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进京赶考”,再出发

“进京赶考”,再出发

公众号新闻


2023年3月25日,中共中央进京“赶考”74年后的今天,“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以清华园车站、颐和园益寿堂、香山革命纪念地等革命旧址为沿线重点,举行开放仪式。


‍‍4个点位,带你重走74年前中共中央“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新京报动新闻出品

文丨新京报记者 杜寒三 李聪 乔迟
编辑丨袁国礼
 校对丨赵琳 张彦君 卢茜



本文9000 阅读15分钟

北京的春天到了。


梅花的粉,树枝抽芽的绿,都糅进了春风里。清华大学南门600米外东南侧,矗立着百年历史的清华园车站。车站墙体和复原后的清华园车站里程碑呈灰色,在春色衬托下更显肃穆。


同样是在春天。1947年3月,党中央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毛泽东预言:“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1948年3月,在“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声中,毛泽东率队由陕北吴堡县东渡黄河,向华北进军。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又率领中共中央机关,离开中国革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


出发时,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笑着回答:“我们应当都能考及格,不要退回来。” 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1949年3月25日清晨,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抵达北平清华园车站,换乘汽车到颐和园休息,下午前往西苑机场阅兵。当晚毛泽东又在颐和园益寿堂,宴请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代表。宴请结束后,毛泽东一行分乘多辆汽车,驶往中共中央新的驻地——香山。


2020年4月,北京市发布的《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指出,以香山革命纪念地和香山革命纪念馆为重点,形成新中国成立主题片区。2021年11月,北京市文物局印发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明确实施“进京赶考”建立新中国等主题片区的整体保护利用,推出一批经典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2023年3月25日,中共中央进京“赶考”74年后的今天,“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以清华园车站、颐和园益寿堂、香山革命纪念地等革命旧址为沿线重点,举行开放仪式。


又是一个春天,“赶考”仍在路上,历史也依旧在诉说春天的故事。


3月25日,清华园车站旧址,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迁平路线图。 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进京‘赶考’去”

“赶考”出发前18天,中国共产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会议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实行由城市领导乡村的工作方式。毛泽东指出:“我们希望四月或五月占领南京,然后在北平召集政治协商会议,成立联合政府,并定都北平。”


党中央和毛泽东在西柏坡指挥了改变中国命运的三大战役,胜利的喜悦之下,即将诞生的新中国下一步的路如何走,成为摆在全党面前的重大课题。对此,毛泽东在全会上说,“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


早在1944年3月,农历甲申年,进入抗日战争后期,胜利的大势已趋明朗,郭沫若发表史论著作《甲申三百年祭》。三百年前,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明王朝覆灭。但进京之后,李自成及其部下骄奢淫逸、纪律涣散,大顺政权在北京仅存40天就灭亡。


该文在《新华日报》连续刊载,毛泽东赞赏此文说,“全党同志对于我党的几次骄傲引发的错误,要引为鉴戒。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以为鉴,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同年11月,毛泽东又致函郭沫若:“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


正是在进京“赶考”前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发出“两个务必”的号召:“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进北平城前,毛泽东反复告诫中央直属机关警卫战士和干部,进城不是去享福,“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京。他们进北京就腐化了。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是要继续干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建设共产主义。”


1949年3月23日,七届二中全会结束后的第十天,中共中央从西柏坡启程。到北平的路只走了两天两夜,却是中国共产党从农村包围城市走向城市领导全国的伟大转折,从领导革命走向领导建设的伟大转折。


出发时,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笑着回答:“我们应当都能考及格,不要退回来。” 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进京“赶考”当天,中共中央机关车队一路北上,经灵寿、行唐、曲阳,当晚夜宿唐县城东淑闾村。村民葛贵多回忆,在淑闾村的一个晚上,毛泽东几乎没有睡觉。前半夜同村干部座谈,后半夜伏在用门板支起的床上,点着一盏油灯,工作到天亮。


杨志新曾是中央警卫团战士,2004年他曾发表文章《随毛泽东进京赶考的日子》。他回忆说,当时担负警卫工作的战士并不十分理解毛泽东的话。在进驻香山后,学习的重点之一就是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文件,领会毛泽东关于“进京赶考”的指示精神。


战士们常常争论得面红耳赤,有人认为“进了北平,全国胜利就在眼前,再没有什么困难能难倒我们。今后不论是拿枪的敌人,还是不拿枪的敌人,都不在话下。”还有的战士想回家,“革命胜利了,今后该回家种地了。”还有战士搞不懂,“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也进了北平,为什么还说万里长征才走完了第一步?”


