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接到有一些来访者。通常,他们有很高的反思能力。他们知道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他们,同时“一点就通”,好像咨询师的反馈是他们早已反思过的。
这类来访者,可能有了蛮多的成就,或是不错的学校、工作等等。而且本身有着良好的反思能力。但就是觉得不够。
他们的座右铭是“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是美好的愿望,但是他们可能难以享受当下,或是很难认为自己真的挺好的。
咨询目标通常是“我想要更完善自己”,其实隐藏的声音是“我现在还不够好”。
02
通常我遇到这样的来访者,他们仿佛和咨询师有着非常默契的配合。他们对咨询师的期待是,希望咨询师指出自己待完善的地方。其实,这不是心理咨询的初衷。
因为这个“我还不够”的声音,像是一个严苛的超我。穿了一层想要“提升自己的外衣”。因为不论获得怎样的成就,他们的始终不够,难以停下努力的脚步。所以心理咨询师要做的,其实不是成为他们的“超我”,这样只不过是一种强迫性重复。比如你要问问他们对于未来的期待,规划、自我反思,他们能说100条;可是要问问“你觉得自己现在哪里挺不错的?”他们可能会卡壳。“我现在虽然挺好的,可是如果我的工资、成绩可以再高一点点话......” 他们有极强的能力,但通常最需要的其实是一个能够证明自己的结果。小时候是成绩;长大后是薪资待遇、房子、工作是不是500强。有句话是“你要悄悄努力,然后惊艳所有人”可能是这类来访者内心的独白。因为他们内心最渴望的,不是让咨询师帮助他们“惊艳所有人”,他们最需要是“偷偷努力”的这个过程被看到。但如果咨询师只是帮助来访者“惊艳所有人”,就等于忽略了“偷偷努力”这个部分。这样,咨询师认同了来访者“我还不够好”的内在现实,同时没有给“偷偷努力”的部分留出谈论空间。这是一种咨访关系中常见的共谋,也是一种强迫性重复。因为“偷偷努力”里面可能隐藏着很多渴望与脆弱,通常也是现实生活中不被接纳的部分,极有可能就是来访者无法接纳自己的部分。所以看到“偷偷努力”反而是最重要的“咨询目标”。作为咨询师更重要的功能,是帮助他们“接纳当下的自己”,这才是他们不曾拥有、却渴望拥有的能力,也是心理咨询真正的价值所在。因为他们需要的不是一个“更强的管理者”,而是需要一个“我不那么好,却依然被接纳”的空间。可能只是一句“你真的已经很好了”,甚至是“你不需要这么好啊,你真的很努力了。”“你可以难过,可以焦虑、可以脆弱,也可以不安,这样的你也有人爱,这样的你也很可爱的。”当难过和悲伤不会压垮自己时,其实就拥有了更加弹性的自我。这样“自我价值’与“外在成就”就慢慢相互剥离开了,也就不需要依靠外界证明自己了。我们可以拥有一种底气:我就没有,怎么了?但我依然欣赏自己,我依然被爱着;就算现在没有,早晚也会有的。因为当我们发自内心地体验到自己“足够好“的时候,根本不需要所谓的证明。况且很多时候,我们看似在追求所谓的某种成就,也许只是为了得到获得一句赞许,而已。
最后,以喜欢的歌词作为结尾:当成功不会让你太高兴,失败不会把你怎么样;平淡不会淹没你,你就站在了生命的最高处——《最高处》左小祖咒「首次咨询」利用国际标准的心理测评量表系统,帮助你理清现在的内心感受与困扰;专业心理咨询师与你进行1v1深度访谈,为你创造一个支持性环境,让你能够安全地表达,帮助你蜕变与成长。同时你也不用担心因费用过高而无法承担。数据显示,经过「首次咨询」进入的心理咨询,咨访匹配度有效提升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