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不打小孩日」可以打小孩?哈佛教育学博士:如何科学高效“打小孩”指南,超实用!
Parents
【爸妈营说】
本文是爸妈营【爸妈教育专题】的一篇好文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国际不打小孩日
虽然大家都明白
“暴力不能解决问题”
但是如何解决问题?
大家还是需要帮助
看看下面这篇吧!
关注“爸妈营”,在主菜单回复“爸妈”
可查看超过200篇【爸妈教育专题】好文
今天是4月30日,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日子——
“国际不打小孩日”,
朋友圈好多爸妈都在刷下面这张
有妈妈在朋友圈截了这张图,同时表示,
早上打了家里小的那个两下,
结果打完了才发现今天是国际不打小孩日,
顿时心里有愧,
有人给她出主意,
要不回家后补亲两下,
这妈妈觉得可能不够
还有妈妈表示,
有没有“国际小孩不闹人乖乖听话日”,
或者是“国际小孩老公都出去,我一个人玩手机/逛商场/约朋友吃饭日”,
这简直是说出了妈妈们的心声有木有!
话说回来,
对打小孩这个问题,
爸妈们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矛盾,
理智的时候,觉得孩子是花朵要好好保护好好珍惜,
绝对不能给他带来一丝一毫的心理阴影,
这样才能养出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
可是实际操作你懂的,
孩子总能够触动你最脆弱的那根神经,
当他们对你三番五次的安全申明左耳进右耳出的时候,
当他们一副理所当然你就该被他呼来喝去的时候,
当他们作业做了五小时结果还做得稀烂的时候,
估计随便哪个爸妈都会头皮发麻,急火攻心,
肾上腺素急剧上升,
这就到了千钧一发,
调动拳头、尺子,
“母慈子孝”的和平年代戛然而止,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打完往往无比后悔,
各种下定决心不打了,
到下次火大了忍不住了又无限循环。。。
所以说,打孩子这个问题,
可能是众多爸妈最纠结的问题了。
如果孩子一而再再而三触犯底线,
到底该不该打?
爸妈营这就和你聊聊打孩子这件事,
希望能给到爸妈们全新视角和思路!
学会“用爱教育小孩”
再次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打小孩」,绝对不是爸妈们随着自己脾气一通乱打,而是真正的出于为了给孩子“做规矩”才采取的手段。下面4个点仅供爸妈参考:
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王涛,《规矩和爱》一书作者,哈佛大学人类发展心理学硕士,现为美国塔尔萨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ulsa)教育系终身教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他曾语出惊人,“孩子可以打,也应该打,但对父母的要求很高。”
实际上,他也给出了科学高效的执行方法,更有参考价值,也有执行难度。
在爸妈营看来,王博士所说的“打小孩”,更像是“如何教育小孩”,打只是象征性的动作,完全没有实质性的暴力意味。
1)教育孩子前,不能带有愤怒
这对很多爸妈来说很难,因为很多爸妈是因为愤怒而想打孩子,但是事实上,教育孩子是为了给孩子制定规则,而不是发泄愤怒,否则孩子只会记得你的情绪,不会记得规则。
因此,无论如何,教育孩子不能带有愤怒,否则是无效教育。
他表示,“打孩子是因为规矩而打,不是因为愤怒而打,要让孩子知道自己触犯了规矩就要受到应有的惩罚。这也是在给孩子‘做规矩’。”
2)“打孩子”前必须用语言交流
必须用语言清楚而理性地告诉他,为什么要打他,打几下。这个部分非常难执行,因为态度要“轻声轻气地说重话”,还不能带有情绪,要平和而坚定,让孩子明白爸妈只是在给孩子树立规则。
3)“打孩子”更需要有爱
王博士曾经举了一个爸爸的例子,就很有代表意义。这个爸爸叫刘志雄,毕业于耶鲁大学,一儿一女,女儿后来去了著名的沃顿商学院,但儿子却非常顽皮。
这个爸爸的儿子屡教不改,打也没用,他就这样跟孩子说:“第一,爸爸爱你。第二,即使爸爸爱你,也不能把规矩拿掉。第三,你做错事你有责任,爸爸也有教育的失职。第四,以前你做错事爸爸都是让你承担责任,今天爸爸替你来承担这个规矩的惩罚!”
