你除了特别会考试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本事?


我见过太多的简历,来面试的,说有证券从业资格,有CPA之类的,其实对我来说,作为面试官,我跟大家实话实说,我不懂,我不知道这些这意味着什么,我也不知道这些证有多重要,我也不知道考下这些证你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对我来说他就是简历上的一行。那你要做这件事吗?你就为了简历上增加一行,然后牺牲了很多实习的机会,牺牲了很多社会实践的机会,牺牲了很多跟其他人互动和交往的机会。当然你有这个证很好。但我经常要问,对于面试官,我不知道这些东西多难。你考下的意义是什么呢?你可能在别的地方会有用。但是对于律师事务所来说,在面试的时候,你写到简历上的其实就是对面试官而言来就收到了一个信息,你特别会考试。


我在面试的过程中最看重的是同学当时的现场表现。而现场表现跟你简历上有多少证和分数其实不是特别有关系,更多的是你听不听得懂问题,你知不知道这个问题,还有你回答问题的详细程度,你说多长时间合适,你说话的节奏如何,你是不是在和面试官互动,还是在背你已经准备好的答案。其实在面试中更重要的是这些问题。


证书很好,考试很好,但是这只是一方面。还要在实务中,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听别人的问题,回答别人的问题。这个过程中,你要敏锐,你要专业,你要可以听得到点上,答到点上。这个是靠不断地社会实践,不断地实习,不断地和人互动,你才能明白。


关于独处和与人交往的问题。实话说,独处对我来说是一种奢侈。我这个年纪的人,很难独处。我在家里有小孩,我在事务所里有这各种各样的同事和客户。所以我没有独处的时间,独处对我来说简直太奢侈。我不停地在与人交往。所以各位同学们,你们有很多独处的时间,还年轻的时候,你要珍惜,把这个自己独处的时间用好。你不管是做些有意义的事,读书锻炼,帮助他人,还是休息好,睡个美容觉,都可以。但是,当我的人生到50、60岁时候,没人搭理我了,我又可以独处了。那个时候,我要去解决我独处的问题。但是你要知道,从20多岁到像我这样40多岁的人,往上走的时候,整体来说,你独处的时间会越来越少。所以,你现在如果有能够独处的时间,你要利用好,去自己想一些事情,自己整理一些事情。


论语也讲,莫显乎隐,莫显乎微,君子慎其独也。给你慎独的机会,你该如何慎读?这个也是个人修行的一方面。所以,我很珍惜独处的时光。如果你给我一个独处的半天,那我简直太幸福了。但我可惜没有。同学们要有的话,你也不用非得逼自己,我不能独处,我要出去与人交往。一周七天,你有个两个半天独处一下,我觉得蛮好,你剩下的时间都是在与人交往。我们人在社会中,是群体动物,你避免不了与人交往。所以,你要珍惜独处的时光。因为这样独处的时光只会越来越少。


Part2 观众问答


曹旭辉:


好的,谢谢陈同学和史律师。我们以上四位分享的同学的发言结束。接下来,时间有限。我们再麻烦史律师解答一些问题。


第一,关于律所招聘的问题,比如红圈所或者一般律所招聘,对于非法本的同学或者双非学校的同学,是否会有歧视?这些同学未来就业有什么优势可以发挥?


史欣悦:


关于非法本的同学,昨天我在公众号上刚写过一篇文章。去年秋天,有一个同学,他从中学开始一直在美国上学,大学上完了,他放弃了,回国考研。他去年给我这封信,我很震惊。因为他真的是一个非常有勇气的人,我都不觉得我有他这样的勇气。但是他讲的是言之成理的。我不会说你就一定得不能考研。虽然我不支持大家考研,但我不会说你一定不能考研,我也不会说你一定应该出国或者一定在国内。还是要看个人情况和个人感受。他的感受就是,我要回来,我需要回来。我看到这个,我觉得我非常好,他言之成理,逻辑自洽,我很坚定地支持了他。上个月,他来信是告诉我,考上了清华法硕。非常好,我也对这个好消息非常激动。他问我,在国内没有学过法学本科的同学应该注意什么?我的回答是,注重实习,注重实践经验。