毛泽东听说后,给他们出了一道讨论题:“我们是共产党进北京,还是李自成进北京呢?你们把这道题讨论好就可以了。”


3月25日,清华园车站旧址,1949年北京枢纽示意图。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首个落脚点


1949年3月25日凌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从河北涿县换乘进京专列,于清晨抵达北平清华园车站。清华园车站成为“赶考”之路在北平的首个落脚点。


安全,是“赶考”前后的重中之重。


中共中央对转移人员应遵守的纪律提出了明确要求,甚至包括:入城后三个月内,暂时不得与亲友联系;工作人员用过的废纸、油印后的蜡纸、用过的复写纸一律烧毁;连墙缝、老鼠洞、厕所、猪圈等地点也要仔细检查,以防留下纸片信息。


根据叶剑英、李克农发给中共中央的电报《中央到平沿途交通警戒布置》,从涿州到清华园,共十二个站,六十余公里。每站派负责人员两名,一守电话,一盯铁道,并监督车辆通过。专列编排三辆列车,每列车八个车厢。第一列车载警卫部队、少数干部及保卫人员,在西直门车站下车,然后用卡车将他们直送香山。第二列车为主车,开至清华园车站,极少数欢迎人员在该站迎接。第三列车则开到前门外东车站,后乘汽车巡城一周,一面可以转移目标,一面请初到北平的高级干部视察了解北平的相关情况。


电报还解释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在清华园车站下车的原因:虽然清华园车站很小,但适合警戒,比较安全,西直门车站则很复杂,且来往车辆过多。


刊发在《北京观察》上的《百年清华园车站》记载称,为便于京张铁路会车,提高运输效率,同时方便由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而建立的清华学堂的师生,1910年设立清华园车站。这是京张线上的一个标准化三等站房,以中央拱门为中心,左右对称,坐西朝东,是典型的五开间三拱门形式,建筑面积290余平方米。


20世纪50年代,由于清华大学东扩,京张铁路东移800米并修建了新的清华园车站。1960年老站改为货运站,1980年货运业务终止,老站改为市场和铁路职工宿舍,因修建宿舍楼拆除站房北半部分。


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侯兆年告诉新京报记者,清华园车站有着双重历史意义:京张铁路是首条由中国人自行设计、修建的干线铁路,清华园车站是保留不多的关于京张铁路的历史证据;1949年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抵达清华园车站,正式进入北平。侯兆年说:“清华园车站是党中央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接受新考验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一组老照片上,车站青灰色的墙砖斑驳,立着残缺的女儿墙的墙垛子。百姓私拉的几根电线后头,仍留着詹天佑的题字“清华园车站”,笔力苍劲。


2021年,车站被列为北京市首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在北京市文物局指导下,海淀区按照“现状整修、修旧如旧”的修缮原则,采用三开间现存文物修缮为主的设计方案,以民国建筑特色工艺进行修复。


据海淀区文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郑昊然介绍,去年8月下旬前后,启动了车站内住户腾退工作,9月中旬进行了内部清理。在10月份设计方案得到批复后,开始施工及布展。


3月17日,新京报记者在现场看到,“进京赶考之路”清华园车站专题展览分为“步伐坚定的赶考之路:中共中央赴北平”和“坚持党的领导: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两个部分。通过涿县转车,体察民情;保定暂驻,谆谆教导;唐县夜宿,夙夜奉公等历史文献和资料照片,突出了进京“赶考”历史全貌,讲述了“赶考”细节。


香山革命纪念馆副馆长都斌告诉新京报记者,展览筹备期间,筹备小组奔赴20多家档案馆和纪念馆收集史料。最终展出20余张历史照片和20余件套文物史料。


在展览的第一部分,墙上写着棕红色大字“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而在第二部分,屋顶上挂着巨大的黄色党徽,墙上写有“‘赶考’永远在路上”。


都斌说,把“进京赶考”的这段历史研究好、阐释好、展示好,对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保持“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保持历史的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筹备展览的过程,首先是对我们策展人的党性教育,我们得以有更大的热情把展览策划好,为首都各界群众呈现一场红色文化的盛宴。使革命文化润物细无声,以物证史,以史育人。”


‍‍‍‍‍‍‍‍3月25日,清华园车站旧址,“走向新中国的步伐——中共中央‘进京赶考之路’清华园车站专题展览”。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深夜共商国是


1949年3月25日清晨,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同志从清华园车站换乘汽车到达颐和园休息。下午前往西苑机场阅兵。当晚在颐和园益寿堂宴请李济深、沈钧儒、章伯钧等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代表20人,共商国是。


益寿堂,是一处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的三合院,坐落于万寿山东麓半山坡。主体建筑包括正殿“松春斋”、东西配殿、抄手游廊及垂花门。它半隐于凹凸山体背后,沿着曲径通过幽深花木,才得以窥见真容。从小院出来,拾级而上,不过数十步,即可到达视野开阔的观景建筑景福阁。


受邀参加晚宴的柳亚子在《自传·年谱·日记》中写道:“三月二十五日夜,毛主席派车来迓,赴颐和园饭局,共两席……共二十人。饭罢,冯夫人来,座谈至一时半,始乘车归,抵寓已二时许矣。”黄炎培在《黄炎培日记》中回忆,“餐毕,谈和战问题。毛表示,和谈是有利于大局的,但决不轻易渡江,亦决不停战。”


