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1年孵化9个项目,华西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做对了什么?
聚焦“产教融合”、“医工结合”及产业孵化,多方资源链接能力满足全链条创新需求
研究院核心平台包括华西医院、研究院专家顾问团、研究院公共技术平台、研究院项目孵化科研平台、研究院投资平台。基于核心平台向外辐射,研究院能够充分链接政府及行业协会、高校及科研院所,以及企、事业单位各方资源,并与之展开深度合作,培养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的人才,形成以“医工结合”与“产教融合”为底色的资源互补、优势互补。
以此为依托,研究院可快速响应创新项目从核心技术研发、项目与设计研发、临床试验,到制造的全链条创新需求,同时具备更强的容错能力及抗风险能力。
此外,研究院充分借鉴美国产教融合的成功经验,结合国内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共同构建了一种创新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国家医疗机器人产业的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和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医疗机器人核心产教研融合平台,解决我国高校现阶段医疗创新转化能力不足的问题。
选择这种跨学科、跨机构的运作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机制,无疑是看到了教育教学、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三个组织部门在科研成果成功转化中不可分割的关系。一方面,教育教学可为技术转移提供支持。另一方面,成功的技术转移项目也可以用来进行教育教学,进一步提升机构创新力和转化率。
据了解,目前研究院已汇聚李康、顾力栩、潘挺睿、孙淼等人才。在核心团队的支撑下,研究院计划在西部建立一套完整的医疗机器人产业生态系统和医疗机器人产业链,通过院地、院企合作,产教医工结合与快速转化,布局孵化一批公司,引领我国医疗机器人技术的创新研究、技术转化和产业发展,以满足我国诊疗康复技术和医疗器械装备产业发展战略需求,同时赶超医疗机器人国际先进技术水平。
以创建全国领先医学机器人行业集群为目标,建立完整医疗机器人产业生态系统及产业链
多个孵化项目亮相,
产品生态初见雏形
此次展会上,研究院携智能3D医疗高速打印系统3D-HSP、中医智能舌诊仪、Helium M1 Cloud(云物联手部康复机器人)、神经可视化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导航系统、坐站/行走康复机器人五个项目成果亮相。
足底压力步态评估系统TacPrint是研究院旗下TacMed团队研发的一款应用于运动与平衡功能障碍评估和康复训练系统。该产品适用于脑卒中、脑外伤和儿童脑瘫病人、运动与平衡功能障碍的评估和康复训练。通过自研大面积触觉传感阵列、快速标定技术,高速处理芯片采集人体脚底压力分布数据,同时采用智能算法软件精准快速评估足部、姿态和平衡功能状态,进一步提供针对性情景互动训练方案。
团队负责人介绍:“TacMed致力于提供全球领先的新型数字医疗设备及精准疾病管理的方案与服务。结合触觉传感、柔性电子、精密测量、人工智能等前沿科学方向,通过持续性的核心技术研发,TacMed打造了新一代微型化、智能化、自动化的便携式与穿戴式医疗器械,为重大慢性疾病的诊疗一体提供了全面高效的解决方案与服务。TacMed拥有最新一代的柔性触觉传感技术、数字微流控与芯片技术及穿戴式健康与个性化医疗等核心专利,可广泛应用于医学康复、骨科、神经科、心血管与重症监护等重要临床方向。”
智能3D医疗高速打印系统3D-HSP是由研究院旗下精创浩达团队自主研发的医疗3D高精度打印系统。该系统由工业级高精度高速3D扫描仪、智能化全自动云影像处理系统及数据云平台、医疗专用高速3D打印机、专利配方生物高分子打印材料组成。可实现冷凝固化无支撑架高速打印、患者量身个性化定制、环保静音、云技术支持。
中医智能舌诊仪是由研究院旗下精创高纬度团队(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单位四川博瑞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一款软、硬件结合的智能化产品,也是团队“AI+中医智能辅助诊断”产品体系中的一环。该产品先后取得多项软著和专利,并成功入选工信部揭榜项目,具有高精度图像定位引导与识别、高精度图像还原及图像解析算法自动化分类分选等技术和功能,可广泛应用于深度图像处理、图像识别等领域。同时,该设备集诊断、监测、干预于一体,且便捷易携,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场景。