在招聘过程中,我们没有对于非法本的同学有什么特殊的限制。我经历的招聘,只要你的简历能够递到我这,我不是太看重你是法本还是非法本。整体来说,我是挺喜欢有不同背景的同学。我有好几个律师朋友,他们都是学工科或者理科的。我觉得他们都挺厉害。在涉及到一些理工科的项目的时候,他们对于业务的理解就肯定比我们更快。有的时候我们听人家说半天啊,这个。这个工厂是什么,然后它的流程它的到底是哪一段儿?人家有这种复合背景,我觉得蛮好。所以,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反而是非法本同学不自信。作为法律人,你的职业生涯很长,一辈子三四十年,你本科是不是学法律这件事并不是特别重要。关键还是看你怎么学,看你认不认真。所以非法本的同学不要在气势上就先退却了,不要不自信。在实际的工作中,会的人就是会,不会的人就是需要努力,跟他是不是法本没有太大关系。


曹旭辉:


关于职业选择的问题。路遥的小说中曾经说到这样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而在史律的这本书中呢,提到一时的选择不是永远的选择,也不能定终生。所以,当走到职业选择的关口,临近毕业,到了这人生的要紧的几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出不让自己后悔的选择?


史欣悦:


我不同意路遥的观点。路遥老师是我很尊敬的作家。但是路遥老师在我心中一直都是一个复杂的形象。


我们小的时候受到的教育,路遥写得特别好,他写的都是矛盾文学奖。但他英年早逝,不锻炼身体,局限在书斋中。所以路遥老师总是给我一个处女座的印象。小说印出来的字号、行间距,他都要去指挥出版社如何印刷、如何排版。


我也算写过一本书的人,对于这本书的字、行、封面、装帧,我一概都不管。我就听出版社老师的。因为我是专业人士,我的基本理念就是我相信专业人士。在出书这件事上,出版社老师是专业,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所以,作为一个专业人士的基本素养就是你要相信专业人士。所以,我和路遥老师是反面。我很尊敬他,但是,我跟他是反面。


我不觉得人生有那么几步特别的重要。我觉得总有回旋的余地。就算有一些选择在事后你觉得可能不太对,你也是可以做出调整。因为这个选择本身在当时并没有对或者不对。你未来发展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既有你自己的因素,也有环境的因素,也有周边人的因素。你怎么能够退回去说对,还是不对呢?当然,大是大非或者一些根本的问题,比如,如果你彻底放弃上学这条路,可能会有问题。但是,对于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来说,不是这么大是大非。我一个朋友跟我讲过,他说我们高中老师激励人的方法就是说,高考能够决定你未来一辈子是穿皮鞋,还是穿草鞋。就是说,你高考考上了,未来你就是干部,哪怕是工人,也在城里穿皮鞋的。如果你没考上,就回到村里穿草鞋。这个比喻具体又残酷。但是今天,我们大部分人都不会面临这些问题,更多的是一些细微的调整。去考研,还是直接就业,去考国家公务员还是考省公务员,还是先去公司企业工作之类的,这些事都可以调整,没有那么关键。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跟路遥老师在他的小说里表达的观点是不一样的。因为我觉得没有什么选择是定终生的。只要你还活着,你都有调整的余地。所以没关系,大胆选就好。


曹旭辉:


好的,谢谢史律师的解答。最后一个问题,关于疫情之下的心态问题。比如有同学提到,在疫情当下,日益内卷化的时代,想要在律所或者法律行业深耕的话,有没有一些可以帮助长久发展的习惯或者是心态? 


