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第八期读书会实录——徐泰辉《推开法务的门》
第八期(2022.6.30)读书会实录——
徐泰辉《推开法务的门》
评议人:徐泰辉,北京浩天律师事务所顾问
分享人:Helen,中国政法大学
马千为,乔治城大学多哈外交学院
主持人/分享人:宋丽萍,中国政法大学
记录人:杨子葭,武汉大学本科生
审稿人:罗旷怡,武汉大学国际法学博士生
Madison,Edinburgh LL.M.
LYJ,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学硕士生
编 辑:李 昇,北京师范大学国际法学硕士生
责 编: 王冰子,烟台大学本科生
读书会内容概要
开场白
宋丽萍(主持人):
各位小伙伴们、老师同学们大家晚上好,欢迎大家参加“中美法律评论第八期读书会”,我是本期读书会的主持人宋丽萍。我看了一下人数,我觉得这次读书会人数刚刚好,和学校里那种读书会挺像的,大家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参加提问、互动。
第八期读书会的主题是《推开法务的门》,非常荣幸能够邀请到这本书的作者徐泰辉律师,现任北京浩天律师事务所顾问,曾任职于腾讯、联想等多家知名公司,有着12年的法务职业经验。这本书就是徐律师12年职业经验的总结和梳理,有非常多的干货。接下来首先让我们请徐律师和大家打个招呼,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徐泰辉律师(评议人):
大家好,我是这本书的作者徐泰辉,是北京浩天律师事务所的顾问,其实去年我才从腾讯法务部离职,然后才转型做律师了。此前12年我都是在做法务的工作,大的平台像腾讯、阿里、联想都经历过,小的公司我也经历过,这12年其实也是感触颇多。为了给这12年做一下总结,就写了一本书来系统地介绍一下法务职业的生涯。这个分享对于已经在社会上工作的人来说其实意义并不大,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论,但是对于咱们在校大学生来说的话,我觉得就挺重要。因为毕竟没有人会系统地跟你讲这个东西,也不太会掏心窝子跟你说这里边的各种风险或者门道。所以我希望咱们在校大学生朋友们,能够看一看我这本书,如果说你们能从中得到一点点的启示,我就已经很满足了。
主持人:
好的,徐律师。接下来我来简单介绍一下咱们本次读书会的流程,本次读书会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由三名分享人针对《推开法务的门》这本书做一个主题分享报告,之后由徐律师进行评议。第二部分就是读者朋友和徐律师的互动提问环节。下面我们就先进入到第一个环节,有请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的Helen同学,来自乔治城大学多哈外交学院2026届、目前就读于北京大学的华人留学生马千为同学,以及我自己(来自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的宋丽萍同学)来依次做一个主题分享。首先是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Helen同学来给我们做一个分享,欢迎Helen同学。
Part1 分享环节
Helen(分享人):
好的,我先简单做个自我介绍。我是2018级的,今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我刚毕业,也刚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可能相对于这次会议的很多同学、前辈来说,我是一个比较小白的人,我的实务经验和学习经历可能也不是那么丰富。我这一次读这本书也是比较匆忙,主要是从整个大纲跟一些细节上的东西对这本书做了一个粗浅的梳理。
这本书第一部分讲的是法务的概念、特征和历史。首先给我们科普了一下,法务是什么?顾名思义就是从事法律事务的人,百度百科的定义是“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中专门处理法律事务工作人员”。那么法务是否是专门负责法律事务呢?其实并不是绝对的,法务可能什么都要干,可能要做很多跟法律相关以及跟法律不那么相关的事,所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非常重要。另外,法律事务也不能做狭义的理解,很多人以为法务只是在负责审合同、打官司,但是随着公司体量增大和业务的日趋复杂,在一些大规模平台下法务需要做很多事情。本文最后徐律师下了一个定义,“法务是指在企业中从事法务的人员。”
接下来徐律师介绍了一下法务职业的特点。法务的优点有三:一是不离本行,作为科班出身的一个专业法律人,法务当然是一个比较主流的就业去向。二是工作跟生活的平衡,work life balance,法务压力相比于律师是相对较小的。三是收入尚可,法务收入中等水平在17万元,像我国一些知名企业,比如说华为、腾讯、阿里这些企业的法务人员收入会更优厚一些。但与此同时,法务行业也存在一些缺点:一个是比较依赖行业领导,比如由作为平台的公司领导,公司知名度和排名靠前很重要。二个是职业的瓶颈较为明显,收入上与律师相比内心可能会有点失衡。虽然律师工作很辛苦,但是律师赚的多,就是“搞钱”才是硬道理。三是法务的职场角色的重要性一般,因为法务其实属于支撑性的非业务部门,它最终还是为业务部门服务,法务在收益分配链中是处于弱势的。四是专业太狭窄或太分散,规模大的公司法务人员比较多,每个法务的工作分工比较狭窄,工作领域比较细,反而一些小小规模公司的法务承揽的事情比较多,能够接触到各个领域的实务。
