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有一些冤假错案恰恰来自于这种最真诚的自以为是

有一些冤假错案恰恰来自于这种最真诚的自以为是

公众号新闻

陈碧,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我总是和我的学生说,如果你们将来做了警察,尤其是资深警察,一定要小心自己的假设是不是错的。你要去听一听不同的声音,看看不同的证据,找到不同的视角,你要允许对抗,允许有人为坏人辩护,为坏人辩护就是给我们多提供一种视角去发现真相。



破案与证据

2023.03.25 广州


大家好,我是陈碧,来自中国政法大学,我研究的专业是侦查与证据。


我是在一个警察大院里长大的,我的父亲是一名警察,我的邻居是搞预审的,就是审犯人的,所以他只要大吼一声,我们所有的人都吓得不敢动。我们院子里还住着一个法医,他的家里总是有一股福尔马林的味道。


有一次我摔了一个大口子,血流不止,跟我一起的小朋友都认为我这是重伤,他们就非要送我去见法医,当时我的内心是抗拒的。


后来我学了法律,我经常会想起他们以前的工作。侦查就是破案,去现场找物证、人证,最后抓人。他们退休的时候会想起一些多年未破的案件,总是有一些被害人的家属会来问,慢慢地也就没了,等到他们退休的时候会把这些案卷给新来的年轻人,也许有一天能破案呢?


 01   刑讯能帮助破案吗?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破案和证据,就从我的第一次讯问说起。我大学刚毕业时,有雄心壮志要投入祖国的法治事业,我就去了一个检察院实习。有一天检察官带我去看守所提讯犯人。当时我们都特别希望碰到疑难犯罪、黑社会、杀人案,我一看这么简单,是个盗窃罪,再一看案卷,是偷井盖的,当场抓获,多次稳定认罪,从未翻供。我师傅就说,小陈,你上吧。


大家想一想,我大学刚毕业,才二十二三岁。我就强装镇定,清了清嗓子,第一句话问姓名、年龄、籍贯。我问了以后他就如实回答了。下一句话我就问,你知道你是因为什么在这儿吗?这句话用不同的语气问出来会达到不同的效果,当时我还太年轻,他本来一直低着头,但我问完这句话以后,他的头开始慢慢地抬了起来,偷偷地瞄了我一眼,我感觉他看出来了我是一个没有经验的公诉人。


在那一刻审讯室里的气场发生了变化,他就翻供了:我没有,不是我,我不知道。我就很震惊,你之前多次口供都说是你干的,为什么要翻供呢?他继续说,他们吓唬我,他们骗我。


这就是我的第一次讯问,我当时急得都要结巴了。这个时候我的师傅进来,拍了一通桌子之后,就刹住了这个人的嚣张气焰,他又开始如实供述了,剩下的时间我就低头默默地抄写他的供述。我跟大家讲一下我当时内心的感受是什么:我这么真诚这么客气地问你问题,你却要翻供,一定要一个人拍桌子问你,你才能招供吗?


这次讯问让我知道了教科书里说的都是真的,畏罪是人的本能,认罪是反本能的。可是口供又很重要,因为它可以帮我们核实其他证据。有的问题只有口供能够告诉我们答案,比如说嫌疑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动机是什么。而且有时候口供还能帮助我们破案,但是如果他就是不说怎么办呢?刑讯能帮我们破案吗?大家可能会在内心小声说,“能”。


最近美国中央情报局有一项研究,它说有几项刑讯可以战胜人的意志,这是一种无差别的打击,只要是人都扛不住这样的刑讯。


第一种刑讯叫做“濒死体验”,方法很简单,把这个人直立捆绑,头朝下倾斜45度,脸上再蒙上一块布,往他的鼻子里持续地灌水。多长时间呢?20秒就够了。刑讯官可以在旁边数秒,不能让他死,死了他就不会说话了。亲测者说,在这20秒里,每一秒你的大脑都在提醒你:我要死了,我要死了。这就是濒死体验,有点恐怖了。


咱们再说一个平常一点的,第二种,睡眠剥夺,我一说这个,尤其是跟我的学生讲这个的时候,他们都是一副不相信的样子,因为他们刚刚熬夜打了一晚上的游戏来上我八点钟的课,心想这算什么?我只能说网吧限制了你们的想象力,48小时到72小时的睡眠剥夺,而且是在超高的精神压力之下,你眼皮稍微一耷拉,就会用尖锐的噪音把你惊醒,多来几次就会崩溃,什么人都会开口的,即使是最死硬的恐怖犯罪分子。但是坏消息是,他们什么都说,你想听什么他就说什么,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就是胡说八道。


我们就算不去说这个行为有多残忍、不人道以及不合法,就从最功利的角度出发,费了这么大的劲,获得的是未必真实的人证,那刑讯有什么意义呢?人证有什么用呢?


