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自己喘口气时,就躲进他的文字里
“为什么寒窗苦读十几年,依旧工作不顺?”
“如果注定没有结果,还有必要尝试吗?”
“是不是每天都说要躺平,但又很不甘心?”
关于如何无悔的过一生频频被热议,背后体现的是人们遭遇的共同话题:迷茫、焦虑、疲惫……
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早在一百年前,美学大师朱光潜就已经给出了答案:
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于有缺陷,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
这本《万事只求半称心》,就是朱光潜的人生指南合集。
书中精选了他对于人生苦闷、学业不顺、工作迷茫等种种问题的解答,这位美学大师,也是无数人的生活导师!
学习:能往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能往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是人的特点。
人在能尽量发挥这特点时,就足见出他有富裕的生活力。
一个人在少年时常是朝气勃勃,有志气、肯干,觉得世间无不可为之事,天大的困难也不放在眼里。
到了年事渐长,受过了一些磨折,他就逐渐变成暮气沉沉、意懒心灰,遇事都苟且因循、得过且过,不肯出一点力去奋斗。
一个人到了这时候,生活力就已经枯竭,虽是活着,也等于行尸走肉,不能有所作为了。
所以,一个人如果想奋发有为,最好是趁少年血气方刚的时候。
少年时如果能努力,养成一种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精神,老而益壮,也还是可能的。
生活:“摆脱不开”便是人生悲剧的起源
有些朋友的毛病都不在“见不到”,而在“摆脱不开”。
“摆脱不开”便是人生悲剧的起源。畏首畏尾,徘徊歧路,心境既多苦痛,而事业也不能成就。
许多人的生命都是这样模模糊糊地过去的。
要免除这种人生悲剧,第一须要“摆脱得开”。消极说是“摆脱得开”,积极说便是“提得起”,便是“抓得住”。
认定一个目标,便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其余一切都置之度外,这是成功的秘诀,也是免除烦恼的秘诀。
在看重一件事物时,他知道执着;
在看轻一件事物时,他也知道摆脱。
友谊:你所“取”如何,就看你所“与”如何
你所“取”如何,就看你所“与”如何。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人不爱你敬你,就显得你自己亏缺。你不必责人,先须反求诸己。
不但在情感方面如此,在性格方面也都是如此。
友必同心,所谓“同心”是指性灵同在一个水准上。
如果你我在性灵上有高低,我高就须感化你,把你提高到同样水准;你高也是如此,否则友谊就难成立。
朋友往往是测量自己的一种最精确的尺度,你自己如果不是一个好朋友,就决不能希望得到一个好朋友。
要是好朋友,自己须先是一个好人。
我很相信柏拉图的“恶人不能有朋友”的那一句话。
恶人可以做好朋友时,他在他方面尽管是坏,在能为好朋友一点上就可证明他还有人性,还不是一个绝对的恶人。
说来说去,“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那句老话还是真的,何以交友的道理在此,如何交友的方法也在此。
交友和一般行为一样,我们应该常牢记在心的是:
责己宜严,责人宜宽。
性情:请学会忙里偷闲,动中觅静
静的修养不仅是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帮助。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荫静坐而证道的故事,你是知道的。
古今许多伟大人物常能在仓皇扰乱中雍容应付事变,丝毫不觉张皇,就因为能镇静。
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嚷。
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
你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不但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们看着你也快慰些。
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
你对着有趣味的人,你并不必多谈话,只是默然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
你有时,大概也发生同样感想吧?
人生:慢慢走,欣赏啊
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 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
一种是情趣干枯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争温饱。
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艺术家。
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觉得有趣味”,就是欣赏。
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欣赏也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在欣赏时人和神仙一样自由,一样有福。
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
“慢慢走,欣赏啊!”
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
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
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
其实,每个时代的人遇到的问题并没什么不同,大师季羡林、齐邦媛等都曾受朱光潜点拨,他的真诚与睿智也引领了一代又一代人走出困境。
本书从读书、交友、生活趣味等各个层面将朱光潜各个时期的文章精选出来,帮助我们走出人生的团团迷雾。
无论你是想给自己的生活一点安慰,还是想在疲惫的生活中给自己一些力量,这本书都是不二选择。
最后,送给您孟实的一句话:
朋友,在告别之前,我采用阿尔卑斯山路上的标语,在中国人告别习用语之下加上三个字奉赠:
留言互动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见《万事只求半称心》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