74年后的又一个春天,益寿堂前的小山坡上,盛开了梅花和迎春花,不知名的鸟儿报春鸣叫。暖阳斜照,枝条的影子映在古墙上。在正殿松春斋,东西两侧各摆放一张圆桌,桌上有驴打滚、豌豆黄等北京特色小吃,还原当年晚宴场景。


新京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古都春晓——中共中央‘进京赶考之路’颐和园专题展览”由古园新生、宴集群贤、肝胆相照三部分组成。分别展现了颐和园从最初兴建,到被英法联军焚毁,再到光绪时期重建,直到北平军管会正式接管颐和园的历史过程;抵达北平当晚,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同志会见并宴请各民主党派负责人、无党派民主人士代表的历史细节;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成立人民政协的历史创造。


2015年益寿堂完成修缮,并设有专题展览。2021年被授予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列入北京市第二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2022年,益寿堂又进行了展陈提升工作。


颐和园园林科技科科长赵晓燕,是布展策划的负责人之一。她告诉新京报记者,与此前的展览相比,此次展陈提升的一大变化是聚焦“进京赶考”与颐和园的相关性,不再讲述“赶考”全过程,清华园车站、益寿堂、香山形成三点一线,突出各自亮点。


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颐和园益寿堂全年接待预约参观团体493个,服务散客、团体超过4.1万人次。


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进京首日便叫来颐和园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柳林溪询问接管情况。毛泽东问:“有多少老工友?”柳林溪回答:“有三四十人”。毛泽东嘱咐道:“我们有在山沟打游击的经验,没有管理公园的经验,不要解雇他们,要向他们学习管理公园的经验。”他接着说,“我们不但要管好现有的公园,今后还要建造许多新公园。过去只有地主资本家有钱逛公园,以后要让工农老百姓都能逛公园,我们要搞得比国民党搞得更好,搞好公园也是为人民服务。”


2023年3月17日这天,颐和园一派热闹景象。各地游客戴着或红或黄的旅游帽,云集于此。这座皇家园林,如毛泽东所愿,普通人也可以进来游玩了。



继续把“考试”考好

1949年3月26日凌晨,在颐和园益寿堂宴请结束后,毛泽东一行分乘多辆汽车,驶往香山。这里地处北平西郊,山高偏僻,是中共中央迁入中南海之前的临时办公地点,对外称“劳动大学”。


靠近山脚的地方有两个防空洞,这是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到来之前,由第四野战军工兵部队挖的。战士们还在两个洞口分别刻上斗大的字:“毛主席万岁!”“朱总司令万岁!”毛泽东到来后发现这一情况,立即让工作人员将这两句标语涂掉。


进驻香山当天,《人民日报》刊发报道《中共中央委员会、人民解放军总部昨日迁来北平》。三天后,作家白原写下:“几千年来,在这古老的北平,人民迎接了第一个欢乐的春天。”


进京“赶考”之路只走了两天,但又已经走了74年,并且还将继续走下去。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齐卫平在《全面从严治党:续写“进京赶考”的新答案》一文中说,“进京赶考”是一个过程性考试,它既不是一次性完成,也不是用一个答案就可以交卷的。


齐卫平说:“在同一个考场里做如何维系和巩固执政党地位的同一道题,一代人交出的答案画上的只是分号,下一代人还要继续交出新的答案。”


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重回进京“赶考”之路的起点西柏坡,他指出:“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使我们的党永远不变质,我们的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


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七届二中全会作出六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这也是中共中央进京“赶考”前立下的规矩。


习近平总书记重回西柏坡时,在展板前对照着说,“不做寿,这条做到了;不送礼,这个还有问题,所以反‘四风’要解决这个问题;少敬酒,现在公款吃喝得到遏制,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少拍掌,我们也提倡;不以人名命名地名,这一条坚持下来了;第六条,我们党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历史记得黄炎培与毛泽东的对话。


1945年6月,黄炎培等六位国民参政员访问延安。将要返回重庆时,毛泽东问黄炎培有什么感想,黄炎培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毛泽东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历史也将记住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2月1日发表在《求是》杂志的重要文章。


“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党始终在思索、一直在探索。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让人民来监督政府’;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


北京的春天到了,清华园车站、颐和园益寿堂和香山附近,都盛开了花。


春花见证了历史,它似乎也在提醒人们,“赶考”永远在路上,不休不止。


参考资料

《“赶考”命题的提出及赶考精神的内涵》

《进京“赶考”前的告诫》

《从西柏坡“进京赶考”》

《百年清华园车站》

《毛泽东进京“赶考”记》

《全面从严治党:续写“进京赶考”的新答案》

《“进京赶考”由此出发》

━━━━━━━━━━━━━━━━━━━

74年后,骑过“进京赶考”路



3月25日上午9点,初春的阳光均匀地洒在海淀区成府路一条小巷的旧铁轨上。沿着这条铁轨往南走到尽头,灰砖墙、红屋顶的车站在周围住宅楼中格外显眼。


在经历修缮和布展后,清华园车站旧址正式对外开放。这座历经百年的车站,褪去往日尘埃,再次回到大众的眼前。


74年前的今天,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同志乘坐火车,在清华园车站正式踏上北京的土地,清华园车站成为中共中央进京“赶考”第一站。