第二部分是法务生涯面面观,就是具体讲我们离法务有多远。我之前是在法院跟律所实习过,我从来没做过法务。但我毕业以后接触到社会上各式各样的人,除了律师我还接触过一些搞互联网的、搞金融的、搞产品运营的,甚至还有字节跳动、美团、环球影城的朋友。我在跟他们交流的过程中也认识到,其实很多公司是需要法务的。
那么我们离法务有多远呢?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性格特质是怎么样,适不适合做法务,是否善于沟通;其次就是人际关系处理问题,要有感恩的心跟同理心;第三是法务职业和自己的期望是否匹配,比如说事业心、家庭条件也是需要综合考量的因素,以及法务所在公司的办公地点是否通勤方便。在这一点我就很有感触,因为我们中国政法大学本科校区是处于昌平区,北京的昌平区是在北六环以外,我之前在国贸实习的时候要通勤两个小时,如果住校就非常不方便,所以我们很多在国贸实习的同学都选择在国贸租房,而且国贸在上下班的时候会非常堵,这可能是大城市一个通病。
那么我们怎么样去离法务近一点呢?首先大学毕业生肯定要在实习的时候多多体验,准备简历也要认真也要全力付出,工作时候要认真专注。其次是讲到法律的敲门砖,比如说学历上要求985、211双一流,或者说之前流行的“五院四系”,还有专业资质的要求,比如说一些硬条件,比如说法考就是每个法律人的一个毕业证,以及CPA,托雅,LLM和JD等。最后是掌握办公软件的需求,比如说最基本的是office三件套,熟练掌握office应用,能够给自己的办公省下很多精力和时间,能够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
第三部分是法务的日常工作和技能,比如说公司治理,比如说企业的一些设立变更跟注销,一些合规管理、合同管理、诉讼。实务中法务可以向律师学习,也可以向教科书学习,比如说民诉法和司法解释以及律师实务著作。另外在书中徐律师一直在着重强调人品,人品放在第一,能力放在第二。做人的底线是不要坑别人,要懂得感恩,要勤奋,主动学习,有担当,法律圈子很小,所以人品要好,声誉要好,口碑很重要。法务能力的培养包括法律知识和良好的工作习惯,比如我在律所诉讼业务的争议解决部门,我会在每一个律师的办公桌上看到这一系列重述以及一些商事审判指导等。良好的工作习惯则是指要善于记录时间,善于汇报,善于整理总结,以及善于文件命名。
最后一个部分是法务职业的风险与责任。外部风险合作方不可不防,虽然是合作关系,但可能也有一些问题以及难免避免的行业的应酬。内部风险就是比如说公司政治斗争的漩涡,比如说法务就是公司的“铲屎官”,宿命是给业务擦屁股,要花很多时间精力去帮助领导认清现实,并且作出符合实际的决策。领导的错误决策需要我们去想办法降低负面影响,法务要尊重领导意见等等。
这本书我就读到这里,也就做了10页3000多字的笔记,我感觉这本书非常好读,也是因为我个人的原因只读了一天,有些东西还有点囫囵吞枣的,没有品味背后的道理。我觉得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更重要是一种扫盲,一种科普,是一些职场礼仪的总结、告诫跟建议。总体来说我自己收获还是非常大的。如果我有机会的话,我一定会把这本书再多读几遍。我的读书笔记可能还有一些问题,也请徐律师和同辈前辈们多多指正,多多批评。
宋丽萍:
好的,谢谢Helen同学,他对这本书做了一个非常精细的梳理,带我们重新回顾了一下《推开法务的门》这本书。好的,那么我们就有请第二位分享人马千为同学。
马千为(分享人):
谢谢刚才Helen学长的分享,然后也谢谢徐律为我们带来的作品。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来自乔治城大学的马千为,目前就读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刚才听到了Helen学长的整个分析过程,就觉得非常佩服Helen学长的学习能力,能够用一天时间就把整本书读完,还做了3000多字的读书报告,我觉得他讲解得非常全面。既然Helen学长已经把整个书的内容带我们梳理过了,我觉得其实也就没有必要再把整个书的具体的内容再和大家做分享了。我今天想从两个方面做一些分享。第一,是作为一个大一学生在读了这本书之后,对于未来职业发展规划的感想。另外,我也想从业务方面分享一下我读过这本书的感受。
第一,我觉得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讲,从大学进入职场的话大概可能会分为4步,第一步是学习,在大学学一些硬技能、硬知识,就是学习法律思维和法律知识。第二步是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多和学长学姐去接触,参与一些模拟法庭,或者进入一些专业的法律机构实习。第三步是求职。第四步是进入到公司或律所之后,如何在未来提升我们的专业能力,并且做一个升值。
我可能会从中间往前讲,再从头往后讲。我记得徐律在文章中有一句话,就是说“学一行干一行”,其实和法律相关有很多工作类型,除了公检法外大体主要两个选择,一个是律所,另外一个是法务,那么律师和法务有什么不同呢?徐律凭借着他在不同领域的经验给我们进行了解答,比如说法务的话可能起薪比较高,可以在生活和工作之间达成平衡,相比之下律师起薪会低一点,但是在未来比如说10年可能可以拥有没有限制的薪酬。徐律提到,可能没有一位法务经理能够获得1,000万以上的年收入,但一位成功的律师其实还是有可能的。同时徐律也指出,法务作为甲方依靠一个强大的平台,可能会对自身造成一些加成。而在律所的话,作为一家乙方公司,是为甲方去提供服务的,因此二者是不同的职业体验。