然后,这个爸爸就当着孩子的面用家法打自己,并且保持和打孩子一样的轻重。
第一下打下去之后,孩子脸上冷漠的神情突然不见了,第二下打下去之后,儿子“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抱着爸爸的腿哭着说:“爸爸,是我错了,请你打我,不要打自己。”
爸爸对孩子说:“孩子,爸爸谢谢你,但是,今天这个责任,爸爸来承担。”打完后,他自己也情不自禁,结果父子两个人抱头痛哭。从此之后,他就发现儿子不仅对爸爸更加尊重,对规矩也开始敬畏。
刘志雄先生最后总结说,这次规矩之所以有效,因为这次规矩中孩子真正感受到了爸爸对自己的爱。
所以,这才是为什么王博士说,打孩子是一种教育艺术,对爸妈的要求其实更高,不仅要表达爱,还要培养孩子对爸妈和规矩的敬畏。
4)“打孩子”不能用手,要用杖
王博士认为,“杖”就是规矩的具体体现(爸妈营旁白:戒尺之类的其实也行,主要是一种象征)要让孩子害怕规矩,而不是害怕爸妈。如果让孩子从小有这样的观念,长大以后将会成为一个有公德心的人。
之所以要用杖打,要让孩子明白,不是爸妈不疼爱他才打他,而是因为他犯了错,爸妈不得不打他,而 爸妈充当的是一个执行者。
关于这一点,我们编辑部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没有孩子的编辑们普遍觉得这太残忍了。
但是有一个妈妈说,她就在淘宝买了一把戒尺放在柜子上,女儿看到戒尺就明白自己如果破坏规矩,就会“吃家伙”(方言,挨打的意思,她家是用戒尺打手心)。
所以,这可能才是为什么王博士说“打小孩对爸妈要求更高”的原因,因为它其实涉及到了很多心理学原因,和教育学上的思考,对于爸妈来说,执行更难。
相比起来,似乎还是“不打小孩”更容易。。。
但事实上,在执行中,还有更多细节,不能打的2个关键事项。
1)尽量不要打2岁内和6岁后孩子
2岁前的孩子心智发展不成熟,缺乏规则意识是正常的。打骂对于孩子来说,不仅没有警示作用,还会影响他的心理发展。
而6岁后的孩子自我意识已经逐渐完善,自尊感也越来越强,已经是懂道理的年龄了。这时,爸妈还是需要多和孩子讲道理,多沟通,避免打骂在孩子心里产生负面影响。
2)不能打关键部位
虽然大多数爸妈都懂不能打脸,但是如果要严厉教育孩子,一定要避开脸部、胸部、背部等敏感部位,这些部位如果下手太重很可能真正造成伤害。一般如果不得不打,符合前面说的需要教育的情况,只能轻打手心、屁股部位。
但同上文所述,应该明确告知孩子原因,并且告知几下,也要注意轻重。
并且打脸等部位,会让孩子有很强的羞辱感,以后严重影响孩子的自信。
3种情况下爸妈可以“打小孩”
爸妈营无需多言,大家都懂,乱打孩子是不对的。
尤其因为自己控制不住情绪而打孩子,
是最糟糕的结果,
孩子只会记住你的情绪,
而不会记住你想教育的内容。
但是,并不是打了孩子就无可救药了,也不是无论孩子无法无天也不能打孩子,那就太教条了。
以下4种情况,如果孩子触碰了「红线」变成了熊孩子,教育界公认是可以严厉教育孩子的。以下4个观点来源于【凤凰亲子】,爸妈营觉得很棒,分享给大家:
1)有安全风险,要严厉教育
如果孩子喜欢触摸一些危险物,喜欢到一些不安全的场所,但由于孩子年龄太小,不能理解自己所作所为的严重性,或者理解了但管不住自己,家里人又没有足够时间看住孩子时。
比如:有很多孩子喜欢拨弄电源插头、开水瓶、玩火等,如果不及时而有效地加以制止,将会发生不堪设想的后果。
之前有很多公认的“熊孩子”,也是大众认为爸妈不加以管教的结果,那么一旦发生这样严重的事件,是可以“做规矩”的。
2)触及法律或道德界限,要严厉教育
当孩子某些作为、习惯、心理倾向,长大后有可能发展为违犯法律或不道德的行为时。
比如:从家里偷过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还有很多小男孩喜欢打人欺负比他弱的孩子,并以此为乐。
3)过于自私、自我中心倾向严重,要严厉教育
有些孩子太被溺爱,心中丝毫没有他人的位置。
有些从小被宠惯了的孩子,从来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不懂得要关心他人,长此以往,进学校后很难与同学相处,走上社会后,无法适应社会。对于流露出这种倾向的孩子,父母要及时帮他们纠正。
不打孩子还有什么办法?