清华园车站旧址开放当天,一支由首都大学生等组成的骑行队伍也从这里出发,前往颐和园益寿堂和香山革命纪念地参观瞻仰,重走“进京赶考”路。


在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的何昕玥看来,从她们车轮下划过的,不仅仅是一条条马路,更是历史的印记。重走先辈们的“赶考”路,也是重温当时的初心。


2023年3月25日,清华园车站旧址“焕颜”亮相。图为骑行队伍从这里出发,前往颐和园益寿堂和香山革命纪念地参观瞻仰,重走“赶考路”。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徐徐展开的历史


五道口轰隆隆的铁轨声,徐辉是从清华大学校史馆的资料中“听到的”。


徐辉是清华大学2019级水利水电工程系的学生,3月16日,他接到一项特殊任务:在清华园车站旧址开放仪式上发表演讲。


此前,清华园车站的历史,对他来说是朦胧的。在校史馆查阅了相关资料后,他发现清华园车站旧址这样一个小小的站房,承载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在几十年前,它不仅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很多清华先辈从这里乘车奔赴抗日前线,更重要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从这里正式进入北京。


1949年3月25日清晨6时,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中国革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抵达北平清华园车站,清华园车站是中共中央进北京的第一站。


作为中共中央“进京赶考之路”上的重要一站,清华园车站曾是老京张铁路上的一座三等小站,距今已有113年历史,詹天佑亲手题写的繁体“清华园车站”仍然清晰可见。这座老站房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2023年3月25日,清华园车站旧址修缮后开放。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经过保护修缮和展陈布置,3月25日,清华园车站旧址正式向公众开放。在代表青年学生发言时,徐辉提出自己的思考:“如何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回答好新时代的考题,是每个人,特别是我们青年学生值得深思的课题。”


在活动现场,停放着一排整齐的自行车,骑行爱好者们身穿专业的骑行服,套着统一的红色马甲,戴着头盔和护目镜,准备开启重走“赶考路”的骑游之旅。


来自北京大学的赵玉梅扶着自己的单车站在队伍中,她是此次活动的参与者之一。这场庄重又严肃的揭牌仪式,让她觉得74年前的历史在她眼前徐徐展开,“有种见证历史的感觉,当年‘赶考’路的热血场景在眼中和脑海中重现。”



“体会当年的心境”

清华园车站旧址开放仪式结束后,这支由首都青年学生及骑行爱好者组成的骑行队伍,分为两路从清华园车站旧址出发,一路前往颐和园益寿堂,另一路去香山革命纪念馆参观瞻仰,重温当年中共中央的“赶考之路”。

2023年3月25日,清华园车站旧址“焕颜”亮相。图为市民参观“走向新中国的步伐——中共中央‘进京赶考之路’清华园车站专题展览”展厅。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何昕玥是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的学生,也是一位骑行爱好者。她喜欢用脚步丈量土地的感觉,这是坐在车里感受不到的,“路上的每一个震动,我自己都能感受到,每一片看到的景色,都是我的车轮所划过的。”


在骑往颐和园益寿堂的路上,何昕玥有种奇妙的时空交错的感觉。在过去的骑行中,她常常去潭柘寺、大运河等自然景点,这一次她觉得自己车轮划过的,不仅仅单单是一条路,更是革命先辈们的历史印记。


何昕玥的校友邓贞志也感受到了这趟骑行的独特。邓贞志是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学生,他在路上反复思考为什么要骑这段路。“74年前的‘赶考’之路,不像今天骑行那般轻松愉悦,它背后更多是坎坷、艰辛和风雨,所以才有我们的今天。”


“把自己当成是几十年前的革命先辈,身临其境的地体会他们的心境”,这是参与骑行的青年学生们共同的感受。


在这趟骑行中,赵玉梅更加了解了当年的历史,在强身健体的体育活动中了解红色历史让她觉得很有意义。徐辉觉得,青年人更喜欢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一边自己去探索自己未曾了解过的东西,另一方面也会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中,感悟红色文化。



“触摸”历史的细节

骑行到颐和园益寿堂后,青年学生们停下来参观展览。在这条红色线路上,位于颐和园益寿堂的“古都春晓——‘进京赶考之路’颐和园专题展览”也正式开幕。


颐和园益寿堂始建于清光绪时期,位于颐和园万寿山前山的东部。益寿堂半隐在凹凸的山体之间,有一条弯曲的小路绕过半遮的山体通向院落。旁边小山坡上盛开着迎春花,垂花门旁的古树已发新芽。