然后徐律在书中也有提到,无论哪一个法律行业都需要三点非常必要的技能。首先第一点是喜欢和别人打交道,乐于和别人进行沟通。这个时候有一些同学可能会说我当初进入大学选择法律专业,我并不知道法律是干什么的,可能是家人或者自己喜欢法律就选择法律,但当我进到法学专业之后却发现自己好像不喜欢和别人打交道。徐律在书中也为我们提供了解决办法,就是说和别人相处的能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后期的培训方法去提升的。第二个就是法律的专业性。我在书中看到这点的时候有很强烈的共鸣,因为我第一次在律所前台做实习生的时候,当时的老板跟我讲,千为我知道你可能刚来到公司什么都不会,甚至你连每一个团队都不认识,但是我希望你能够做到专业性,当别人问你的时候,你可以说我去帮你去查或者去问你的前辈,去做相应的解释。你不需要保证每样东西都会,但是请你一定要做到专业性。所以当徐律提到这点的时候,我就想到了我当年的经历。另外第三点是学习能力,因为法律是随着社会高速发展不断变化的,保持不断学习的能力和对法律的好奇心能够帮助我们在法律行业有更好的发展。
接下来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定义工作能力?在职场中一个优秀的员工和表现平平常常的员工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徐律传授给我们了一些技巧来让我们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比如说如何解决问题、展示自己的工作成果、提前规避风险,其实这些我觉得和我过去在实习过程中学到的内容是不谋而合的。比如之前在咨询公司实习的时候,如果我做错了一个东西,我的老板不会生气;如果我少做了东西,我的老板也不会生气。但当我有一天我跟老板说,我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我老板特别生气,他说当你遇到一个不知道的东西的时候,你能不能想出一种解决方法?因为无论是作为法务还是作为律师,其实都是为别人提供辅助性支持,如果公司的业务部门已经遭到了风险,而我们作为法律人就只能给他们一句“不知道”,实在是太苍白,也没有办法来完成自己在公司的责任。
第三部分就是说如何在面试过程中体现对法务行业的理解。这就回到了早先提到的求职环节,比如说我之前面试的时候,面试官有HR问我说,你知道这个行业是干什么的吗?那我觉得徐律的这本书除了是一个扫盲,它更多的是一本字典,当我们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比如说我去面一个法务具体的岗位,如果我不知道他的具体工作内容是什么,我就可以打开徐律的书。比如说我记得有一个章节就是讲如何做尽职调查,那么如果我是在面试一个尽职调查团队的时候,我就可以快速翻到那个页面,大概5分钟时间就可以了解整个业务。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是起到字典的作用。
第四部分其实就是对于整本书的总结,比如说对我们作为职场小白加入法务行业的一些建议。这部分我觉得最有用的一点就是徐律对我们解释如何选择一个行业、一家公司,如何选择一位适合自己的经理或者领导。之前一位资深的HR有说过,对于一个职场新人,第一位带领自己发展职业的领导,可能就会引导你在未来40年50年职业发展过程中的整体办事风格以及未来发展走向。还有一些比如说在学历和硬技能方面以及专业资格方面应该具备哪些能力?硬技能包括写作的能力,软技能则主要指人际沟通的能力。最后我觉得整本书最吸引我的一点是如何做一个人设。Helen学长刚才也提到法律圈其实非常小,可能大家转过头来转过去都认识,所以在法律行业口碑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清晰的人设能够让别人知道你的工作团队情况以及工作风格。这些就是我今天关于书中内容的分享。
我想向徐律师请教三个问题:(1)律所和法务哪个更有利于职业发展初期的培养呢?(2)法学生是否有必要前往海外去学习法律呢?(3)您觉得未来职业的光环会落在哪一个行业的哪一家公司上?这就是我今天分享的全部内容。谢谢“中美法律评论”提供的机会。
宋丽萍(评议人):
谢谢千为的分享。千为针对书中的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多视角的分享。接下来就由我在总体上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分享一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读《推开法务的门》的体会和感受。第二部分是针对我自己之前的实习经历以及现在所处的阶段的反思和疑惑。
首先,读书的第一个感受是我非常同意千为说的,这就是像一本字典一样的书,是一本还会再读再翻的书。尤其是读到第三章“法务的工作和技能”的时候,我就想当我遇到相同的事情,比如说公司的设立、变更注销以及合同管理等这些事项,我肯定会回来再翻的,我觉得这本书是在教我如何从头开始做避免走弯路。
第二点感受是,这是一本不兜圈子很直白的书,徐律师用自己的亲身的经历和身边人的经历,很直接地告诉我们法务需要什么品质,如何识别一个好公司、好领导,怎样避免工作中的一些坑,就非常的务实,非常的直白。
第三个感受是这是一本非常真诚的书,可以感受到作者真切地说这条路我走过,它是这样的,如果你走的话,我希望你可以走得更好。所以真的很感谢徐律师愿意拿出自己的宝贵时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我们这些宝贵的经验,让我们了解法务工作的方方面面。
其次是结合我自己的实习经历和现阶段情况的三个问题。我今年3月份接触了一份法务的实习,是在北京冬奥组委法律事务部审核处做实习生,我工作的内容有一些重复性的工作,比如说合同审批、合同归档。就想请教一下徐律师,如果我们真的入职做法务,是不是也会面临很多重复性的工作?如果说它只是存在一段期间的话,这段期间会持续多久?我们在做这种工作的时候,往往觉得没有获得感,作为一个职场小白,应该怎样调整心态来面对这件事?
