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将采取什么样的“进攻性行动”?
作者 /林海东
3月27日,朝鲜一天之内做了三件事——金正恩指导核武器兵器化工作亮出“火山-31”战术核弹头,至少10枚,可搭载于至少8类已有载具;“海啸-1”引爆模拟核弹头;两枚短程导弹引爆模拟核弹头。这是美韩联演期间,朝鲜做的第二个大动作,与3·16“火星炮-17”发射训练等量齐观。从那时起至今的10天内,朝鲜相对平静。
在这种平静中,“火山-31”引发的外界疑虑仍在延烧,主要是“火山-31”引发的朝是否以及何时进行第七次核试验的问题。美韩方的基本看法是朝需要通过核试验对“火山-31”加以验证,核试验随时可以进行,只待金正恩下最后决心,时间难以预测。这基本是美韩对朝鲜第七次核试验的老观点,不新鲜。个人认为,“火山-31”以命名后的型号亮相,公之于世的至少是10枚,而且近期朝多次射弹均搭载模拟核弹头以验证各种可靠性,实际已经表明了朝鲜的态度,即核试验未必进行,仍然引而不发,不管你睡不睡,这只靴子就是不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朝鲜在近10天内没有公开行动,但各种文章、谈话倒是不断。以近日为例——
1、4月3日,朝鲜驻西班牙大使馆发表媒体声明,重提2019年对该使馆的“袭击事件”,主题是“维护国权和尊严、保护公民生命安全的原则立场不动摇”。
2、4月6日,朝鲜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代表韩大成发表谈话,痛批日前通过的“人权决议”并大力谴责美韩,主题是“绝不容许美国侵害朝鲜主权和尊严,为维护人民制度、捍卫人民权利竭尽全力”。
3、4月6日,朝中社发表署名“国际安保问题评论家崔主贤”的文章,题目是《美国所主导的侵略战争演习持续扩大是促使朝鲜半岛地区形势接近爆炸点的起爆剂》。该文与近期朝媒刊发的类似署名文章路数基本一致,先历数美韩联演的情况,再给出朝鲜的判断,最后定调子。此次崔主贤文章的调子是朝鲜的“战争遏制力将采取进攻性行动继续显示对所肩负的重大使命的责任感和自信”。
上述三文,角度不同,但指向大致相同,即从不同角度说朝鲜还要继续行动。外务省一馆一代表说得比较含蓄,“国际安保问题评论家崔主贤”则说得比较清楚,即朝鲜的下一步动作是“战争遏制力的进攻性行动”。韩媒说崔主贤“名不见经传”,这是个事实,但无所谓,因为崔主贤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说了话,而且被朝中社对外发表。与外务省发言人、美国局局长权正根、外务省各副相、崔善姬、金与正的谈话相比,崔主贤的文章分量要轻一些,其实是个可进可退的“文责自负”安排,这大致表明朝鲜在采取“进攻性行动”上有所考量,话还没说死。也就是说,朝鲜既希望外界注意到他家核武力接下来的“进攻性行动”,又希望在这一动作之前出现一些转圜空间。
那么,这一“进攻性行动”是什么?个人认为,首先可以将军事侦察卫星排除在外,因为这东西是朝鲜早就公开了日期的,想改比较难,属于“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必答题。其次,大致可以把核试验排除在外,虽然朝鲜说美韩联演过了红线,但此红线非彼红线,以“压倒性反制”美韩联演为由射弹、引爆模拟核弹头则可,一旦核试验差不多又是“悍然”,踩核试验这条红线对朝鲜并没有多少利益可言,尤其是在2016年9·9核试验已经验证可以“任意制造小型化、轻量化、多种化核弹头”之后。
排除了4月份的军事侦察卫星和没谱儿没准儿的核试验之后,再来看朝鲜今年的军事发展计划,剩下的只有固体燃料发动机洲际弹道导弹了。去年12·15发动机试验成功后,金正恩两次说要“在最短时间内”推出新战略武器,指的就是这个新的大杀器。我一直认为,金正恩所说的“最短时间”实际指的是“择机”,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就试射,而固体发动机洲际导弹符合“进攻性行动”的性质。也就是说,崔主贤所说的“战争遏制力将采取进攻性行动继续显示对所肩负的重大使命的责任感和自信”,最大可能就是预告这个大杀器的试射已经不远(比如卫星上天之后的5-6月间,可以针对6月的史上最大规模美韩联演),其次才是朝鲜核武力的其他“进攻性行动”,包括继续进行各部队各类型导弹训练,“海啸”、“箭矢”等再次模拟核弹头引爆,即再度展开“既有武器训练+新武器试射”的模式,以显示其核反击体系的完善。
综上,一言以蔽之,所谓“战争遏制力的进攻性行动”,大致就是以朝鲜战略资产反制美国战略资产,还是“压倒性反制”层面上的事情;至于是“正常性国防强化推进进程”还是被克制的“特定军事行动措施”,还要看朝鲜自己怎么定性,个人认为前者的可能性大一些。
顺便提一句,有韩国专家援引2016、2017年两次朝核试验的情况,说第七次核试验要么在“火山-31”亮相后几天内进行,要么在数月内进行。对此,我不以为然,因为其中有一个重要区别,即2016、2017年核试验之前展示的弹头都是无型号、无涂装的单体“裸弹头”,而今年的“火山-31”有型号、有涂装,成堆且伴随多载具一起豪华亮相;前者突出“试验”,后者突出的则是“量产”、“列装”,展示的性质和目的有很大差别,“火山-31”并不必然导向核试验。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