2023年3月25日,颐和园益寿堂,市民参观“古都春晓——中共中央‘进京赶考之路’颐和园专题展览”。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等人到达清华园车站后,换乘汽车至颐和园休息,下午赴西苑机场阅兵。当晚,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同志在颐和园益寿堂会见并宴请各民主党派负责人、无党派民主人士代表,同他们诚恳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问题,书写了进京“赶考”的重要一笔。

宴请结束后,毛泽东一行分乘多辆汽车,驶往中共中央新的驻地——香山,当晚入驻香山双清别墅。在之后的半年时间里,北京香山成为党中央所在地。中共中央在香山期间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了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开启了中国历史发展新纪元。

在展览讲解员的带领下,赵玉梅在正殿松春斋看到了74年前的3月25日——毛泽东在益寿堂宴请各民主党派负责人、无党派民主人士代表的历史细节。

松春斋的东西两侧各摆放一张圆桌,桌上有驴打滚、豌豆黄等北京特色小吃,还原当年晚宴场景。这是展览的“宴集群贤”主题。

讲解员告诉她们,晚宴复原区是经过多方查询和考证的,旁边的多媒体触屏,还能看到当晚出席的中共代表和民主人士代表的照片资料、复原依据、代表作品等。

老一辈革命家赶考时的清醒和坚定,让赵玉梅对历史有了更深的敬畏。她觉得,希望下次还能有机会再参加这样的活动。

贺铁超是来自周边一家企业的骑行爱好者,当天,他们一行20余人,从清华园车站一直骑到香山革命纪念馆。他说,正是这次骑行,让他有机会第一次见到清华园车站的原貌,发现了身边的红色文化,也对“进京赶考”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


清华园车站:驶过百年,老车站的新使命



2023年3月25日清晨,海淀区清华科技园对面,灰砖墙、红屋顶的清华园车站旧址沐浴在阳光里。当天,这座百年车站以红色革命打卡地的崭新面貌向公众开放。


74年前的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同志从西柏坡迁往北平,乘坐铁路专列进京,在清华园车站下车,这里也成为中共中央进京“赶考”的第一站。


2021年11月,北京市文物局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提到,建立“进京赶考”新中国主题片区保护利用工程,开展清华园车站旧址文物修缮工程。2022年,清华园车站重点文物修缮保护项目启动。


经过7个月的修缮,清华园车站做为新中国成立主题片区主要革命旧址,和《走向新中国的步伐——中共中央“进京赶考之路”清华园车站专题展览》,一起向公众开放


开放首日,不少市民来到清华园车站,学习和了解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一群大学生穿着醒目的红色骑行服,从清华园车站旧址出发,前往颐和园益寿堂和香山革命纪念地,开启重走“进京赶考之路”的骑行之旅。


74年后,这座百年车站,迎来了新的历史使命。


3月25日,清华园车站旧址修缮后开放。 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百年车站“重生”

清华大学校园南门往南走,穿过繁华的成府路,拐进一条只能容纳车辆单向行驶的小路,再绕过居民楼,一座青灰色的百年车站映入眼帘。这就是已建成113年的清华园车站。


远处的高层写字楼干净明亮,近处的车站却依然保持着古朴低调的灰,显示出年代感赋予它的庄重和宁静。


车站正门上方有一块白色的“清华园车站”中央站匾,由京张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题写。车站北侧的两间房早已被拆掉,墙面上参差不齐的砖块还保留着。


车站原本的墙面呈现出质感的深灰,而新修补的墙面显示出干净的亮灰。车站用斑驳的墙体,讲述着历经百年的故事。


公开资料显示,20世纪初,我国第一条自主设计并运营的铁路干线京张铁路建成。清华园车站在1910年落成,是京张铁路上的一座小站。


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原所长侯兆年,担任清华园车站修缮项目的专家顾问。说起京张铁路,侯兆年用伟大来形容,“是中国人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设计、施工的铁路。”京张铁路南口段至八达岭段10公里的路面,直线海拔300米,坡度特别大。“这个坡度外国人都修不了,詹天佑解决了,所以这条铁路的爱国主义教育、科技教育意义尤为重要。”


侯兆年提到,建设京张铁路时,中国的城市化程度非常低,铁路沿线没有城市都是农村,所以每一个车站周围必须配备职工宿舍和工人休息室,以及铁路职员休息室。二级车站周围还会配备一些附属设施,比如信号房、小医务室等。


清华园车站属于三级车站,配套设施比较简陋,周围只有一个站台和一个售票房。乘客买了票在车站门口等待上车,车站周围就是农民田地。


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同志从西柏坡迁往北平,从涿县乘坐铁路专列进京。清华园车站虽然小,但适合警戒,比较安全,于是决定在清华园车站下车。这里也因此成为中共中央进京“赶考”的第一站。


