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一天假,别上兴趣班了!这个溜娃圣地太值得反复去了
今天无录音
图文阅读更友好
清明假期要到了,是踏春的好时节,但假期只有一天,问娃想去哪儿,答案又是动物园!
逛了那么多次,那么多次,真的还想去?都值回票价了么?动物园常常刷的,不玩个明白,总好像缺点啥。
陪小D刷了这么多年动物园,我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今天就专门给大家好好讲一讲,动物园到底怎么逛。
趁着天气正好,咱们一起带娃把动物园逛出深度,把门票花得物超所值。走起!
要说在前头的是,虽然说要逛出深度,但千万千万别按着头教育,带娃出去玩,快乐肯定是占第一的。
记得有一次我带小D逛动物园,就见到过这样一幕。
一个妈妈带着五六岁的孩子,妈妈呢,一个劲地抓孩子考:“这是什么啊?天鹅,你学过一首诗就是关于鹅的,还会不会?”
那个孩子呢,却不耐烦极了,“你老是问问问,能不能别问了!”
小D指着那个孩子说,“妈妈,也许那个小朋友只是想好好地看一会儿天鹅,学着它的样子伸个懒腰呢。”
是啊,背诗哪里都能背,花个几百、小一千的门票钱跑动物园来“诗文朗诵”真的大可不必。投入地感受自然,亲近小动物,不也是学习么。
而且孩子们在动物园,总是会有好多好多的疑问,比如“啄木鸟会不会脑震荡呀?”、“小熊猫的妈妈是大熊猫吗?”……诸如此类让人忍俊不禁的问题。
大家千万不要觉得幼稚,这正是因为他们是带着热切的好奇心来的呀,抓住这个机会,和孩子一起探究,顺便展开了聊聊,就是不虚此行了。
怎么聊呢?我写过一篇旧文(大家戳这里重温)。接下来就和大家详细说一说具体的玩法。
动物园这么大,真要一口气逛完可不得走马观花了。想实现深度游,就得慢下来。
有时候娃就爱盯着猴子,看它们相互翻弄彼此的皮毛,给同伴“捉虱子”(其实是在寻找同伴身上的盐粒);
或是守着河马看,被他们用尾巴打圈拉便便的样子逗得哈哈大笑……(其实它是在宣誓领土呢)
发现没?越是慢下来,越容易找到惊喜~至于没看完的,留着以后慢慢看,孩子每次去,都能有新的收获。
怎么慢呢,给大家提供三个走法,不管逛多少次动物园,都能常逛常新。
1
就看孩子喜欢的,动手设计最佳路线
最简单的,就是从动物园的地图入手。在计划出行前,先从官网下一张地图打印出来。
和孩子一起看地图,聊一聊,有哪些动物是他特别想看的,有哪些活动是这次特别想体验的,然后在地图上找到它们的位置。
并且顺着路线画一画连一连,设计出他心中最合理的逛园路线~(小一点的娃,家长注意多引导,多给出一些建议)
给孩子掌控权,不仅让他们对动物园之行更有期待和自主感,要按照位置和场馆时间,来规划路线也能很好地锻炼孩子统筹能力。
而且,让孩子带着咱们逛,当爸妈的也可以有今天随便跟着就好的放松局啦。
2
只逛一个主题,从书本走进现实
要让孩子更深度地了解这些动物,再分享一个我和小D经常玩的“从书本走进现实”的游戏。
比如,1岁左右的孩子,最简单的主题就是“配对游戏”,去寻找他们在绘本里见到过的动物。
不要小看了这样的游戏,它要求孩子调用之前的知识记忆,还要去学会配对。并且开始对“二维”和“三维”建立联系,这些都是今后特别重要的学习技能。
3岁左右,孩子已经开始看科普书了,就可以把科普书上看到的知识拿到动物园去观察验证了。
我会先带小D看书预热,然后选择她最想实地去看的一类动物为主题。比如爬行类的,龟、蛇、蜥蜴、鳄鱼等等。猫科动物,老虎、狮子、豹子等等。
看书的时候,我也会有意识地引导她去观察它们的身体构造、生活习性、生存环境等信息。
然后告诉她,“我们周末去了动物园记得去看看,是不是这样的。”
设定这样的主题,就是引导孩子通过观察来验证书本知识,同时也是强化对书本知识的记忆。
这个验证能力特别重要,孩子独立思考、批判能力的养成就是要让孩子有“眼见为实”的实践精神。
3
任务卡寻宝,找特征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把逛动物园当做一次寻宝大冒险,设置各种挑战任务,引导孩子在探索中仔细观察。
小一点的娃,可以准备这样的任务卡,放进小背包里,按任务卡上标识的特征,来找动物。
比如,根据动物的颜色,动物的“衣服”(花纹),动物的食物、动物的居住地等等,来玩配对游戏。
这种素材,某宝上有很多,而且都是已经打印出来塑封好的卡片包,几块十几块就能买到。省去了自己动手制作的麻烦。(当然动手能力强的妈妈和娃,也可以自己手绘一些小卡片哦)
截了几张图给大家做个参考,需要的朋友,可以去某宝搜索关键词,就能找到了。
图片来源:某宝
或者也可以不带纸,玩一场动物模仿大挑战。让孩子模仿观察到的动物的行为,或者叫声。然后拍下来留念。
大一点的娃,还可以加深难度,就以动物的“衣服”举个例子:
动物的“衣服”里还藏着许多名堂呢!
