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斯夫人号事件:乾隆为啥非要洋人以命抵命?
┃一时强弱在于力
千秋胜负在于理
沙休斯夫人号事件:
乾隆为啥非要洋人以命抵命?
©文/ 谢承汇 编辑:瑞秋的春天
乾隆帝在位60年,太上皇又做了3年,实际掌握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古代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权力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如此长的时间,也就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历史素材库。如果说各位听众是笔者的衣食父母,那乾隆帝绝对是笔者的再造爹娘。今天讲得故事,还是发生在乾隆朝,甚至日后的第一次鸦片战争都跟此事有关。
公元1784年,也就是乾隆四十九年,这一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乾隆帝也没闲着,开始了他的第六次南巡。
每次乾隆帝南巡的挑费都相当巨大,不过,没关系,南巡路线上的各级官员,商贾的孝敬费就足够这位爷的开销了。出门只能“公款旅游”,是乾隆帝没钱吗?当然不是,乾隆帝只是舍得不花自己的私房钱。而乾隆帝的私房钱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来自跟洋人的贸易。
◇ 乾隆皇帝南巡图局部
虽然,大清“不许百姓下海”,但当时被称为“天子南库”的广东十三行跟洋人保持频繁的贸易往来,也因为只剩这一根儿独苗,所以十三行的商人跟洋人的生意做得飞起。挣了钱不光孝敬皇帝,十三行也赚得盆满钵满,就连当地百姓也跟着沾了不少光。
◇ 外国人在十三行
当时跟大清做贸易的商船中,有一艘名叫“休斯夫人号”的英国船,每次来都从大清买走大量丝绸瓷器茶叶,留下真金白银。在当地人眼里,“休斯夫人”哪是船啊,就是行走的印钞机。
这年阳历11月24号,农历十月十二号。“休斯夫人号”如期抵达广东黄埔港,而港口也聚集了大量商贩,都等着在年关来临之前,狠狠得挣他一笔。
那会儿大清和英夷还没正式交恶,因此在官方层面双方关系也特别好。按照传统,凡是洋船来了,大清这边得放礼炮欢迎,码头还有一堆手拿花环,高呼口号的欢迎队伍。在大清礼炮响过之后,英国人也要放礼炮还礼。
不过这次出了意外。也不知道是不是英国人昨晚开Party喝多了,操作礼炮的哥们居然装了实弹。这一炮直接命中停靠在港口里的大清驳船。万幸,驳船上没装货,装的全都是人。一瞬间,欢迎群众改送丧队伍了,从驳船里抬下来三个中国人,两死一伤。
“休斯夫人”号上的英国人一看,闹出了人命,那还做什么生意,调转船头就要跑。大清这边也不是吃素的,派出水师就把英国人给堵回来了。现在船算是扣下了,当地官员把把这事儿上报给两广总督孙士毅,孙士毅又跟朝廷汇报了此事,等着圣裁。没几天,奏折就放到了乾隆帝的龙书案上。
◇ 乾隆皇帝晚年肖像
此时的乾隆刚从江南回来,本来心情不错,听说这事儿,立马就不高兴了。
原来,这种华夷冲突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仅在广东一地,就发生过五起华夷冲突,双方互有死伤,责任划分就是一本烂账,没人说得清楚。不过有一条是肯定的,如果中国人杀了夷人,各级官员一般来说会睁只眼闭只眼,乾隆帝虽有旨意,要依律处理,但也不真管。但如果夷人杀了中国人,那绝对是一命一抵。毕竟乾隆帝早有旨意:要从严从快处理夷人。
于是,这次也不例外,乾隆帝批示:一般打架斗殴出了人命,都要杀人偿命。现在正值严查英夷传教的事儿,一定要严肃处理。只要能将英夷绳之以法,赶紧处决,“亦不必果系应抵正凶。”最后一句是圣旨原文,意思是,也不一定要真拿到真凶。这意思太明白了,只要有夷人偿命,什么真相,罪魁祸首,根本就不重要。这段话里说了一个“严查洋人传教”的事儿,这个故事过两天我会细说。
孙士毅得了圣旨,心想既然不要真相,那自己处理起来就太容易了,估计英夷那边听说,也能感恩戴德。于是,孙士毅把圣旨原封不动转达给休斯夫人号这边的商务总管史密斯。按照孙士毅的想法,我没直接抓人,把你史密斯请出来转达圣旨。你还不哭着跪地上,边磕头边谢恩,回去找个倒霉蛋,就把案子结了,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 18世纪70年代广东城区鸟瞰图
万万没想到,这个“不知好歹”的英夷史密斯不干了。
在英夷眼里看来,这条一命一抵就不对。我们英国人放礼炮造成两死一伤的悲剧,这纯属误伤。按照大清的法律,误伤不判死刑,一般就是流放,顶天也就是斩监候,死缓。之后再花钱疏通一下,也就是了。这种不分青红皂白,让直接偿命的事儿,根本不合理合法。而且乾隆的圣旨说:这事儿不用查清楚,有人偿命就行。这在英夷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人命关天,怎么跟儿戏似的?
