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你是否也有这种感觉:
时常感到心悸心慌、四肢乏力、焦躁不安、注意力无法集中,但又检查不出什么生理疾病,只能任由这种难以言说的负面感受,像空气般弥散在周身?
很多事情做了又嫌累,不做又觉得不踏实,于是就在“想躺躺不平,想卷卷不动”的尴尬状态里不断自我拉扯,最终思绪变得无比混乱,犹如洪水猛兽般快要将你侵吞?
当压力席卷而来时,只感觉内心地动山摇,而行动上却像被人点了穴,丝毫不能动弹,于是在这种落差中,恨不得放下所有,销声匿迹隐入尘烟,就此随波逐流?
每当这种感受出现在我的身体里时,我都会想到《山月记》中的一段话:
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
渴望变得更好,但又只停留在渴望中;察觉到内心的欲望,却又无法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知道人生还有更多的可能,却又生怕作出错误的选择,于是踟蹰不前。
我知道,这是我内心烧灼着的焦虑感正在与我宣战。
图片来源:《我的解放日志》
我一直想要知道自己内心的焦虑感来自哪里、昭示着什么,也隐隐感受到,比起每天混噩度日所带来的虚无感,焦虑感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我对生活还有积极的期待和正向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它似乎代表着我的生活还拥有更多的可能,我还有选择的权利。对于这种焦虑感背后所昭示的“可能性”,哲学家们早已有所阐述:焦虑是一个普遍的体验,没有特定的目标,它是我们每一个活动的背景音,预感着未知的起源和无法预见的结果。同时,焦虑与自由相关联。自由让我们接触到可能性,以及承诺做出某个行动或选择后可能的风险。当我们站在选择的悬崖边时,我们在面临一种“自由的眩晕”(Kierkegaard,1884)。可以说,焦虑,就是面对自由的一种“眩晕”。我们所面对的自由越大,选择越多,我们的焦虑感也会越多。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为了逃避选择所带来的焦虑,会尝试用无理取闹的方式操纵自己的伴侣主动结束他们的关系;而很多年轻人也因为不敢承担选择的后果,而放弃作出更加冒险的尝试,只能循规蹈矩考研、考公、考编,跟从社会主流。对于许多人来说,比起自由所引发的焦虑,按部就班不出错的人生,似乎是更加安全的选择。在有些时候,人们宁愿被绑在悬崖边,获得一种“我一定不能掉下去”的确定感,也不愿走入一个一望无际,可以四处撒野的荒原。某种程度上,自由既是一种甜蜜的祝福,也是一种难以承受的负担。尤其是在我们当前所处的后疫情时代,不确定性猛然加剧。经济下行、行业萧条、企业裁员、人人内卷,人工智能技术又以我们难以想象的速度不停迭代......未来对我们来说,就像是迷雾笼罩的黑夜,而我们则站在独木桥上,举目四顾,不知往哪儿走才能触摸到光亮。自由带给我们的“眩晕感”,从未像今天这般严重,每个人的焦虑指数都呈几何级别增长。那么,面对这份渗入日常、无法完全消失的焦虑感,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焦虑可能来源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能力和欲望的龃龉,也可能是崇尚优绩主义的社会给每个人施加的桎梏,以及后疫情时代的不确定性所带给人的迷茫。不论是哪一种,尝试对这份焦虑感抽丝剥茧地进行思考和分析,也能带给人意想不到的力量。面对大时代和宏大叙事带给人的无序感,要学会将其层层剥离,识别出其中的荒谬,并思考这种“宏大”与个人生活相关的部分,努力作出新的尝试,建立属于自己的“大后方”,定义自己生活的意义,从而不被时代和各种制度所裹挟。焦虑意味着有问题需要解决,更意味着你拥有选择的自由。而自由则意味着需要独自承担选择的责任,也承担起每个选择所带来的后果。因此,焦虑其实是在提醒你,你拥有向上的机会,也拥有丰富的可能性,而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鼓起勇气,承担起这份自由,作出你的选择。哲学家萨特曾说过,觉醒的人,既不是在咖啡馆和公园盯着东西看的罗冈丹,也不是像汤姆·索亚粉刷篱笆一样假装快乐地把石头推上山的西西弗,而是一个有目的地去做事,而且对所做之事的意义充满信心的人,是一个真正自由的人。具体,意味着具体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路径。而焦虑终究是一个非常虚幻的情绪。我们的脚踩到具体的路径上,一步一步往前走的时候,焦虑自然会消失。当我们变得具体、有行动力时,我们就能更清晰地看见人生的实相,而不被虚幻的焦虑所迷惑,就像一点一点解开缠成一团的耳机线一样,最终你会发现,曾经你以为是迷雾一样的事物,是如此的明了、简单。本期测试,将使你了解自身目前的焦虑水平,并为你提供解决焦虑的建议指南。祝愿你在看清焦虑的真实面貌后,能与它握手言和。【英】苏珊·亚克维、卡伦·维克塞尔·狄克逊著,《存在主义治疗:100个关键点与技巧》,2020年1月,化学工业出版社【英】莎拉·贝克韦尔著,沈敏一译,《存在主义咖啡馆——自由、存在和杏子鸡尾酒》,2017年12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谷雨实验室-腾讯新闻,《与项飙对话:在不确定的世界,建设自己的大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