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北大与中科院大学Nature: 揭示二维非晶碳材料的构效关系

北大与中科院大学Nature: 揭示二维非晶碳材料的构效关系

公众号新闻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底层认知逻辑和研究范式已被多次验证和使用,广泛应用于新物理现象的理解和预测、新材料的设计等。非晶态材料中原子的排布无长程序、内部原子无法被直接观测而导致其三维原子结构依然成谜,原子尺度上的构效关系仍不清楚。因为缺乏对真实非晶结构的理解,半个世纪前Philip W. Anderson把无序度高度凝练成一个物理变量做简单处理。直到现在来看,探索和表征非晶结构中的无序度依然是材料科学和凝聚态非晶物理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之一。


针对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北京大学材料学院刘磊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周武课题组、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陈基课题组合作,于2023年3月2日在Nature发表题为“Disorder-tuned conductivity in amorphous monolayer carbon”的研究论文,首次揭示了二维非晶材料中的构效关系。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了“二维材料的原子都暴露在表面,其位置可以被精准解析”这一特性,来解决非晶材料原子结构解析的难题。

 

图1.a: AMC生长机理示意图;b-h: 原子结构表征


该工作利用一种环状芳香分子(1,8二溴代B、N杂萘)作为前驱体,选用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将金属衬底的温度作为主要调控参数,精确调控分子源热裂解程度及样品的成核生长,得到了不同结构无序度的二维非晶碳(AMC)样品。进一步,利用电子衍射和扫描透射电子显微技术揭示了AMC的原子结构,系统分析了AMC中程序差异和原子结构的温度依赖特性。


图2.a-f: AMC电学性质测量


在电学性质的测量中,研究人员发现了AMC材料的高度温度依赖特性:在较低温度下(275-300 ℃)AMC具有微弱的中程序而呈现高导电性(方块电阻Rs: 32 kΩ per square)、325 ℃得到的样品则变为绝缘态、进一步升高温度后,Rs与生长温度负相关。研究人员最终实现了AMC导电性在9个数量级中的连续可调。


图3.a-h: AMC构效关系理论计算模型


研究人员利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和蒙特卡洛计算成功关联了二维非晶碳的原子结构和电学性质,揭示了AMC导电性差异的微观机理:AMC-300与AMC-400导电性差异的主要来源是中程序的有无;AMC-400和AMC-500的中程序差异不大,其导电性的差异则主要源于纳米晶区域的密度。为此,研究人员引入了一个新的结构序参量—跳跃岛密度;结合中程序,成功绘制了“微观结构-宏观导电性能”相图。这一发现也表明了非晶材料无序度的复杂性,难以直接用中程序完备描述其构效关系。该工作首次在一个非晶材料实例中实现了精准的构效关系,为二维材料、非晶材料物理及应用等领域提供了全新思路。


北京大学材料学院博士生田慧丰、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马银行、北京大学材料学院博士生李镇江、物理学院本科生程谋阳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宁守琮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学材料学院刘磊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周武教授和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陈基研究员为论文的通讯作者。主要的合作者包括北京大学王恩哥教授、裴坚教授、雷霆研究员,新加坡国立大学Stephen J. Pennycook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李茂枝教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程智刚研究员,北京理工大学黄元教授,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中心王钊胜研究员等。


上述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基金的支持。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617-w 


点击下方知社人才广场,查看最新学术招聘

扩展阅读

 

Nat. Nanotech.: 二维层状半导体材料中应变增强体光伏效应
今日Nature双黄蛋:南大石墨烯超平滑,南科大二维碳窥非晶
Npj Comput. Mater.: 非晶碳传热机制—原子配位
与铜不同,镍基超导材料的电子结构和拓扑性质 | NSR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媒体转载联系授权请看下方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Nature:研究揭示世界上90%以上的人口都被感染过的EBV病毒,可诱导癌症产生!FastTrack Universität 2023莱比锡大学公立语言项目招生简章山大与上交大科研团队合作揭示:感染新冠病毒对人类卵母细胞和早期胚胎发育无明显负面影响Neuron:中科院陈椰林团队拨开阿尔茨海默症治疗迷雾关注:中科院院士起诉原北大博士后吴庆龙恶意诋毁故意造假Meet the Editor Pushing to Turn the Page on Women’s Literature离家的时候又一顶尖学者回国,陈雪梅加盟母校出任北大生科院院长,忆北大曾是陈章良弟子,“玩花弄草”microRNA大文章低能耗低时耗,中科院&香港大学团队使用新方法进行多任务学习的可穿戴传感器内储层计算奥地利科技学院(ISTA)二维材料强关联物理课题组(Polshyn Lab)招收博士生、博后类器官鼻祖Hans Clevers 团队Nature子刊最新研究:利用纤维板层癌突变的类器官揭示肝细胞转分化苏月的婚姻路(3)喜报!纽约大学、香港大学、西北大学、UIUC、悉尼大学、NTU、澳国立……闲话人生(226)新年乐往事,感恩三贵人Nature|揭示全基因组加倍促进机体癌症发生的分子机制破解20年难题!《Nature》重磅:揭示调控细胞内基因转录的“红绿灯”机制!两篇Nature论文打架:云南大学最新Nature论文指出两年前Nature重磅研究有误中科院院士起诉原北大博士后侵权:被其恶意诋毁学术不端硅的继任者,二维材料有了新进展柏林的黄金时代——1920/1930Nature:揭示细菌劫持脑膜中的神经元导致脑膜炎的机制换到千般恨中科大崔林松教授与剑桥大学Neil C. Greenham教授团队《Nature》:高亮度、高效率和高稳定性的近红外钙钛矿LED​一本绝不会进入黑名单的期刊,IF值17+的NATURE子刊,仅中科院发文量就超3000篇为何有些疗法对癌症患者无效?Nature:揭示免疫细胞检测癌细胞突变并对其产生反应的分子机制中子科学与生活有何关系?目前有哪些应用场景和突破?瞭望专访中科院院士吴宜灿复旦大学NLP实验室《自然语言处理导论》 网络初版发布Agustín Hernández:中美洲建筑背景下的未来主义巨构5篇Nature和2篇Nature Medicine预测肺癌细胞的未来行为华中科技大学,发Nature!Nature:揭示肠道菌群代谢物促进胰腺癌化疗疗效的分子机制Nature:重大发现!揭示一种修复神经元DNA损伤的新策略Hinton的预言要实现了!美加顶尖大学Nature发文:全科医学人工智能GMAI不止要取代「放射科医生」哪种人更易患老年痴呆?MIT团队揭示阿兹海默症背后的基因机制|Nature破解50年谜团!Nature:揭示mRNA Cap2甲基化对细胞的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