不过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这事都惊动了乾隆,如果来硬的,估计这一船人都得交代在这儿。于是,英夷退了一步说:要我们交人也可以,但必须依照法律审判。我们也有权请讼师,为犯人辩护。
孙士毅一听这话就上头了,心说你们这群英夷真是给脸不要啊,皇上已经开了天恩,怕你们蛮夷小国不好接受,让我随便找个人抵命。这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你们还这么不知好歹。但孙士毅好歹也是两榜进士,没有当面掀桌子骂街,表示双方都好好想想怎么处理这个事,过几天咱们再谈。
过了两天,史密斯这边来了个大清官员,说是奉两广总督孙士毅的命令,来请史密斯过府叙话,一来为前几天的冲突解释赔罪,二来商量下一步怎么处理。史密斯一看来人客客气气,也没多想,就跟着出门了。没想到,刚一出门,从四周冲出来几十个官兵,二话不说就把史密斯绑成粽子,带走了。
这还没完,英夷的商馆也被孙大人派兵围了个水泄不通。顺带手,当时在广东的夷人商馆全被清军包围。孙大人放出话来,给英夷两天时间,如果两天后不交人,商馆断水断粮。从现在开始,夷船不得离港,大清官兵将上船捕盗。
◇ 广东巡抚孙士毅画像 (1720-96)
此事本来就是中英双方的事儿,现在一下拉了这么多垫背的,其他国家商馆也不干。一开始他们还谴责大清这边一刀切的处理办法,后来眼看事态越来越严重,也不得不跟英国这边商量,先交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夷人的商馆都被孙大人派兵包圆了,那之前被抓走的史密斯怎么样了?孙大人抓他就是做做样子,别看当街捆的严,进了衙门态度好多了。孙士毅反复劝说:兄弟,认命吧,没想把你怎么样,你现在赶紧给商馆写封信,交出个临时工,这事儿不就结了么?史密斯一开始还是横打鼻梁,一百个不服,就是不写。后来饿了两天,不得不给商馆写信,让他们找个倒霉的临时工。
后来又经过几番讨价还价,英国人据说找了个印度人顶包。眼看英夷服软交人了,孙士毅孙大人赶紧写折子报告给乾隆帝。
这事儿要到此结束,也就罢了,没想到乾隆帝还要继续作妖,把这事儿给闹大了。他听了孙士毅的汇报,感觉这帮英夷太给脸不要了,我们死了俩,只让你们交一个人抵命,朕这已经开了天恩。英夷就应该痛痛快快交人,跪地磕头谢恩就完了。还这么多废话,给朕的孙爱卿找这么多麻烦。这群英夷冥顽不化,不懂感恩,就是生了锈的铁砧子——欠打。所以,朕还要略施惩戒。
于是,乾隆下令:明明说好两天交人,怎么拖了9天才交人。这是英夷不讲诚信!所有夷国商人,都得上刑场观刑,好好涨涨记性。
得了圣旨的孙大人不敢怠慢,立马通知了所有广东夷商,务必到刑场观刑,否则再来个十面埋伏,断水断粮。经过这么折腾的夷商们只好来到刑场观刑,整个行刑过程给这帮夷人吓得当场就想坐船回国。
此事之后,乾隆帝得到一份报告,上面写着:英夷这此事件的处理结果完全接受,并幡然悔悟。各国纷纷表示未来会更加小心,再也不会找麻烦,触犯天朝法律。
◇ 19世纪50年代的黄埔码头
由此可见,在大清这边什么叫法律?乾隆说的话就是法律。《大清律》只是装点门面的摆设,如果真出了事儿,什么法律都不如圣裁好用。因此,从大清的角度来看,此案就算结案了。但从英夷的角度来看却没有。此事件甚至成了英国人谋求治外法权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