有些动物的“衣服”是毛皮,有些动物的“衣服”是羽毛,有些动物的“衣服”是鳞片……另外“衣服”的花纹、质地、构成,也都与动物的生存策略紧密相关。
咱们可以选择其中一类,比如“搜集”衣服是毛皮的动物,看看他们的毛皮有啥区别,再猜一猜这样的衣服到底有啥用呢?
你看,北极熊的白色皮毛,是为了在冰天雪地里隐藏自己;刺猬的皮毛,是它的防身盾牌;海獭梳理毛发的时,会分泌一种油脂,涂在皮毛上,起到防水的作用……
这样的游戏,不仅能充分调动起娃的好奇心,也能在探索中,不断启发思考,收获满满。
去逛动物园,最常见情况就是,娃指的这些,我也叫不上名啊?
咋办?
千万千万别糊弄孩子,指着鹈鹕,张口就说“那是鸬鹚”,看见灵长类,都一个劲喊“快看那只猴”……娃还没来得及认识动物,就先被咱们带偏了。
不懂没关系,来不及做功课也不要紧,在展区出入口、圈舍周围,就有信息标识牌和非常详细的科普知识栏,咱们可以指着读一读,跟着孩子一起认一认。
你看,学名、英文名、种类、分布区域、生活习性、和濒危等级,一目了然。认真看标识,就能充半个专家啦。
当然,孩子很可能记不住多少。但更宝贵的是,你陪着他一起好奇,一起探究,把自己的观察和思考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这个过程。
这些都是在润物细无声地帮助孩子,培养积极观察和主动探究的热情。
趁着从标识栏上学来的知识还热乎着,咱们还可进一步问一问孩子,引导他们观察。
比如,观察生活环境:“它以前生活在林木稀少的石山上,现在它在动物园里也有这样的环境吗?”它的居住环境里,哪几个设计是照顾到这个点了呢?——你看,这就锻炼了孩子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比如,观察自然行为:动物们有不同生活习性,有的喜欢睡觉,有的爱追逐打闹,猴子会攀爬,鹦鹉爱洗澡……看看它正在做什么呢,玩得开心么?——也是对孩子观察力和同理心的培养。
但如果动物没有被照顾好,也会出现刻板行为,不停地走来走去,挠来挠去,重复绕圈……这就表示他们可能真的真的很不开心了。咱们就要和孩子一起想一想如何为动物发声,帮助它们——这是教会孩子关爱动物,尊重生命的责任心。
这些问题,父母都不需要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孩子自己找到答案,这就是在教孩子“如何学习”。
当然,孩子语言表达丰富了,他们自己就是一部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也许你们也会因此发现了更多新问题,甚至科普栏上也找不到解释。
那就大方的告诉孩子“妈妈也不知道,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吧。”然后把它们记录下来,回家后我们可以带着孩子去书店、图书馆去找相关的书籍,再大一点的孩子,也可以上网搜索资料。
你看,这样的延伸,逛动物园不仅仅是逛动物园本身了,这就变成了一个开放式的“调研小项目”。
让孩子在生活中发现问题,问出好问题,同时更关键的是学会如何去找答案。
那还等什么,这个清明节或者周末就走起吧~
大J叨叨叨
最近的天气越来越好了,想出去玩的心情又蠢蠢欲动了。我总觉得,虽然目的地挺重要,但“玩的过程”同样也重要。
今天分享的这些,虽然很有教育意义,但也想提醒大家,只是手段之一。结合自己的状态,看看孩子的状态,选择性使用。
带着孩子出游,最好的教育,就是一起开心,这个目的没有之一!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