当年3月25日上午,毛泽东乘坐的火车徐徐停靠在北平清华园车站。


没有欢迎仪式,没有夹道迎接的人群。据毛泽东秘书叶子龙回忆,有关人员曾经准备在党中央入城时组织一个气派的欢迎仪式和盛大的庆祝大会,被毛泽东否定了(《叶子龙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车站像往常一样,熙熙攘攘,人来人往。谁也没有注意到,中共中央最高领导人一行,从这里悄然进京。毛泽东下了火车,改乘汽车,直接来到颐和园。


据毛泽东秘书叶子龙之女叶燕介绍,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一行到达清华园火车站后,乘汽车到颐和园益寿堂休息,因为煤炉生不着火,毛泽东差点饿肚子。


叶子龙赶紧跑到大街上,买了一些芝麻火烧和熟肉。毛主席边吃边说,我三十年前在北京时,就吃过。


1960年,为配合清华大学校园扩建,京张铁路(此时已改称京包铁路)向东平移800米,并建成清华园站新址,原来的车站逐渐废弃。20世纪80年代,老站房北侧约五分之二的建筑被拆除,未被拆除的部分曾一度用于居住。


住在附近的老街坊说,曾经这座车站每逢“五一”“十一”假期,清华的学生都来这里坐车,人群熙熙攘攘特别热闹。如今,清华大学的学生依然络绎不绝,而高铁、地铁等新型交通逐渐取代了这条铁路,车站由迎来送往旅客变为货运站、职工宿舍。


2012年,清华园车站被海淀区文化委认定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2021年被列为北京市首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023年2月,车站升级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2022年,为保护、传承、利用好清华园车站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海淀区主动与国铁北京局合作,开展了清华园车站保护利用工作。


修复后的车站外墙卸去了黑灰色涂料和随意悬挂的空调外机,露出原本青灰色的砖块。车站结束了送别旅客的使命,成为红色革命旧址。


车站前的一段火车轨道也被复原。海淀区园林局将一段遗存的老京张铁路铺在清华园车站门前,交叉的铁轨和轨道枕木搭成的小路十分具有铁路特色。老铁路旁伴有红色的塑胶步道,还种植了小草和桃树。车站门前的平房也被拆除,新建为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公园,供周围居民活动。


3月21日,家住车站隔壁居民楼的周奶奶接孙女放学,回家路过车站前,祖孙俩一起驻足,小孙女好奇地摸了摸墙面。周奶奶说,“原来(车站)破破烂烂的,感觉很可惜,现在真是变样了,保护得真好。”


3月25日,清华园车站旧址,车站旧照片与旧铁轨。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回归”

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因修建铁路职工宿舍楼,将车站旧址北侧部分拆除。原本车站正门是中间三个门洞,旁边两个窗户,北侧被拆除后,少了一个门洞和窗户。


侯兆年说,文物保护有一个原则,以建筑被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时的状态为现状。车站被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时已经拆除了北侧两间房,所以不需要恢复。“(按照)文物保护修缮的原则,不是把它修得完美,而是让它保留真实的历史信息。车站的修缮是非常忠于原状的。”


而且根据测量,如果复原建筑,会对居民的采光造成很大影响。


侯兆年回忆,1991年,他曾作为工作人员参与优秀近现代建筑调查工程项目,清华园车站也被列入调查范围之内。当时,车站就已经住满了铁路职工。周围大都是平房,住宿环境比较拥挤。


2022年启动修缮工程时,作为民房,车站还居住着7户居民,车站里的露天廊厅、周围都盖了几户自建房,自建房前面还有一栋违章建筑。加起来,前后共有10户居民。


为了扩大使用面积,居民们在车站内搭建了二层,作为储物间或厨房。车站的椭圆形门洞被改造成长方形,以便安装防盗门,木窗也被改为铝合金窗。


从修缮前的车站照片来看,空调外挂机、排风扇安装在外墙上,外墙面被涂上黑灰色的涂料,电线、晾衣绳和各种管道裸露在外。窗户上钉着塑料挡雨板,自行车、拖把随意地倚靠在墙上。


海淀区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李志说,复原车站的第一步是对居民进行腾退和拆违。腾退后,2022年9月中旬开始,海淀区文物保护中心把所有居民后建的、不是文物本体的部分都进行了拆除。


侯兆年说,复原车站工作最吃力的并不是修缮,而是拆除和剥离。


在成为文物保护单位之前,车站只是北京铁路局的普通房子。为了住宅所需,居民在墙面上糊水泥、贴瓷砖。相比建火车站所用的材料,水泥这类建筑材料的强度特别高。而且剥离时不能破坏建筑本体,因此,仅剥离墙面的工作就花费了三四个月的时间。


修缮人员把室内墙面和外立墙面上的所有水泥、涂料,用小凿子手工一点一点地凿,露出车站原本的建造材料青砖。然后再把砖块缺失的地方进行补齐和局部填色,包括房顶上缺失的雉堞,都需要重新补齐。


