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9.6高分的农业纪录片,治好了我的田园病
“种地”基因一定还深深潜藏在我们的骨子里,要不然无从解释从古早《开心农场》游戏的风靡到新近流行的“阳台种菜”。
现代人归隐田园的梦想与东晋的陶渊明遥相呼应,但“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这样的生活图景,对于蜗居在城市里的年轻人来说毕竟太难实现,于是观看记录乡野生活的视频,成为实现田园梦想的替代选项。
李子柒断更的日子里,一档英国农业纪录片《克拉克森的农场》成为田园“电子榨菜”的“代餐”,首季播出后获得豆瓣9.6的高分,近期第二季上线,依旧没有翻车。主人公克拉克森——一个中年大腹便便的大叔,竟被亲切地称为“英国李子柒”。
只不过李子柒的视频主打唯美沉浸,《克拉克森的农场》在出品方亚马逊“恶趣味”的加持下,不能不说是一部字面意义上“泥沙俱下”的片子,而且与李子柒展现出的老练的田园生活技能相比,克拉克森的农场生活更是连连翻车,参考老头原来的职业,或许类比为“城市赛车手的农场《变形计》”更为贴切。
汽车迷们不会不知道杰里米·克拉克森,事实上他所主持的汽车测评节目《疯狂汽车秀》(Top Gear)是很多汽车爱好者的启蒙,播出40年来在全球累积超过4.5亿观众。
作为节目的灵魂人物,克拉克森和搭档一起贡献了很多脑洞大开甚至匪夷所思的试车创意——比如让一辆公交车飞跃摩托车(而非相反);将普通汽车改造成水陆两栖汽车横跨英吉利海峡;驾车与专业的狗拉雪橇队伍比赛,看哪队先到达北极点;飞去南半球测试宝马X6的手提箱是否能在地球另一端正常使用……
因为毒舌又犀利,时常展现出暴躁的一面,再加上其长脸、大肚腩的外貌,克拉克森被粉丝热情地称为“大猩猩”。
《疯狂汽车秀》时期的“大猩猩”没有真的服气过谁,针对关于节目的消极评价,他曾经用英式幽默回怼:
“我们试图做到在一整季里面做出大家都喜欢的东西,除非他们住在北伦敦,吃着豆腐,觉得米利班德(时任英国工党党魁)讲话有理,希望天下太平人人健康。我们对这群人应该和他们对我们一样兴趣缺缺。”
而在2019年,这个一辈子都在与汽车打交道的狂野老头,突然决定去当一个农民——十多年前,克拉克森在牛津郡购置了六千多亩土地,多年来一直交给一个当地人打理,如今这个当地人决定退休,克拉克森索性自己上阵。
作为制片人,怎么不顺便做一个节目呢?
如克拉克森在其“农场专栏”里所写,他与亚马逊一拍即合,亚马逊想好了“让观众看看一个喜欢玩车的老家伙突然跨界去种大麦、小麦和油菜,侍弄林木和草场,会制造出怎样令人笑掉大牙的喜剧效果”。
现在我们知道了这个“跨界”的代价到底多大:在辛辛苦苦种了一年地之后,克拉克森和农场经理人查理算了一笔账,发现自己仅仅赚了144英镑,折合人民币,也就一千多块钱吧。
而在这一整年里,区分大麦和小麦、给牲畜看病和接生、给小羊剪毛、驾驶拖拉机在田地里画出精准笔直的轨线……已经让克拉克森筋疲力尽。
当克拉克森站发现悉心浇灌的菜地只种出来一棵菜和九株野草的时候,也许相比“英国李子柒”的外号,他更加与那个“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被戴建业老师吐槽“种个鬼田”的陶渊明神魂相交。
陶渊明在诗里写,“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而克拉克森现在也确乎是一个农民的品味和形象:每天晚上睡前他会翻开《农场主周刊》来读,尤其喜欢上面的化肥和机械广告——
“这类广告必然会配上一个50多岁的男人。他们通常穿着格子衬衫,外面套一件带拉链的马甲,那材料恐怕只在农贸商店里才能找到。这些广告上的东西我全都想买,它们看上去是那么气派,那么有男人味儿。”
唯一能关联起“农民”克拉克森和原来生活的是他对于拖拉机型号的坚持,当所有人都在抱怨或者克拉克森的拖拉机太大时,克拉克森还是执迷不悟地从德国买回来一台兰博基尼牌拖拉机。
