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伊斯坦布尔:教堂、猫咪,与古老帝国的回响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图文 | 黄宇
作为这次土耳其地震的记者,结束采访后,我从这个国家的东部回到了西部城市——伊斯坦布尔。虽然同属一个国家,但在穿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后,就从亚洲进入了欧洲。伊斯坦布尔的东城区在亚洲,西城区在欧洲。同一个城市,但市区属于完全不同的地质板块,所以伊斯坦布尔的西侧主城区在地震中几乎没明显的震感。怀着好奇,利用等待回国航班的几天时间,我想通过步行来观察这个欧亚城市,当一个纯粹的摄影师。
伊斯坦布尔,在被奥斯曼帝国占领前,是拜占庭(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但丁大帝迁都到此,又称君士但丁堡。
伊斯坦布尔
到达伊斯坦布尔的第一站,必然是选择去圣索菲亚大教堂,公元335年,罗马帝国迁都后就立即开始修建这座教堂(Aysaofya,土耳其语:上帝的智慧)。
从海面爬上山坡,才能走进圣索菲亚教堂
走进古城,碎石铺的地面坑坑洼洼,沿路而上,我抬头仰视,一座由淡蓝,淡粉,暗黄色组成的巨大教堂在山坡上盘踞。
历史上,这曾是古希腊和欧洲文明的继承者,罗马帝国崩溃后留在东方的残存星火——圣索菲亚教堂,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一直都是全世界最大的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
想象着自己是一个古代水手,经历连天累月的航行,在舢板上被烈日和暴雨折磨得疲惫不已,在淡水食物即将枯竭之时,从海上远远看见这高耸教堂的那一刻,我知道自己快到陆地了。
任何人在海上远远望见这宏伟的教堂,再经由一番周折走到它面前时,都会产生几分虔诚和敬畏,这也正是建筑之于人类的意义所在吧?
走进大教堂,31米直径的主穹顶,会刷新你对既往建筑的认知。巨大的主穹顶周围由多个拱门、扶壁和小圆顶来支撑和分担重量,40个拱形窗户分布在不同位置。一抬头,看见阳光穿透进来,神圣感会让你相信天国的存在。
走进教堂,你会感到前所未有的空旷宏大与震撼
进教堂必须脱鞋,女士裹头巾,低声轻语,庄严肃穆。唯一自由自在的是猫咪,被猫吸引的游客也可以发出欢声笑语,围坐拍照,而不招来信仰者的反感。据说在典籍里有很多先知喜欢猫的例子,甚至有他为了不打扰猫睡觉,剪掉自己袍子的传说。
博物馆随意休息的猫咪,完全不给人让座
只要猫咪们愿意,它们可以在任何地方晒太阳打盹儿
走出教堂,庭院里散布着拜占庭时代遗留下的石柱和雕塑,一个睁大双眼满含悲伤的石像望着教堂方向。把我拉回君士但丁堡陷落的那一刻,拜占庭骑士们身披重甲,在城墙上迎接十几倍奥斯曼军队排山倒海的冲击,坚固的城墙遇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火炮,城墙被击穿,教堂敲响了最后的钟声。
君士但丁纪念柱,公元330年
所有人,无论老幼,贫富,宗派,都围聚在这里,做一场最后的弥撒。拿着仅有的武器站在教堂周围,和他们的国王一起,等待与奥斯曼人进行最后的决斗,这场战争决定了整个人类世界的走向。
教堂旁的地下水宫,是拜占庭帝国为战争储备水源的地方
火药粉碎了骑士阶层,奥斯曼的崛起让西方商人苦恼不已,为了绕开这贸易中转站,却意外翻开了人类史上最伟大,也最血腥的大航海时代,东西方实力的天平从此一边倒。
东西方的桥梁,欧亚文明交汇的潮头浪尖
伊斯坦布尔,见证了这一切,作为1500多年不间断的首都,城市的每砖每瓦都是在东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产生的,高低起伏的地形,欧亚文化的交融,古代丝路的终点,这里的多元和韵味,靠步行来体会才是最佳。
伊斯坦布尔形形色色的路人,坐路边也能看上一天
爬上加拉太塔,这座拜占庭时代修筑的高塔至今仍能俯瞰全城。经过一片陡峭弯曲的街巷,摄影大师布列松在这里按下了他的“决定性瞬间”。走到海边,透过挡板缝隙看见了一处保护中的古迹,我正在犹豫怎么才能看清楚,看管员见到我这个东方面孔,挥挥手让我进来拍个够,原来这是YAHYA PASA古代喷泉遗址。
古老的YAHYA PASA古喷泉遗址
天色渐晚,远处的天际线上满布大小寺庙和尖塔,山间民居星火点点,海峡上客轮的汽笛声交错,加拉太桥上挤满了挥舞竿子的钓鱼人,多到让你有种全世界钓鱼爱好者都云集于此的错觉。海鸥在头顶盘旋欢叫,庄重的宣礼塔唱起,海面升起一层薄雾,天色和水面,在镜头里越来越蓝……
加拉太桥上钓鱼的老人,很乐意在镜头前展示自己
这样的景色面前,我有些惊慌,不知道自己能不能,以及该从哪个角度去拍下眼前的画面。事实上,我最终也没能做到,翻看照片,觉得自己远远没法用镜头去表现这座城市的魅力。
加拉太桥是驻足观赏的完美去处
这儿有一种梦境般的迷乱美感,街头各种服饰装扮下的男女,宣礼塔下世俗化消费场所的享乐,未经粉刷透出几分残破的古老建筑。
帕慕克笔下“沉默孤独地倾塌于此的又哑又瞎又聋的房屋”
一些中亚面孔的年轻人,在街边弹起民族乐器,唱着我听不懂歌词但能听出几分忧伤的歌曲,酒店旁还有一座克里米亚纪念教堂,我翻开留言板,看到很多土耳其年轻人的留言,他们说自己的祖先曾是克里米亚鞑靼人。
这里的很多年轻人都是周边国家移民的后代
我在老城区的夜间游逛,昏暗的路灯下红男绿女在卿卿我我,他们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像东方人那样含蓄。看见我蹲在路边拍照,当地人可以毫无戒备地拉开门,让我爬上她家楼顶去拍全景。古寺前,半夜还在街边玩手机打瞌睡的中年人,招摇路过的流浪狗,我们都是夜间的游荡者。
古寺前闲逛的人和狗
虽然土耳其归属在亚洲,但能感到这里的人,至少从最表层上,还是向往着欧洲文明。街边小店的服务员,做最基础的服务时仍努力表现出欧洲式的优雅礼仪和寒暄。
过去的一年,土耳其的基础物价翻了两倍不止,连续几年史无前例的通货膨胀,据说让这里的很多中等收入群体都快接近无产者了。
经济萧条,年轻人失业率高,在过去的一年里尤其严重
这次严重的地震,更是给经济雪上加霜,我和同事都怀疑地震中损坏的城市,很可能一蹶不振,就此衰落下去,但街上的人依然保持着悠闲的生活节奏。
一天清晨,我淋着小雨快速经过圣索菲亚教堂,突然被看门的大叔叫住:“这里的每个人都互相说morning,你为什么不说呢?”我愣了一下,大笑着拍了拍他肩膀,说了一句“morning,sir”。
老人的气质,带着典型的奥斯曼时代的军人风骨
嗯,仔细想想,这很土耳其。表面是向往着西方文明,但偶尔显露出的小细节,又让人会心一笑。
排版:小映/ 审核:然宁
大家都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