海淀区文物保护中心修缮人员郑昊然说,地面的瓷砖、私接的上下水管道、电线、暖气管道,墙体涂料、墙纸、瓷砖,二层的隔断、吊顶等,全部被拆除。“足足出了20多车渣(建筑废渣)。”



罩棚里的修缮


拆除违建后,还需要鉴定车站本体的损害程度,然后制定修缮方案。制定方案后,修缮的第一个任务,是要把车站的木结构进行拨正和修补。


居民在搭建二层的过程中,对车站原来的木结构进行了改造。而且由于车站是百年建筑,郑昊然解释说,木头在榫卯结构交接的地方,容易出现糟朽,有三分之二已经无法受力。


为此,修缮时加了好多金属结构进行加固,损害不严重的木头做拼补,糟朽严重的就替换。“能通过加固解决的,就不换新的。”李志说。


车站金属顶板也进行了更换。居民腾退后,修缮人员爬到房顶,发现顶板已经被腐蚀得全是小孔,“就跟晚上看星星似的。”之前漏雨非常严重,居民住在上面,只能用油毡搭着。修缮人员将整个瓦楞铁顶板进行了更换。


之后是进行墙面加固。郑昊然说,工人们需要逐一敲砖,不结实的砖,敲起来声音很闷,好像敲到海绵上。这时就要把砖抽除,再用新砖填满。


郑昊然勘察发现,詹天佑题字的牌匾墙面向后倾斜了4度,为保持墙面稳定,工作人员在墙后增加了钢架支撑。


侯兆年提到,文物建筑修缮的三原则为原工艺、原材料、原结构,车站修缮完完全全是按照1910年的材料、结构和工艺修缮的。“文物修缮要修旧如旧,文物修缮的原则不是要修漂亮,而是要保留最大的历史信息。”


现场施工的项目经理曹旺说,车站的露天后院被修复后,他发现旁边的廊步缺失了两个方柱。原来的居民为了将后院改造成房屋,把两个方柱剔除后用钢架代替。


方柱大部分是不规则的八边形,在特定位置变换成四边形。曹旺依照旁边方柱的造型,用传统的松木把缺失的两个方柱复原,并在方柱特定的位置做出一样的装饰变化。


曹旺说,修缮车站所使用的青砖,也是传统工艺做法,纯手工制作。青砖从原料到制作手法,从土质的选用、砖的规格尺寸再到强度硬度,都比制作红砖要专业复杂。所以,青砖的成本很高,每块红砖的成本大约1.6元,而青砖成本每块7元至8元。


李志参与古建筑修缮工作已经十年了,想要复原这座车站的愿望早就埋在他的心里。


海淀区文物保护中心2014年正式挂牌成立后,梳理出海淀区最该修但没有条件修的文物,排名第一的就是清华园车站。这些年,文保中心一方面呼吁修缮,另外一方面就是定期检查、排除隐患。


去年当得知车站启动修缮时,工作人员都很开心。“把一件放在心里很多年觉得该做的事实现了。”


但是车站修缮也让文保工作人员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难的不是工艺,而是文物离居民太近了。


侯兆年说,如果按照现代建筑规范来看,车站属于违章建筑,因为它夹在两个住宅楼之间,距离非常近,不符合消防通道的要求。而建筑一旦被列为文物,就不受任何现代建筑规范的约束。


郑昊然测量发现,车站距离左边的清华园铁路宿舍1号楼只有2.4米,距右边清华园铁路宿舍2号楼3.5米左右。两栋居民楼都是6层建筑,一层住5户到6户,两栋共有60户左右居民。


李志说,“我们修过紧挨着居民的(建筑),但是没修过紧挨着这么多户居民的(建筑)。”在修缮过程中,要克服扰民的工作是最难的。为了减少噪音和扬尘,修缮人员在车站外围搭了一个灰色的金属罩棚,把整个车站包裹起来,所有的修缮都在罩棚里进行。


修缮只能每天固定时段进行,早上八点到中午十一点,下午两点到六点,周末要停工。


反季节施工受气温过低的影响也成为一大难点。郑昊然说,一般情况下,文物修缮从3月开始启动,8月左右完工,“这段时间气温适宜,水能干即可。”


而车站的修缮工作刚开始,马上就要进入冬天,其间气温达到零下17℃,给施工进程带来影响。


郑昊然解释说,古建筑施工对温度有要求,“严格来说,5℃以下就会造成困难。比如油漆、混凝土,凡是涉及水性的工作全部要停。”温度过低水会结冰,而车站修缮需要大量水性涂料。


为了减少低气温带来的影响,郑昊然在旁边水暖井内拉出一条取暖管道,伸进施工现场,再配备一个空调,维持车站室内温度15℃左右,避免水结冰。


郑昊然说,去年受疫情影响,修缮工程也断断续续停了几次。


而到了年后,又经历了两次倒春寒,修缮项目在3月底进行了收尾。李志说,车站复原后,排除了建筑所有隐患,“如今可以对公众开放,这就是我们最大的目标。”



