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分流?基于错误事实与认知的普职分流焦虑争论
来源:陈志文观察
作者:陈志文
无论是中考5:5的严格分流,还是中职不能考大学的说法,都是被歪曲和放大了的流言,也是被放大了的焦虑,有必要在真实数据的基础上探讨相关话题。职普分流再次成为今年两会热点,但遗憾的是,多数建议都还是基于错误的流言,于是再发这篇去年的文章,也算科普提醒吧。
图片来源:凤凰网微博截图
中考普职分流,一直是近年舆论关注的焦点,包括今年两会前后,很多委员、代表、著名经济学家对中考普职分流带来的教育焦虑多有批评,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他们认为目前分流有诸多不合理,应全面普及普高。
具体来说,对于中考普职分流带来的焦虑或者说批评,主要来自两点:第一,就是中职学生不能考大学、上大学;第二,就是50%的学生被分流了,不能上普高。
普职分流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当然有探讨的必要,但在探讨这一问题之前,不得不指出,在舆论的讹传中,这两个焦虑不断被误导和放大,已经没有多少人基于事实本身谈论这一话题了,尤其是个别经济学家、名人,批评的出发点就不存在,是错误的。
中职已经以升学为主而不是就业,这是很多人不知道的,但恰恰也因此制造了分流的焦虑。
事实上,约65%中职生最后都上了大学,而不是直接就业。这是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2020年中职毕业生抽样调查的数据。
北京大学田志磊老师在题为《中职教育升学:误解、事实与政策》的文章中披露,调查显示,中职已经全面高考化,主要目的与方向是升学,不再是就业。
根据覆盖全国24个省市、353个县、近千所中职学校的16946份调查数据,直接就业的仅有35%,约65%升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业,而且升学的人中大约十分之一升入的是本科院校。在升学途径上,主要是对口单招和各种形式的直升(五年一贯制和中本贯通),还有9%的同学直接采取了参加普通高考的方式。
所以说,中职学生不能参加高考、不能升学的基本事实根本就不存在。
去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虽然高达1078万人,但其中有数百万都是中职学生,这恐怕是公众所不熟悉的。比如2021年河南高考报名人数125万,创下历史最高,但参加6月普通高考的仅有79万人,多出的45万左右考生,基本都是中职学生以及专升本考生。也就是说,125万人中,普高学生仅占2/3左右。谁还能说中职学生不能高考呢?
目前每年招收的500多万高职学生中,超过一半以上是中职单招等方式录取的。北京、上海、江苏、山东等全国各地,也广泛存在五年一贯制和中本贯通的招生与培养模式,也就是说,不仅仅是专科,本科通道也一直存在。
当然,各地具体情况是不同的,东、中部这种渠道更为宽广和通畅。根据北京大学的这个调查,东中西部区别比较明显,东部和中部大约60%升入大专,7%左右升入本科,但在西部,仅有4%的学生升入本科。
这份调查还显示,家庭负担显著地影响着中职学生的升学就业选择。即家庭负担重的孩子,选择就业的比较多,这就和招考制度设计本身无关了。
在上述文章中还反映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由于针对中职的本科招生比较简单,一些地方普通高中学生甚至在高三转学到中职以获取更大“套利空间”。
总之,中职不能考大学完全是误解,或者说是谣言。更何况,高考报名本就没有这种限制,50、60岁的人都可以报名参加高考,更不要说中职学生。这个近1.7万人的抽样调查再次清晰地告诉我们:中职同样可以上大学,包括上本科,总量甚至还不少,核心是看学生优秀与否。
日前,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也明确指出,中职定位已经从就业转向就业升学兼顾,与之相关,职业本科也提出2025年招生要占本科总量的10%。这里面,还没有计算每年大量专升本的招生计划。可以预见,未来中职升学的路径会越来越畅通。田志磊老师也在文章中很明确地点出:中职已经以升学为主了!