这款重达10吨的重型机器,超过所有一般农用拖拉机的体量,不仅挂不上英制的常用配件,比如联合收割机,也无法通过谷仓和车道的大门。
二手德国拖拉机:花费40,000英镑
建造能够容纳拖拉机的谷仓:花费28,000英镑
整修满足拖拉机进出的车道:花费23,000英镑
雇人每天早上帮忙安装农机具:这是他的事,与你无关。
针对到目前为止我所造成的毁坏,维修费用:215,000,000英镑
二、去掉滤镜后的农场生活
克拉克森的农场专栏合集
当克拉克森坐在拖拉机上,看着自己的农场,“夕阳西下,看着田野中的野兔、小鹿以及黄莺,那种感觉令人陶醉。”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虽经历了农场现实的无情鞭打,克拉克森却最终因这份快乐以及触手可及的美景,决定留下来:
“我原本也以为在农场干上一年之后,我可能会重回伦敦,今后就靠别人种的东西养活自己。
然而在这个迷人的九月,树上的叶子刚刚渐变出橙、褐以及红等美丽的色彩。回首过去12个月的经历,我毫不奇怪自己萌生出了留下来的想法。尽管这一年下来我每天的平均收入只有40便士。”
“氪金农民”克拉克森,虽然身处别国,好像某种程度上替我们实现了归隐田园的梦想,而这份田园梦,在我们的基因里,从陶渊明的时代一直做到今天。
如今我们提起来田园生活、下地劳动,总是带着一些城市生活所不曾拥有的滤镜。
作为某种概念或意象,乡村往往代表着自然的生活方式,安宁、纯朴和良善。
田园生活吸引我们,是因为它在四季更替中提供了关于生活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图景,更加具体而微的愉悦还有大自然毫无保留的馈赠:蝉鸣、鲜羊奶、凉风,酷暑中可供人们饭后休息的树荫。
在这个乌托邦里,我们可以屋前种菜、屋后养鱼,与友人把酒畅谈平生,过一种有余裕的生活。
作为城市生活的长久对照,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也关乎我们对于理想工作的期待和理解。
当向往田园生活时,无法清楚知晓自己的工作在生产链条中处于哪个位置的都市打工人们,期待收获的是像知晓播种和收获的密切联系那样,获得对于劳动的真切感受。
在“沉浸式”成为网络流行前缀词的当下,都市打工人想象中的田园劳动生活,也意味着摆脱无尽内耗和神经紧绷折磨的“类心流体验”。
确实,农场生活的纯粹与具体,可能是我们在城市的格子间里难以获得的体验,正如克拉克森反复被虐却依旧上头时发出的感慨:
“我从来没对任何事特别认真过。在我看来,活得有趣才是人生。但经营农场使我认识到,做一些正经且有益的事,同样也能收获快乐……我以前不知道从这些东西身上竟能体会到如此纯粹的快乐……”
但《克拉克森的农场》同时还在提醒我们,劳作、艰辛和穷困也是农场生活的一部分。
为了抢收作物,在深夜和雨天工作是农民生活的常态。虽然没有脑力上的消耗,但农场工作也会把人累得腰酸背痛,“庄稼汉没时间晒太阳,拖拉机上也没有放饮料的杯托”。
另一方面,《克拉克森的农场》借助克拉克森的助手凯勒布、经理人查理、牧羊女艾伦等职业农民对于技能的展示,也更新着我们对于农业生产的理解——
除了会种地,成为一个农民可能还意味着要会给牲畜看病,能应付官僚主义的繁文缛节;
你得了解农学,懂机修,懂经营管理、敢于冒险,会预报天气、干得了销售、做得了苦力、当得了会计……成为一位合格的农民,并不比打工更容易。
认清现状的克拉克森,也认识到了种地的永无止息:“我们通常习惯把一次大丰收当作结尾,实则不然。
因为当最后一辆运粮的卡车开走时,农民们又回到他们的地里,开始为下一季的播种做准备了。”
《克拉克森的农场》第二季暂时收官,但农场上的故事还在继续。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