 02   物证不会说谎


所以这就轮到物证上场了,物证不用去拷打,它不会说谎,但是物证也不会说话,它只是静静地在那里等待你去发现它和它背后的故事。


在20世纪初,法国有个科学家叫艾德蒙·洛卡德,他提出了物质交换原理:如果两个物体因为外力作用在一起,在它们接触的表面就会发生物质的交换和转移,简单来说就是“犯罪必留痕”,因为世界上没有完美犯罪,只有未被发现的痕迹。所以在物证时代,你可以通过记录分析物质的转移,去找到这个人的行踪,知道他去了哪里,在那里做了什么,又是怎么做的。


听上去很神奇,让我们来试一试,看看自己有没有做神探的潜质。


这是一个真实案例改编的现场,我介绍一下背景:


晚上十点钟,一个普通居民小区的102室起火了,消防警察来到现场以后发现不对劲,这不是火灾现场,因为地面有两具尸体,身上有开放性的伤口,地上全是血。他们灭完火以后警察就来到现场,地上的两具尸体上覆盖着棉被和衣物,很明显凶手是想焚尸灭迹。橱柜和抽屉都被打开了,东西被翻得很乱,你们说这是在找什么?


照片已做脱敏处理


现场还发现了一把带血的榔头,上面是被害人的鲜血,这把榔头不是被害人家里的,是凶手带来的。经过法医勘验,其中一名死者死于钝器挫裂创,作案凶器就是照片里的榔头,另外一个死者死于锐器切割伤,还不是同一个凶器,但是那个工具没有在现场发现,应该是被凶手带走了。


所以我们现在通过工具痕迹知道有两种作案工具,都是凶手自带的,大家可以做什么推理呢?


首先,他不可能说出现就出现,一定是准备好的,现场没有找到可用的指纹,只有一个模糊的掌纹。那就很矛盾了,家里都被翻成这样了,怎么会没有指纹呢?这说明什么?凶手戴着手套。这些信息可以告诉我们,凶手是做了准备的,带了凶器,戴了手套。


之前我们想到的都是有形的物证,比如说榔头。回到刚才说的物质转移原理,有了这个原理以后,我们更关注那些微量的物证和痕迹,比如说我接触了这个遥控器,它就可以分析到我的指纹,我的脚印,我的头发丝,我衣服上的纤维。在这个案件里面,我们目前只找到了部分的掌纹。


继续给大家提供一些信息,其中一名死者的胸部被踩踏,导致了胸骨和肋骨的骨折,而且是死后伤。这又意味着什么呢?在踩踏过程中,胸部留下了一枚血鞋印,在报纸上留下了另外一枚血鞋印。


已知的就是这样一点点碎片,那剩下的呢?就需要我们开始推理和假设,再寻找更多的证据来印证,这样才能够走向故事的结局,走向真相。那基于现在的情况,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假设呢?


犯罪嫌疑人可能有犯罪经验,因为他心狠手辣,准备好了工具、手套,完了之后还知道纵火,毁尸灭迹,这样可以留下更少的证据和痕迹,所以他可能具有一定的反侦查意识和作案的前科经验。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我们一直没有碰到,他犯罪的动机是什么?


主要有这样两种假设:


 假设1    劫财。


因为现场被翻动得很彻底,所有的橱柜抽屉都被打开了,床垫下面都被看过了。但是我们验证的时候发现一个矛盾,就是这家人没什么钱,家里既没有现金,也没有金银首饰,凶手最后就顺手带走了一块手机,所以说像劫财,但是似乎并不是。


 假设2    报复,基于矛盾的杀人。


他一招毙命,迅速就把对方置于死地,不留活口。让我们印象更深刻的是死后在尸体上的踩踏,但是这也解释不了。因为经过调查,这个事主夫妻俩为人一贯友善,查不出来任何足以引起杀身之祸的矛盾。


真相藏在哪种假设后面,也许还有假设三、假设四呢?刚刚不是说“犯罪必留痕”吗?为什么犯罪还是破不了?为什么破案还存在这么多的困境?