第二个是我近期问了身边的很多同学,问他们以后想不想当法务,他们大多数都不会把法务当做首选,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觉得法务带给他们的成长不如律所和公务员那么大。我就想问一下徐律师,从成长性的角度来看,徐律师对于我们的第一份职业选择有什么建议?法务工作的成长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三个问题是选择的问题,如果我们一开始没有进入自己最理想的法务实习团队,后续如果继续选择做法务,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接近自己的目标呢?以上就是我简单的分享和提问,下面就有请徐律师来给我们做解答和评议。
Part2 评议环节
徐律师:
感谢丽萍,也感谢刚才给咱们做分享的Helen、千为。我觉得你们都是青年才俊,然后也很认真地去看我的书。那么我给大伙总结一下,然后再解答各位的问题。
2.1 点评环节
首先我先对Helen进行点评。
第一点我觉得这本书的精华所在是在关于我对行业公司和领导的分析这部分,我敢这么说,目前所有的法务相关的书籍没有人提过这种事情,也没有人告诉你这种事情。对于咱们这些法学的学生来说,比如说内行的事就是我们法律圈的事儿,其实都无所谓,因为你或多或少将来都会学得到,也有人跟你讲。但是行业公司领导这部分真的是我亲身的经历乃至教训总结出来的,我觉得是对正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小伙伴们的启发。
第二我想说的是商业谈判,就是商业谈判中的“黑社会”部分。那是我工作的第四年,刚从新加坡回来不久,感觉自己本来是从事高大上行业的人突然转到了法务行业,然后没几天就碰到了黑社会,这个可能不是所有法务都能碰得到的。你说从象牙塔里出来的人,然后在海外工作过,接触的都是比较高层次的人或至少说是个知识分子,突然面对一帮流氓、地痞、黑社会,这个反差是相当大的,但是也让我更加真实地认识到了这个社会。
然后第三,我再想强调一下书中讲“人品”的部分,我相信很多朋友会觉得很奇怪,人品还用你讲吗?大伙都会觉得好像我人品不赖,都觉得自己挺好的。实际上在我这么多年的工作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人品不好的人也觉得自己人品挺好的,但是你自己说自己人品好,这个不好使,得是跟你接触过的,比如说同事领导下属说你人品好,你才是真的人品好。怎么说,可能我们现在面临的社会竞争很激烈,也经常有内卷,保持好人品还是挺难的,但是还是要尽量做到。
第二个评论一下千为。
我一直以为法律圈人士才会看我这本书,但千为也很认真地看了我这本书,让我感觉到很意外,也很荣幸。
我的点评主要有两点:第一是跟别人打交道这一点。我那个书里面也说了,做法务不能太直,情商要稍微高一点。那咱们在校大学生很多都有一些顾虑,说我平时都是跟书本打交道,也不太会说话,将来怎么办?会不会成为职场障碍?但其实大家不用过于担心,人的伸缩性是很强的。
我就举一个例子,原来我在读书期间,我有一个同学比较内向,内向到什么程度呢,他口吃,连一句话也说不利索,我看了都着急。因为咱们学习法律的人需要口齿清晰,沟通要顺畅,你如果连基本的这种条件都没有的话将来怎么办?但后来他为了克服自己口吃,报了很多演讲的班,花了好多钱,他可能头几年挣的钱都搭到这些培训班里去了。前年我和他聊了一聊,他现在已经跟我演讲了,你知道吗?而且他不光是给我演讲,他现在做律师,而且办了一个课程专门针对民营企业家教演讲,很厉害。所以我就说人还是有很大的伸缩空间的,大家不要担心。
第二点就是年轻人的个性。据说80后是领导说什么就做什么,90后则是领导如果不同意我就辞职。这当然有点开玩笑的意思,就是说现在年轻人情商智商都更高,是社会未来的希望,但是也不能太个性,太张扬,锋芒毕露。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我在腾讯工作的时候,那时候好像有一个实习生给腾讯的二把手叫Martin发了一个邮件,好像指导领导说该如何如何。我当时看到这个消息我都乐了,你说我们这些比较资深的公司的工作人员,或者更资深的老前辈,难道不懂这些事情吗?当然我觉得领导还是挺好的,还是给人家正面回复了邮件,并且说确实要行动起来,还是很尊重实习生的。但是我觉得实习生刚踏入社会,办事还是要稍微谨慎一点。有句老话不叫“老要张狂少要稳”。“老要张狂”,就是你年纪大了就不要太拘谨,因为我一跟你们拘谨的话,你们更拘谨了,这个话匣子就打不开了;“少要稳”,就是说你刚踏入社会,或者刚开始进入职场的时候要稳重一点,少说话多做事儿。这是真理,大家一定要相信我,因为我过去也是比较张扬的人,我在职场上也吃了不少亏,我跟你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我吃亏的教训,然后才跟你们分享的。