史欣悦:


疫情之下,大家都很不容易。先说我怎么不容易,因为我是一个做国际业务的律师。我的主要工作是出国,拜会各个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律师事务所,让他们知道在中国有君合这么一个律师事务所。君合做跨境业务做得很好。我经常出去刷一刷存在感,这是我的工作。疫情现在我三年没出国,我还得去适应视频开会。不能出国对外贸影响很大,对我影响很大。如果没有疫情,我是不会拍令人心动的offer的,因为我没有时间9月份在上海住一个半月,去拍综艺节目。我肯定是该出差出差。就是因为疫情,我出不去,所里让我去拍,我才会去的。因为我没事干。所以,疫情对我们来说打击挺大。但东边不亮西边亮,国际业务没有,我们就做国内业务。大家习惯了线上方式,不见面还是可以做国际业务,只是说多或少的问题。


那么对于很多同学来讲,这是没办法的事,大势如此,我们只能自强。好在这个病毒现在逐渐变得不太要命了,只是影响我们正常的生活节奏和学习节奏。所以大家不要在这个时期灰心,这反而是在看,谁有恒心,谁有毅力,谁能够抓住这个特殊的时期好好练练自己的本事,谁有更长远的目标。不管疫情什么时候结束,我们不去探讨。不管有多困难,该干什么干什么,读书锻炼,帮助他人。这个时候你要做到自律,你要有强大的内心。从你到我,我们都是年轻人,我们作为年轻人的社会责任感,我们这一代人的担当就体现在这,努力做事情,把自己练好,把该做的事情做好。这是必须的,这个时候你不能在疫情面前躺平、摆烂。你不仅是对自己不负责任,更是对我们这一代人该承担的事情不负责任。我们大家要加油,要撑住。


曹旭辉:


好的,我们再次感谢史律师,感谢大家,我们今天读书会就到这里,大家晚安。


EN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宽禁带半导体“搅局”新能源汽车:确定的方向,不确定的未来为了理想他放弃了Netflix年薪45万美金的工作,一成不变的稳定和不确定的个人追求你会如何选择呢?人物专访7|在不确定的疫情中遇见美好——采访米其林中国总法律顾问关注 | 哥大“2022年暑期读物”:在阅读中丰盈精神世界践行终身学习—7月营销管理系深圳活动回顾 | 活动精粹老俞闲话丨在不确定的世界中,笃定前行张一甲对话徐井宏:在时代的不确定性中寻找坐标 | 甲子引力活动回顾|沉浸式专业教育研讨会-空间设计方向在美国65. 可怜的自行车在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如何规划养老?​校友风采丨日春茶业创始人王启灿采访记:“十年——春华秋实,一起向未来”系列第七期疫情下的上海独立咖啡店,情感的牵绊和不确定的未来招募通告 | 三士渡第3期读书会 哈佛导师全程领读《语言本能》台式炒米粉 一顿便餐这么一碗就搞定了!营销启示录——新东方转型成功之秘第11期读书会预告 | 英文学术文献的阅读与分析:实例研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债务危机》| Makers鲲鹏第3期读书会讲座回顾|解决“从0到1”的困难——写作技巧篇​徐梦桃&「冰上劳伦斯」:不确定的世界,爱带来了什么?今天肚里装的全是 chips! LOL但斌加仓!消费股三季度能否获得超额收益?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相对确定的机会?「恐怖婚姻」启示录——被「蛆」吃出洞的女人Free speech来谈CRT彭凯平:如何在不确定中发现生命的意义《发条女孩》| Makers鲲鹏第4期读书会复星国际:凭什么在不确定环境中稳健增长?打败10万人的上海女孩:不确定的专业给了我确定的全美Top30offer夏威夷为什么那么吸引人?克而瑞科创系列活动 | 6月活动回顾及7月预告越是在不确定的年代,越需要阅读平权增强安全感活动预告|第10期线上读书会报名:《 法律人思维与写作》活动回顾|第八期读书会实录——徐泰辉《推开法务的门》钟云华: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向世界传递中国AI-走进优必选暨4月线下活动精彩回顾|活动精粹《图说金融史》| Makers鲲鹏第5期读书会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