常见的有三种难以克服的困难:第一个就是提取技术不行,痕迹是留下来了,但是你提取不了,检验不出来。第二种是现场被破坏了,首先它纵火就是一种破坏,消防员来灭火,它又是第二种破坏,现场勘查员勘查其实也是一种破坏。第三种,物证确实是可以告诉你,他去了哪里,做了什么,怎么做的,可是物证却不能做一件事儿,就是说明动机。这件事情只能靠抓到人以后问,它只能靠口供,这就是我们破案的困境。你总是会得到一些有限的信息,然后开始假设,假设又会碰到障碍,你就要找到证据再验证。


几个星期以后,终于有一个地方传来了反馈——手机。当时他从现场带走了一只手机,这个手机在二手市场出现了,我们根据这个手机找到了销赃的人,又辗转找到了两个凶手。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这个真相和你们猜到的真相差别有多大。


根据这两个人的供述,他们两个是狱友,在监狱里就商量好了出来要干一票大的,有前科,我们猜对了,所以出来以后两个人一起去买了榔头和美工刀,工具我们也猜对了,他们还准备好了手套,预谋作案。


当天他们跟踪了一位穿着打扮很靓丽,身上戴着金银首饰的女人,准备尾随她去她家里作案,他们就一直跟踪这个人进了单元门。当他们走到一层的时候,102房间的事主打开了房门,他们就打了一个照面。在这电光火石的瞬间,这个罪犯改变了作案目标,闯入了102室。这是一个随机犯罪,他们本来选择的作案目标不是他,经过翻检发现一无所获,所以十分气愤,这才踩踏尸体泄愤,然后放火以后离开。


真相大白以后,所有的矛盾都能得到解释,可是一开始的时候没有人会这么假设,也不可能假设到这么准确,所以我们说完美犯罪对抗的是概率。从理论上来说犯罪必留痕,但是它存在偶然性,存在某些个案里不被发现的情况,你得尊重每一种假设,尊重每一个新证据。


 03   你要的是何种事实?


破案就像拼图游戏,你甚至不知道那张图是什么,盲拼。破案这么难,那怎么解决事实问题?刑法学有一个口号,“给我真相,我就给你正义”,证据法说“没有证据,就没有事实。”没有事实,正义如何实现?所以我们的证据制度要解决和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请问你用证据创建的是何种事实?


那就进入了事实的三重宇宙:

第一重,客观事实,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事情已经发生了,只有天知地知。


第二重,主观事实,这是在案件发生以后,不同的主体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对事实的阐述。我们见过最对抗的主观事实,可能就是控辩双方各执一词,控方说他有罪,基于如下证据一二三,而辩方说他是无罪的,也有证据。


我要给大家讲一个更加匪夷所思的版本,是一个强奸犯的申诉。鉴于现在所有的罪犯都被称为“张三”,那我也把这个强奸犯叫做“张三”。张三因为强奸入狱八年,已经刑满释放,但他仍然在喊冤。


 张三的事实陈述是这样的:不是我干的,我没有。


大家注意,在强奸犯罪里,很多时候各执一词是针对“是否同意”的问题,但是张三这个故事不是这样的,不是同不同意的问题,是压根就没干过。他说,案发当天我见过这个女生,但是我回家了,案发的时候我和我的老婆在一起,我的老婆可以给我作证。这是一个不在犯罪现场的证据,我们把它叫做“阿里白证据”。


我们再来看看被害人的版本, 被害人是一个年轻的小姑娘,她从报案开始的第一次陈述到最后一次陈述都相当稳定,她说她被两个人轮奸,就是张三和李四,而且过程、次数都描述得十分清楚,她还可以指认这两个人,那么被害人会撒谎吗?


我们再来看同案犯李四是怎么说的。李四在被抓之后,第一次供述,他承认这个性行为发生了,我不是强奸,是她愿意的,我们还一起睡了一晚上,早晨我还给了她100块钱,但是她走的时候偷走了我的手机,我去要手机的时候她去报案了。这是他的第一次供述,没有提到张三。但是从第二次开始,他就稳定地供述是和张三一起轮奸了这个女孩。


刚才全部都是人的陈述,法医的检验是:现场发现了被害人的血迹,现场有李四的生物证据,但是没有张三的生物证据。


我们再看一下控方的说辞,控方把张三和李四一起诉上了法庭——轮奸。他们认为张三的阿里白证据是伪造的,你怎么可能恰恰有一个这么完美的不在场证据呢?而且那天晚上你还和你的老婆吵架,声音那么大,隔壁邻居都听到了,甚至还请到了邻居来作证,这不是一个完美的制造出来的证据吗?这是控方的视角。