最后我再点评一下丽萍。
很感谢丽萍,今天主持读书会很累很辛苦,之前也做了一些大纲让我去熟悉流程,我觉得很感谢。
对丽萍的点评也有两点:一是丽萍说到语言的直白,她说的很好,因为这本书的定位是职场人生,一谈到职业人生,它就是一个应该“出圈”的作品,什么叫“出圈”的作品?就是要尽量减少法言法语,让更多的人能够看懂。说实话其实你让我写一个法言法语的,一般人看不懂的东西我也能写出来,因为我本科研究生都是学校的优秀毕业论文,我有这种自信能写出来,但是你能让大家愿意去看你的书吗?作为法务,平时我看这些比较专业的书去学习的时候,我都是找一个自己精神状态最好的时候去看,不然如果每天下班了,我到家都八九点钟甚至更晚,再让我拿出一本厚厚的专著去看,我觉得我实在是受不了。我喜欢看那种我能看懂的并且有干货的东西。所以后来我觉得这很适合我的风格,我就这么写了,当然也征得了咱们出版社编辑老师的同意。所以我听到同学说他们能看懂我也很高兴,你能看懂就说明我写对了,你要看不懂就说明我装了。
第二点是丽萍说这里边有好多小故事。其实坦率地讲,本来我没想写这本书,我这几年其实一直在写法务生涯的短篇小说。因为我想如果我一直写短篇小说,尤其是喜剧的小说,大家一看也觉得很开心。我自己也有一个公众号,叫“辉哥说法”。辉就是徐泰辉的辉,哥就是大哥的哥,那里面就有我写的这种喜剧小说。其实你结合着这本书看就会有很多感触,因为小说更生动。但是小说的表达显然不够严肃,在正规的出版社肯定出版不了,所以后来我就说写一本《推开法务的门》这本书,系统地把我的经验都罗列出来。这本书其实是一个“避坑指南”,因为如果在你职场初期或者你还没入这行的时候,就告诉你很多坑,你就可以有意地规避它。因为有的坑你踩一下无所谓你还能出来,但有的坑是无底洞,掉进去的话就出不来了。一定要记住,25岁到35岁这10年是你职场最黄金的10年,尽量少犯错,这样你大概三五年会有一个大的跨越,到35岁左右的时候,你肯定比我混得好的多,这就是我写书的最大的初衷。
2.2 解答环节
接下来我先解答一下千为的问题。
千为的第一个问题是律师和法务哪个更有利于职场初期的发展。我觉得是这样,我们不能说做律师和做法务哪个更好,只有说哪个更适合你。律师其实对你的专业能力要求更高一些,而法务平时花在专业上的精力不是特别的多,大概有至少一半的时间是跟业务去沟通和交流。因为公司对法务要求是要对这个行业和公司商业模式有清晰的认识,能够抓到问题的根源,然后找到律师商讨最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所以说律师和法务哪个更有利于职场发展初期的积累?这不一定,他们两个之间不太好比。比如说你去了一个小律所,那跟腾讯阿里这种大厂法务肯定比不了,但是你如果去红圈所了,跟你去一个小公司做法务,那肯定倾向于去红圈所。所以我的建议是如果平台足够好,那不管是律所还是公司,你去就好了。如果说律所也是个小律所,法务的目标公司也是一个很小的公司,名气也不大,那就看你个人的爱好了,看你是喜欢朝九晚五的生活还是自由的生活。
你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法学生是否有必要去海外学习法律。我觉得一个最好搭配是本科国内法学加国外LLM或JD。国外学习经历可以拓展你的视野,而且你将来回到无论是公司也好,律所也好,如果这个平台足够大的话,学校校友是我们将来事业上一个很大的帮助。
第三个问题是对应届毕业生什么是比较好的工作机会,未来的光环会落在哪些行业和公司上?这个其实是我特别想说的。我刚毕业的时候去四大会计事务所,是个不错的工作,在外企也是非常好的工作。但是等到大概奥运会之后,我们中国的民营企业就崛起了,你看淘宝、阿里巴巴、腾讯,他们最终崛起的时间都应该是在05~08年左右,后来互联网公司也开始崛起了。
我发现特别有意思的一个规律:基本上一个特别好的行业,或者一个公司,它跟人一样,基本上黄金时期就那么10年,10年一过你最好的日子也就过去了。可能你们都不愿意看新闻联播,原来我也不愿意看,因为我觉得都是官话、套话、空话,但实际上等我踏入社会了,发现不是的。国家就是按照这些计划执行的,企业和个人其实就是生活在这些政策下面的。你想想咱们国家最紧迫的是什么事情?这几年跟中美贸易战搞得如火如荼是吧?搞得我们也不舒服,也很不爽。咱们国家这么多石油都是从海外进口,万一在马六甲海峡把油给你断了怎么办?所以你看我们为什么提倡新能源,推新能源汽车,我们国家不缺煤、也不缺电,因为我们有大型的水库,我们也有各种煤电站,但是我们缺油。所以我们就想国家既然都鼓励这个了,我们就往这个方向去做对吧?那什么是比较抗周期的行业呢?其实是医药行业,比如说药品医疗器械,以及与老年人相关的护理产业,还有一些很传统的企业,比如说奶制品等日常所需的日用品。我相信对很多习惯喝牛奶的人,一天不让他喝他都难受。但这些行业也都会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进行调整,所以大家可以把国家的政策好好研究一下,看看它们怎么落地,对你的择业是很有帮助的,我在此非常真诚地奉劝大家,一定要好好看一看。
