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的最低成本,是做这3件事
点击下方预约按钮,观看直播↓
“喝醉酒了就突然跑到我房间,大概半夜三点就把我抓起来,把我衣服给撕破,然后揍我一顿。”
而妈妈也把自己对前夫的不满和失望,一遍一遍地灌输给林承纬“你爸是个很糟糕的人”。
双重作用下,他也就认为爸爸是个“极其不好”的人,即便成人之后得知爸爸去世的消息,也不肯去见最后一面。
这也成了他多年后最深的遗憾:
现在回过头想,也许他们两个感情出错,才是让我妈那么认为的一个原因,我爸并不是一个很糟糕的人。
我还是想要收到爸爸的爱,如果那时候能够改变我对我爸的看法,也许我不会想要去平衡这件事,在我成年之后。
如果我去见了他,我会问他该如何成为一个好男人,这种在成长阶段会问爸爸的问题,因为我没有那个机会。
如果说,这个遗憾让林承纬无助和自责的话,那他从妈妈身上感受到的,就是紧张和压力。
我跟我妈的关系本来就没有非常好,因为我是被打大的,我妈非常爱打我。
在她发达了以后,突然之间失去了一切,什么都没了。那时她的精神状况也不大好,她对待我很残酷,而且也不是因为爱我的关系。
直到现在,我心里也过不去那个坎,在我小时候,在我很需要她的时候,她那样对待我。
这种普通人理解不了的选择,正是他幼年亲子关系的再现。
因为童年时期过早做了父母情绪的“容器”,他背负着沉重的精神负担。不知不觉之间,给自己套上了“我要做得更好,才配得到爱;我不给别人添麻烦,才是好的关系”的枷锁。
即使多年之后,林承纬已经意识到,当年父母对他展现的所有愤怒,其实都是他们对自己不满的痛苦。
但是他也很难改变自己“生存”的模式,他一直在为不幸的原生家庭买单,为自己寻找童年缺失的安全感和爱。
在一次又一次的“轮回”中,一边想要修正自己的命运,证明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一边又暗示自己,不配得到别人无条件的付出。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类似林承纬这样的孩子。
“父母都这样了,我不配得到什么。”
而这恰恰是父母应该一开始给予孩子的:毫无负担的成长、无条件的关注、不求回报的爱意。
著名设计师山本耀司说: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我们才会了解自己。”
我们在跟孩子的关系中,容纳孩子的情绪,给予他爱的反馈,他才能学会爱自己,与他人平等地交往。
“她是一个极其喜欢仪式感的人,很喜欢过生日,我极其害怕别人给我过生日。她瞒着我做了一个非常大的、惊喜的生日派对,这对我来说就是非常要命的一件事。”
一个75岁的农妇,她的儿子在50岁的时候还跟她住在一起。 后来两个人都得了肺炎,母亲活下来了,儿子却死了。当母亲得知儿子的死讯,悲伤地说:“我早就知道没法把这个孩子带大。”
明明是前夫出轨,可在婚姻中忍气吞声的是她; 明明她跟前夫是合法夫妻,可是很多部电影,前夫都是跟第三者看完后,再跟她去看; 明明她长相温婉大方,可面对亲戚那句“怎么孩子长得像妈妈”的嘲讽,竟不敢出声反驳; 明明下定决心离了婚,可还是不停反问自己“是不是我做错了”。
其他嘉宾听了刘力绮的故事,都在跟她说“这不是你的错”“早就该离婚了”“该反省的是你前夫”,但看得出来,她打心底里并不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值得一段好的亲密关系的。
不由得想问一句,为什么呢?
吴雅婷道出了答案:自卑。
当一个人陷入到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自我批判中时,旁人给出再多正面评价,都无济于事。
因为,自卑的人总是盯着自己的缺点,总是在想“我不够好”。
旁人的评价,只能让他们不断地将自己跟其他人进行比较,然后印证自己的想法,陷入到更大的自卑中。
这似乎,也是很多孩子逃不出自卑的原因。
那为什么会自卑呢?
自卑源于对自我的不认可,而孩子对自我的不认可,则可能是把父母对他的评价内化成了自我评价。
我见过一个孩子,考试从未跌出过年级前五,精通三国外语,擅长钢琴、足球和绘画等,在同龄人当中绝对算得上出彩。
但在他身上,你感受不到一丝一毫的自信,他总是说自己糟透了,比他强的人太多,而自己不努力,很快就会被人追上。
总之,不管别人说他多优秀,他总能精准找到他人的长处,把自己打败。
后来,我了解到,他之所如此评价自己,是因为从小就被父母这样评价。
父母总是把他的缺点跟其他孩子的优点比,也总是贬低他的成绩和努力,一旦他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父母就会用失望的眼神看着他。
确实,为了让父母满意,他比一般的孩子要努力上进数倍。
但是,这不是源自孩子发自内心的、积极向上的内动力,而是孩子为了获得父母的爱,制造的一个“假自我”。
而“假自我”越优秀,越被父母喜爱,孩子就越脆弱和自卑,因为这证明他真实的自我没有被父母看见和接纳。
那什么样的孩子是自信的呢?
必然是被允许完全舒展“真实自我”,有力量面对生命中种种不如意的孩子。
而这样的孩子,需要父母看见他真实的内心,给予他真正的认可,接纳他天生的不完美。
“原生家庭可能对我们活成现在的这个样子起了作用,但我们的生活是可以改变的,改变的意义就在于我们中的很多人会创造我们下一代生活的‘原生家庭’。 如果我们发生改变,由我们创造的家庭,可能就是一个积极的原生家庭。”
👇延伸阅读👇
晴川,尹建莉父母学堂原创编辑,育儿学习者、观察者、分享者。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转载本文请在公众号发送“转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