我们再来看张三的辩护律师怎么说。他说,被害人和这两个同案犯,他们之间的有些供述完全纹丝合缝。如果你只看控诉书的话,一定会觉得是真的,但是他们可能是被刑讯了,这可能是诱供,所以情节才能说得如此吻合。而李四的表现是共同犯罪里“囚徒困境”,两个人一起犯罪,总有一个人特别想获得对自己有利的处理,他就会按照警方的意愿,去说一些警方想要的话。



那么张三在服完八年刑以后,仍然在喊冤,他到底强奸了这个女孩吗?他有可能是无辜的吗?我不知道,这个案卷我看一次困惑一次,过几天我再看一遍,这个困惑仍然在。大家知道一个案件的申诉可能要好几年,也许五年、八年,假如这个案件有真相大白的一天,我们可以到一席接着讲这个强奸犯的故事。


我们再看第三重,法律事实。法律事实是法官法庭在判决里面确认的事实,如果大家以后看判决书里写,“本院查明:……”,冒号后面的就是法律事实。即使是法律事实,也不是完全的一锤子买卖,它也是开放的。


张三实施了强奸的法律事实,虽然已经二审了,他已经服完刑了,但是如果有新证据出现的话,仍然是可以改判的。


这三重事实之间的关系很微妙,客观事实是理想状态,法律事实就是在尽一切努力去接近它,但是又不可能完全吻合,所以有一句话叫,“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用一种标准让我们尽可能准确地作出判断,这就是法律事实。


我是学证据法的,在我博士刚毕业的时候,我比较偏激,我觉得这三种事实里就不应该提客观事实,因为做不到,做不到的提它干嘛呢?你应该追求的就是法律事实。但是现在我变了,客观事实是一种乌托邦,如果没有这种追求,就失去了正义的基础,那么任何一种法律程序都无法长久地存续下去,它将走向虚无。


刚才讲的三重事实,我们需要再说一遍主观事实,我们在做假设的时候,是带着个人视角的,这个时候也许不准确,这叫先验概率。随着新证据的出现,我们会调整它,这叫后验概率。这样反复多次就可以接近真相。


学过统计学的人可能会意识到这是一种贝叶斯方法,它要求我们必须开放地、诚实地对待新证据,随时准备更新自己的假设。如果不更新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你就会不准别人反驳,不允许别人辩护,你可能还会使用刑讯逼供。


 04    偏见


有一些冤假错案恰恰来自于这种最真诚的自以为是,我们来讲几种。


第一个发现炸弹的人,大家觉得他是英雄还是疑犯?


这是朱维尔的故事,他是一个奥运会现场的安保人员,他在现场发现了一个形迹可疑的背包。假如大家来到剧场,看到门口有个背包,可能会觉得是有人忘在那里了,一会他就会拿走。那如果是保安呢?他们一般会把这个背包拿到保安室去,做失物招领。但是朱维尔没有这么做,他说不对,一定有问题,谁都不要靠近它。最后他叫来了拆弹警察,果然里面是一个炸弹,他避免了危险的发生。


但是他只当了一天英雄。你的怀疑是什么,他怎么就那么自信这是个炸弹呢?明明从外面看它就是一个背包,会不会是他早就知道这是炸弹,然后自己扮演了一次英雄呢?所以推论就是,他可能是一个没有价值感的人,需要价值感、需要演戏来获得认可。


如果带着这个假设出发,去看一下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没有朋友,是个肥宅,胖有错吗?宅有错吗?标签贴上了;他没有结婚,和母亲住在一起;他当过警察又被开了,存在感缺失。


但是当过警察,说明什么?他懂枪弹。恰恰后面又出现了一个证据,他在年轻时候曾经交往过一个会做炸弹的朋友,概率是不是飙升?当你看一个人像坏人的时候,他就越来越像坏人,当然事实证明他不是。


我们再来看第一个发现现场的人,我说了这个以后,大家以后不会都不敢报案了吧?我们可能会想到内蒙的“呼格案”,呼格就是第一个听到女子呼救的人,他赶到现场发现这个女生已经死了,赶紧去报案,结果他却被当成了凶手。这是一种认知偏见,你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了错误的地点。那如果我们反过来呢?第一个发现现场的人,如果是死者的血亲呢?假如是他的亲生父母或者子女呢?