然后我再回答一下丽萍的问题。
丽萍的第一个问题是担心入职后会面临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可能有的时候感觉很低端是吧?我在你那个年纪的时候曾经也这样想过。
我毕业的第一份工作是四大会计事务所,你知道我刚开始大概有一两个月做是什么事情吗?我们那时候叫“影帝影后”,就是影印复印、扫描装订,我们就做这种事儿。
你想想我们那时候研究生毕业,你让我给你装订,是不是在侮辱我?但实际上你会发现这个能体现出人的很多素质。第一点,同样是复印,有的人他复印的就好,没有黑边。比如说复印同样的文件,文件本来是用订书机装订的,就需要订书针抠下来之后再复印,这时候你如果不把订书机的痕迹抚平的话,多页复印就会卡纸,有时候可能就把文件卡坏了。反正我觉得我自己挺细心,我也跟前辈学。你想想我研究生毕业,我26岁了,居然是从复印开始的,干的都是最基本的校对。比如领导让你从头到尾检查一份文件的错别字和标点符号,有的还是英文的,你要看有没有语法错误。其实我刚开始有一些不适应的,我心想凭什么我26岁了,名牌大学研究生毕业,到你这给你复印,你这玩意我初中毕业都能干。但是这个其实很重要,这个工作你不干领导就得干,对不对?还有就是你可以在这种比较枯燥繁琐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干一两个月先适应一下,了解一下公司环境,这个是情有可原的,但是时间太长肯定也是不行的,比如半年就太长了。
第二个问题丽萍说觉得法务的成长性不如律师公务员高,想问我法务的成长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其实所谓的成长性,可能跟你的职业有关系,但是关系其实也没那么大。同样是一个人,不管是做法务,还是去律所、做公务员,都要看人的悟性和做事认真的程度。我觉得也不能说法务的成长性不如律所,你看很多律师也还是转行去做公务员。尤其是对于女性而言,法务可以有一个团队定期地给她发工资,待遇很优厚,也能照顾家庭,这都是很好的。然后我觉得做公务员的话,除非你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真想为国家做点事情,才建议去做公务员。如果说你想在公务员岗位上挣到钱,你迟早会出事的。至于成长性,每个体系是不一样的,法务有自己的套路,律师有自己的成长阶梯,公务员也是有自己内部套路。
第三个问题是如果一开始没有进入到比较好的法务团队,该如何调整?其实这个问题是很有实际性的,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机遇不一样,有的人可能入行就找到了一位很好的律师愿意带你,人家团队的业绩也很好,带着你一起成长,愿意给你机会。或者是法务团队很牛,比如说你去腾讯、阿里、华为都很牛,去了都很好。但如果说你去了一个不太好的公司,或者迫于就业的压力去了不太好的公司,你觉得可能没有什么成长性。我的建议是先入行最重要,团队其实基本上主要靠自己。你去这个团队可能寄希望于团队的领导,寄希望于团队的其他小伙伴,但实际上大伙能帮到你的还是有限的,主要还是靠自己。领导安排你审合同你就把合同审好,安排你去做合规你就把合规的工作做好,安排你去做诉讼你就把出庭的事搞好,你总能在里边找到自己的价值感。
那我对分享人的评议和解答就先到这里,我希望跟大伙多沟通交流一下,看看大伙有没有其他问题。
Part3 互动环节
宋丽萍:
好的,感谢徐律师对我们的分享一一做了点评和解答。可以感受到徐律师是真心想帮助我们。下面我们的读者朋友们,有没有什么问题想要和徐律师交流的?
李晶晶:
徐律师好,我有三个小问题想问一下徐律师。第一个问题是法务是否必须要通过法考?因为在我印象里法务好像更多处理一些非诉业务,跟法考那种比较偏实战的内容好像有一点差距。然后我自己查的资料好像也没有说必须要通过法考,所以我就有一点疑惑。第二个问题是有关全能型法务和专业型法务。我听到的观点是全能型法务一般出现在比较小、刚开始创业的公司,而专业型法务是那种大平台的法务。但是我们如何从一个企业的外观去判断我们要从事的是全能型法务还是专业型法务?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干过之后才能分辨出要具体从事一些什么样的职务,所以我就想问是否能以公司的规模来区分法务职业是全能型法务还是专业型法务?第三个问题是关于法务的人际关系,法务和其他职业的人际关系是否有区别?
