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腰斩的主观多头
风险提示:本文为转载文章,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作者:风云君的研究笔记
来源:雪球
最近市场上又开始了对量化和主观孰好孰坏的讨论,不少主观多头管理人经历了前几年的业绩爆发后风光不再,并且从21年下半年净值一路回撤,而头部量化管理人依旧超额稳定,甚至黑马频出,受到市场更多的关注。
不得不承认,不少当年的”明星私募“这两年都遭遇了业绩的滑铁卢,比如2021年上半年百亿私募冠军”汐泰“、2021年百亿私募冠军冲积、老牌私募源乐晟等,区别在于有的管理人业绩已经开始回暖慢慢在爬坡,有的却看来真的要一蹶不振,让投资者隔屏抓狂。同样随管理人业绩腰斩的还有投资人的预期,很多投资人的愿望也已经从赚钱变成了回本。
风云君今天就来和大家探究一下为什么昨天还是”小甜甜“的主观爆款管理人,今天就变成了很多投资者只盼望可以回本的”牛夫人“呢?在不少主观多头业绩”腰斩“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管理规模对业绩的影响还是有一定因素的,尤其是投研和管理能力如果跟不上持续的规模扩张的时候,就会很容易导致业绩的不可持续甚至急剧下滑。但是基本上私募基金都会趁着业绩最辉煌的时候,加紧募集资金,并且也正是这个时候,很多渠道才会关注这些管理人,他们也才能较为容易地扩宽合作渠道扩张规模。
回过头看这些去年业绩大幅下滑的主观管理人,不少都是这种情况,比如2021年底炙手可热的冲积资产,从2020年底冲积资产首只私募基金产品备案后,规模迅速扩张,尤其是2021年10月到12月这段时间规模跳跃式上升直至年底突破百亿,并且仅在2021年就备案了四十多只产品,但是从2021年短暂的辉煌后,冲积资产净值一路下跌,最大回撤一度达到40%。
所以抛开其他原因来看,某种程度上业绩和规模确实是一对比较矛盾的存在,只有业绩优秀的管理人才能从白热化的私募厮杀中拼出血路,从而才能得到市场资金的关注,但大批热钱的涌入又很可能造成基金收益的下滑,这确实是一件值得管理人、销售渠道和投资人思考的问题。不过归根到底持续投研的投入、管理能力的精进才是支撑管理人长久发展的根本逻辑,无序的规模扩张虽然可以得到短暂的狂欢,但最后还是会一地鸡毛。
(数据来源:火富牛)
另外,正如前面提到的,我们也可以把净值”腰斩“的管理人分为两类,一种是业绩一路坏死,后来就趴在原地的管理人;另一类便是不断挣扎,从业绩可以看出依旧努力”爬坑“的管理人。比如在2021年非常受关注的汐泰、源乐晟等管理人,业绩基本从2021年底开始一路下跌,虽然可以理解2022年的市场确实出现了不少黑天鹅事件,但随着防疫政策的调整和经济的复苏,不少私募管理人在今年初也吃到了一波反弹,但确实还有一些管理人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当然也受到了不少投资人的吐槽。
另一位私募管理人正圆廖茂林以在去年3、4月、去年12月都遭遇了较大回撤,但其“爬坑”能力倒还算不错,其实廖的多次发言中都表现了对光伏的看好,并且其实从其表现来看,看来也做到了知行合一。还有一位争议比较大的管理人希瓦,经历了2021-2022酸爽的大跌之后,2022年底业绩也有了回暖迹象,旗下代表产品从2022年10月至今也反弹了有20、30个点,也算是给了埋在山顶的持有人一丝新的希望了。
(数据来源:火富牛)
当然对产品表现的不如人意,是每一家管理人、每一位投资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大家都希望管理人在遭遇巨大回撤的时候能够不仅只是自购、致歉和降费,更重要的还是努力将净值修复,不辜负每一个信任自己的投资人。
最后,风云君认为,虽然近两年量化策略风头正盛,但我们对主观多头策略也不应该一竿子打死,每个策略都会有自己适应的市场风格和周期,市场上还是有不少业绩优秀、基金经理靠谱、一直精进投研的主观管理人值得我们深入挖掘,而且已经也有主观管理人也开始配备自己的量化团队,主观+量化的结合或许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而对于投资人来说,我们在选择私募基金产品的时候,万不可跟风追逐热门,要多听管理人的路演、投资理念,因为我们不能要求基金经理每次都做对,世界上也没有永远的神,谁都会有失误、风格不适应的时候,但是对于频繁踏错节奏、风格一直漂移的管理人,我们也要及时地说不。
如何更好地洞察各种类型私募产品的真相?欢迎关注专注私募研究的风云君:
专注私募基金,分享私募基金测评、私募行业话题、基金经理认知、产品归因分析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