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和几个朋友很热烈的讨论了一个看似老生常谈的话题:什么是能力圈?如何界定自己是否在能力圈投资?
那么什么是能力圈呢?简单说,就是我们的能力范围,用在选股上就是说我们是否看懂一个公司。说起来很看似很简单。那么关键在于,是否看懂往往首先是一个主观判断。我们以为自己看懂了一个公司。实际情况是果真如此吗?
这个市场7亏2平1赢的结局已经说明大多数人都在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这些人会认为自己的选股及交易动作不在自己能力圈吗?
不用说别人,就以我自己为例,大致在2016年的时候,我就给我老婆说,我说我已经差不多认知到股市赚钱的真相了。事实上,如果让现在的我去看那时的我,可以认定那时的我基本上没有入门。我觉得我可能也就是2018年才做到基本入门了。不排除三五年后的我,又推翻自己现在的认知。
但是每个时候,又都是充满了自信,觉得当下就是最好的自己。盲目的自信可能就是我们每个人的通病。这是人性的弱点。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能力圈的魔咒可能永远无法打破。能够打破的人是极少数的智者。
我自己经常会说,认知到自己能力圈的边际远比提升能力圈更重要。那么如何认知到自己的行为是否超越能力圈呢?往往是结果判断法。如果较长时间的结果不好,那么大概率就是做了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依靠自我觉醒很难,还是需要现实去教育。
那么结果导向和现实教育的结果会是怎样呢?人们会接受教训吗?从股市的盈亏数据看,显然大多数人并没有接受教训,或者说接受教训的方式不对。为什么说方式不对呢?我们在股市上遇到挫折,可能会认为目前做了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但是很有意思的是股民有一股子不服输的劲,遇到挫折后不是向后退一步,去做简单的事情;而是向前进一步,继续刻苦钻研,去想办法提升自己的能力,通过能力提升其匹配行为。但是后来的结果可能再次证明,能力可能有所提升,但是还是没有匹配行为。
所以多数股民就陷入了一个怪圈,一辈子都在提升能力,但是总是能力和行为不匹配。因此也就一直赚不到钱。
退一步海阔天空。善为下者,居其上。示弱并不表示我们真的弱;逞强往往意味着真不强。股票投资首先是哲学,其次才是科学。先学的是如何做人,然后才是如何做事。可以不懂企业,股票投资照样赚钱;侵淫行业三十年,可能亏得一塌糊涂。
能力圈的魔咒对于多数人来说,终其一生都无法打破,这是人性的弱点。推荐二马的书《噪声与洞见》,一本帮助普通投资者建立股票投资体系的书。
这几天看到几个消息,还是有所触动。俞敏洪转型做直播了,罗永浩关闭社交账号,又要去追寻梦想了。老俞不容易,这么大的打击都挺了过来,老罗好样的,始终还是那个少年。
为他们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