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正在消失的中国猪油

正在消失的中国猪油

美食
封面、头图 | 美食杰  ©

极物君语:

一碗猪油捞饭,吃了感激流泪。



还记得中国人在《厨王争霸赛》里的高光时刻吗?

在比赛的食材互选环节,法国大厨直接出击,端走了中方的食用油。

法方厨师喜滋滋地想:中餐以煎炸爆炒闻名,没了油,还不是直接封印这东方巨龙?

谁知,中方厨师只是微微一笑,展示了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熬猪油。
图1、2 | 《厨王争霸赛》  ©



猪油,无疑是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流行物。

装猪油的搪瓷缸,也几乎是全中国家庭的同款。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菜籽油等油料要凭票购买,每人每月配额只有半斤,平均到每天的量,大概就是顺着筷子在锅里点几滴油花。

人们的肚子里油水太少了,怎么办?

他们便在家里存些肉票,买些肥的猪肉去“炼”油,用来给家常菜增添风味。
▲ 上海自1954年3月1日起,实行食油计划供应;市区居民的定量每人每月0.5公斤。1962年每人每月0.125公斤,1964~1965年间提到0.25公斤;逢节庆略有增加。到1983年9月,升至0.5公斤。直到1993年的4月1日吃油真正敞开(图 | 《国家记忆》 ©)

把白花花的肉膘切成小块,入锅翻炒煎熬。猛火下,寸丁大小的肉膘滋滋地翻滚着,身子越缩越小,失去了最初的白嫩。当猪油慢慢溢出,肉膘也变成了金黄的油渣。刚熬出来的猪油,金光闪烁,母亲会把它舀进搪瓷缸里,放上一两天猪油便会凝固,变得雪白雪白,状如凝脂。
图1 | 图虫创意  ©

老天津卫人把猪油叫做“大油”。用“大油”烙的油饼在当年可是美味,葱香和油脂的完美结合,那股香气在寒冷的空气中极具穿透力。

小孩子爱抢着吃剩下的焦黄酥香的油渣,老人则爱拿它下酒。

作家尤今就对小时候吃猪油渣的经历记忆犹新:“极端的脆,轻轻一咬,‘咔嚓’一声,天崩地裂,小小一团猪油像喷泉一样,猛地激射而出,芬芳四溢。”
图 | 图虫创意  ©

让上海食物充满灵魂,猪油也是那临门一脚。

很多上海人童年记忆里,都会记得爸爸曾带着自己去面馆,用粮票吃面。那一碗没有任何荤菜的浇头,只有碧绿的青葱,白雪般的阳春面,却有猪油飘香。
图 | 图虫创意  ©

还有一碗猪油菜饭——饱满莹白的米饭,必须热腾腾地装上。这时候,一勺微微泛黄的猪油颤颤巍巍地融化在饭顶,脂香渗满饭粒的空隙。再拌上烫得软嫩,翡翠一样青绿的叶菜,晶莹剔透的饭桌艺术品,便只等唇舌的检阅。
图 | 大众点评  ©

上档次的秃黄油,春节的蛋饺,冬至的黑洋酥……上海人的食物里,猪油都是不能缺席的重要角色。
图 | 叮叮笑笑生  © 

但如今,中国大多数家庭碗橱里的蓝边大瓷碗早已隐没,供猪油容身的搪瓷缸也被封存了起来。

猪油,到底哪里去了呢?
图 | 图虫创意 ©



在一份《2021年中国食用猪油市场调研报告》里指出,猪油的人均消费量每年已不足1kg。

考虑到中国人食用猪油很少是到超市里买成品猪油,大多是自家购买猪板油熬制,为了得出更接近真实的数据,我们又取了中国人均猪肉消费量、生猪出肉率、猪体脂率和猪板油出油率的数据进行粗略计算。
制图 | 极物  ©

假设这些肥肉全部用于熬制猪油,再加上成品猪油的消费量,中国人均猪油消耗量最多也不过3.32kg。

而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2021年中国整体食用油消费量为3708万吨,其中大豆油消费量1620万吨,占比达到43.7%,人均大豆油消费量已达13.2公斤。

相比90年代以前,即使我们的猪肉消费量不断上升,但豆油无疑已经成功取代猪油香饽饽的地位,逆袭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食用油主流。
制图 | 极物  ©

“豆油煎豆腐,有味”,食用豆油的记载,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宋朝时期。但是古人榨出的毛豆油没有经过炼制,时间长了会出现腥味,当时的大豆油,远不如胡麻油的地位,更别提威胁猪油的霸主地位了。

直到改革开放前,植物油的发展依然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

其一是中国粮食产地跟不上人口增长。没有多余的土地去种植粮食作物,吃都吃不饱,更别提发展副食品加工行业;