再来讨论第二个问题,就是对5:5职普分流的误解。事实上,全国最新统计数字是65%对35%。
5:5职普分流的目标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198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明确提出了“普职分流”和“大体相当”的概念:“根据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我国广大青少年一般应从中学阶段开始分流”“力争在5年左右,使大多数地区的各类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学校招生数相当于普通高中的招生数,扭转目前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的状况。”
90年代后,这一分流要求日趋严格,也曾在一些年份达到了5:5的分流比例,但近十年来从来没有哪个地方实现过这个分流目标。
去年(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再次重申了这一政策要求和目标,并表述为大体平衡,让很多人误以为是新政,未来要搞5:5分流,于是很多家长惶恐不安,专家在误导下也积极跟进批判“这一新政”。
其实,根据去年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在高中阶段,大约65%的学生进入普高,35%进入中职。即便是分流比较严格的地方,比如江苏、广东、山东等地,也没有实现过5:5分流。
江苏是这其中的焦点省份,分流的确较严,我在网上查到,2021年南京普高计划录取率是60.8%。虽然很难查到江苏整体普高录取率(中考是按地市招生的原因),但根据江苏公布的2021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职在校生64.1万人,普高在校生125.2万人,两者相除,我们可以得出普高占比66%(剔除中职的流失率稍高,实际占比可能会低一些)。
再比如深圳,根据深圳教育局发布的数据,2021年普高计划录取率是67%。根据青岛市公布的招生计划,2021年,青岛普高计划录取68%,但据媒体报道,最后实际录取率还要高于这一数字。
北京上海近年普职招生计划录取比是7:3,但考虑到自然流失率,最后实际普高录取率均高于计划。2018年,北京中考最后普职比曾高达92%比8%。今年(2022年)北京选择了几个普通高中试点注册登记入学,有人评论说,这些学校本就是普高垫底的学校,每年都招不满的,报到率较低,外出借读的也不鲜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普高招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激烈。
各个地方的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整体数据的真实性。
也就是说,5:5分流,作为30年前教育部门的政策和追求的目标,除了个别年代外,从来不曾变成现实。近年,也只是模糊表达为大体平衡,甚至强调“职普融通”,避谈分流。目前的焦虑,更多是一种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惶恐,是建立在虚假的事实基础上引发的不安,尤其是在很多著名专家“以讹传讹”的传播下,不断被放大。
在这两个问题上,公众与舆论还默认了一个错误的前提:所有孩子都喜欢上学,都必须上高中,甚至大学,是没有自然流失的。但显然这个结论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承认,无论什么原因,都会有一些孩子不想上学,所谓自然流失。更需要承认,无论什么原因,一些孩子不适合进行以文化课为主的学习,为什么不给他们更多的选择?
在义务教育阶段,为孩子全面发展考虑,我们实施强制性学校教育,不允许辍学,甚至要追究家长的法律责任。但在高中以及后续教育阶段,法律赋予了他们可以不上学的权利,这也是非义务教育和义务教育最大的区别。也就是说,无论是上高中,还是读大学,即便不存在“考不上”的因素,也不可能是100%升学率。事实上,目前每年高考的招生计划都没有完成,各省都存在大量专科计划未能完成的情况,即便分数线只有100分。
但基于这个默认的不存在的基数、前提,我们就无意间就放大了职普分流的影响。如果我们剔除一部分自然流失的学生,最后真正被迫分流的有多少?被迫上不了大学的又是多少?
北京大学的这份调查显示中职65%的升学率,显然是超过了很多人的认知,这其中也必然存在中职流失率造成的影响。
事实胜于雄辩。我们都希望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也应该积极回应家长的教育需求,而不是固守一些理论,制度。但无论如何,不应罔顾事实,刻意夸大,制造不必要的焦虑。尤其是很多专家,甚至是知名专家,名气越大,责任就越大。
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于普职分流,以及能否参加高考和升学的事情做必要的科普,积极澄清一些数据。只有在掌握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才能心平气和地去进一步探讨普职分流的合理性、必要性,得出正确的结论。比如在中职已经逐渐以升学为主的背景下,“分流”的必要性?以及中职与普高“融通”到底应该怎么落实?基于生源快速下跌的背景下,如何构架更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
最后,还是希望更多关心教育的专家、名人,做一点基本的功课,基于事实去讨论,而不是基于虚妄的流言。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