爸妈们不要弄错了,不打孩子,并不意味着对孩子就任意纵容了,还是需要相应的教育方式作为补充的。
在这点上,欧美爸妈倒是有不少的经验(谁让人家国家法律明令禁止任何人对儿童的体罚,包括“打屁股”呢!),下面两个手段就不要太好用:
1)Time out(隔离)
Time out 适用年龄在2到12岁,又被译为"隔离"、“罚站”或“坐小板凳”,具体操作为:
在孩子做错事或情绪失控(发脾气踢人打人咬人)时,不要吼,不带情绪地把孩子带离当时的场景,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强制孩子冷静下来。
孩子如果挣扎,不愿乖乖罚站,爸妈可以从背后箍住他的肩膀,将他身体固定住,同时告诉他老实罚站你就会放开他。不要看他的眼睛,也别跟他多说话。要是孩子还往外冲,就把他拉进卧室把门关住。
地点选择:选择一个没有玩具看不到电视的无聊的地方关小孩禁闭。这个地点要安全,不黑不吓人。比如地板上划块地方,或者用婴儿围栏围个圈,或者是弄把专用禁闭的椅子。不可以使用洗手间衣橱或地下室关小孩禁闭。
时间长短:一岁的小孩关一分钟禁闭,两岁小孩两分钟,三岁三分钟以此类推,最长不要超过五分钟。使用计时器。如果小孩从禁闭跑出来,立刻把他放回去重新计时。
2)Taking away privileges(取消乐子)
Taking away privileges 适用于更大点的孩子,学龄儿童甚至青少年。翻成中文,可以叫“取消乐子”。
比如你们基本上整天在家吃饭,难得吃顿大餐,结果孩子犯错了被你取消吃大餐,继续在家啃馒头,这就叫“取消乐子”。
取消乐子最要紧的是找准孩子的痛处,孩子本来就不想出门吃饭巴不得在家看电视,你说我把大餐给你取消了,这就没找准“痛处”。
找准了痛处还要确保没有疏漏才行。比如你拿走孩子手机不许跟朋友联系,他转头回屋上网QQ去了,如此爸妈就傻了。这时当然是要电话线网线一起拔掉才行。
这里要说明的是,取消乐子应设定明确期限:比如“24小时”、“三天”等。
不能说“直到我能再次相信你”,“直到我说你可以才行”,这一类的说辞只会让孩子抓狂无所适从。而一旦设下期限,父母就绝对不可以随意改变。研究表明,24小时是个比较恰当的期限,可以让取消乐子发挥最大效果。
这两种方式都是对付“熊孩子”的秘密武器,爸妈们不妨尝试一下。
最后,再次重申一下,不主张把孩子当作爸妈情绪的垃圾桶,
对于毫无缘由,只是一味泻火的打骂,
爸妈营是非常不支持的!
教育,讲的是引导,而不是扼制。
最后,给爸妈看一个视频,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制作的,
没有文字,没有字幕。
却让爸妈们看了着实心酸。
看看那些旁观孩子的表情吧,
看看那些家长的表情吧,
当被生活的一地鸡毛压得喘息不得或想跳脚时,
不妨来个积极暂停。
再来想一想,
这次真的需要打孩子吗?
是不是有更聪明的办法?
——————————
扫码加我的视频号
▼
~ 近期爆款 好物 推荐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