其二是炼油技术被西方封锁。

这样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植物油的质量低、成本高。

猪油,仍是那时人们家里能轻松制作、物美价廉的食用油。
图1、2 | 叮叮笑笑生  ©

而在美国,一场轰轰烈烈的“豆油逆袭战”,在一战时就开始酝酿。

1917年到1921年,被切断进口油料的美国从中国东北进口大豆,精制出来的豆油依然有明显的鱼腥味、油漆味。等到了1946年到1958年,美国人竟成功改善了豆油风味。

加之1950年代,美国快餐行业的兴起,正需要大量廉价无味的豆油来制作煎炸食物。从前被嫌弃的豆油,从此席卷全球。
图 | 图虫创意  ©

到了80年代,中国也开始从国外进口食用油。

这时食用油是够吃了,但这些散装的毛油颜色很深,炒起菜来满屋子都是烟,对身体很不好。
▲ 这时,油条、麻花、炸油糕等炸物也开始出现在街头。(图 | ~三皮君~ ©)

大豆油在中国的转机,出现在90年代。

1991年以后,金龙鱼、福临门开始相继推出小包装精炼食用油。透明塑料瓶中,油像水一样清澈透亮。

长期以来,中国人做菜,讲究一个香字。所以吃起来失去豆香和菜香的植物油一开始并没有得到欢迎。

那包装植物油为什么会打败毛油,甚至替代了猪油的位置呢?

是价格。

改革开放初期,居民人均收入普遍较低,消费者对价格很敏感。正巧赶上1993年,粮油市场化,没了政府补贴,散油价格暴涨,逐渐与小包装油拉平。加上包装植物油通过在央视上的广告轰炸、单位派发福利等方式,也开始悄悄占领中国人的餐桌。
▲ 为了弥补缺失的香味,金龙鱼后来在菜籽油或大豆油中,添加花生油和芝麻油,金龙鱼第一代调和油产品就这样诞生了。

通过多年的发展,大豆搭建出了成熟的产业链——

大豆榨取20%的毛油,可以加工炼油,剩下的80%豆粕还能出售给饲料厂和酱油厂,因此大豆油的成本能够控制在3元/kg。

而缺乏上下游产业链的猪油,成本则要豆油的3到4倍。

大豆油,也由此成了中国家庭的食用油性价比之选。
图 | 图虫创意 ©



如果说猪油性价比不高,是它没落的主因之一。

猪油的高饱和脂肪含量,则让猪油的境遇雪上加霜。

21世纪初,人们开始想方设法把猪油从食物里弄出去,吃肉包子会把里面的油挤干净再吃,看到肥肉立刻想到胆固醇,油渣更是让人避之不及。中国人吃了上千年的猪油,不到几年时间便跌下神坛。

而这一切的改变,实则是源于一份名为“七国研究”的报告。

1950年代,美国当时的生物学博士安塞尔·基斯提出了“脂肪假说”:进食过量的饱和脂肪会提高胆固醇,从而导致心脏病发生。
图 |《一部关于糖的电影》©

为了证明自己的假说,他从22个国家中选出了恰好能支撑“脂肪假说”的7个国家数据,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

当时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私人医生怀特信任了这一假说,开始向总统和国民推荐低脂饮食的生活方式。而总统艾森豪威尔对“低脂饮食”几乎宗教式的狂热,也给“脂肪假说”带来巨大的媒体效应。

环球同此凉热,到了中国,普及率高的猪油也就成了“背锅”的对象。
图 | Keith Macgregor ©

正巧21世纪,中国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持续走高,大家对“猪油有害论”是宁可信其有。

于是乎,中国大地上,植物油代替猪油的场面一直持续上演。

后来我们都知道了,“七国研究”被打假,包括安塞尔·基斯在内的众多公共健康领域专家,被指出曾从制糖公司那获得了大量研究资助。
图1、2 |《一部关于糖的电影》©



那猪油到底能不能吃呢?

舆论一直有两种声音——

直到今天,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农业部、WHO坚持认为高膳食饱和脂肪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而为猪油平反的人,则提出了著名的“以色列悖论”和“法国悖论”——

以色列人摄入的动物性脂肪和胆固醇比美国人少,热量也比美国人少,但患心脏病、肥胖症、糖尿病和许多癌症的比例相当。

法国人的饮食中饱和脂肪丰富,但法国人的心脏病风险远远低于美国人。

而且,全球顶级科学期刊《自然》杂志发表研究表明,1980 年,中国还是全球胆固醇水平最低的国家,而 40 年后的今天,中国人群的胆固醇水平已经成为了全球最高的国家之一。
图 | 图虫创意 ©