新的使命

3月21日,车站的修缮、布展工作已经接近尾声,施工人员正在给门框和墙面刷漆,还有工人在打磨车站后院的浮雕。


经过修缮后,车站作为红色革命纪念地旧址,和《走向新中国的步伐——中共中央“进京赶考之路”清华园车站专题展览》,一起向公众开放。


展览以“进京赶考之路”为内容,展现1949年中共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西柏坡迁往北平的历史征程。


展陈面积210平方米,展线长度102米,按照车站旧址空间布局及历史脉络设置为“第一部分 步伐坚定的赶考之路:中共中央赴北平”“第二部分 坚持党的领导: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进京赶考之路’多媒体影音体验区”“‘进京赶考之路’报纸书籍体验区”等,包括历史图片20余张,珍贵文物文献20余件(套),文字版20余个,多媒体10个,景观2个。


香山革命纪念馆副馆长都斌告诉新京报记者,展览筹备期间,筹备小组奔赴20多家档案馆和纪念馆收集史料。


车站北侧被拆除的地方,摆放了一组户外复原展陈文物,包括铁轨、枕木、里程碑,都是根据中国铁道博物馆专家提供的材料复原仿制而来的。


李志说,之后车站会接待团体和个人预约参观,文保中心配备讲解员,给观众讲解进京赶考中清华园车站的故事。


清华园车站的文化传承保护工作,中关村街道已经先行一步。


2021年,中关村街道办事处设立了中关村村史馆。村史馆内设有展览,主要讲述中关村从一个小村庄发展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历程,清华园车站就在展览的第一部分。


村史馆负责人张奕说,2022年,村史馆与双榆树中心小学合作举行“村史故事我来讲”的主题活动,由双榆树中心小学德育主任王羽组织三年级到六年级的孩子们担任小讲解员,为前来参观学习的团体组织提供讲解服务。


张奕提到,双方合作给孩子们更多了解红色文化的平台,孩子们讲得声情并茂更有趣,而且互动效果更好,对孩子也是一种锻炼。


杨梓涵是双榆树中心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她从去年被选为村史馆小讲解员。杨梓涵有一张圆圆的鹅蛋脸,她用洪亮的声音讲述清华园车站的历史故事,“毛泽东主席将这次迁平比作‘进京赶考’,位于中关村地区的清华园火车站成了这一历史时刻的第一位见证者。”


通过讲解清华园车站故事的经历,杨梓涵了解了更多关于车站的红色历史意义。“这也是一种红色传承,把红色文化活化、利用起来。”


参考资料:


《【进京赶考】日出香山,新中国曙光初照》


━━━━━━━━━━━━━━━

洋葱话题
 你对此事怎么看? 

后台回复关键词 “洋葱君” ,加入读者群

推荐阅读

孩子确诊抑郁后,一个母亲想做些改变

“背奶妈妈”的隐秘战争

挑选一份“合格”精液


有你“在看”,我们会更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 总书记这样强调“三个务必”休息好了再出发,9 个科技单品守护健康新一年!习近平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菜鸟:十年“赶考”,清醒坚定“满电”姿态再出发!奥迪携手两大合作伙伴,重塑在华电动出行未来马哥学员 | 30岁再出发!从默默无闻到全公司学习的榜样!再出发,抢回信心某些央企岗位偏爱北京户口,源于进京指标与京内生源的捆绑【春日迟迟再出发】2023年京沪高校法学院明信片互寄系列活动携手共探未来 | BCG 开霁书院第二期,与您一起“再出发”疫情三年之后,上海演艺市场再出发人民日报社论:向着新目标,奋楫再出发公安部:两会期间进京上访违法进京赶考三十年“新征程,再出发”第十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在成都开幕迷失的时间(4)---逝者如斯自动驾驶「时过境迁」,这家头部出行服务平台再出发29.99吃一顿豆捞坊,拿好攻略再出发!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纲进京履新​冬奥冠军张虹宣布退役!中国“虹”,再出发!等了好久!全球最美火车路线,下周纽约再出发~千亿五粮液再出发,用果酒引爆市场,不玩噱头,就是好喝!南方基金25周年 | 彩虹之旅再出发为何某些美籍华人总是自做多情?上海市委大笔杆子“东方亮”,进京履新!回忆文稿起草:曾把天亮做信念!威马汽车遭遇生死劫 沈晖:痛定思痛,才能整装再出发《铃芽之旅》:再出发吧,莫问前路兔年REITs大动作!首批新能源项目"赶考",央地密集行动,今年要搞大的?怦然心动又见他她曾扬言要退出歌坛,但如今还是鼓起勇气再出发!王均金:传承浙商“四千”精神 直面挑战再出发《更多的诗歌》:40: 告别一个名字和一个编号骨科领域知名CEO创业6年后再出发:用AI和数字化满足肌骨疾病患者治疗需求南澳散记 (增订本) :先父题词《减兰》及注释招商社会责任混合基金成立,招商基金爱公益旅程再出发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