徐律师:
好的。第一个问题是法务是否必须通过司法考试?法务没有硬性要求必须通过法考,但是有总比没有强,法考属于加分项目。我是非常建议你考的,因为谁也说不准,万一你将来不喜欢做法务了呢?万一你将来想去做法官、检察官、律师了呢?如果将来你不做法务了,还想在法律职业共同体里谋一个其他机会,这时候法考就体现出它的作用了。比如说如果10多年前我因为去了四大会计事务所,就没有考司法考试,没有获得法律执业资格,现在我拿什么转型做律师呢?所以法考是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因为你的想法是可能发生改变的。
第二个问题,怎么判断这家企业的法务是一个全能型的法务,还是一个专业型的法务?最直观的判断是企业规模的大小。如果就是一个100来人的民营企业,你放心,你肯定是全能型法务,什么事都让你干,民营企业有时候可能端茶倒水都让你干,我也是有切身体会的。如果是一个很大的公司,像腾讯法务部都500多人,内部分工就特别细。我当时在法务综合部,法务综合部下面还有两个中心,一个是维权中心,一个诉讼中心。法务综合部是打官司的部门,维权中心主动诉别人或者做行政投诉,诉讼中心是当别人告腾讯的时候进行应诉,你看他分的多细。全能型的我干过,专业型的我也干过。在你求职的时候可以根据需求进行选择,如果想各方面都接触一下,就可以做全能型的,如果你只喜欢做诉讼,就可以找专门型的。除了看公司规模的大小,你还可以去实习,如果没有实习的机会,也可以找人打听,这并不难。
第三个问题是法务对于人际关系的要求。要能做到法务顶峰的,不光对你的智商、工作能力有要求,对你的情商也是有极高的要求。这点不管是做法务、律师还是检察官都是一样的。并不是说性格内向的人就适合做法务,如果你要想往上走,就需要在某些方面突破自我。如果你不突破自我,那可能就只能在底下给人家做一个高级打工仔。上面的领导可能学校没你好,学习能力也没你强,甚至专业能力都不如你,但是他会搞人际关系,所以他如鱼得水。其实说实话如果性格太内向,你做任何职业都会遇到困难。咱就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即使是去天桥上卖袜子你也得会吆喝是不是?就在那等人家上门买肯定是不行的,肯定会被人家给挤黄的。所以道理是一样的。
宋丽萍:
好的,感谢徐律师的解答。我们下面再有三个提问的机会。
林宝嘉:
徐律师好。我想请教一下徐律师有关谈判的技巧。因为我刚刚也经历了一次谈判,我发现谈判过程中首先要判断你自己的地位,然后要对对方的行为进行研判,在知道对方的回应之后,要想出对应的解决方案,以达成我们的谈判目标。我觉得谈判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内容,所以我就想了解一下徐律师关于谈判方面的经验。
徐律师:
谈判的话我在那本书里也举了几个例子,谈判的核心是你得去了解跟你谈判的对方,了解他们的真实诉求和他们的底线。这些信息需要你在谈判之前通过大量的工作,比如说找人咨询、请教或者采用一些手段去了解,或者说在谈判的现场临机应变,通过对方的神态言语分析出来。只有摸清他们的底线并且明白自己的底线了,确定双方分歧,才能化解分歧达成一致。就好比古代领兵打仗,肯定得先把双方的兵力、情况、优势、劣势,甚至天气情况、心理因素等都考虑好,才能去谈判。
同时谈判是有分工的。有唱白脸的,有唱黑脸的。唱黑脸的是激进派,要主动地去跟对方去PK,言语上可能比较激烈一点,他主要是为公司去争取利益。但也要有一个白脸,白脸是主和派,当黑脸唱得很激进的时候,他就要察言观色看对方的表现,对方如果做了一定的让步,那就适可而止。对方如果不让步,双方谈僵了,他马上还得借坡下驴做一定的缓和。所以谈判真的不是通常的法律专业能学到的东西。刚开始可能你的反应能力没那么快,你可能也不是平时就很会吵架的人,那就在失败中学习吧。如果对方把你战胜了,你就学习人家话是怎么说的,人家的神态、双方的配合、对你的背景的了解、对你心理的把握和分析,这样学习几次之后你就出徒了,这不是什么难事。
林宝嘉:
谢谢徐律师,我觉得讲得很好。我多实践一下。
岳凯:
徐律师您好,我现在是一名学生,即将进入研究生继续我的学习生涯。徐老师您在律师和法务行业也是有了多年的经验,假设您回到您的研究生或者本科的时代,您知道了您以后要做的行业以及行业的现状,在这样的情况下,您会着重提升自己哪些方面的能力呢?