故事是这样的,发现现场的人是死者的儿子,二十多岁,当天晚上7点多的时候他离家,妈妈正在看新闻联播,他出去玩了两个多小时回来,家里的灯关着,推门进去以后发现母亲已经被残忍地杀害,脸上还被圆珠笔戳了好多个小眼。家里没有被翻动,其实他们家有钱,但是财物没有被盗,桌子上有一个茶杯,明显有人来过,喝过水。母亲这个时候赤着脚,穿着拖鞋,应该是洗了脚正要睡觉,墙上写着他母亲的小名,后面有三个感叹号。


如果就给大家提供这些信息,你们会怎么假设呢?在这个案件里同样没有发现任何指纹、鞋印,没有凶手的DNA,你可能会想也许是熟人作案,也许是矛盾杀人,也许就是跟他妈妈有仇。一定是熟人,因为他知道她的小名。


万一从已知出发的已知就有错呢?所有的这些已知是谁告诉我们的?是第一个到现场的人。他的儿子就不会撒谎吗?《窦娥冤》里,杀死了自己的父亲,把祸嫁给窦娥的张驴儿,也没有人怀疑他。这就是我们认知的偏见、认知的盲点。


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案子,因为我们至今找不到能够证明他就是凶手的证据。


最后是死者的配偶,老婆死了怀疑谁?老公。如果两个人有复杂的情感纠葛,那就更会怀疑你了。杭州杀妻案,许国立刚刚被执行死刑,当时他在网上接受采访的时候,有很多民间的侦探就说,一定是他干的。这样的认知偏见其实是有成功的概率的,但是我们不能把这种成功概率用到所有的案件上去。在《肖申克的救赎》里,那位投行家也是因为妻子和情夫被杀,他在人家的公寓前面徘徊了一夜,就被送进了监狱。如果不是真凶出现,你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是错的。


所以我总是和我的学生说,如果你们将来做了警察,尤其是资深警察,一定要小心自己的假设是不是错的。你要去听一听不同的声音,看看不同的证据,找到不同的视角,你要允许对抗,允许有人为坏人辩护,为坏人辩护就是给我们多提供一种视角去发现真相,所以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偏见保持警惕。


今天讲了这么多偏见,其实你只需要在自己下结论之前再多犹豫几秒,想一想有没有其他的可能。也许从今天开始,大家都会有破案的热情,那让我们同时具备破案的精神。


谢谢大家。



策划丨MD

剪辑丨FH

设计丨四九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一席ID:yixiclub),如需二次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不停地及时知道造作,有一天就可以摆脱造作 | 三、造作源自于欲望"明确的爱,直接的厌恶,真诚的喜欢,站在阳光下的坦荡",“老顽童”黄永玉去世[干货] 原来“ketchup”来自于中文词!一些人对C919商飞冷嘲热讽, 恰恰忽略一个重大教训现场直击! 澳洲昨晚全球最大游行, 数十万人挤爆街头, 总理参与, 华人以为是个普通老头防碍中国产生ChatGPT的因素:环境与人才创新往往来自于小人物,不一定始于巨头你的强大,来自于你的孤独自以为“感冒”,男子差点性命不保!这种病最快4周内死亡无知的恶意!自以为无辜的恶毒12种控制孩子的手段,自以为开明的我,竟也不自觉用过……摄影欣赏: 春光秀丽画如屏谁说设计一定要高大上?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物件,说不定来自于100年前 !存在感最低的Top 30名校!乍一听名字还以为是美国野鸡大学呢?!查冤假错案 州检察长设专门机构有一些冤假错案恰恰来自于这种最真诚的自以为是|陈碧 一席第978位讲者以为是“智商税”但其实很好用?这东西你真的错过它了!公安部:错案责任倒查,终身负责!硬核观察 #1004 研究称 AI 的涌现能力来自于评估模式的错误6 个自以为的「好习惯」,没必要还有害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for Chemistry中国广场:一个来自于中国贸易商在肯尼亚遭受争议的案例澳女家中车库莫名多出一堆东西, 以为是室友的, 几个月没人管! 直到搬家时才发现...重磅!加拿大边境6000人被拒,移民文件上竟有这种标记?!一切都源于这种不为人知的AI项目...中年失业的恐惧来自于哪里?没有裁判文书的公开,法院又要背热搜榜上“错案”的锅了light-headed 是什么意思? 不要以为是“头很轻”!big-headed也不是“大头”的意思哦!加拿大女财长被全网吐槽:精英主义,无知,自以为是…61F的二月“还我手机”!苹果定位弄出冤假错案,休斯顿屋主要疯​读财报丨Q1保费环比增长33.4%,慧择增长源泉来自于何处?恭喜被RU录取!不信谣不传谣,给你一个最真实的自我介绍!当我们需要一些缺德笑话,一些哭笑不得,一些阴阳怪气……什么是自以为义美国波士顿,城市扫街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