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学生的高考突围战,能赢吗?
本文系读者投稿,来稿请投至:
zhuangao2@lifeweek.com.cn
文|读者:趴趴
我哥家的老大孩子今年刚刚参加完高考,来自考生人数较多的河北省。
侄子这几天考完试,每次视频都是躺在床上玩网游,无所事事。坦白说侄子不是那种沉迷网络的不良少年,他心理很成熟,理解父母生活的不易。
反而是现在的老家农村,早已没有了记忆中浓荫夏日、听蝉鸣、摘窗户底下的黄瓜西红柿的田园生活。反而家家盖起了款宅大院,唯独少了一些综合类的娱乐场馆,所以不仅大人无聊只能凑一起打麻将,孩子也觉得无趣,只能抱着手机看视频、打网游。
每次我回老家下高速都能看见那一排排深红色的教学楼,配着现代化的操场,说是一个所大中院校也不为过。那年夏天,听我哥说学校的招生政策有了变化,以前受限于师资力量,每年只有25个班的招生规模,需要用足各种关系才能得一学位。
前两年开始有了新变化,由于扩建了学校,一年级可以招收40个班,可以说是应招尽招,想来的话可以按照三年趸交5万、每年一交2万的收费标准入学。这一政策对很多家庭来说,不是小数额,毕竟作为县城中学,它的招生对象来自广大的农村生源。对于人均1.2亩地的农家来说,可能一年的收成加总也就这个数字。
除了学费,还有每年的食宿费用、学习资料等相关的费用。我哥大致跟我粗算,像侄子这样的小伙儿,每月生活费大约400块,不包括日常的取暖费、材料费等。这个金额和城市的生活费用比起来肯定不算高,但是县城每月三四千的收入已经是非常不错的工作。
侄子和侄女从进入初中的第一天起,就是一年四季5点20起床、晚上10点熄灯,一整天排满文化课程和各种考试的作息。我回想自己,是从读高中之后学校才抓得如此严格的,初中的三年还是相对轻松、自由的。
因为疫情和我的产假有一段时间重合,我和侄子侄女们有一段都在家的时光。我听他们老师的网课,发现老师基本都是刚毕业的年轻老师,受限于教学经验,教学方式都是在课上不停地让学生们死记硬背,教学技巧方面很少。
可以理解,一下子突然扩招、教师缺乏,而且在县城能力强、口碑好的老师,他们的流动方向是争取去市里工作;而私立学校早已名声在外,期初他们以高新吸引了部分好老师,但后期为了节约成本,开出的薪水只能招新毕业的大学生。优秀老师的培养也需要时间和教学实际的磨练。
侄子三年初中可谓是苦读,但想在一年级的2000多名学生中脱颖而出非常难,他基本在班里排名十来名左右,这个成绩考县城最好的高中毫无问题。但是,高中招生除了本地的县城高中,还有来自市里的优秀高中、省会的几所顶级高中来掐尖生源。
2019年侄子中考发挥一般,没有进到前500名,也就未能进入高中的实验班。听我哥说,中考成绩出来不久,和侄子同一级的同村姑娘,由于成绩优秀,早早就被衡水中学提前录取,而且发5万的奖学金。对于一般的农家来说,能进入声名显赫的中学,而且还有不菲的奖学金,真的是双喜临门。
侄子在三年高中里面成绩依旧不错,虽然没能进入实验班,但他的成绩在入班的时候是前三名的,后面随着文理科的选择,成绩有所上下浮动,但都保持在前十名左右。我和侄子是高中校友,按照20年前我的经验,如果在这所高中保持班级前十名,考一个省内有些名气的学校是不难的。
我本来对侄子考个不错的大学报以希望,直到我和一个留校任教的高中同学聊了聊,他说这个成绩还可以,大概能上一本科线。我有点惊讶,前十名才刚刚能上一本线?这个竞争程度也太激烈了。
同学跟我解释,现在环境确实不同了,母校县城高中的加工能力再强,也赶不上其他好学校的掐尖儿,尖子生们都已经在三年前被抢走了,那些是具备冲击名校的实力,现在剩下的学生本来就是成绩第二批次的,在这里面再次分化。所以侄子能考上一本对他的排名来说,就是正常甚至有点超常的发挥。
我有点感慨,侄子和侄女从初中开始,六年军事化管理的苦读生活,成绩越来越高、全省排名却越来越低。20年前我读高中的时候,学校的文理科状元在全省都可以排到前几十名,几乎每年都有北清的学生,其他知名大学也都有录取。
作为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县城中学,这个成绩可以说是非常优秀的,也是广大农村学习苦读多年的一个希望和梦想。但是照现在的情况来看,这样的情况是很少发生了。
我想到我小姨家的三个弟弟妹妹,他们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生,大妹上的河北金融专科学校,三年大专出来以后在私企做了会计几年,现在因为没人带娃全职;二妹考上了隔壁市的护理学院,学了护理学,希望出来能在医院有份工作;三弟在南边的市里上了一个学院,学的土木工程,也不知道毕业能干点什么。
小姨有时候很焦虑,二妹自立倒是问题不大,可是三弟的出路可能还不如村里开小工厂的人。我和队友分别从河北、河南两个高考大省出来,知道高考的重要性,也知道大学只是漫长人生中的一个敲门砖而已。
但是对于像侄子、侄女一样家庭普通到极致、甚至有些暗淡的孩子来说,高考是给与他们的一次无比公平竞争的机会。就像《我的天才女友》中那样,莱农拼劲全力考到了比萨师范学院,虽然发现周围的人都比她优秀、比她知识渊博,甚至教授们有些看不起她,但是这也是莱农摆脱贫穷的那不勒斯街区生活的重要通道。
值得欣慰的是,虽然高考很重要,但我哥跟我说,不管孩子考得如何,他尽力了就好;毕竟村子里的年轻人这么多,也不是每个都读了大学,不读大学难道就不生活了吗?不读大学就没有好日子吗?你看那些做生意的,哪个小时候不是调皮捣蛋,哪个是读了大学的?
我心里的焦虑也跟着有所释然。我读了大学,留在城里按部就班地上班;哥哥读的中专,在农村忙碌一些小生意,大家各有各的生活,并不能得出我比我哥幸福的结论。祝福每一个年轻人,都心里有梦,眼里有光。
投稿要求
故事须真实可靠,可以是亲身经历,也可以是身边看到或听到的故事,要求故事性强,能打动人心,或者具有现实意义。以第一人称叙事为佳,有相关图片更佳。
详细征稿要求请点击👉【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征稿说明】
稿件字数5000字以内为佳。
稿件请同时发送至: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期待你的文字。
大家都在看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本期新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