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诞辰150周年:现代性价值,是他心底的“压舱石”公众号新闻2023-02-25 22:02今天是清代维新运动领袖梁启超诞辰150周年纪念日。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绝对绕不开的人物之一,他的一生,横跨思想、政治、教育、史学、文学等等领域,在开启民智,推动共和,甚至个人品德上,远超他的老师康有为。但对于他的思想局限性及其根源,鲜有一语中的者,直到读到《1840年以来的中国》引言中这一段:王人博老师说:“梁启超以最大的胸襟气度,在近代中国的各方之间奔走斡旋。可是,历史的震荡,远远超过了梁启超胸襟的幅度。作为知识分子,梁启超可谓功德圆满,可是这位功德圆满者的失败也提示我们,中国的现代性转型,真的很难。”他与袁项城的恩恩怨怨,是为典型。1898年戊戌变法的失败,在梁启超看来,是由于袁的首鼠两端,向慈禧告密导致的,他对袁,可谓恨之入骨。然而,辛亥革命后,袁即将就任大总统,梁启超便面临两难抉择,是否支持他?此刻,梁启超善于妥协与务实的精神便表现出来了,他认为,袁拥有强大的政治威望,有丰富的治国经验,是推动历史转型的最佳人选,于是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公开信,愿意辅佐他。于是,袁梁二人进入蜜月期。正如王人博老师所说:“梁启超长袖善舞、随机应变,但他绝不陶醉于权谋,他的政治手腕,都是为了实现现代性价值。这样一个政治理想,从来都是他内心最底层的压舱石。”▲1919年梁启超(前排中)赴欧洲考察留影但是,随后1915年袁的洪宪梦,就触动了梁启超心中“现代性价值”这条红线。他先是公开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的文章与袁决裂。一石激起千层浪,梁启超的文章获得了全国的响应,不久,他的学生发动护国战争,最终,袁郁郁而终。然而,现代性原则的胜利,不一定就等于现代性的胜利。梁启超坚持的现代性原则胜利了,但是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却更曲折了。1840年以来的中国,内乱不止,动荡不安。袁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这一局面,尽管他的个人野心葬送了历史功绩,自作孽不可活。但是梁启超一介书生,根本无法稳定之后的乱局,时局竟然就此急转直下,陷入军阀混战。应当注意的是,当梁启超希望大家学习西方的时候,他更多的是为中国找出一个可以效法的目标;当他对中国的历史与文化表达愤怒地时候,只是为了说明当时的现状,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崇洋主义”。他认为中国的问题更多地源于历史上对自己正确的东西的背离,而不是根上的坏死......梁启超引述中国古典,并不是为了让读者支持他的新民计划,而是提醒读者,在成为新民的过程中不能忘记对中国圣人君子的效仿。(《1840年以来的中国》P12)在王人博老师看来,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无一例外地导向了一个范式——被外力拖入现代化进程的中国,一切思考都必须转换成“救亡图存”“国家富强”的命题才正确。然而,现代化的逻辑不会因动机而改变。这只“看不见的手”,紧紧地扼住了中国近代史以来几乎所有风云人物的思想脉搏。身处历史变局中的我们,如何才能认清现代化的逻辑和真问题,在前行中卸下历史的桎梏和包袱?为此,诚挚推荐阅读王人博著作《1840年以来的中国》。这本书是作者的担当,是一本融史学家的洞察、法学家的严谨、哲学家的智慧于一体的书。本书从“大变局”开始反思,以宪治为线索,探究中国近现代史上一系列真问题,一直讲到1982年。可以说抓牛就抓牛鼻子,而且写得在同类型书中是少有的扎实。一部真正的好书,其表现力更是具有时代的穿透力的,作者所想表达的不仅仅只是那一时期的事情,还有些“明天的事”。关心中国现状与未来,想用一种新视角重新理解历史的人,本书不应错过。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王人博 《1840年以来的中国》(含签名版),还可在规格中一并选购“中国近代史被忽视的四个视角”,跳出主流叙事窠臼,从四个被忽视的视角揭开近代史的真相: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