徐律师:
你说得非常好,如果说让我以我现在的经验再回头,我觉得我就会做出一些截然不同的选择。
非常坦率的讲,首先我肯定不会去选择读北大的博士,因为我不适合搞学术。我当年可能比较愿意写东西,就觉得自己在学术上可能有一定的造诣。但现在再回头看,我当年的同门像王楚教授,我觉得他就比我适合做学术。我当时错误认为我热爱学术,其实不是,因为学术是一个职业,包括教书、进高校,这些都需要提前规划。我研一的时候还特别去听北大和清华的名师的课,尤其是北大的朱苏力老师,我当时特别想读他的博士生,但是这个想法实际上很幼稚。因为大家都知道每个名师后面想读博的人是排着队的,我确实也没有那么优秀,在学术上也没有特别值得称道的造诣。所以第一点我不会去选择做学术。
第二点我会改变我的行为方式,因为那个时候我是一个很孤僻的人,跟大家很缺少交流。我记得本科比较喜欢练双截棍,研究生的时候练形意拳,就跟武术圈的人走得比较近,觉得自己是个另类。本科的时候同学给我起个外号叫“独行侠”。就是说我不是一个性格上很外向开朗的人,这对我后续职场的初期影响很大。所以第二点变化是我会多跟师兄师姐去做交流,这对我来说会有两点好处,第一点,师兄师姐毕业的时候可能拉扯我一把,第二点是师兄师姐可以以过来人的身份提供经验。因此,最好多去拓展同门的资源,别人求你帮忙的时候,尽量多帮一些,多积点善缘。
第三点是我会多实习。我在研究生期间就没实习过,我对我的职业是没有规划的,像踩西瓜皮溜到哪算哪。我的第一个职场选择是去四大会计事务所(简称“四大”),当然四大对我也很够意思,给了户口,还派我出国,当时派出国还有津贴。但现在回头来看,如果再让我选我不会选四大。不是说四大后期就不行了,而是因为四大不适合我的性格,浪费了我大概三年的时间。如果再让我从头选,我会优先去律所,其次才是做法务。所以说你千万要多去实习,多去见已经毕业的学长学姐。我当年这方面做得很不好。
第四点是始终要保持学习的状态。当然了你的学习要跟你未来的职业规划匹配,不然学也白学。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要有一个长期的规划。你可能先有一个10年的规划,然后再聚焦到近期,有一个3~5年的规划,然后根据这个规划再来匹配你的资源和能力,这个时候资源配置才是最有效的,不然滑到哪算哪儿的话,人生真的就浪费了。我们的每一天每一年,每三年每五年都很重要。我刚才也讲了人的最好的年华,从事业角度来说25~35岁就是最黄金的年华,一定要抓住。我想这几点是尤其要注意的。
岳凯:
谢谢。非常真诚且富有启发性的回答,谢谢徐律师。
张旭东:
徐律师您好,我是旭东。我看大家都发言完了,我就来问一个问题。因为我已经在做律师了,所以我更关注一些职场上的问题。在法务寻找律师的过程中,他们倾向于寻找什么样的律师?以及他们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认识或者寻找律师?我觉得这个问题对于律师的个人发展,包括如何进行个人完善是很重要的。第二个问题是一个比较实际的业务场景——在我提供律师服务的过程当中,有时候面对的不光是法务,还有法务公司的业务部门。法务需要律师的背书,业务部门则希望把产品推销出去,他们就不希望律师说法律风险特别多,那么作为律师在提供法律服务的时候,应该如何提供意见以应对双方的需求呢?
徐律师: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对第一个问题我的体会是,如果这家公司以前的律师合作都挺好那就接着用,如果之前的律师合作不好,比如说服务态度不好、业务能力不行,或者如果出现了新的纠纷或者诉讼或者新的法律问题,不是原来这个律师擅长的,这时可能需要更换律师。在选择新律师的时候我一般是这样的,首先看律师在这方面的经验有多少,这个可以通过裁判文书网看他的成功率,看到他在法庭上的表现。相对于律师的名气我更倾向于专业性强可以解决问题的律师。其次要分析一下客户的需求,有两类需求:有时候我需要的是能有效沟通的律师,能够让法官了解我的需求和真实情况,这就需要一定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而不只是专业能力。还有一些时候需要靠专业能力死磕,那我肯定会多问问律师专业方面的能力,同时也在法务圈子里问一问这个律师靠不靠谱。我判断人只有两点,一个是人品,一个是能力。第一点你告诉我人品靠不靠谱?比如说旭东这个人很好,很踏实,是有一个职业道德底线的人,我就比较喜欢。然后他的专业能力怎么样,能不能帮我们解决问题?
你的第二个问题是在某些场景下法务想让你帮他说他不方便说的话,这时你到底是说还是不说?这其实也是有门道的。首先你想,法务找你的唯一的可能性是什么呢?是想请律师做专业性的背书,来告诉业务的人确实是存在这些风险的。这个时候我建议你要听法务的,不要听业务的。因为你的主顾是永远是法务,而不可能是业务。你跟业务关系处得再好,他可能找你的机会也很少,可能他离婚了或者身边有什么琐事才会找你。大部分时间你的主顾都是法务,即使他不在这家公司干,他换公司或者将来升职跳槽了,他还是你的客户。所以他是你不能得罪的,你要跟他穿一条裤子,站在一条船上。你就坦率的讲风险在哪,然后你确实说的有理有据,那业务也是信服的。所以你要抓住这个问题的根源——你要解决法务的问题,而不是业务的问题,这个理念很重要。
张旭东:
非常感谢徐律师,确实解答了我的疑惑。
主持人:
非常荣幸和大家度过一个收获满满的夜晚,那么我们的会议到这就结束了。再次感谢大家的参与,感谢大家对“中美法律评论”的支持。
徐律师:
好的,谢谢“中美法律评论”,也谢谢旭东,谢谢丽萍,谢谢各位小伙伴,非常感谢。
EN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