Helium M1 Cloud(云物联手部康复机器人)是研究院旗下逻辑生命团队(Logic Lab)研发的新一代智慧物联手部康复机器人。该产品可为患有卒中、外伤等手部障碍的患者提供精准化、数字化康复服务。值得一提的是,Helium M1 Cloud不仅可提供强劲且安全的手部康复动力,更是实现了康复服务的精准化与数字化。Helium M1 Cloud通过云上MQTT服务器可实现设备端、APP、后台管理数据一体化,实时掌握患者康复进程。接入Logic Link智慧云物联系统,便可实现医院康复管理工作智能化、效率化。结合物联网、大数据及Logic Feature的其他康复机器人,则是一个更完善的康复生态。
神经可视化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导航系统是由研究院旗下精创赢锐团队研发。产品采用先进的手术器械定位技术,结合前沿的医学图像技术及人工智能算法,可在术中提供安全精准导航。其中神经可视化技术,使神经清晰可见。定位系统,则可实现1mm精确定位。原创高仿真图像重建技术,可减少80%的射线使用,在“零辐射”下实时还原术中场景。该系统解决了“脊柱微创手术医生资源与患者基数难以匹配”的困境。后续团队还将持续打造脊柱微创领域的“培训系统——导航系统——日间手术中心”一体化生态链。
坐站/行走康复机器人是研究院旗下精创石溪团队研发的一款集坐站转移训练、步态训练、肢体协调性训练、姿态控制训练、日常坐站走助力功能为一体的康复机器人。可广泛适用于中枢神经损伤类患者、神经退行性人群、骨关节系统疾病及运动损伤导致的下肢功能障碍康复训练或老年人助力,能够有效恢复下肢功能,提高下肢肌力、平衡性。该产品的技术亮点在于其多模态信息耦合的康复中肌肉功能解析、基于柔性传感的康复全过程延续性监测、基于医疗大数据的康复全过程延续性评估、亚纳米级半导体柔性电路技术体系。基于系列技术,产品可实时感知使用者运动意图、动态监测肌肉状态,进一步量化评估康复效果。
医学有限元技术平台是由研究院旗下医学有限元团队倾力打造,聚焦于骨科生物力学、血流动力学、呼吸动力学等医工交叉等领域,为临床医疗提供高效准确的模拟仿真技术。凭借多年在腹主动脉瘤、呼吸动力学、肝门静脉压力无创检测的研究经验和技术积累,技术平台可为医学科研和临床治疗提供精准的预测和优化方案,免去复杂且消耗巨大的实际试验。我们来自临床,赋能临床,以精湛的技术切实解决临床上痛点问题。
持续构建协同共生的
医疗创新生态
医疗创新作为提升医疗质量的关键因素,一直被认为是如今医疗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极具价值的一环。
据动脉橙果局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我国基于科研成果转化已累计出台51条政策,其中国家政策12条,地方政策39条。而在2022年上半年我国医疗健康领域共发生121起早期投融资事件,远超去年同期59起早期投融资事件。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早期市场,都对此展现出了足够的“偏爱”。
但当前国内科研创新仍处于起步阶段,学术创新链和产业创新链究竟如何打通等问题仍值得深入思考。
回望波士顿从“不宜创新之地”到赶超硅谷,哈佛大学从“追赶者”到“领导者”等等案例,不难发现,其背后几乎离不开研究院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要想为创新项目转化提供协同共生的生态系统,就需要研究院整合政府、科研院所、风投机构、创新公司资源搭建独特创新闭环。
华西医疗机器人研究院之所以能够用1年时间孵化9个项目,同时实现多项技术储备,一方面源自研究院对于“产教融合”、“医工结合”及产业孵化的聚焦,另一方面则是源于其搭建了融合政府及行业协会、高校及科研院所,以及企、事业单位各方资源的核心平台。
正是基于这一平台,华西医疗机器人研究院才能不断向外链接资源,将医工交叉科学家、临床专家引进孵化和自研项目,实现资源互补。同时培养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的人才,进一步支撑研究院人才培养和技术转化。而研究院自身公共技术平台的搭建则能够进一步赋能引进孵化项目、自研机器人项目,以及公共技术服务项目,服务于医疗设备全产业链。
透过华西医疗机器人研究院的案例,甚至可以看到与哈佛大学转化创新相似的影子。要知道,科研创新既非完全盲目地追逐,也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只有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医工结合、产教融合发展,医学才会有活力,医疗行业才能持续产生穿行,并不断在创新技术的驱动下向前发展。
*封面图片来源:123rf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