即使在植物油逐渐代替猪油的环境下,中国的高胆固醇人群依然显著提升。

2021年中国整体食用油消费量3708万吨,中国人均植物油消费量已经达到30.1公斤,人均每天消费量约为82.5克。

而由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我国成人每天烹调油摄入量仅应为25克~30克。

目前我国的植物油人均消费量已经达到推荐量的2倍以上。

在思考吃植物油还是猪油之前,或许,我们更应该少吃一点油。
图1 | 乐乐的小本本 ©

即使很多人出来为猪油正名,但中国人食用猪油的习惯,好像再也回不去了。

在糖油不缺、营养过剩的今日,猪油显得不再珍贵,甚至成了一种负担。

猪油健不健康,倒像是一件自由心证的玄学事件。我们怀念猪油,不仅是怀念一口滋润,也是怀念曾经我们还拥有小火熬油的时间。熬猪油费时费力,但在淡黄色猪油里游曳出的小气泡,都轻轻地爆出“自由”的哼鸣。

但我想,中国人对猪油的那份爱是没有变的。

蔡澜在他的《死前必食》的美食清单里,历数各类珍馐,唯有说到说到猪油捞饭时,对它“感激流泪”。

“在穷困的年代中,那碗东西是我们的山珍海味。后来养在生活环境好的孩子不懂,夏虫语冰。

猪油的香气就像是从遥远的过去射出的一支勾魂枪,当我们能放下负担,快乐地享用一块上海的葱油饼,一碗潮汕的朥粕粥,或是一碗自带脆哨的贵州肠旺面……它们总能直接而精准地命中我们有关饥饿和童年的集体回忆,里面有苦有甜,那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
图1 | 企鹅吃喝指南 © 图2 | 花花肠子贵阳美食旅游 © 


#参考资料

[1]《上海粮食志》

[2]上海人的猪油 袁念琪 上海人家AB面

[3]纪录片《大国粮仓》

[4]美国大豆油精炼技术的发展历史 

[5]《金龙鱼背后的粮油帝国》,余盛,天津人民出版社

[6]豆油的“前世今生”丨中粮期货

[7]陈伟伟,王文,隋辉,马丽媛.《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要点解读[J].中国循环杂志,2017,(第A1期).

[8]Susan Allport, The Queen Of Fats: Why Omega-3s Were Removed From The Western Diet And What We Can Do To Replace The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6, pp. 107-108.

[9]Ferrières, J. Otto, C , 编. The French paradox: lessons for other countries (PDF). Heart (BMJ Group). January 2004, 90 (1): 107–111 [2021-11-21]. ISSN 1468-201X. PMC 1768013 . PMID 14676260. S2CID 6738125. doi:10.1136/heart.90.1.107 .

[10]《Nature》发布全球胆固醇水平变化研究:中国增长水平全球最高丨学术头条




以下是过往“正在消失的食物”系列文章
如果你有更多想看的老食物
欢迎评论给我们留言哦

图1|图虫创意 © 


END

文字为极物原创,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


🌟
因微信推送规则改版
未被“星标”就无法展示完整封面
如果你想收看更多极物的美食文章
请记得点亮“星标”哦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极物商城。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小米历届高管合影品析:消失的牛仔裤易小荷:消失的一年半,我和她们一起活着 | 二湘空间生命游戏这种隐蔽型讨好,正在消耗你上野千鹤子的"熟男十戒"你怎么看正在消失的中国方便面【经济】价格基本保持稳定!担忧正在消退澳媒:华盛顿“狂热正在消退”,美对华政策要变?好大一場夢美国1年有15万白领失业!岗位正在消失!但不必惊慌靠性交易支撑经济,这个国家的女性在消失这种“隐形讨好”,正在消耗你的关系正在消失的中国饼干正在消失的中国老牛奶百万博主都挺不住了,自媒体红利正在消失中靠性交易支撑经济,这个国家的女性正在消失......天门山跳崖案:“吃苦耐劳”的社会底层正在消失今天,中国1291万高考生在为本科奋战,美国本科生却在消失...所以爱是会消失的吗?丨关于爱情能否长久的研究KY为你准备好了中国,这个职业正在消失!那个忽然消失的“女友”,找到了…中国正在消亡的25个老行当,经历10个的都已经老了!痛心!澳洲正在消失的世界奇观不止一个,一定要赶紧来打卡!百年网红地标也逃不过了...美国1年有15万白领失业!岗位正在消失!真的!澳洲现金支付正在消亡!仅超1成交易使用现金!短短三年锐减一半!长沙的猪油拌粉,暗藏玄机Science丨人和机器之间,正在消失的界限!汽车站正在消失,客运大巴将开往何处?太难了,澳洲全职主妇正在消失!正在消失的中国盒饭情人节扎心话题:夫妻多年后,爱意是如何消失的?我的生活从看时间变成看太阳了【财闻联播】突发!"京杭大运河沉船",当地通报!啥情况?杭州90平以下户型正在消失?60年代发生的怪事→【野兽吃人】5元以下的饮料,正在消失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